林清玄经典散文

时间:2024-06-12 18:11:39 林清玄 我要投稿

林清玄经典散文大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清玄经典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林清玄经典散文大全(15篇)

林清玄经典散文1

  林清玄写的散文与我平常遇到的散文不同,他写的散文语言通俗易懂,不像我看的大多数散文那样难以理解,让我有种读不下去的冲动。

  从我刚接触这本书时,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林清玄写的所有的散文中,都会有一些情感在里面,让我有所感受,有所启发。因为每一篇散文讲的都是不同的事,所以给我的感受也不一样。我从《家家明月有清风》这篇散文中的一个句子:“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的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的有情。”使我颇有感触。是呀,一个人的贫穷是来自心底里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你认为你穷就是穷,你认为你富就是富。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能回答出来,那么你的读书是有意义的。就像《林清玄散文》,每读完一篇散文,自己就应该扪心自问:“这篇散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这样你读书才是有效的。

  《林清玄散文》是一本好书,让我们一起感受它的芬芳吧!

林清玄经典散文2

  ⑴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⑵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⑶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⑷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⑸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⑹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原来竹子洒过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⑺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⑻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⑼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⑽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⑾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才知道,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⑿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⒀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⒁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⒂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原文有改动)

  17.阅读第⑴段,请概括风雨中笛声的特点.(3分)

  答:

  18.第⑿段中加点的“双重的组合”指什么?(2分)

  答:

  19.文章叙述了作者雨天听竹的过程,其间作者心情波澜起伏.请简要写出作者心理变化的四个过程.(4分)

  答:

  20.依照第⒀段画线句,用“人能……,但永远……”的句式仿写.(2分)

  答:

  21.文章最后说“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答:

  17.(3分)清晰、高扬、穿透力强

  18.(2分)活的画面和声音

  19.(4分)①被笛声吸引,②被笛声震撼,③感动于笛声,④遗憾没有录下笛声.

  20.(2分)例:⑴人能录下昙花翕合花瓣的声音,但永远不能聆听到它绽放生命的欢快.⑵人能绘下劲松参天挺立的英姿,但永远不能再现它破坚石而出的毅力

  21.(3分)自然是美丽的,自然是时刻变化的,人们应该时时体验自然,感悟自然,融入自然,生命就会有价值,生活就会有意义.(意思对即可)

林清玄经典散文3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林清玄散文》这本书。散文都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总的来说,分为四大主题,分别是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接下来,我给你们慢慢介绍吧。

  这本书的各个小故事分别讲诉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哲理,我就具体介绍一下我最喜欢的小文章。

  我最喜欢的是叫“清欢”的小文章。我为什么会喜欢这篇小文章呢?这是因为它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如果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有一种热爱,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出许多人所不能看透的东西,比如:他会觉得野菜的清淡比山珍海味还要好吃,慢慢品一壶茶更能在喧嚣的的环境洗净心灵,清欢对生活的.无求,是他不讲求物质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在城市里,几乎是没有清欢的,繁杂的人群,车声、人声,要想吃清淡的小菜,却要么是盐,多油,各种调料。那么就去深山里来寻找清欢吧!不一定,也许,清欢就在你身边,对欲望不过度追求,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清欢离我们就很近了!

  我读了《林清玄散文》这本书,他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林清玄经典散文4

  冬夜寒凉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

  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他的影子诡异地往街边拉长出去。街很空旷,我自街口走去,他从望不见底的街头走来,我们原也会像路人一般擦身而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条大街竟被他孤单凉寞的影子紧紧塞满,容不得我们擦身。

  霎时间,我觉得非常神秘,为什么一个平常人的影子在凌晨时仿佛一张网,塞得街都满了,我惊奇地不由自主地站定,定定看着他缓缓步来,他的脚步零乱颠踬,像是有点醉了,他手中提的好像是一瓶酒,他一步一步逼近,在清冷的月光中我看清,他手中提的原来是把伸缩喇叭。

  我触电般一惊,他手中的伸缩喇叭的造型像极了一条被刺伤而惊怒的眼镜蛇,它的身躯盘卷扭曲,它充满了悲愤的两颊扁平地亢张,好像随时要吐出fu—fu—的声音。

  喇叭精亮的色泽也颓落成蛇身花纹一般,斑驳锈黄色的音管因为有许多伤痕凹凹扭扭,缘着喇叭上去是握着喇叭的手血管纠结,缘着手上去我便明白地看见了塞满整条街的老人的脸。他两鬓的白在路灯下反射成点点星光,穿着一袭宝蓝色滚白边的制服,大盖帽也缩皱地没贴在他的头上,帽徽是一只振翅欲飞的老鹰——他真像一个打完仗的兵士,曳着一把流过许多血的军刀。

