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简介

时间:2023-03-22 12:16:02 芷欣 刘禹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诗现存800余首,诗歌宛转,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刘禹锡的资料简介!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抔,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诗歌风格】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故居】

  自唐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0多亩。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陋室铭故居。

  刘禹锡写过一文《陋室铭》就是写其故居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纪念馆】

  刘禹锡纪念馆坐落在连州中学燕喜山的刘禹锡纪念馆,飞檐斗拱,采用朱红色的支柱,无不透露出中国古典式宫廷建筑风格,显得古色古香。古朴雄伟的纪念馆经精心布展后显得魅力四射:灯光、壁画、诗词、铜像等场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厚重感。

  【生平】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主要成就

  “筑清风台,吟咏其中”,自得其乐。后来这清风台改名“清风书院”,朗朗书声中,禹锡公的精神和情操激励着一代代的读书人

  人物评价

  《光绪吉安府志》《宋元学案补遗》中称赞刘禹锡:“为政以宽为本,民爱慕之,不忍欺。

  吕本中《官箴》中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轶事典故

  诣阙上书

  禹锡公“尝诣阙上书,请乘北边岁饥,选将调兵,复中原,修陵寝,嘉之。”

  虞允文表“江州观察推官摘朝散大夫,后守鄂州,兼任荆湖北路提刑。”

  禹锡公是位态度鲜明的爱国者。在南宋初期,是抗金收复失地,还是和敌以求苟安,这是摆在每个士大夫面前的选择题。选择战,意味着爱国;选择和,意味着卖国,这当中没有任何模糊的余地。刘禹锡中进士后,“授筠州司理参军”,按照南宋的规矩和制度走上了仕途。但直到虞允文为左相,才得到推荐的机会,“表署江州观察推官,擢朝散大夫,守鄂州,兼领荆湖北路提刑。”这当中刘禹锡沉寂了三十多年。而这正是秦桧当政,不余遗力推行投降路线的时期。和胡铨、王庭珪等庐陵俊杰一样,刘禹锡用行动和秦桧划清界限,放弃荣华富贵的追求,用自己的气节撑起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禹锡公又是位意志坚定的主战派。他“尝诣阙上书,请乘北边岁饥,选将调兵,复中原,修陵寝。”尽管上书极有可能在秦桧死后,然奸臣虽亡,路线还在,党羽汤思退们仍然在顽固推行。不曾想,金兵在海陵王完颜亮的主导下,制定了灭亡南宋小朝廷的计划,“霍霍”的磨刀声清晰可感。在这样的压力下,高宗不得不暂时倒向主战派。因此对于刘禹锡的上书请求,皇帝出人意料“嘉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中书舍人虞允文临危担当,在军事主帅李显忠未曾到任时,当机立断,以参谋军事之任担代理主帅之责。振奋士气,一鼓作气,取得了采石矶之战的胜利,使得南宋转危为安。之后,主战派在朝廷中暂时占有上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虞允文拜相,这位爱才的良相,非常愿意成为主战同志政治上的伯乐,他将刘禹锡录入《翘材馆录》。正是虞允文的力荐,刘禹锡得以在人生晚年,还能出仕为国效力。

  亲属成员

  禹锡公秋江子元房十世祖,生五子:宽(子裕),宗(子元),宏(子澄),实(子克),察(子明)。再经过五子繁衍生息,成为了当地的一支人丁兴旺家族。

  个人作品

  全宋诗 ----“风定花落深一寸,日高蹄鸟度千声“

  全宋诗 -----“晓莺林外千声啭,阶前芳草一尺长”

  艺术形象

  博文儒雅,为官清廉,热爱家乡,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