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时间:2024-11-12 11:03:53 炜玲 李商隐 我要投稿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精选11篇)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为什么要剪“西窗烛”。

  能力目标

  背诵全文,并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培养欣赏诗歌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设身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黑板,教科书,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不限,没背会的同学下来将诗背熟!下节课交作业。

  八、课后小结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2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作者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作者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作者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作者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作者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作者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作者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作者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作者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作者的想象里)

  (2)当作者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作者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作者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作者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作者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作者幻想团聚的夜晚,作者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同:都选取了典型的时刻来写,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都通过写所想来抒情。异:《夜》诗选取了更典型的细节,且表达更含蓄。)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文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

  1、释题。“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写作背景。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

  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品评: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4、“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品评: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四、合作探究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明确: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五、当堂测验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2分)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2分)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6、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将这首诗翻译成一份现代书信(加入适当想象)。

  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问归期未有,夜雨涨秋池——绵绵愁思;羁旅之愁

  何当共剪,却话夜雨——盼望早归。思归之苦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4

  一、教材与教学目标

  教材: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该诗,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艺术特色,感悟人生和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夜雨和寂寞相伴,以及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如何领悟诗人通过事物的描写所展现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欣赏、朗读、写作。

  教学过程:

  1、导入

  制作诗歌PPT,让学生了解杨慎是民间流传广泛的诗人之一,本诗是他较为著名的作品,说明杨慎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特点。

  t2、欣赏

  播放杨慎《临江仙·夜雨寄北》朗诵音频,要求学生听诗歌,感受其音乐之美。

  3、讲解

  (1)从诗歌的情节结构来说,可以分为三部分:描述夜雨,寄托思念,咏叹自身身份。

  (2)从诗歌的意境来说,主要是表现夜雨和寂寞相伴的情景,诗人寄托思乡之情,表达出人生悲欢离合的哀婉。

  (3)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说,应该注意杨慎的用词精准,形象深刻,意境空灵清新。

  4、讨论

  (1)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语言表达,可以分析出哪些词语尤为精准,理解和理解过程。

  (2)分析诗哲学,表达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自然的关系。

  5、写作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一篇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习分析《夜雨寄北》这首古诗,让学生深入领悟诗歌思想内涵,提高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达到了以文会友的目标。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5

  一、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

  我想,教师如何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但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使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水平、朗读水平及初步赏析水平。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水平、朗读水平及初步赏析水平。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

  1、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

  2、教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

  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

  说说你的理由。

  ——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巴山夜雨涨秋池

  1、 在这个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

  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 拓展

  (1)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2)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3)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7)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六)夜雨素描

  (1)唐诗素描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2)例文: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

  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3)课上练笔:唐诗素描:《夜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

  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能够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

  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很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设计意图:协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唐诗,写一篇300字以内的唐诗素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具体描述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八)结束语:

  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

  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设计意图:在动情的总结中,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呼应开头。)

  板书设计:

  夜客中境况——归期未定(现实)

  雨孤寂凄凉深切怀念

  寄重聚渴望——西窗话雨(想象)

  北

  (设计意图:以清晰的结构图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6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7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

  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学生齐答)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

  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明确: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

  2、具体品析两个“期”(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并发言。)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2)指导朗读这句诗。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

  ②请学生点评;

  ③再指名朗读;

  ④老师范读;

  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

  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

  (1)标题中的“夜雨”(学生发言)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

  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指名回答。)明确:巴山、秋池。“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

  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

  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明确:“涨”字。

  ④“涨”这个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生思考发言。)老师补充写作背景资料: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窘迫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夜雨寄北》写于848年。明确:“涨”包含了作者这样的情感: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郁闷,对亲友的无比思念。这里又用比喻,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⑤指导朗读“巴山夜雨涨秋池”。(指名朗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3)“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夜雨”

  ①“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眼前的)那么“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还是眼前的景吗?(不是,是想象中的。)

  ②这句诗其实是和上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构成一幅画面,谁能理解这两句的意思?(自由发言)示例: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老师可举例:过几天是端午节了,我们现在还在学校上课,可能就会想到端午放假时要回老家看看亲友。此时你是想念他们的。等到端午节时,我们回到亲友身边,并告诉他们:“前几天,我在学校想你的。”)

  ③从时间上来看,作者先说“现在”,再说“未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提到了“现在”;从空间上来看,作者先说“巴山”,再说“家乡”,等回到家乡时,又提起了“巴山”。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就叫“回环”。时空上的回环。

  ④指导朗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自由朗读;自愿试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五、拓展阅读

  试比较这首《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月夜》,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学生自由朗读《月夜》并思考问题。指名发言。明确:

  ①相同之处:都有借写对方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思念对方的情感;都运用了回环的表现手法。

