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

时间:2024-12-12 15:09:42 晓凤 李清照 我要投稿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如梦令》之“昨夜雨疏风骤”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拓展阅读《诗词五首》中的其中一首。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作品,感情和意境的创造和上别具一格。它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不满侍女的回答,连声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学法

  读:

  (1)朗读,进行初步的理解性的朗读,要注意字音的正确,不添字漏字,不重复,不移位,不破句,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分析完课文再进行欣赏性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2)速读,带问题速读,解决问题。

  (3)品读,古代诗词要仔细品读,才能领会其中意境。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要求。

  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老师的质疑,相互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练:

  (1)进行诗词背诵训练,培养学生背诵,领会诗词的能力。

  (2)进行诗词再创作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这首词,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步骤

  一、导入课题:

  让学生听《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老师:这首歌好听吗?知道歌词是谁写的吗?

  老师: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一种文学形式,这种形式叫做“词”,

  关于词,大家知道多少?(请学生介绍自己对词的认识)然后课件出示有关词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了解词。

  刚才我们听的歌中歌词的词牌叫《一剪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

  课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写的,要想很好地了解这首词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对作者有一些了解。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去认识一下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

  二、走近作者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读】

  听名家朗读(注意读音、语气)

  初读课文,认识字词,疏通文意。

  同桌互读(注意纠正同桌的读音、节奏)

  分别请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疏】

  结合注释,参看材料,找出你觉得理解困难的词句

  大致理解课文意思。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

  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品】

  “昨夜雨疏风骤”:请思考,这是什么时候的风和雨,又是怎样的风和雨?

  “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浓睡”?把“浓睡”改为“沉睡”、“酣睡”好吗?为什么?“不消残酒”暗示着什么?

  (用“浓”来形容睡得沉,不但很新颖,而且联想意义很贴切。浓和酒联系在一起,浓睡和残酒,在文字上是反衬;但在意义上却是因果。因为浓睡,所以醒来,残酒还没有完全消退。“浓睡不消残酒“暗示着她喝酒是用来消愁的啊!)

  “试问卷帘人”:女主人公会怎么问?她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 “试问”只是小心翼翼地问的,“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只因为她太在意那些花儿,不忍看它们凋零了啊!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为什么卷帘人会回答“海棠依旧”呢?

  (只是因为卷帘人对这些花可不像诗人那样敏感啊,而且是一点也不敏感,所以她才会回答“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为什么要用两个“知否”?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用疑问来肯定,比用肯定更加肯定,而且连用两个知否,说明诗人很坚定,很固执,不相信你亲眼看到的,只相信我自己想象的。应该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来读。)“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 2

  一、说设计意图:

  1、这节课的题目是《走近李清照》,目的在于尝试和实践文言诗词教学中一种充满新意、美意的课型“文学欣赏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课标在7-9年级的要求中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评价。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课标的这种高层次的教学要求,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小说、戏剧、文言诗词等文学欣赏课文或单元。

  余映潮老师说在教学文学欣赏课文或单元时,文学欣赏课尤有新意和美意。一般来说一个学段的语文教材中大约有20篇以上的课文需要运用这种课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本单元的《词五首》一课中选编了宋词中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词人的作品,这是对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欣赏教学的极好机会。《词五首》一课中选编了宋词中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为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让学生对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诗词有更深入更系统的了解。在教学中我按时间的顺序将初中语文课本中编排的李清照的三首词《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和她同时期的三首代表作综合在一起,设计成一节李清照诗词的文学欣赏课。

  3、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将采用背景穿插、音画烘托、对比体会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李清照诗词美读—品析—想象—评说的欣赏活动。

  4、选用音乐《高山流水》、《琵琶语》、《寒鸦戏水》、《醉花阴》歌曲《一剪梅》《声声慢》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熏陶作用,激发学生对李清照的热爱之情和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说教学内容

  1、品读《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重点品读《武陵春》。

  2、联读欣赏《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

  三、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从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著名文学家,培养学生诵读品析能力,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精妙之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等角度出发,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让学生学有所得:

  1、知识与能力

  知人论世,比较了解词人李清照的传奇一生,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词人的心境,体会词中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用诵读—品析—想象的方法欣赏诗词的语言,抓住重点字词句进行品析,把握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女词人的委婉含蓄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知人论世,了解词人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心境。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五、说课时安排

  一 课 时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用一幅对联引入,让学生说一说对女词人李清照的了解?(多媒体展示词人简介)

  2、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上一堂文学欣赏课:走进李清照,我们一起用欣赏她诗词的方式走进她的生活,体会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别样的才情、诗情、愁情。(课件 文学欣赏课 走进李清照)

  (二)、欣赏活动一:走进书香才女李清照 欣赏《如梦令》两首 背景穿插一:教师讲述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课件出示相关内容)欣赏《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课件出示诗词)

  1、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2、这首词中你认为哪个词最能表现这种感情?

