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刘禹锡和颜回居陋室
导语:颜回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但是因为当时的动乱局势,所以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而文学家刘禹锡就非常的幸运,他出生于繁荣的唐代。
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
颜回生活在春秋时期,是一代大儒,是颜氏之儒的创建人,颜回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史书中的记载也不是很多,其言行大多数记载在《论语》之中,之所以能够得到后世的认可与推崇是因为其品德的高尚,是一个被孔子成为“仁”的人,刘禹锡生活的时代比颜回晚了1300年,可以说当时还称得上是盛世,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刘禹锡是幸运的。
颜回一生都在追随着孔子,自己办学讲学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去世了,可以说生活潦倒,死后甚至是连丧葬费都没有,其父亲多方奔走,在其弟子的帮助下才勉强的凑足丧葬费,可以说颜回一生生活都是非常贫苦的,但是孔子却感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颜回对于精神生活的重视,对于物质生活要求的多么低。
刘禹锡虽然做了《陋室铭》被后世传颂,但是实际上其生活状况一直还是不错的,曾经做过很多的官职,得到了当权者的青睐,虽然因为得罪权贵遭到贬谪,但毕竟还是一名官员,情况不像颜回那么糟糕,虽然自称身居陋室。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自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这一点上与颜回是具有相通之处的。
颜回是一代大儒,虽然没有任何的著作,刘禹锡也是儒学的代表人物,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诗作,让我们从其诗词中能够更加的了解其生平经历与思想状况,从这一点上与颜回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颜回与刘禹锡都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儒学大家,对于精神世界的要求高,对于物质要求非常的少,这是对统治阶级的一种反叛,也是不愿意同流合污的证明。
刘禹锡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赏析: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刘禹锡和颜回居陋室】相关文章:
刘禹锡的陋室铭08-13
《陋室铭》刘禹锡赏析04-23
刘禹锡陋室铭译文08-21
陋室铭刘禹锡原文04-03
陋室铭刘禹锡全文10-26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12-05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03-31
刘禹锡陋室铭解析06-25
刘禹锡《陋室铭》的原文及翻译01-02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典故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