  突然一阵汽车喇叭的声音,汽车从我的背后来,强猛的光使老人不得不举起喇叭护着眼睛。他放下喇叭时才看见站在路边的我,从干瘪的唇边迸出一丝善意的笑。

  在凌晨的夜的小街,我们便那样相逢。

  老人吐着冲天的酒气告诉我,他今天下午送完葬分到两百元,忍不住跑到小摊去灌了几瓶老酒,他说:“几天没喝酒,骨头都软了。”他翻来翻去从裤口袋中找到一张百元大钞,“再去喝两杯,老弟!”他的语句中有一种神奇的口令似的魔力,我为了争取请那一场酒费了很大的力气,最后,老人粗声地欣然地答应:“就这么说定,俺陪你喝两杯,我吹首歌送你。”

  我们走了很长的黑夜的道路,才找到隐没在街角的小摊,他把喇叭倒盖起来,喇叭贴粘在油污的桌子上,肥胖浑圆的店主人操一口广东口音,与老人的清瘦形成很强烈的对比。老人豪气地说:“广东、山东,俺们是半个老乡哩!”店主惊奇笑问,老人说:“都有个东字哩!”我在六十烛光的灯泡下笔直地注视老人,不知道为什么,竟在他平整的双眉跳脱出来几根特别灰白的长眉毛上,看出一点忧郁了。

  十余年来,老人干上送葬的行列,用骊歌为永眠的人铺一条通往未知的道路,他用的是同一把伸缩喇叭,喇叭凹了,锈了,而在喇叭的凹锈中,不知道有多少生命被吹送了出去。老人诉说着不同的种种送葬仪式,他说到在案披麻衣的人群里每个人竟会有完全不同的情绪时,不觉笑了:“人到底免不了一死,喇叭一响,英雄豪杰都一样。”

  我告诉老人,在我们乡下,送葬的喇叭手人称“罗汗脚”,他们时常蹲聚在榕树下磕牙,等待人死的讯息,老人点点头:“能抓住罗汗的脚也不错。”然后老人感喟地认为在中国,送葬是一式一样的,大部分人一辈子没有听过音乐演奏,一直到死时才赢得一生努力的荣光,听一场音乐会。“有一天我也会死,我可是听多了。”

  借着几分酒意,我和老人谈起他飘零的过去。

  老人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县城里,家里有一片望不到边的大豆田,他年幼的时代便在大豆田中放风筝,捉田鼠,看春风吹来时,田边奔放出嫩油油的黄色小野花,天永远蓝得透明,风雪来时,他们围在温暖的小火炉边取暖,听着戴毡帽的老祖父一遍又一遍说着永无休止的故事。他的童年里有故事、有风声、有雪色、有贴在门楣上等待新年的红纸,有数不完的在三合屋围成的庭院中追逐不尽的笑语……

  “二十四岁那年,俺在田里工作回家,一部军用卡车停在路边,两个中年汉子把我抓到车上,连锄头都来不及放下,俺害怕地哭着,车子往不知名的路上开走……他奶奶的!”老人在车的小窗中看他的故乡远去,远远地去了,那部车丢下他的童年,他的大豆田,还有他老祖父终于休止的故事。他的眼泪落在车板上,四周的人漠然地看着他,一直到他的眼泪流干;下了车,竟是一片大漠黄沙不复记忆。

  他辗转地到了海岛,天仍是蓝的,稻子从绿油油的茎中吐出他故乡嫩黄野花的金黄,他穿上戎装,荷枪东奔西走,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俺是想着故乡的啦!”渐渐地,连故乡都不敢想了,有时梦里活蹦乱跳地跳出故乡,他正在房间里要掀开新娘的盖头,锣声响鼓声闹,“俺以为这一回一定是真的,睁开眼睛还是假的,常常流一身冷汗。”