  联读欣赏《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课件出示诗词)

  1、请同学诵读这首词。(指名学生诵读)

  2、引导学生进行妙点赏析理解“绿肥红瘦”。

  (三)、欣赏活动二:走进幸福少妇李清照 欣赏《醉花阴》、《一剪梅》 背景穿插二:教师深情讲述李清照的幸福生活(课件出示相关内容)欣赏《醉花阴》

  1、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用文中一个词来表达。

  2、学生配乐朗读,根据词中意象,想象画面。

  3、品析佳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听读欣赏《一剪梅》(课件播放)

  (越是渲染词人前半生生活的美好,夫妻恩爱的甜蜜,她对生活的热爱。就越能对比出她后半生的悲苦,帮助学生理解词作。)

  (四)、欣赏活动三:走进晚景凄凉李清照 欣赏《武陵春》、《声声慢》

  背景穿插四:教师配乐讲述凄苦晚年李清照渲染悲苦的气氛(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欣赏《武陵春》(课件出示诗词)

  1、背景点示:(课件出示)

  2、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理解诗词内容

  上阕: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哪个句子,人物的哪些动作表现出内心的悲哀。下阕: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写出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4、品味“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妙处

  5、深情诵读这首词

  听读欣赏《声声慢》(课件配乐朗诵)教师深情讲述《声声慢》创作背景

  播放《声声慢》朗诵材料,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

  (五)、对比体会别样愁情。

  教师:《武陵春》《声声慢》这两首词中抒发的“愁”与《醉花阴》《一剪梅》中抒发的“愁”一样吗?为什么?

  (多媒体出示):

  前期《一剪梅》《醉花阴》——愁—闲愁、个人之愁、相思之愁、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不沉重。

  后期《武陵春》《声声慢》——愁—深愁、家国之愁、死别之愁、孤独之愁、永恒之愁、厚重的,无法承受的。

  (六)、总结一代词宗的李清照一生

  (教师简要讲述)

  (七)、分享感受

  教师:这节课上到这里,在同学们心中李清照的形象应该是越来越清晰了。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心目中李清照,可以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她,也可以用抒情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八)、课堂小结

  1、方法总结(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品析字句、想象、对比……)

  2、师生深情诵读《永远的李清照》

  李清照,一位人生经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女性,一位将婉约词风推向极致的杰出作家。她像一颗耀眼的明星,永远在中国的文学史中闪烁,永远在茫茫宇宙中闪烁,永远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闪烁……

  (九)、布置作业(老师建议)

  1、背诵这六首诗词

  2、小作文《我心中的李清照》

  七、说教学反思

  省略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三首《如梦令》体裁相同,题材相异:苏轼意在东归耕作,秦观旨在遣怀自伤,纳兰性德情关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语短言长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深切婉细的情感表达,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学好这三首词,关键不在于“鱼”而在于“渔”:掌握一种读词(特别是小令,尤其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方法。学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对《如梦令》并不陌生,他们初中就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2) 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3) 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4) 方法单一,一知半解

  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既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的障碍,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设置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三首《如梦令》本身的特点

  3.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抓“词眼”来解析作品结构、体悟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2.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3.通过适当的训练(诗改词,写鉴赏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设置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2.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播放系统

  2.交互式电子白板

  六、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2.质疑问难,激荡思维

  3.比较探究,讨论交流。

  七、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交流分享,理解词意。

  2.合作探究,析疑解难。

  3.师生共研,细品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导入未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投石问路

  1.齐读新词,整体感知

  2.师生交流,直陈感受

  交流的问题:

  ① 读了三首《如梦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的基础上,你认为该如何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呢?

  【设计意图】生生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共享鉴赏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三〕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1.教师点拨,找准“词眼”

  【点拨】同学们对“诗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们是了解诗歌或是散文的关键,那么我们能否从“词眼”的角度来鉴赏《如梦令》呢?

