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鉴赏

时间:2024-10-24 10:36:40 李清照 我要投稿

李清照《武陵春》鉴赏

 导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下这篇“李清照《武陵春》鉴赏”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欢迎阅读!

李清照《武陵春》鉴赏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据俞正燮的《癸已类稿易安居士事辑》定为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避难金华以后所作,并指出此词“流寓有故乡之思”。李清照到金华是绍兴四年秋,而词中所写的是暮春景色,故此词应该是写于次年。

  由于李清照避难金华,丈夫既死,多年收藏的金石散失甚多,孤身一人,漂泊流寓,屡经战乱,时值暮春,故有此作。所以词中均表现了李清照对国破家亡,漂泊转徙,夫死孀居的凄苦生活的感叹。有论者曰:“易安《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屿?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

  这首词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含蓄与直率相结合的特点。我们先读读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这句词不从正面来描写风吹花落,而是落笔于风停花尽的后果,风停了,落花飘尽了,尘土中带着花香的气息,“风住尘香”这四个字正是由于没有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籍,却以“花已尽”来点明风吹花落,使人从含蓄的笔法中体会到丰富的感情内涵。

  就仅仅先说风住,再说尘香,而花已尽,这样一句三折,就可见其细腻蕴籍。由于花落春去,情景不堪,所以“日晚倦梳头”。

  四句则一转而为放笔直书,说明悲苦的情由在于“物是人非”,虽然风物依然,但时势人事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李清照此时并非无聊赖的伤春悲秋,而是国家之变,身世之痛,所以才“事事休”,自然也就“欲语泪先流”了。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是描写了李清照因见残春景色而引起的悲戚情怀。她深深感到风物依旧,人事皆非,心情沉重,懒于梳洗,万千心事,百结愁肠,付之于泪中。

  下阕则描写了李清照在痛苦中不断挣扎,在悲哀中努力寻求解脱。她想到双溪去游玩一下,希望能在那里寻找着几分春意,使自己的愁情得到一点点慰籍。但又恐自己的忧愁太重,小舟都难以承载。

  这首词的下阕在结构布局上很可见开合转折的写作技巧。下阕的首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二句,承了上阕花尽春归而从远处说起:倘要寻春,还可以到双溪去,双溪在唐宋时是著名的风景区(在浙江省金华城南),以双溪泛舟来遣愁是很自然的,但李清照未游之前已经料想到深愁难解释,因此又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二句来收合,回应主题。

  在此处开合转折写作技巧中,又可见李清照运用虚字的本领。她先是“闻说”,再是“也拟”,然后用“只恐”来否定拟议之举,使双溪寻春仍回到一个“愁”字上。

  由于这首词特别注重首句的描写,所以首句对于全篇布局来说具有“扫处即生”的艺术特点。“风住尘香花已尽”就已使春景再无可写,这就是“扫”。但是李清照另出机杼,即以凝练的笔墨将愁苦尽情地流露,这样,就可把省略的部分作为背景,以映衬正文,加强正文和主题的感染力,这就是“生”,这一写作技巧不同于一般的情景交融,值得我们后来者的学习与借鉴。

  鉴于这首词立意新颖,思路不凡,李清照又善于将抽象的愁情具体化,变为有重量的实体,显得生动形象,奇警感人,因此,一直是为世人所传诵的佳作,特别是舟小愁多难以装载的比喻,更是有口皆碑,影响深远。

【李清照《武陵春》鉴赏】相关文章:

武陵春李清照鉴赏09-13

武陵春李清照鉴赏08-28

《武陵春 李清照》鉴赏题08-26

李清照的《武陵春》07-06

《武陵春》 李清照03-14

武陵春李清照03-21

李清照武陵春03-26

李清照武陵春朗诵09-20

武陵春李清照教案09-13

武陵春 李清照答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