  老人的故乡在酒杯里转来转去,他端起杯来一口仰尽一杯高梁。三十年过去了,“俺的儿子说不定娶媳妇了。”老人走的时候,他的妻正怀着六个月的`身孕,烧好晚餐倚在门上等待他回家,他连一声再见都来不及对她说。老人酗酒的习惯便是在想念他的妻到不能自拔的时候弄成的。三十年的戎马真是倥偬,故乡在枪眼中成为一个名词,那个名词简单,简单到没有任何一本书能说完,老人的书才掀开一页,一转身,书不见了,到处都是烽烟,泪眼苍茫。

  当我告诉老人,我们是同乡时,他几乎泼翻凑在口上的酒汁,几乎是发疯一般地抓紧我的手,问到故乡的种种情状,“我连大豆田都没有看过。”老人松开手,长叹一声,因为醉酒,眼都红了。

  “故乡真不是好东西,发愁不是好东西。”我说。

  退伍的时候,老人想要找一个工作,他识不得字,只好到处打零工,有一个朋友告诉他,“去吹喇叭吧,很轻松,每天都有人死。”他于是每天拿只喇叭在乐队装着个样子,装着,装着,竟也会吹起一些离别伤愁的曲子。在连续不断的骊歌里,老人颤音的乡愁反而被消磨得尽了。每天陪不同的人走进墓地,究竟是什么样一种滋味呢?老人说是酒的滋味,醉酒吐了一地的滋味,我不敢想。

  我们都有些醉了,老人一路上吹着他的喇叭回家,那是凌晨三点至静的台北,偶尔有一辆急驶的汽车呼呼驰过,老人吹奏的骊歌变得特别悠长凄楚,喇叭哇哇的长音在空中流荡,流向一些不知道的虚空,声音在这时是多么无力,很快地被四面八方的夜风吹散,总有一丝要流到故乡去的吧!我想着。向老人借过伸缩喇叭,我也学他高高把头仰起,喇叭说出一首年轻人正在流行的曲子: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

  去看望祖国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迹

  我用我游子的乡愁

  你对我说

  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老人非常喜欢那首曲子,然后他便在我们步行回他万华住处的路上用心地学着曲子,他的音对了,可是不是吹得太急,就是吹得太缓。我一句句对他解释了那首歌,那歌,竟好像是为我和老人写的,他听得出神,使我分不清他的足迹和我的乡愁。老人专注地不断地吹这首曲子,一次比一次温柔,充满感情,他的腮鼓动着,像一只老鸟在巢中无助地鼓动翅翼,声调却正像一首骊歌,等他停的时候,眼里赫然都是泪水,他说:“用力太猛了,太猛了。”然后靠在我的肩上呜呜地哭起来。我耳边却在老人的哭声中听到大豆田上呼呼的风声。

  我也忘记我们后来怎么走到老人的家门口,他站直立正,万分慎重地对我说:“我再吹一次这首歌,你唱,唱完了,我们就回家。”

  唱到“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的时候,我的声音喑哑了,再也唱不下去,我们站在老人的家门口,竟是没有家一样地唱着骊歌,愈唱愈遥远。我们是真的喝醉了,醉到连想故乡都要掉泪。

  老人的心中永远记得他掀开盖头的新娘的面容,而那新娘已是个鬓发飞霜的老太婆了,时光在一次一次的骊歌中走去,冷然无情地走去。

  告别老人,我无助软弱地步行回家,我的酒这时全醒了,脑中充塞着中国近代史一页沧桑的伤口,老人是那个伤口凝结成的疤,像吃剩的葡萄藤,五颜六色无助地掉落在万华的一条巷子里,他永远也说不清大豆和历史的关系,他永远也不知道老祖父的骊歌是哪一个乐团吹奏的。

  故乡真的远了,故乡真的远了吗?

  我一直在夜里走到天亮,看到一轮金光乱射的太阳从两幢大楼的夹缝中向天空蹦跃出来,有另一群老人穿着雪白的运动衫在路的一边做早操,到处是人从黎明起开始蠕动的姿势,到处是人们开门拉窗的声音,阳光从每一个窗子射进。

  不知道为什么,我老是惦记着老人和他的喇叭,分手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每次在凌晨的夜里步行,老人的脸与泪便毫不留情地占据我。最坏的是,我醉酒的时候,总要唱起:“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游子的乡愁,你对我说,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然后我知道,可能这一生再也看不到老人了。但是他被卡车载走以后的一段历史却成为我生命的刺青,一针一针地刺出我的血珠来。他的生命是伸缩喇叭凹凹扭扭的最后一个长音。在冬夜寒凉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春天来了,他还是站在那个寒冷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塞了整条街。

