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9 21:17:23 陋室铭 我要投稿

《陋室铭》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学设计集合15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 品析词句之美

  四、教学难点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 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 的节操和 的情趣。

  刘禹锡是否就要在这一间陋室,踏青苔,赏草色,弹古琴,读佛经,自得其乐,终老一生呢?他甘心吗?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铭》教学设计2

  一、刘诗导入并解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陋室铭》

  让学生介绍“铭”(试一试)

  二、感知课文

  1、 准备性朗读。(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 )

  2、 抽读,其他学生找错。

  3、 听一听。(强调音节与“读通”)

  4、 齐读 。

  三、研读课文

  (一)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要求:同桌合作,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考一考)

  (二)问题探究

  1、利用题目“陋室”与课文最后一句“何陋之有?”的矛盾,找出“不陋”的原因。(交流)

  2、“惟吾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

  3、这些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4、对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你有何看法?

  (三)写法探讨

  1、以“陋室铭之医室版”引入对本文语言特点、写作方法的探讨。

  2、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3、可能提及的写作方法有:

  语言:押韵、简练、比喻、对偶、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写法: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结构:用类比引出中心→描写(陋室情景)→反诘结束,深化中心。

  (四)教师总结、补充。

  四、背诵积累

  1、课堂背诵(方法指导)、默写

  2、再次齐读感悟(强调音节)

《陋室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领略韵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现实意义。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以及了解韵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文学圣地一日游

  阅读下面两副对联,说出其中的两位历史名人分别是谁?这里有两处文学圣地,你知道吗?分别在哪里?

  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杜甫)

  陋室有德馨,刘梦德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刘禹锡

  2、课外拾趣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垂千古。

  二、知识抽查

  1、你知道吗: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和in韵

  3、“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史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恒、恬、诚、勇。

  世界著名传染病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4、古代诗人被称为诗豪的是谁?刘禹锡

  5、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三、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朗读的节奏。

  1.辨音识字:德馨(xīn)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hónɡ rú)西蜀(shǔ)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2、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欣赏名家朗诵,并试揣摩朗诵的技巧,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

  4、各组推选一位实力最强的一位,代表本组进行朗诵比赛,朗诵内容《陋室铭》。

  四、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提交全班讨论。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而质量高!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效果检测

  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遂以名楼卷卷有爷名

  是:斯是陋室是吾剑之所从坠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2、对偶句(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研读课文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

  6、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9、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10小结课文

  六、迁移拓展

  学完陋室铭之后,你的同桌传了一个纸条给你内容如下,针对他的这种思想,你将怎样来劝告他。

  新陋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你好,我觉得你这个铭文写得很有文采,看出你语文基础功非常好,这一点我真是自愧不如,不过这种对待学习的思想我却不敢苟同,我们学习既不是为文凭、也不是为别人学,而是为自己的将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陋室铭》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解释题目,介绍写作背景

  1、导入课文:

  师:前一阶段有一首《考试铭》流传很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哪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读起来很好笑,但没有什么价值。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对比一下就会明白,不管是从节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铭都远远高于考试铭、

  2、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篇文章来源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二、解释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1、解释字词:

  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等同学们没有问题后,有重点地解释课文、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2、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一遍课文,提问同学来翻译课文,老师从旁提示、

  (译文: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给课文分层: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词统领全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点明全文主旨、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说明"陋室不陋"三句话分别从环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个角度来说明。

  (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课文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再朗诵一遍课文,结合意思,在朗诵的过程中,试着把它背诵下来。

  三、完成课后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三、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作者刘禹锡,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板题并解题: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四)、朗读并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五)、掌握重点词语和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则:就 [名]:出名。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译: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词 [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分析:以上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这就点明了短文的主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分析: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句。这个对句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分析:这也是一联工整的对句,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形]:身体。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分析: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说,是写实,表现室主人的从容淡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分析:最后几句,总结全文。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小结: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整体感知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七)、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对比阅读

  [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 (2)妻子不觌(妻子和儿女(子女) )2.翻译下面句子(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六、教学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乃至背诵,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陋室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文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课文朗读

  三、写作背景

  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常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四、课内问题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开头用比喻起兴,引出陋室,以虚衬实,进行类比。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惟吾德馨”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以问句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五、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六、作业设计

  1、背诵《陋室铭》。

  2、文意理解:

  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陋室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 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 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习《爱莲说》

