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陋室铭中考知识点归纳
导语:《陋室铭》是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篇目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主题
《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2.作品作者简介
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选自《全唐文》作品《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题目解释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
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
4.重点字词解释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德馨:品德高尚。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鸿”大,学识渊博。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
(17)草色入帘青: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18)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5.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向立意的构思
(3)对仗工整,押韵
(4)采用类比的手法,让文章更生动
(5)立意新颖,不落俗套
(6)用典,引用名人语录。(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7)山水起兴
6.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7.一词多义: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是:
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
4.名:
①著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10.文言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8.文末提出“何陋之有”,即陋室不陋,请说明理由
人品高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9、.内容理解
(1)表现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⒋提挈全文大意的词:德馨。
(4)拿"陋室"与古代贤人“名人”相类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8)作者情感: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9)本文对偶句: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③、调素琴,阅金经。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中考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陋室铭》中考复习要点归纳汇总10-02
中考重点文言文《陋室铭》知识要点归纳总结06-25
中考语文古诗文《春望》知识点归纳08-26
《观潮》知识点归纳06-20
《劝学》知识点归纳08-28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木兰诗》知识点归纳04-14
《陋室铭》知识点集锦08-10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10-11
《圆明园的毁灭》知识点归纳10-04
知识点归纳《木兰诗》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