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

时间:2022-12-19 09:20:31 李商隐 我要投稿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 篇1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鉴赏】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通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 篇2

  【原作】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夜雨寄北:夜里下雨的时候,写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妻子。

  未有期:没有确定的归期,意指一时难以相聚。期,期限,回家的日子。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此泛指东川一带的山。

  池:水池,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盼望之词,相当于何时能够。剪……烛,剪烛花,意思是秉烛长谈。全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和你一边共同剪着蜡烛那跳耀的火花,一边和你彻夜聊叙多年的离情别绪。

  却:做发语词理解比较好一些吧。

  【古诗今译】

  你已经不止一次地来信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可我一时还无法确定。今夜巴山这里又在下雨,秋水已经涨满了池塘。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你的身边,和你一边在窗前共同剪着跳耀的烛花,一边向你描述这巴山夜雨的情景啊?

  【赏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年少聪慧,二十五岁进士。但是他步入仕途之后即被卷入一党一争漩涡,在政治上倍受打击,一生贫困潦倒,郁郁不得其志,四十五岁即死于荥(xíng)阳。著有《玉谿生诗》,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较为详备。

  本篇是诗人寄给他那一直在北方老家盼望他早日回归的妻子的,是一首思念妻子的抒情之作。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听着窗外绵绵的秋雨,望着不断长着秋水的池塘,心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中的妻子,于是写下了这首小诗。当时诗人客居巴蜀(今四川),妻子在长安(今西安)老家,因此标题用了“寄北”的字样。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作品开篇以问答的方式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客居他乡的环境——雨夜。从 “君问归期”这一个“问”中,我们看出了开篇笔调的沉重。诗人在此之前可能已经不止一次收到过妻子盼望丈夫早日回归的来信,本应该回信,可却因种种原因,一时还无法确定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无奈之中只好搁笔。在这样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听着淅沥的雨声,看着不断上涨的秋水,诗人独自客居他乡,孤寂的情怀,离别的苦楚,对妻子的深切思念,怎能不充塞于心头?因此诗人以饱蘸无奈之情的笔触避开何时才能回家这一能一座大的问题,写下了包含一着苦楚与无奈的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紧扣“夜雨”,把情绪来了一个超乎常人思维的笔锋大逆转,将作品的思绪从孤寂、离愁和思念这一沉闷的基调中走出来,憧憬了一个幸福美好的场景——他日重逢,真的好想回到家乡和妻子一同坐在窗前,一边剪着跳耀的烛花,一边向妻子描述今夜巴山这下着秋雨的情景。这是一个幸福美好的想象,也是对夫妻一团一聚共叙离愁别绪的热切盼望。然而满腹的寂寞与思念,只能寄托于将来,只有寄托于想象,只能以遥想重逢后的欢一愉排遣眼前的孤寂,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空寂与无奈。

  在写作艺术手法方面,作品笔调沉重而又不失明朗与轻快,词句浅显而又不失思念之情深,意境曲折而又不失清新与流畅,蕴含有民歌之隽永又不失情感表述之细腻。非大家手笔所不能及也。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相关文章:

夜雨寄北李商隐翻译11-04

李商隐夜雨寄北翻译10-25

《夜雨寄北》李商隐11-05

夜雨寄北 李商隐10-27

夜雨寄北李商隐11-30

《夜雨寄北》 李商隐10-17

李商隐:夜雨寄北09-30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09-02

李商隐夜雨寄北08-28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 篇1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鉴赏】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通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 篇2

  【原作】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夜雨寄北:夜里下雨的时候,写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妻子。

  未有期:没有确定的归期,意指一时难以相聚。期,期限,回家的日子。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此泛指东川一带的山。

  池:水池,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盼望之词,相当于何时能够。剪……烛,剪烛花,意思是秉烛长谈。全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和你一边共同剪着蜡烛那跳耀的火花,一边和你彻夜聊叙多年的离情别绪。

  却:做发语词理解比较好一些吧。

  【古诗今译】

  你已经不止一次地来信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可我一时还无法确定。今夜巴山这里又在下雨,秋水已经涨满了池塘。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你的身边,和你一边在窗前共同剪着跳耀的烛花,一边向你描述这巴山夜雨的情景啊?

  【赏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年少聪慧,二十五岁进士。但是他步入仕途之后即被卷入一党一争漩涡,在政治上倍受打击,一生贫困潦倒,郁郁不得其志,四十五岁即死于荥(xíng)阳。著有《玉谿生诗》,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较为详备。

  本篇是诗人寄给他那一直在北方老家盼望他早日回归的妻子的,是一首思念妻子的抒情之作。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听着窗外绵绵的秋雨,望着不断长着秋水的池塘,心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中的妻子,于是写下了这首小诗。当时诗人客居巴蜀(今四川),妻子在长安(今西安)老家,因此标题用了“寄北”的字样。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作品开篇以问答的方式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客居他乡的环境——雨夜。从 “君问归期”这一个“问”中,我们看出了开篇笔调的沉重。诗人在此之前可能已经不止一次收到过妻子盼望丈夫早日回归的来信,本应该回信,可却因种种原因,一时还无法确定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无奈之中只好搁笔。在这样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听着淅沥的雨声,看着不断上涨的秋水,诗人独自客居他乡,孤寂的情怀,离别的苦楚,对妻子的深切思念,怎能不充塞于心头?因此诗人以饱蘸无奈之情的笔触避开何时才能回家这一能一座大的问题,写下了包含一着苦楚与无奈的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紧扣“夜雨”,把情绪来了一个超乎常人思维的笔锋大逆转,将作品的思绪从孤寂、离愁和思念这一沉闷的基调中走出来,憧憬了一个幸福美好的场景——他日重逢,真的好想回到家乡和妻子一同坐在窗前,一边剪着跳耀的烛花,一边向妻子描述今夜巴山这下着秋雨的情景。这是一个幸福美好的想象,也是对夫妻一团一聚共叙离愁别绪的热切盼望。然而满腹的寂寞与思念,只能寄托于将来,只有寄托于想象,只能以遥想重逢后的欢一愉排遣眼前的孤寂,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空寂与无奈。

  在写作艺术手法方面,作品笔调沉重而又不失明朗与轻快,词句浅显而又不失思念之情深,意境曲折而又不失清新与流畅,蕴含有民歌之隽永又不失情感表述之细腻。非大家手笔所不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