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完整教案

时间:2024-03-19 08:42:23 诗琳 离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离骚》完整教案(通用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完整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离骚》完整教案(通用5篇)

  《离骚》完整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二、朗读

  1、教师领读,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参照注释,疏通文义,划分朗读节奏。

  三、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1、 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高阳,苗裔,胗(秦始皇后成皇帝专称),皇考(如丧考妣),摄提,贞,孟陬

  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2、皇考为作者命名。

  览揆,初度,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平),灵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四、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3、作者内美且修能。

  纷,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纫

  作者身披各种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希望有所作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4、早搴夕揽惜时修德。

  汩:水急流通状,搴,阰,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5、时不我待,担心美人迟暮。

  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天时运转,春秋轮转,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举贤用能,则将无所成就,表达积极进取、忠君忧国的生活态度。

  6、弃秽改度用贤才。

  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第二课时

  一、从“昔三后”到“而改路”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

  7、赞颂三后之纯粹。

  诗人赞颂先古三王的美好品行,重用各种贤才,希望楚王能向古圣先王学习。

  8、尧舜和桀纣的对比。

  耿介,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帝王不同的政治作为,委婉的告诉楚王要向先圣王学习,遵循治国之道,任用贤才。

  9、党人和自己的对比。

  党人只图享乐,结果祸国殃民,既表示对党人的痛恨又替君王国家担忧,告诉楚往要远小人,任用真正的贤才,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

  10、自己忠而被谤的遭遇。

  踵:脚后跟,武:足迹,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评析)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却受到众女的嫉妒谗毁,终于被抛弃。

  11、患而不舍为灵修。

  謇謇:忠贞的样子,正:证,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明知尽忠的为患,但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12、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总结: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心忧天下和嫉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动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

  一、艺术欣赏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二、语法总结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 关于军事的

  3、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文 章来

  《离骚》完整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重点:

  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学习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可与日月争辉。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

  忠君爱国诗人

  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解题

  离骚:遭遇忧愁。思考可能些什么?

  忧愁

  节操

  四、具体分析课文;

  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

  忧愁(民生之多艰)

  (皇帝昏庸,贤愚不分)

  (小人离间)

  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

  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以死明志

  (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

  (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

  五、总结屈原:

  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离骚》完整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

  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

  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

  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

  2、关于楚辞

  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

  “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

  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班固亦同)

  2、王逸: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钱钟书)

  四、诵读

  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

  2、学生朗读,要求:

  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

  六、阅读理解

  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2、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方法

  香草、美人是《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美人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与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美人香草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生动。

  七、总结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楚辞影响深远,只有《诗经》可与之相比。《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离骚》“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对《离骚》予以高度评价:“惊采绝艳,难于并能。”

  八、布置作业

  1、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找出诗句,并稍加阐述)

  2、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

  3、《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读了课文你能否概括“楚辞”的体裁特点?它与《诗经》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离骚》完整教案 4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

  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2、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思想。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

  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丽华彩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实现理想,不惧危难

  《离骚》完整教案 5

  【教学目标】

  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勾画加注法、诵读法、 师生研讨法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学习《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楚辞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

  四、对照注释,勾画课文内容,进行自学。

  五、诵读诗歌,集体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把握诗的节奏。

  3、集体齐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学习课文内容。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2、找出诗句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语,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哀——未悔——怨——不屈——未悔——未变

  屈原的内心世界有悲悯,有怨愤,有挣扎,有动摇,更有坚定;但对楚国和君主的爱是不变的;本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理想和追求。

  3、《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虽九死而尤未悔。

  4、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将自然界高贵的'草木花鸟,赋予其象征意义,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荷衣花帽表现高尚的节操,用方圜代表正方端直,用美玉宝剑代表人格的高贵,情感意识强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充满高洁的审美情趣,散发着迷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

  二、师生研读: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他不同流合污,不妥协,不放弃,呼喊、抗争,宁死而不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勇不放弃的精神,诗人清楚地预知自己的结局和命运,但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是一位斗士,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却表现了一种精神的高贵。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离骚》有什么语言特色?