  (1)什么是词眼?

  【明确】词中的描写形象最为真切传神或表达感情最为集中精粹之处,它通常体现在一首词的某一关键性词语。

  (2)这三首《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归去”、“无寐”、“谁省”

  【设计意图】点拨学生于词中忽略之处,点明词眼,既抓住三首《如梦令》词体曲调的共同特点,又为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个角度。

  2.师生共论,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讨论的问题:三位词人为什么会发出“归去”、“无寐”、“谁省”的`慨叹呢?

  (在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用PPT展示三首《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明确】

  苏轼《如梦令》 “归去”(回去吧) ——酬寄之作 表明心志

  秦观《如梦令》 “无寐”(无法入睡)——羁旅之苦 失意抒怀

  纳兰性德《如梦令》 “谁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语 怅然失落

  【教师小结】通观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为“词眼”所作的铺陈,最后一句是对“词眼”进一步的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眼”的追问,理清三首《如梦令》所写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

  3.师生共研,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研究的问题: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相同,感情传达的效果也相同吗? (研究方式:将苏轼的《如梦令》与秦观的《如梦令》相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相比较)

  【明确】苏轼 轻快怡然

  相似的处境 处世胸襟

  秦观 孤独冷寂

  苏轼 痛苦过往

  相似的追忆 人生况味

  纳兰性德 刹那美好

  【设计意图】研读为“词眼”铺陈的部分,细细品味三首《如梦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4.教师总结,明《如梦令》鉴赏方法

  (1)抓“词眼”,明章法

  (2)观“词眼”,品感情

  (3)析“词眼”,悟人生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读《如梦令》的方法,以期学生学以致用。

  〔四〕学以致用,变换诗句

  试将杜甫《登高》改写为《如梦令》

  【示例】风急天高猿哀,落木萧萧鸟回。滚滚长江去,多病独登高台。霜鬓,霜鬓,新停浊酒杯。

  【设计意图】用改写的方式,以学过的诗歌作为基础,从旧知到新知,加深学生对《如梦令》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从“词眼”的角度重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设计意图】旧诗重读,强化新知,举一反三,平中见奇。

  平中见奇

  九、板书设计

  章法

  词眼 感情 人生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九课《词两首》其中一首。《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处理】:引导学生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品读、感悟词中所描述的美轮美奂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重点难点】: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词的学习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说教法: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领悟中朗读。

  2、情境创设:置身诗境,以景入情。

  三、说学法:

  1、读中感悟: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2、合作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1、介绍李清照生平。

  2、回顾所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点,介绍词和词牌名。

  3、由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的一句名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明确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4、指导朗读。通过学生个别读,集体读,教师范读,师生同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诗词的节奏和味道。

  【设计意图: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特点,明确学习要求,掌握学习方法。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1、通过质疑,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诗歌的方法。

  2、通过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3、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继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再指导学生读诗歌,感悟把诗歌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设计意图:学生能通过问题提示,把握词的大意,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三)、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1、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所描写的三幅画面,分别是“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2、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悟美丽的画面和意境,以及作者美好的心境。

  3、教师范读,音乐伴奏,将学生再次带入美妙的意境中。

  4、总结课文,我们认识到李清照她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着美好的生活呀!所以她醉了!

  5、在学生感情最浓的时候,引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通过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在品读中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感受女词人美好的心境。】

  (四)、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1、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2、结尾处,告诉同学们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课外时间多读一读唐诗宋词,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设计意图: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五、说板书设计:

  抓住《如梦令》一文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另外还带着一份惊喜。并通过三幅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把握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如梦令》一课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回忆她一次郊游流连忘返,醉于景、醉于酒、更醉于情后误入“藕花深处”的一次奇趣的经历,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2、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

  3、吟唱《如梦令》,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存在诸多问题,望专家评委,在座的各位老师指点、批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几处纰漏,比如:第二环节的想象部分不够深入,过程衔接存在问题;学生沉醉其中被硬生生的拉了回来;教学评价有几处明显不到位等。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相关文章: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08-23

李清照《如梦令》两首说课稿05-25

《如梦令》李清照07-13

如梦令 李清照11-22

李清照 如梦令11-17

《如梦令》 李清照09-13

李清照如梦令08-26

李清照与如梦令08-28

李清照的《如梦令》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