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

时间:2024-07-27 13:46:18 刘长卿 我要投稿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 篇1

  送灵澈上人⑴

  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白话译文】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

  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创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拓展阅读:刘长卿生平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因官至随州刺史,也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唐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

  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在天宝十四载(755年)他可能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安史之乱就爆发了。756年,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至德三载(758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上元元年(760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离开苏州到洪州待命。在赴洪州途中,逗留馀干,与大诗人李白相遇,“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李白当时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而自己将远行岭外。

  其实,刘长卿终于没有到南巴任职。次年(761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

  后来数年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这样说:“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上元二年(761年)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

  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兴元元年(784年)和贞元元年(785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刘长卿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因此他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当苗税充百官俸禄》),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内容具有时代特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 篇2

  【全诗】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①灵澈上人: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与吴兴诗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终于宜州。(见《唐诗纪事》卷七十二)

  ②竹林寺:《清统志》载:“江苏镇江府:竹林寺在丹徒县城南六里,创自晋时,久废。明崇祯间重建。”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全诗鉴赏】

  自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地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到唐 代宗大历四年(769)左右再度回到吴中,前后大约十年光景,刘长卿一直 失意待官,四处漂泊,心情郁闷。

  正当刘长卿闲游润州之时,碰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好友灵澈僧。灵 澈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 门寺。源澄为人秉性耿直,忤权贵,遭贬斥,乃弃官归隐云门寺,与刘长卿 相友善,两人一直情谊深挚。好友多年未见,本该举杯把盏话家常、促膝 长谈抒胸臆,然而,灵澈正走在返回竹林寺的路上(竹林寺乃灵澈此次云 游挂单之所),相见就要离别,无奈刘长卿只能与其惜时小聚,短暂话别。

  当是时,一个是宦途失意客,一个是方外归隐僧,他们同有不遇的体 验、失意的.感受,理该苦诉衷肠、吁嗟长叹,道尽世间之不如意,聊以相慰。 然而,两人却在几杯清茶间闲适相谈,淡泊相待,坦然相对。苦饮人生波 折多舛,笑谈幽寺依山傍水。此时,刘长卿不禁向源澄所谈的寺院望去, 只见远处一片苍翠的山林,云树苍茫,烟霞缭绕,却不见寺院。诗人便笑 问源澄:这竹林寺藏于何处?源澄笑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闻此 答,刘长卿哈哈大笑。

  不知不觉,几个时辰悄然过去,远处传来寺院杳杳的报时钟声,声声 暮钟催人愁。刘长卿挥手别道: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聚,望源澄兄日后 保重。看着灵澈挂负斗笠,披戴着满身斜阳的余晖,向青山深处独自缓缓 地走去,诗人不禁面露怅然若失之态,失落之感徘徊心头。刘长卿久久伫 立凝望,依依惜别,目送灵澈一步一步前行,直至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青 山夕照之中,

  此次送别对刘长卿而言,可谓是闲淡释然,却记忆深刻,久久难忘。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 篇3

  【诗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出处】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意思】荷笠: 背负着斗笠。句意: 背着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向着那青山深远处走去。描绘出了高僧入山的潇洒形象。

  【鉴赏】灵澈戴着斗笠,伴着夕阳,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寺庙 应该就在山林之中,所以说“青山独归远”。从“独归远”三字能够看出,诗 人一定是伫立良久,目送友人离去,依依惜别,道出不舍之情,由此可见诗 人与灵澈之间的深厚感情。此诗虽为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低沉 情绪,虽有深情,却不缠绵,而是别有一番闲情逸致在里面,表现出诗人淡 泊的胸襟,真可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全诗】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①灵澈:中唐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浙江绍兴)人,出家于会稽山 云门寺,元和十一年(816)卒于宣州,《全唐诗》存诗一卷。

  ②竹林寺:在润州,为灵澈游方歇宿之处。

  ③杳杳:深远幽暗貌。屈原《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 静幽默。”一作“渺渺”。

  【全诗鉴赏1】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二句“向晚”,点出时间是黄昏;叠字“苍苍”,写出诗僧 灵澈所居之竹林寺掩映山林的情状,给人以朦胧秀美的感觉;“杳杳”,写报时的钟声远 远传来,显得深远幽渺。此写钟声,有催促灵澈归山之意。后二句写灵澈头戴斗笠,身 披夕阳的余晖,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愈行愈远。“青山”呼应首句“苍苍”,“独远归”, 显出诗人伫立目送,有依依不舍之情。时大约在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诗人 遭贬南巴已将近十年,惆怅郁闷。而灵澈云游江南,诗名未著,亦不得意。故此诗含有 宦途失意之诗人与方外归山之僧人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相同体验——共怀淡泊之心 境,可谓殊途同归。此诗用语精炼,描写景色,优美如画,却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其 构思精巧,朴素秀美,是中唐时期一首著名的山水小诗。