  明确:首先,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其次,运用香花、香草的名称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的抽象的概念,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第三,全诗四句为一层,中间加“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回环往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对偶手法的使用,使句式工整优美。

《《离骚》完整教案(通用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离骚》完整教案】相关文章:

《离骚》教案11-09

离骚优秀教案11-03

《离骚》教学教案11-03

离骚教案(精选10篇)03-04

《离骚》教案(精选12篇)04-22

《离骚》教案(精选11篇)05-17

《离骚》教案(精选10篇)11-24

离骚教案(精选10篇)06-16

《离骚》教案(精选15篇)10-17

《离骚》教案(精选14篇)10-2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离骚》完整教案(通用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完整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离骚》完整教案(通用5篇)

  《离骚》完整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二、朗读

  1、教师领读,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参照注释,疏通文义,划分朗读节奏。

  三、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1、 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高阳,苗裔,胗(秦始皇后成皇帝专称),皇考(如丧考妣),摄提,贞,孟陬

  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2、皇考为作者命名。

  览揆,初度,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平),灵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四、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3、作者内美且修能。

  纷,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纫

  作者身披各种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希望有所作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4、早搴夕揽惜时修德。

  汩:水急流通状,搴,阰,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5、时不我待,担心美人迟暮。

  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天时运转,春秋轮转,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举贤用能,则将无所成就,表达积极进取、忠君忧国的生活态度。

  6、弃秽改度用贤才。

  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第二课时

  一、从“昔三后”到“而改路”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

  7、赞颂三后之纯粹。

  诗人赞颂先古三王的美好品行,重用各种贤才,希望楚王能向古圣先王学习。

  8、尧舜和桀纣的对比。

  耿介,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帝王不同的政治作为,委婉的告诉楚王要向先圣王学习,遵循治国之道,任用贤才。

  9、党人和自己的对比。

  党人只图享乐,结果祸国殃民,既表示对党人的痛恨又替君王国家担忧,告诉楚往要远小人,任用真正的贤才,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

  10、自己忠而被谤的遭遇。

  踵:脚后跟,武:足迹,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评析)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却受到众女的嫉妒谗毁,终于被抛弃。

  11、患而不舍为灵修。

  謇謇:忠贞的样子,正:证,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明知尽忠的为患,但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12、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总结: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心忧天下和嫉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动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

  一、艺术欣赏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二、语法总结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 关于军事的

  3、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文 章来

  《离骚》完整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重点:

  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学习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可与日月争辉。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

  忠君爱国诗人

  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解题

  离骚:遭遇忧愁。思考可能些什么?

  忧愁

  节操

  四、具体分析课文;

  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

  忧愁(民生之多艰)

  (皇帝昏庸,贤愚不分)

  (小人离间)

  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

  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以死明志

  (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

  (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

  五、总结屈原:

  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离骚》完整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

  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

  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

  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

  2、关于楚辞

  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

  “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

  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班固亦同)

  2、王逸: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钱钟书)

  四、诵读

  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

  2、学生朗读,要求:

  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

  六、阅读理解

  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2、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方法

  香草、美人是《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美人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与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美人香草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生动。

  七、总结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楚辞影响深远,只有《诗经》可与之相比。《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离骚》“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对《离骚》予以高度评价:“惊采绝艳,难于并能。”

  八、布置作业

  1、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找出诗句,并稍加阐述)

  2、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

  3、《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读了课文你能否概括“楚辞”的体裁特点?它与《诗经》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离骚》完整教案 4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

  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2、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思想。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

  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丽华彩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实现理想,不惧危难

  《离骚》完整教案 5

  【教学目标】

  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勾画加注法、诵读法、 师生研讨法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学习《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楚辞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

  四、对照注释,勾画课文内容,进行自学。

  五、诵读诗歌,集体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把握诗的节奏。

  3、集体齐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学习课文内容。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2、找出诗句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语,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哀——未悔——怨——不屈——未悔——未变

  屈原的内心世界有悲悯,有怨愤,有挣扎,有动摇,更有坚定;但对楚国和君主的爱是不变的;本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理想和追求。

  3、《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虽九死而尤未悔。

  4、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将自然界高贵的'草木花鸟,赋予其象征意义,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荷衣花帽表现高尚的节操,用方圜代表正方端直,用美玉宝剑代表人格的高贵,情感意识强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充满高洁的审美情趣,散发着迷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

  二、师生研读: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他不同流合污,不妥协,不放弃,呼喊、抗争,宁死而不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勇不放弃的精神,诗人清楚地预知自己的结局和命运,但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是一位斗士,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却表现了一种精神的高贵。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离骚》有什么语言特色?

  明确:首先,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其次,运用香花、香草的名称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的抽象的概念,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第三,全诗四句为一层,中间加“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回环往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对偶手法的使用,使句式工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