  第3、4课时:学习《陋室铭》

  《爱莲说》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导入

  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

  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 分析第1段。

  1、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

  归纳: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 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 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 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 n。

  3、再读本段

  ①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 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陋室铭》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 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 灵 馨 鸿儒 白丁 素琴 金经 丝竹 乱耳 案牍 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 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了解“铭”的特点,掌握相关的文言词汇。

  三、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想

  一、以尊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为重点,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体会刘禹锡的那份情怀。

  二、在加强诵读的同时,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三、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在朗读合作中实现“字音准确,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的目标。

  ⑴自由大声朗读。

  ⑵同位互相听读。

  ⑶同学朗读展示,听后师生评点。

  ⑷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储备和文下注释,粗通课文大意。

  ⑴对照注释,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⑵交流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点评正误。注意以下词句的解释:

  ①馨xīn 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②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乱:使……混乱。乱耳:扰乱听觉。

  ③劳:使……劳累。

  ④庐:简陋的房屋。

  ⑤何陋之有? “有何陋”的倒装。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⑶齐读课文,读出节奏和语调。

  四、三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怀。默读课文,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体验中再造陋室形象,理解作者情趣。

  ⑴作者说“斯是陋室”,“陋”在何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景致少、来客少)。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往来客人(来客少,古时读书人少,“鸿儒”更少)。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主人情趣(陈设少、作为少)。

  ⑵“陋室”真的'“陋”吗?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而不陋,关键在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清幽。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情趣脱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用古代名贤类比。

  “何陋之有”——以圣贤之语自勉,呼应开头。

  ②明明是陋室,作者为何觉得“不陋”?交流对作者的了解,体会作者的难言寂寞。

  作者是唐代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他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

  ⑶齐读课文,假想自己就是刘禹锡,读出作者的心态和感情。

  五、四读课文,体会“铭”这种文体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的特点。

  ⑴读注释①,了解“铭”的含义。(文字→文体。押韵)

  ⑵找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⑶齐读课文,读出韵味和美感。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备课后记:《陋室铭》篇幅短小,语句读来琅琅上口;加之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粗通文意的目标较易达到。因而在设计教学中,把着力点放在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过程上。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频频出现“体验”这一字眼。作为教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一种活动结果。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接触文本,探究文本,感悟文本;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对语调,读清思路,读出感情体验。

《陋室铭》教学设计9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借描绘陋室,表现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凝练、声调和谐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写“山不在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为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3.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表明“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案牍”的烦乱对比,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陋室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来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负。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8.试用简明的话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读出议论语气,即用“有仙”使山着名,“有龙”使水灵,并证明“德馨”使“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要读出描写语气,也就是要再现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喜爱这幽雅的环境、安居陋室的感情。

  3.“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要读出叙述语气,仿佛在向人们介绍自己日常在陋室中的活动。要流露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安居陋室、自得其乐的感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要读出抒情语气,仿佛作者自豪地说:我的陋室啊,多么象南阳的诸葛庐,多么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骄傲!

  5.“孔子云:何陋之有?”要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陋室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积极意义。提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五、背诵这篇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陋室铭》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陋室铭》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3、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2、文章的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3、默写背诵。

  三:教学难点:类比及比兴的写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陋室铭》这篇文章。

  四组学生准备四项内容。

  二、第一组学生准备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2、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背景: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所作

  二、节奏朗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请一位学生朗读无标点的原文。

  2、集体有节奏朗读。

  三、第二组学生准备文言字词

  1、活用现象

  名:出名(名作动)

  上:长到(名作动)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2、课下注释

  【灵】灵验

  【斯】这

  【馨】品德高尚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即知识浅薄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公文

  【金经】指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身体。

  三、第三组学生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藓的痕迹,长到台阶上,一片碧绿;青草颜色,映入竹帘中,满目青葱。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在这里)没有的奏乐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第四组学生回答内容写法

  1、揭示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用比兴的手法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的山和水比陋室,以因“仙龙”而出名灵验比“德馨”,说明因为陋室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具体说明。

  答:从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

  自然环境: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突出了陋室的环境清幽的特点;

  交往人物: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突出了交往人物博学的特点;

  生活情趣: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突出了生活情趣高雅的特点

  3、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何用意?

  答:运用类比手法,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突出了陋室不陋.