林清玄经典散文5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联系全文,说说“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

  2、本文在第⑧段处引用了韦应物的诗句,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

  3、结合下列加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

林清玄经典散文6

  翻开一本书,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韵。三言两语,智慧的光芒闪烁其中。洗净铅华,抛开那些看起来很虚无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会展示在面前。称其为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为过。

  没有多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却又充满了奇妙的联想,空灵流动。转换了时空,仿佛置身于那书中的情景,心灵却澄澈洞明。我佛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包罗万象,应作如是观”。即便是遵从了“如是观”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讲述真理的同时,又显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笔下,就可以发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苦与乐,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禅、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游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冷峻中保持着温煦,(Inspirationalquotesyuedu.mipang.com)流动中体现着凝注。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于是,我们得以看到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禅的.机锋和日常生命体悟为一体的杰作。正如《黄昏菩提》中写到:“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还记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读毕林清玄的散文,豁然开朗,生命的价值别有洞天。“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静的智慧之莲吧。”

  

林清玄经典散文7

  清淡、朴实,这是我打开《林清玄散文集》所阅读到的气息和独属于它的那一份味道。

  其实,在手拿这本《林清玄散文集》,翻开它的第一页,阅读第一篇xx时,我就被它那淡雅、细腻的文字所震惊。因为据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当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笔风应都是充满阳刚、坚毅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笔风婉转、细腻,丝毫不逊色于当代女性作者,可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啦些许傲然,这种柔与刚的结合,被他的文字诠释得恰到好处,即不会太做作,也不会过于刚强。犹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涟漪,在我们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忆及其源头时,却发现那痕迹早已消失不见,我想,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给我们带来的感觉,若隐若现,随风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触的是一篇名为《空白笔记簿》的xx。这篇xx没有过多的优美景物描写,也不似长篇大论的感悟,只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点儿个人小感慨而已,但是我们却从未发现。

  这篇xx讲述啦作者去一家精致、讲究品位的书店买书,却发现每本笔记本的价钱都要比一本书要贵上许多,对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询问店员小姐,店员小姐却给啦作者这样意想不到的一席话:书都是别人写的,写得再好也是别人的思想,笔记是给自己买的,自己的想法当然比别人的想法卖得贵啦。看到这里,我有和作者同样的感受,在这家书店里的笔记本之所以卖得比书贵,就在于它所要记录的是单独自己的想法,不与别人相同。为自己的内心而写,然而,自己的想法自是他人无法随意剽窃与买卖的,因为它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估量,可以用金钱所去衡量的。

  我喜欢文中的这一几句话:“可是有谁愿意给自己的今天写些什么呢?愿意给生活的灵光一闪写些什么呢?唯有我们抓住生活的'真实,才能填补笔记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笔记就永远空白啦。

  读完啦这篇xx,就使我想到啦所看过的一次评论当今都市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电视栏目。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定然是需要的,只不过,在生活中,我们必定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慢下来,这或许,便会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所不被发现的乐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实。这样的一丝一缕,便会勾勒出你心中的那本笔记本。

  在急速流过的生活中,我们能留下的便是那一本充满啦生活气息的笔记。只不过,在从前,我们缺少啦一颗甘于安定的心与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罢啦。

林清玄经典散文8

  读林清玄,每一次都好像从城市瞬间落到了田园,满眼的自在,惬意。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大燥间,街头巷尾便都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长久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都是一句宝贝不怕,却流露出天下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意和关心。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我们的眼睛就是要像这样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被我们忽略的,都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们心灵最真实的悸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就应对父母说出自我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留恋和感慨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好处的多。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这是很实在的话,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世事离戏仅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仅有一步之遥。

  不明白听谁说过:生命最搞笑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我,承担所有的职责。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也许是有流水的声音,也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

  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我的心里种花。

林清玄经典散文9

  很久以前就喜欢林清玄的文章,它总能以诗样的哲理给人带来智慧和觉悟。他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智者,恬淡安适,于细小的生活中发现真理。作家都有一双细腻聪慧的眸子,他洞察体恤世间一切,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心里充满宁静祥和,同时也深含着爱和阳光。