  ②不同之处:杜甫的《月夜》仅仅是空间上的回环,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回环。

  六、齐读《夜雨寄北》,小结课堂内容。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8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夜雨寄北》的基本内涵和艺术特点;

  2、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1、解读《夜雨寄北》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分析文学语言,理解作品的情节和感受;

  3、掌握作品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对作品的情感色彩和表现方式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对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底蕴的探讨和理解;

  3、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和鉴赏。

  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学生发言、小组讨论、课外阅读、写作练习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2、在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发表见解,促进良好的互动氛围。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写作练习,提升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了解《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逐段分析《夜雨寄北》的文章结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点。

  3、分析《夜雨寄北》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

  4。探讨《夜雨寄北》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视听材料,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世界,了解文化背景。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步:了解《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让学生通过课本、互联网等渠道了解《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并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先期的文献查阅。

  第三步:逐段分析《夜雨寄北》的文章结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夜雨寄北》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文章结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点。

  第四步:分析《夜雨寄北》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寻找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五步:探讨《夜雨寄北》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夜雨寄北》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并带领学生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以及文化背景。

  第六步:课外练习

  对于一个优秀的教案,不仅要求解析和阐释各个知识点,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课外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和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评价:

  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学生的听课笔记、当地语文竞赛的成绩、学生在小组内的表现等方面。

  在教学评估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于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同时,需要根据教学效果制定出合适的教学工具和策略,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和写作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水平。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9

  引言:“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爱情诗歌,道出了离别之情和思念之痛,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友情和真爱的渴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阅读,给学生带来一次良好的文学领悟和情感体验。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夜雨寄北”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情感和美感,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启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教学,强化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感素质。

  二、教学内容

  1、课堂导入(5分钟)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引出今天课文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课文分析和阅读(40分钟)

  老师可以分段介绍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并感悟诗歌的主题、情感和美感。

  首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段描写了思念之痛和归期未定的离别之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如何用词选字表达这种情感。

  次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段表现了对友情和真爱的思念和期盼。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于友情和爱情的态度,如何抒发对于这种情感的向往与祈盼。

  末段:“今夜雨潇潇,/临别殷勤重寄词。”这一段则是表达了离别之际的真挚情感和深切告别。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表达情感时运用诗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如何把抒情和写景相融合。

  3、感悟与分享(10分钟)

  通过课文的分析和阅读,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主题、情感和美感,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分享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观点,拓展自己的思考。

  4、文学创作(40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学生中间展开文学创作的活动,例如让学生自行创作一首有关爱情、友情、离别的诗歌,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创作能力。

  5、课堂总结(5分钟)

  在教学结束时,可以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鼓励学生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并梳理自己的思路和收获。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老师通过分析、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美感。

  2、探究法:老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和情境演示,帮助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点。

  3、互动法:老师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分享和文学创作等互动方式,帮助学生深度体验和感悟诗歌的美感,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

  1、学生的听课和阅读交流情况,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表现等渠道进行评估。

  2、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阅读书评,老师可以通过评选、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估。

  3、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品德表现、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

  通过“夜雨寄北”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诗三百首的诗歌背景和历史文化,也能够深度体验和感悟诗歌的美感和主题内涵。同时,学生能够通过文学创作和互动交流,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创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教学反思中,还需更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人文修养。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对诗歌中含蓄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雨夜的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引出课题《夜雨寄北》。

  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诗歌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

  诗歌解读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 “君” 指谁?“巴山夜雨” 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3)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和孤独之感。

  诗歌赏析

  (1)品味诗歌的语言,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的`含蓄之美。

  (2)欣赏诗歌的意境,感受雨夜的静谧与诗人内心的波澜。

  拓展延伸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思念之情的理解和体验。

  课堂总结

  总结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以 “雨夜寄思” 为题,写一篇短文。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理解诗歌中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雨声的音频,营造出雨夜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诗歌诵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3)全班齐读诗歌。

  诗歌解读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 “巴山夜雨” 这一意象的作用。

  诗歌赏析

  (1)欣赏诗歌的语言之美,如 “君问归期未有期” 的含蓄表达。

  (2)探讨诗歌的意境之美,感受雨夜的孤寂与思念之情的交织。

  (3)分析诗歌中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拓展延伸

  (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思念之情的感受和体验。

  (2)引导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课堂总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布置作业

  (1)默写这首诗歌。

  (2)以 “雨夜的思念” 为题,写一篇短文。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相关文章: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09-28

李商隐 夜雨寄北10-10

李商隐《夜雨寄北》01-23

《夜雨寄北》 李商隐04-24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01-15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赏析08-13

夜雨寄北李商隐手法06-21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译文12-14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10-27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