  4、作者借山水、仙人、神龙、名人的事迹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答: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突出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节操和情趣,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6、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志趣的手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五、展示中考习题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

  2、《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

  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调素琴,阅金经指高雅的生活,是作者向往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指的寻欢作乐及被世俗纷扰的生活,是作者厌恶的。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品千古铭文。

  2.悟万世雅人。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1.《陋室铭》篇幅短小,韵律十足,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标设计之一。

  2.《陋室铭》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借助文章论文知人,并借助拓展材料论世知人也是本文达成目标之一。

  【故事导入】

  在大唐历史上,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见知县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愤然提笔写下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此人何许人也?——刘禹锡

  刘禹锡何许人也?——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千古铭文是什么?——《陋室铭》

  【设计理念】

  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导学生更深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借背景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水到渠成。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故事背景介绍也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解题深入】

  陋室即是?——简陋的房子

  什么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有座右铭和墓志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铭文里自述心志的。

  【设计理念】

  铭这种文体在课文底下的注释里有,学生应该不难找到,通过学生的回答,既了解了铭这种文体,也在老师“通过课文底下的注释获取文言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温馨提示: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辨音识字]

  德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辩词释义]

  斯是陋室: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初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辩音识字,辩词释义,夯实基础。

  2.读出韵律。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用韵:ing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朗读指导]

  ①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韵脚稍微拖长音。

  3.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指导]

  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重音的体现。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读出画面。

  让我们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从这句话可知“陋室”简陋,环境幽雅(板书)。这句话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示例]

  青苔绿绿的,密密的,像一方绿绿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窗帘,打量着我呢,于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交际来往的人儒雅(板书)。

  [赏析示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绿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案叫绝,笑声串起优美的乐章飘过窗帘,飘向远方……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书)。

  [赏析示例]

  轻抚我的素琴,简单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动,手握泥金书写的佛经,一股悠然涌上心头。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没有灯红柳绿的杂音,没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惬意舒畅。“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啊!

  [朗读指导]

  ①“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②以下两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设计理念】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本,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的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细解文意】

  陋室陋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于人的品格高尚,忘却了陋室。

  2.由于人的品格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组合作: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2.作者既写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朗读指导]

  ①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

  ②“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同学们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面对淤泥,陶渊明选择了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通过学习,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学预设]

  1.和陶渊明一样的避世,否则怎会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隐逸之心。

  2.品德高尚。虽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即使遭遇贬谪,但有高洁傲岸的志趣。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贬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齐背《陋室铭》。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在刘禹锡的精神里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板书设计】

  室外景:环境优雅 安贫乐道

  陋室 室中人:交往儒雅 不陋 铭

  室内事:生活高雅 高洁傲岸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陋室铭》教学设计14

  【设计思想】

  本设计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铭文用韵和称扬道德的特点,通过诵读和韵译,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感受铭文的音韵之美。教学中,注意扣住“德馨”,从描叙和议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操之美,领略文章文法之妙。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1.背诵名篇名句。

  2.体悟作者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怀。

  3.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自我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音韵之美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铭”者(板书:铭),记载也,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为了便于广泛传诵,牢记不忘,文字简约的铭文都非常讲究修辞,讲究押韵。本文虽然篇制短小,但运用对偶等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同时通篇协韵(“青”韵通押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之美,乃韵文也(板书:韵)。

  欣赏配乐朗诵《陋室铭》。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一要把节奏韵律读好。

  复习节奏的概念(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停顿叫做节奏)。指名根据刚才欣赏的配乐朗诵,朗读文中停顿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句子(投影: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要求正确停顿。

  师生正读: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明快的节奏韵律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二要把韵脚读好。

  复习韵脚的概念(放在句尾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生标出韵脚。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押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三要韵译(针对这篇铭文作为韵文的特点,根据韵文韵译的原则),而不是一般的翻译。一般的翻译只注意求索原文的意蕴美,而韵译还注意不失原文的音韵美。这样翻译后,与原文保持一致的美。翻译时,尽量让上下句的字数相等,结构基本一致,同时注意押韵。

  学生利用书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老师点拨,韵译。

  参考韵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潜藏)则可降福显

《陋室铭》教学设计15

  授课教师:余龙翔

  参与备课成员:余龙翔、刘志成、夏敏先、黄丽芳、刘舵

  课题:《短文两篇》之一——《陋室铭》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陋室铭》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难点辨析

  《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问题设计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短文结尾“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核心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策略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练习法、竞赛激励法、拓展提升法。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2、文体简介——铭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学习,探究疑难。四、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时间

