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淮阴行

时间:2024-07-20 10:20:11 晓丽 刘禹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刘禹锡淮阴行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多数人肯定都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很多时候是指从“情”和“景”的角度对古诗词做深入的赏析。大家知道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刘禹锡淮阴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其三

  这是《淮阴行》组诗中的第三首。诗中借铜环来寄离情,语言浅近却情致深浓,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款款深情,对丈夫依恋的绵绵不绝之意。淮阴,在今天的江苏省淮阴市。

  船头大铜环,摩挲光阵阵。

  早晚使风来,沙头一眼认。

  船头大铜环,摩挲光阵阵——船头上的大铜环,因为总是被人们摩挲,所以变得光闪闪亮晶晶。写铜环的“光阵阵”流露出女主人公羡慕铜环之意,铜环犹能得到 丈夫的“摩挲”,时时陪伴丈夫远行,而自己却要和丈夫分别,如何不让女主人公嗔怪。文中的“环”是隐语,与“还”谐音,其中寓含归意。

  早晚使风来,沙头一眼认——早晚,相当于“何时”。沙头,指江畔、岸边。什么时候让风把船送回来,“我”在江滩岸边一眼就能把你认出来。这是对二人离别后场景的设想,写出了女主人公日夜企盼丈夫归来之情景。“一眼认”写出妻子对丈夫思念的那种热切的感情。

  以往的离别之诗往往写得愁苦哀怨,无论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还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样的作品总是能带给人凄苦的感觉。 然而刘禹锡的这首民歌体的小诗同样也是写离别,却能自出机杼,写得活泼清新。如在这首诗中,诗人借铜环寓情,尤其是末两句,设想分别后场景,全无柳永词中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楚,有的只是充满希望的等待。

  明人陆时雍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诗镜总论》)这首小诗语言流畅,格调清新,写物妙绝,传情婉约。情意绵绵,饶有民歌特色。

  其四

  这是《淮阴行》组诗中的第四首,描写了一位少妇在码头给自己丈夫送行的场面。诗中略去送别场面的具体刻画,紧紧围绕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写出了她对丈夫的依依不舍之情。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是什么东西让“我”羡慕呢?“我”羡慕丈夫那船尾的燕子。这个问题问的好生奇怪,回答则更是出人意外,在这依依惜别的场景下,似乎显得十分不得体,但下面的两句却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圆满的解释,也使整首诗的情感画面顿时鲜活起来。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因为女主人公想:那衔泥的燕子尚且能随船飞行,在船杆上休息,自己的丈夫无论是在睡觉还是在吃饭,它也都能天天看见。于是这 位少妇发出了人不如燕的感叹,曲笔写出她对丈夫的深情厚爱和恋恋不舍之情,出语温柔体贴,女主人公的缠绵、深情跃然纸上。

  刘禹锡在诗 前小序称:“余尝阻风淮阴,作《淮阴行》,以裨乐府。”说明了诗人一直在向南朝乐府民歌学习。而这首诗正是用比兴体来托物抒怀,体现了乐府本色。在我国的 乐府诗中有许多描写怀妻思夫之作,如《乐府诗集》中描写思念丈夫的句子“黄蘖万里路,道苦真无极”,表现出女子的相思之苦。与之相比,刘禹锡的这首小诗更 多欢快的成分,以燕喻人,生动而又贴切。

  全诗通过女主人公羡慕燕子的话语,不写离别之景,却处处流露出惜别之深情,曲折达意,婉约有 致,使诗风显得风流蕴藉,情韵深长。北宋诗人黄庭坚说:“《淮阴行》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白乐天、元微之为之,皆不入律也。”(《苕溪渔隐丛话》引)这 一评价很好地概括了此诗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刘禹锡任职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时期。当时刘禹锡因风大浪急,难以行舟,滞留淮阴,而作诗五首,供乐府吟唱之用。诗中淮阴风情,足堪入歌,可见唐时淮阴水上盛况。

  作品鉴赏

  刘禹锡用这五首短诗,道尽了当时淮阴市的盛况,刻画了有着淮阴特色的地域风情,讲述了发生在淮河岸边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当地船妇的内心情感。其写景“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等句,颇能抓住特色展现淮河岸边的市井景象以及两岸的千里景色,颇富民俗风光。其刻画船妇的心理情感也极为细腻,表现得含蓄婉转。比如第三首明明是写女主人公思念丈夫,却不着一字,而偏偏写女主人公想到自家船上的细节,格调清新,传情婉约,情意绵绵。尤其用“早早使风来,沙头一眼认”两句表现女主人公期待丈夫早早归来的心理,颇为含蓄有味。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在第四首体现得极为典型。早春时节,淮水轻荡,紫燕双飞。船妇在船埠给自己的丈夫送行。诗中省去了一切送别场面的描写,一开篇就抓住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集中笔墨描写她的内心独白。“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女主人公与丈夫分别之际,深情难舍,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不知究竟从何说起。首句忽然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东西令我羡慕?次句的回答更出人意外:羡慕丈夫船尾的燕子。这一问一答,痴人痴语,既不关情,也无涉送别,似乎很不切题,但三、四两句一转,便使前面的疑团涣然冰释,整首诗的感情画面顿时活跃起来。“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她想燕子能随船飞行,在樯竿上停留,自己丈夫无论是宿夜还是进餐,它天天都能见到;而人不如燕,自己反不能相随左右。这就把女主人公的一片深情和盘托出。诗不说女主人想以身相随,而说羡慕随船远行的燕子,委婉传意,以曲取胜,显得含蓄蕴藉。羡慕燕子,意在希望能像燕子那样天天见到自己丈夫的食宿情况,出语温柔体贴,细腻地表达了少妇对丈夫的款款深情。诗用比兴体托物抒怀,此乃乐府本色。与南朝乐府民歌《三洲歌》机杼相同,神理暗合。刘禹锡在诗前小序称:“作《淮阴行》以裨乐府。”可见诗人学习南朝乐府民歌的用心。

  这一婉转的表现手法也表现在第五首的“无奈晚来时,清淮春浪软”两句上。所谓“春浪软”,即春浪柔软不大之意,这就意味着船夫不会因为风疾浪大而赶回,如此则船妇、船夫相见也就不可能了,故船妇颇感到“无奈”。此处着一“软”字,堪称神来之笔,它与昂昂的船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隐隐约约透露出女主人公那份失意和难以排解的春情。

  名家点评

  宋代黄庭坚:“《淮阴行》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白乐天、元微之为之,皆不入律也。”(《山谷题跋》)

  明代钟惺:“极似六朝清商曲,的是音响质直。”(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二八)

  清代何焯:“不道破,更有余味。”(卞孝萱《刘禹锡诗何焯批语考订》)

  清代宋顾乐:“绿波千里,去路方长,春浪悠悠,正堪送棹。词丽情探,乐府妙作。”(《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淮阴行】相关文章:

刘禹锡的诗10-11

刘禹锡诗词01-29

刘禹锡的简介03-22

刘禹锡的雅号08-23

刘禹锡《乌衣巷》03-17

刘禹锡的诗词11-07

刘禹锡的名诗07-26

刘禹锡的故事07-26

刘禹锡资料03-24

刘禹锡的浪淘沙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