  每每体味作者诚挚的情感和亲切质朴的语言时,总让人感动,觉得自我随着娓娓的叙述深入他的内心,顺着他看似散淡的思路,感受着他淡泊平和的生活,聆听着他对人生的.顿悟,那么宁静平和,那么超脱,许多生活、工作中的烦恼也会随之淡然。

  于是,我孜孜不倦,爱不释手。

  最近,看了他的一篇意味深长的哲理故事。

  “看到水田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却开得比百合花还要繁盛,姿态十分优美,我当场被那雄浑的美震慑了。‘这是什么花?’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道。‘这是空心菜花呀!’老农夫说。原先空心菜能够开出这么美丽明艳的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我问农夫:‘可是我也种过空心菜,怎样没有开花呢?’他说:‘一般人种空心菜,都是还没有开花就摘来吃。怎样会看到花呢?我这些是为了做种,才留到开花呀!’我仔细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丽也不输给百合,并且有一种十分好闻的香气,如果拿来插到花瓶里,也不会输给其他的名花呀!可惜,空心菜是菜,总是等不到开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难以明白它开花是那么美。只是有一些做种的空心菜能熬到开花,人们难以改变观点来看待它。”

  作者不由得感慨:仅有完全破除对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见空心菜花的美,这正是以空心菜来看世界。可是,人要“空心”来应对世界,真的比空心菜开花还要难呀!

  空心菜的故事给我们很多感悟。等待会有馨香的惊喜,等待会有美丽的回报,等待会有生命之花的灿烂开放。孩子的成长,不也是空心菜开花的历程吗?这是一个漫长的积蓄和提升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轻轻地呵护,慢慢地欣赏,耐心地等待,尊重他们的差异,宽容他们的脚步。我们不能违背四季的规则,提前收割。否则,我们收获的就只能是“空心菜”,是菜!绝没有期望看到美丽的空心菜花。不是孩子成长慢,而是我们的心太急;不是教学方法有问题,而是教学思想有偏差。

  其实,他们正在不知不觉地生长,心灵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只是我们浮躁的心在应试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觉;我们功利的目光,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搜寻得太累,迷失了方向。所以很难察觉到心灵的感动,倾听到花儿开放的声音。

林清玄经典散文10

  散文好比一杯泡好的清茶,很淡很淡。然而,当你去细细品尝时,就会发现越品越香。

  在老师的推荐和好友的介绍下,我翻开了《散文自选集》淡黄色的封面,慢慢的,被林清玄老师精美的文字吸引了。

  《散文自选集》分为四个章节:“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四颗心串在一起,成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接一个有趣的故事:《喝咖啡的酪梨》、《凉面因缘》、《河的感觉》等等。

  最令我难忘的是《枯萎的桃花心木》,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笔直。在“我”的故乡,有一大片桃花心木,郁郁葱葱,枝杈交错。照看它们的是一个高大的老人。这个人很奇怪,他不按时给树木浇水,而是隔三差五的浇一次,而且每次浇水的多少也不定,有时多浇,有时少浇。这令“我”很吃惊,经过询问“我”得到答案,原来,这是看林人为了使树苗适应大自然下雨的并无规律,刻意而为。这使“我”深有感触:人和树木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诸多的不确定,会培养出一个人独立自主、努力向上的习惯和性格。在不确定中,我们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和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更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是啊!只有在不确定中,才可以努力生长!

  林清玄老师的散文有诗样的文字、寓言似的深邃、格言般的力量。长长短短的文章,或一目了然,使人读后会心一笑;或回味悠长,反复读来,掩卷仍要深思才能品得其中的味道。

  真希望我也能像林清玄老师一样,做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生活中的有心人,用敏感的心感知世界,用细腻的笔表述心知。

林清玄经典散文11

  暑假里,我读了《林清玄散文集》。这本书主要写了林清玄在小时候经历的一些事和林清玄对某些事的看法从而引出的道理。一翻开这本书,逐字逐句地读,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细腻、柔软的感觉。据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男作家,男作家的作文应该是充满阳刚之气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文章格外婉转,丝毫不逊于女作家。这种阳刚与阴柔结合为一体的写作方法,令我难以忘怀。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的文笔多么优美,语言多么华丽,而是这本书的前言,也就是写作目的。前言一共分为五个小故事:“还好,掉下来的不是西瓜”、“酸甜苦辣,各安其位”、“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和“在挫折中,学习智慧”。这五个小故事都在写各种各样的儿童,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事,其中“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最令我影响深刻。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外国的孩子一出生就有许多的愿望,无论愿望多么渺小或者可笑,他们的父母都会选择尊重。而中国的孩子却不同,他们的愿望会在一片指责声中慢慢消亡,非常地保守遵循父母设定好的人生轨迹规规矩矩地前行。