  分配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快)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慢)互动展示

  解决问题

  (透)当堂训练

  巩固问题

  (精)巡视指导

  激励启发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出示

  课件

  2——51、“铭”的意思

  2、了解作者

  3、检查字音

  4、了解学习目标学生

  自由发言、

  观看

  PPT课件学生通过听发言、观看课件,完成导学案第1题⑴⑵小题,加深预习内容的.印象,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预习不仔细或记忆不好的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印象,掌握必要的文体常识,纠正误读字音。引导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习惯和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的读书习惯。5分钟

  培养自学习惯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出示课件6—10

  1、画出朗读节奏,标出韵脚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读课文,其他人点评。

  学生练习

  学生诵读

  学生点评

  学生通过练习、朗读、点评,完成朗读训练,并在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大意。订正朗读节奏,训练古文诵读能力。教师点拨朗读方法,具体就课文指导朗读。10分钟

  培养朗读能力

  合作学习

  探究疑难出示课件11—211、学生分小组交流互译课文

  2、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3、分小组接力翻译课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分小组接力翻译课文

  3、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意思。辅导基础差的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意思。教师点拨古文翻译方法15分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22—33

  1、交流讨论。

  2、背诵课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思考题。

  2、分小组竞赛抢答思考题。

  3、学生分小组比赛背诵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主旨。教师点拨学生,先写后说,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指导交流讨论,激发学习兴趣。10分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拓展延伸

  提升能力出示课件22—33学生为自己写座右铭。

  1、学生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激励自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指导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名句4分

  钟自我激励

  课堂小结出示

  课件35梳理脉络归纳总结学生观看

  PPT课件明确

  文章主旨1

  分钟领悟主旨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短文。

  2、课后第二题第1小题、第3小题①、

  3、课后第三题总结文言虚词“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陋室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学设计01-31

教学设计《陋室铭》02-05

[精选]《陋室铭》教学设计06-14

《陋室铭》教学设计11-23

《陋室铭》教学设计11-24

《陋室铭》教学设计(精选)05-30

《陋室铭》教学设计[经典]08-04

《陋室铭》教学设计(经典)05-29

陋室铭教学设计12-21

《陋室铭》教学设计(合集)07-13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陋室铭》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学设计集合15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 品析词句之美

  四、教学难点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 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 的节操和 的情趣。

  刘禹锡是否就要在这一间陋室,踏青苔,赏草色,弹古琴,读佛经,自得其乐,终老一生呢?他甘心吗?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铭》教学设计2

  一、刘诗导入并解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陋室铭》

  让学生介绍“铭”(试一试)

  二、感知课文

  1、 准备性朗读。(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 )

  2、 抽读,其他学生找错。

  3、 听一听。(强调音节与“读通”)

  4、 齐读 。

  三、研读课文

  (一)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要求:同桌合作,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考一考)

  (二)问题探究

  1、利用题目“陋室”与课文最后一句“何陋之有?”的矛盾,找出“不陋”的原因。(交流)

  2、“惟吾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

  3、这些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4、对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你有何看法?

  (三)写法探讨

  1、以“陋室铭之医室版”引入对本文语言特点、写作方法的探讨。

  2、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3、可能提及的写作方法有:

  语言:押韵、简练、比喻、对偶、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写法: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结构:用类比引出中心→描写(陋室情景)→反诘结束,深化中心。

  (四)教师总结、补充。

  四、背诵积累

  1、课堂背诵(方法指导)、默写

  2、再次齐读感悟(强调音节)

《陋室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领略韵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现实意义。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以及了解韵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文学圣地一日游

  阅读下面两副对联,说出其中的两位历史名人分别是谁?这里有两处文学圣地,你知道吗?分别在哪里?

