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
刘长卿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下面是刘长卿的《登余干古县城》,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登余干古县城
[唐]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
赏析
唐代饶州余干县,即今江西余干。“古县城”是指唐以前建置的余干县城。先秦时,其地名作余汗,因境内余水、汗水得名,为越国西界城邑,在安仁江(即今江西境内信江)西北,安仁江上游属楚国,故诗中云“楚水西”。汉代置余汗县,隋代正名为余干县。唐代迁移县治,这个旧县城逐渐荒落。刘长卿这诗是登临旧县城吊古伤今之作,在唐代即传为名篇。这荒落的古城也随之出了名,后有称之“白云城”的,也有修建“白云亭”的,都是附会刘诗而起。
刘长卿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诗人被贬谪,是由于为官正直不阿而遭诬陷,因此他深感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官场污浊。现在他经历的这一地区,又刚刚经过军阀战乱,触处都见战争创伤,显出国家衰弱、人民困苦的情状,使诗人更加为唐朝国运深忧。这首即景抒情的诗篇,就包蕴着这种感慨深沉的叹喟,寂寥悲凉,深沉迷茫,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意绪不尽,令人沉思。
这是一座小小的山城,踞高临水,就象塞上的孤城,恍惚还象先秦时那样,矗立于越国的西边。它太高了,仿佛跟空中白云一样高;也太荒凉了,似乎亿万斯年就没人来过。城里空空的,以前的官署早已掩没在秋天茂密的荒草里,唯有城上的女墙还在,但已看不见将士们巡逻的身影,只在夜间听见乌鸦在城头啼叫。站在城头眺望,平旷的沙地无边无际,令人迷茫;孤零零的夕阳,对着诗人这个远方来客冉冉低落下去,天地显得格外沉寂。在这荒寂的世界中,诗人想起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诗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古城沧桑,不就是“陵谷变”吗?诗人深深感慨于历史的变迁。然而无知的鸟儿不懂得这一切,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
这首诗,即景抒情而又不拘泥历史事实,为了突出主旨,诗人作了大胆的虚构和想象。这城废弃在唐初,诗人把它前移至先秦;废弃的原因是县治迁移,诗人含蓄地形容为政治腐败导致古城衰亡。出于这样的构思,次联写城内荒芜,醒目点出官舍、女墙犹在,暗示古城并非毁于战争。三联写四野荒凉,农田化为平沙。末联归结到人迹湮灭,借《十月之交》的典故,点出古城荒弃是因为政治腐败,导致人民离乡背井,四出逃亡。旧说《十月之交》是“大夫刺幽王”之作,诗中激烈指责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造成陵谷灾变,以至“民莫不逸”。结合前三联的描述,可见这里用的正是这层意思。
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所描绘的山水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凉古城,无可赏心悦目,并非欣赏对象,而只是诗人思想的例证,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伤,缅怀历史,鉴照现实。所以这诗不但在处理题材中有虚构和想象,而且在诗的结构上也突出于表现诗人情怀和自我形象。诗人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情,引导人们登临这高险荒凉的古城、空城、荒城、指点人们注意那些足以引为鉴戒的历史遗迹,激发人们感情上共鸣,促使人们思想上深省。方东树评此诗曰:“言外句句有登城人在,有诗人在,所以称为作者。”(《昭昧詹言》)中肯地指出了这诗的艺术特点。
拓展阅读:刘长卿的作品
刘长卿在随州任刺史期间,写有9首诗,1篇文。这些诗文真实地反映其在随州的心情和处境。
淮南摇落客心悲,涢水悠悠怨别离。
早雁初辞旧关塞,秋风先入古城池。
腰章建隼皇恩赐,露冕临人白发垂,
惆怅恨君先我去,汉阳耆老忆旌麾。
这是刘长卿到随州第一年所作。其僚友虞某,调动工作,离任返京,刘长卿得到消息后,登汉东城楼抒发感想以寄僚友的。诗中表达了惜别之情以及叨恩未报白发先垂的人生感慨。
不敢淮南外,来趋汉将营,
受辞瞻左钺,扶疾抗前旌。
井税鹑衣乐,壶浆鹤发迎,
水流余断岸,烽至掩孤城。
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孔璋才素健,早晚檄书成。
这首诗是刘长卿在随州刺史任上所作。该诗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随州的处境。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大削弱,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军阀梁崇义割据襄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淮西南节度使李希烈奉诏讨伐,大军进驻随州。随州人民“壶浆鹤发迎”,尚书吕某眼见随州“邻寇贼”,“有水火”而又“迫于征税”,写诗慰勉时任随州刺史的刘长卿,于是刘长卿作诗酬答。
该诗前四句表明自己积极支前,未敢懈怠,带病工作,对朝廷一片忠心。第三联:“井税鹑衣乐,壶浆鹤发迎”寓意极深,耐人寻味。表面上看,随州人提供军需,欢迎王师,是朝廷的顺民,正在为朝廷的讨逆战事作贡献。然而,纳税人衣裳褴褛,何乐之有?而夹道欢迎,担茶送水者,又都是一些老翁,那么,青壮年哪里去了?当然是充当兵丁役夫了。战争带给随州人民的贫困、灾难,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水流余断岸,烽至掩孤城”洪水消退之后,只留下断岸残滩,兵火之后,只剩下孤城掩闭,寥无人烟。哪有一点生气呢?“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拼死搏杀的士兵在秋风日落之间归合,一片悲凉,令人心碎。尾联虽托以赞扬,寄以希望。但整首诗毕竟写出了连年战祸民不聊生的实况,应该说是现实主义的好作品。
刘长卿在随州任刺史三年。由于时局动荡,战火燃烧,63岁的他只好离开随州,前往扬州去了。
现在随州城区烈山大道北段涢水饭店一带,是古随州城墙的北门遗址。唐朝在此城墙上曾建有谯楼,名迁仁楼。城门外护城河上有桥名迁仁桥。现今古城墙及护城河已毁,仅能在市消防支队院内见到城墙残址遗留。刘长卿任随州刺史的第二年,登迁仁楼感慨系之。写了一首酬子婿李穆的诗,全诗如下:
临风敞丽谯,落日听吹铙,
归路空回首,新章已在腰。
非才受官谤,无政作人谣。
俭岁安三户,余年寄六条。
春芜生楚国,古树过隋朝。
赖有东床客,池塘免寂寥。
刘长卿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因此他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当苗税充百官俸禄》),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内容具有时代特征。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相关文章:
刘长卿 《登余干古县城》08-10
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译文07-02
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阅读答案及赏析07-13
余干旅舍 刘长卿08-23
余干旅舍刘长卿赏析09-10
刘长卿《余干旅舍》赏析10-21
刘长卿《余干旅舍》阅读练习及答案08-10
《登馀干古县城》唐诗鉴赏06-23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原文及赏析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