  林清玄是这样评价这件事的:认识幸福,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关照自己,比关心国际紧迫得多。

  林清玄的这番话让我想到了几天前的报纸上写的一则新闻:据一份调查显示,从小就确立志向的孩子长大了有75%几率圆了自己的愿望,甚至有10%的几率被提拔,职位更高,受到了重用,但是从小没有确立志向的人,只有5%的几率获得成功。这则新闻无疑是林清玄这个观点最好的佐证,它告诉了我们,“每个人只有在小的时候确定志向,朝这个方向去努力,长大了,才会有所收获,有所回报”。

  报纸上也曾经报道过,每年面临选科的学生都会很困惑,应该选理科班还是应该选文科班或者去上美术班等等。往往到了最后决定方向的是以后的钱途,而非自己是否喜欢那个科目或者是自己的理想。

  为什么有些人学钢琴学得很快乐,有些人很用心学却很痛苦,之间的差异在于你喜欢与否。当你很喜欢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算过程是很艰辛的,你也会觉得很快乐,觉得很幸福,因为你在做着你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你在做着一件你不喜欢的事情时,就算只是一件芝麻绿豆的小事,你也会觉得很麻烦。

  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我从小喜欢画画,所以我的理想是将来能做一个小小的服装设计师,这个理想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它是我心里的一个宝贝,一旦碰触到就会觉得暖洋洋的。我想我会坚守自己的理想,做一个幸福的人。

林清玄经典散文12

  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林清玄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林清玄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壶月光下酒”、“发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欢”、“三生石上旧精魂”、“黄昏菩提”、“飞入芒花”、“清静之莲”、“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林清玄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林清玄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

林清玄经典散文13

  伟大的俄国文豪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书籍。在我们所读的书中,有有趣的小说,有涵盖知识面广的杂志,还有享誉世界的名著。今天,我要推荐给大家的是一本著名的散文集——《林清玄散文》。

  《林清玄》散文是由台湾的著名作家林清玄所编的一部自选集。里面主要分为卷一:天真的心;卷二:纯善的心;卷三:美好的心和卷四:庄严的心。

  说实话,当我刚一拿到《林清玄散文》这本书时,心里还有点不痛快,心想:这恐怕又是老师让我们读的一本枯燥无味的散文集吧!可当我真正翻开书,去品读里面的文字时,我才发现,这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了我。作者林清玄将他对于世界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及他去外周游所得的感受,都浓缩到这本小小的《林清玄散文》里。

  在阅读完《林清玄散文》这整本书后,我对里面的几篇文章颇有感触。在《咬舌自尽的狗》一文中,作者以一次一位计程车司机给他讲的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为主要内容,从侧面抨击了现在人的无情无义,同时,通过狗的悲惨结局,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厚道,不能像那位计程车司机一样,对狗作出如此无情无义的举动。在《吉祥鸟》一文中,作者以他去加拿大,发现加拿大人对乌鸦的.印象特别好,并称它们为“吉祥鸟”为主要内容,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事物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改变了我们的偏见,事物的价值就改变了。由此可见,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不能存有偏见。在《不南飞的大雁》一文中,作者以一次他去温哥华,给公园里的大雁喂食为主要内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我们都应当让他们自己来发展,而不能去人为地改变它。在《鲑鱼归鱼》一文中,作者以他去温哥华的一次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鱼,也不会忘记它们的故乡,而我们人类,更不能忘记我们的故乡呀!

  从以上几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林清玄善于在生活中抓住鲜活的例子,从而通过一些加工,形成优美的散文,并告诉我们一些哲理。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正是我们写作中需要学习的。

  《林清玄散文》这本书的介绍就到此结束,希望大家在听完我的介绍后,能真正爱上这本书,能真正去品读,去咀嚼里面那些优美的文字,去体会语文之美!

林清玄经典散文14

  《林清玄散文集》讲述了作者在世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他期许着孩子们能够拥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与庄严的心。

  这本散文集是由一个个充满教育性的故事串起来的。俗话说“做贼心虚”,这本书中的《乌黑与清白》不就体现出了这个道理?