  【全诗鉴赏2】

  写景鲜明,全是虚拟想象的.送别诗。

  且立片论 唐代诗人很喜欢与僧人、道士交往。其原因有二:一是“天下名山僧占多”,道院僧房都在清泉白云山水之处,都在清幽之处。诗人爱山水自然,追求心境宁静。二是能诗能文的僧道很多,可以寻求知音同道。加上佛理阐扬、宗教关心,对生命、人生、前程、价值、自然、宇宙等玄理的探索,是敏感的诗人最感兴趣的。于是便多有了群分类聚的交往。

  这首诗是诗人送灵澈回寺,想象他所居住的环境和融入自然的超凡生活的情状。竹树青翠,寺庙空寂的钟声传扬悠远,令人神往。灵澈在山水自然中自由往来,沐浴在朝晖夕阳之中,尽情地享受上苍的恩赐。当然,想象如此之美,是寄托了诗人的理想的,可以以此看出他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不仅这一首,刘长卿还写了很多到寺庙道观游历的作品,表达的思想都与本篇相同,还留下了不少名句。“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等等

  【作者简介】

  刘长卿(?-789),字文房,宣州(今属安徽)人,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后期进士。为人很自负,写诗不署姓氏,只留“长卿”二字,自以为天下无人不知。灵澈:中唐著名诗僧。上人:唐人对僧人的尊称。杳杳:这里是悠远的意思。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 篇4

  【原文】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

  【注释】

  灵澈上人:灵澈,当时著名的诗僧。上人,和尚的尊称。

  杳杳:深远。

  钟声晚:古代寺院晨昏鸣钟。

  荷笠带夕陽:笠,斗笠,用竹篾等编制的遮陽挡雨的帽子。荷笠,把斗笠挂在背上。整句的意思是他背上的斗笠还带着夕陽。

  【翻译】

  在苍翠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深远的晚钟声。他背着斗笠披着晚霞,独自一人向远方的青山归去。

  【赏析】

  刘长卿 (709~780) , 字文房, 今河北省河间县人, 唐开元进士。肃宗时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曾被陷入狱, 后贬南巴尉, 调任睦州司马, 官终至随州刺史。他的诗多有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战争离乱之作。以五言著称,作品有《刘随州集》。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作品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是宦途失意之人,一个是云游寄宿之归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身在他乡及不遇之体验,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共怀淡泊的胸襟和境界。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写的是诗人所想。幽深的'远山,苍苍山林中灵澈上人归宿的去处——竹林寺,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晚钟声,告诉人们此刻已是黄昏,那袅袅的钟声仿佛是在催促灵澈归山。这两句是写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二句写的是灵澈在夕陽晚照中辞别诗人归去的情景。灵澈背着斗笠,沐浴着夕陽余晖,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越来越深,越来越远。“青山”即照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竹林寺在山林深处。“独归远”再现了诗人伫立目送的情态,依依不舍,别情甚深。

  以上两句写的是是人眼前的所见所感,是实写。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适淡泊的意境,看不出失意和伤感。

  画面的创建独到别致。作品展示给读者的幽远精美的画面描绘不同于一般作品,诗人首先从听觉着墨,随即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远山深处,苍翠竹林之间,古刹钟声“杳杳“传来。接下来以实写眼前的所见所感表达诗人与游僧纯真的思想感情,一个游方在外的高僧,身背着斗笠,沐浴着夕陽,一个人独自向幽远的青山深处归去,那画外之诗人独立于斜陽之中,一直目送友人到“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相关文章: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09-24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08-18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2-28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3篇09-05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翻译_唐诗三百首05-24

送灵澈诗歌赏析10-04

刘长卿《送道标上人归南岳》全词翻译赏析05-12

刘长卿《送上人》07-27

送严士元 刘长卿赏析09-08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赏析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