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词创作的现实性浅析

时间:2024-10-02 07:06:52 刘禹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刘禹锡诗词创作的现实性浅析

  刘禹锡诗词创作中的现实性,是他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和特定的创作视角所决定的。

刘禹锡诗词创作的现实性浅析

  刘禹锡在中唐现实主义诗人当中,可称得上是一位佼佼者。他的绝大多数诗篇,在反映中唐社会现实的某些方面,其深刻程度是同时代的好多诗人都无法比拟的。他的诗(词)创作,善用典实,透脱不滞,词采丰美,笔致流利,造境明丽清远,风神俊爽,气度恢宏,骨力豪劲,素有“诗豪”之称。他与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齐名,时谓“刘、白”。

  他的诗(词)大致可分为四种:讽谕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词),每一种诗(词)都镌着深刻的现实主义印记。

  一、讽谕诗和感遇诗的现实性

  “歌诗合为事而作”。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必须书写他所处的时代,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是由作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创作视角所决定的。现实主义作品要求作家正视现实,忠实现实,无论现象是美好还是丑恶。“作品好象一面镜子,一路上,它既可照见天空,也可照见路边的泥塘。”

  刘禹锡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中唐时期的重大事件。“永贞革新”、“淮西之捷”、“牛、李党争”、“甘露事变”等等,这些事件在刘禹锡的诗(词)中都有所反映,尤其“永贞革新”是以顺宗内禅而告失败的,“内禅”真相,无论是史学家还是文学家都讳莫如深,刘禹锡的诗作则揭露了顺宗“内禅”的内幕真相,使之大白于天下。又如李雪夜袭蔡州,生擒了叛乱军阀吴元济,平定了淮西叛乱,刘禹锡写了《平蔡州三首》,热情地讴歌了平淮战争的胜利,表达了他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主张,他在诗中写下了“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的诗句,记下了平蔡之役,这是诗人的史笔,其准确程度不亚于史家记事。

  现实主义作品必须按照客观世界固有的面貌,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逼真地反映客观生活,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也就是说,诗人对于形象表现的态度是客观的再现,而不添加自己的脱离于对象的意志,达到追求真实的目的,刘禹锡正是实践了这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

  刘禹锡被贬朗州时期,运用“讽托幽远”的手法,创作了大量讽谕诗和感遇诗(政治寓言诗),这是刘禹锡的一大创造。他的这些诗作不仅塑造了 饕蚊、昏镜、飞鸢等形形色色的群丑形象,而且塑造了白鹭、秋荧、明镜等光明磊落、洁白无瑕的形象。特别是“翁悴沮而追昨非之莫及”,以朱丝崩断,瑶瑟无声为喻,深刻地讲明了对被剥削者要实行某些让步的道理,这是告诫统治者“苛政猛于虎”农民被搜刮得“力屈形削”了,再对其“役之无艺”,必须要引起反抗。诗人就是这样明白地告诉执政者必须实行宽缓的政策,用让步来和缓矛盾,巩固唐政权。他的这些“主张”,在“永贞革新”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实践,历史也有定评,是有进步意义的。

  二、怀古诗的现实性

  刘禹锡的怀古诗(词)作遵循着生活本身的逻辑,写出了他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那其中也包含了他的理想与爱憎。在刘禹锡的作品中,怀古诗的份量不大,却是艺术上精湛而思想最为深刻的。他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深切的感染力去认识生活,对待历史,使之达到了借古喻今,以古鉴今的目的。这是对一个有着坎坷经历的封建士大夫在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借助怀古诗托物言志,表达“忧国不谋身”,“心如砥柱”不畏强权,英勇斗争的有效方式。

  刘禹锡有着政治家的胆略、哲学家的智慧和文学家的才气,他的怀古之作,之所以千古流传,固然有其“使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作品积极的现实主义思想,在于他总结了“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教训,为唐王朝政权的巩固提供了历史借鉴。不止这些,诗人还自诩“知兵者”,要作治国安邦的政治家诸葛亮,指点现实社会的是非,以图执政者悔悟,改革弊政,削平战乱,“重见天宝承平”了。

  三、民歌体诗(词)的现实性

  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是必须关心政治,体察劳动人民的生活的,这在表现手法上,要求采用写实的方法,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逼真感。刘禹锡的民歌体诗(词)创作适应了这种要求,是吸收借鉴光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他自己切身的生活经历相交融的产物。“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长期被贬谪在边远的地区,这给了他较多的接近下层社会的机会,他的一些民歌体诗(词)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如《竹枝词》和《浪淘沙词》等作品。他善于学习吸取民间文学艺术,用它们来丰富、提高自己的创作,并在探索中获得了巨大成就。

  通观刘禹锡诗词作品中的现实性,不难了解到,他有一段受封建打击、排挤出贵族士大夫的“经历”,他沉于下僚,有更多接触下层社会的机会,他对农民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比较关心农民的疾苦,就是在任地方官期间,每遇灾害,便上书请求救济和蠲免,写出了一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辛劳的讨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刘禹锡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大量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但他还不能够揭示其造成这种矛盾对立的根本原因,这既不能责难他没有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理论,更不能把他拔高看作是一个阶级论者。刘禹锡那种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命,敢于改革创新,失败后仍不失斗志,“吹尽狂沙始到今”的豪迈气概和旷达的人格,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刘禹锡诗词创作的现实性浅析】相关文章:

刘禹锡诗词创作的现实性08-22

刘禹锡浪淘沙的创作背景07-28

刘禹锡的诗词09-30

刘禹锡的诗词08-01

刘禹锡诗词01-29

浅析优秀散文的创作08-13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09-23

刘禹锡的诗词大全09-13

刘禹锡的优秀诗词06-19

刘禹锡诗词竹枝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