  这讲述的是一个在宋朝的故事,为了抓住小偷,找来了一个钟,让十个嫌疑人去摸,因为说偷了东西的人摸一下就会响,所以真正做了坏事的'人是绝对不敢摸的。钟上面被涂满了墨水,坏人因为“心虚”,没有摸钟,所以两手“清白”,而没有做坏事的人,无愧于良心,当然敢摸钟,所以手上沾上了墨水。

  时代在变化,从前的小偷还知道羞愧,现如今的小偷偷了东西似乎都变得理直气壮起来了。他们做了坏事为了不被发现,甚至还会灭口,做一些泯灭人性的事情。他们被捕,竟然还会对着摄像机,面带笑容,侃侃而谈自己的卑鄙行径。

  读完了这一篇文章,小偷真是令人憎恨,他们明明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美好的生活,可是他们却选择了偷盗。小偷就像《守株待兔》里面的人,都只是一心想着坐享其成,都不会付诸自己的努力,只是小偷的行为更加卑鄙和恶劣。

  发自于内心的丑陋和虚伪万万不可,即使使自己两手黑黑,也会比虚假的清白好的多。

  摸摸自己的良心,宁愿乌黑,也不要那虚伪的清白。

林清玄经典散文15

  以前的我,认为散文只是种无趣的文章。觉得它没有小说那样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剧本那样幽默搞笑的点子。可是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在图书馆里我和位同学在找自己喜欢的本书,可就在瞬间,在我身后的本散文书掉在了地下,我想要捡起它,那位同学就说到:“咦,你平时不是不喜欢看散文的吗?你就换换胃口呗!”我只好点点头。

  自从我看上了人生中的第本散文书,就喜欢上了散文。其中散文中的许多语言,令我刮目相看。值得我去品味,值得我去欣赏。图书馆里读的最多的也是散文,其中最喜爱林清玄,钱钟书,朱自清,沈德鸿的文章。读林清玄的散文就像闻到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荡涤心灵。总能让你对人生有所感悟。喜欢林清玄的散文还有种原因是因为喜欢他书中的淡雅与脱俗。读他的文章虽然有时会有淡淡的哀伤,但是,哀伤过后更是对人生深刻的认识和启迪。这世界虽然富贵短暂,但只要我们愿意坚持些更恒久的价值,就会发现还是有许多事物愈久愈醇。----------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有人常说,人生有三种美:人品美,心灵美,外表美。但是在我看来,外表美是最最没有价值的。自从读了《林清玄散文集》之后,我发现,只有人品美和心灵美同在,才是真正的美。这种美是般人不能懂得的,只有深深地体会,才能发现些人深处的美丽与善良。而这种美,只有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才能体会到。

  其中,在《林清玄散文集》这本书里面有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它叫《生命的酸甜苦辣》。这篇文章虽然在这本书里面并不是特别的出色,但是这篇文章在我眼里十分深刻。每种植物,都有它自己的特性。酸甜苦辣,就仿佛是人生中的四个调料,甘蔗头尾皆甜,柠檬里外皆酸,苦瓜连根都苦,辣椒则中边全辣。这四种植物都有它自己本身的特性。有些植物是与生俱来的味道,即使放在水深火热的锅里炒煮都无法改变它自己本身的味道。人生中如果只有甜,没有苦,那也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记得有天,我与好朋友走在路上,她直嘱咐我不要在路上看书,可我不听她的嘱咐,直看书。在路上就摔了跤,幸亏没有摔出血来,不然就惨了。想到了这件事,就仿佛自己遇到了人生中的苦,上天想让我嚼嚼这苦的味道,所以才发生了这件事情。这篇文章让我懂得张画,碗菜,条路上,经历了酸甜苦辣这四种味道才能把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我爱它,这本从我二年级就开始有着印象不同的散文书;我爱它,这本令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的书;我爱它,是因为有着有趣故事的书。

【林清玄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林清玄经典散文06-08

林清玄散文05-21

林清玄散文精选03-28

林清玄散文经典03-22

林清玄精彩散文精选04-01

林清玄经典散文六则04-14

林清玄散文欣赏04-14

林清玄散文《箩筐》03-25

林清玄的叙事散文03-26

林清玄散文精选摘抄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