  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杜甫)

  陋室有德馨,刘梦德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刘禹锡

  2、课外拾趣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垂千古。

  二、知识抽查

  1、你知道吗: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和in韵

  3、“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史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恒、恬、诚、勇。

  世界著名传染病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4、古代诗人被称为诗豪的是谁?刘禹锡

  5、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三、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朗读的节奏。

  1.辨音识字:德馨(xīn)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hónɡ rú)西蜀(shǔ)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2、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欣赏名家朗诵,并试揣摩朗诵的技巧,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

  4、各组推选一位实力最强的一位,代表本组进行朗诵比赛,朗诵内容《陋室铭》。

  四、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提交全班讨论。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而质量高!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效果检测

  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遂以名楼卷卷有爷名

  是:斯是陋室是吾剑之所从坠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2、对偶句(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研读课文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

  6、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9、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10小结课文

  六、迁移拓展

  学完陋室铭之后,你的同桌传了一个纸条给你内容如下,针对他的这种思想,你将怎样来劝告他。

  新陋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你好,我觉得你这个铭文写得很有文采,看出你语文基础功非常好,这一点我真是自愧不如,不过这种对待学习的思想我却不敢苟同,我们学习既不是为文凭、也不是为别人学,而是为自己的将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陋室铭》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解释题目,介绍写作背景

  1、导入课文:

  师:前一阶段有一首《考试铭》流传很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哪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读起来很好笑,但没有什么价值。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对比一下就会明白,不管是从节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铭都远远高于考试铭、

  2、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篇文章来源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二、解释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1、解释字词:

  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等同学们没有问题后,有重点地解释课文、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2、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一遍课文,提问同学来翻译课文,老师从旁提示、

  (译文: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给课文分层: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词统领全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点明全文主旨、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说明"陋室不陋"三句话分别从环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个角度来说明。

  (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课文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再朗诵一遍课文,结合意思,在朗诵的过程中,试着把它背诵下来。

  三、完成课后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三、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作者刘禹锡,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板题并解题: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四)、朗读并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五)、掌握重点词语和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则:就 [名]:出名。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译: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词 [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分析:以上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这就点明了短文的主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分析: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句。这个对句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分析:这也是一联工整的对句,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形]:身体。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分析: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说,是写实,表现室主人的从容淡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分析:最后几句,总结全文。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小结: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整体感知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七)、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对比阅读

  [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 (2)妻子不觌(妻子和儿女(子女) )2.翻译下面句子(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六、教学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乃至背诵,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陋室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文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课文朗读

  三、写作背景

  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常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四、课内问题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开头用比喻起兴,引出陋室,以虚衬实,进行类比。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惟吾德馨”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以问句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五、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六、作业设计

  1、背诵《陋室铭》。

  2、文意理解:

  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陋室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 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 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习《爱莲说》

  第3、4课时:学习《陋室铭》

  《爱莲说》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导入

  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

  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 分析第1段。

  1、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

  归纳: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 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 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 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 n。

  3、再读本段

  ①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 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陋室铭》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 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 灵 馨 鸿儒 白丁 素琴 金经 丝竹 乱耳 案牍 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 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了解“铭”的特点,掌握相关的文言词汇。

  三、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想

  一、以尊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为重点,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体会刘禹锡的那份情怀。

  二、在加强诵读的同时,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三、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在朗读合作中实现“字音准确,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的目标。

  ⑴自由大声朗读。

  ⑵同位互相听读。

  ⑶同学朗读展示,听后师生评点。

  ⑷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储备和文下注释,粗通课文大意。

  ⑴对照注释,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⑵交流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点评正误。注意以下词句的解释:

  ①馨xīn 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②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乱:使……混乱。乱耳:扰乱听觉。

  ③劳:使……劳累。

  ④庐:简陋的房屋。

  ⑤何陋之有? “有何陋”的倒装。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⑶齐读课文,读出节奏和语调。

  四、三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怀。默读课文,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体验中再造陋室形象,理解作者情趣。

  ⑴作者说“斯是陋室”,“陋”在何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景致少、来客少)。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往来客人(来客少,古时读书人少,“鸿儒”更少)。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主人情趣(陈设少、作为少)。

  ⑵“陋室”真的'“陋”吗?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而不陋,关键在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清幽。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情趣脱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用古代名贤类比。

  “何陋之有”——以圣贤之语自勉,呼应开头。

  ②明明是陋室,作者为何觉得“不陋”?交流对作者的了解,体会作者的难言寂寞。

  作者是唐代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他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

  ⑶齐读课文,假想自己就是刘禹锡,读出作者的心态和感情。

  五、四读课文,体会“铭”这种文体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的特点。

  ⑴读注释①,了解“铭”的含义。(文字→文体。押韵)

  ⑵找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⑶齐读课文,读出韵味和美感。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备课后记:《陋室铭》篇幅短小,语句读来琅琅上口;加之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粗通文意的目标较易达到。因而在设计教学中,把着力点放在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过程上。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频频出现“体验”这一字眼。作为教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一种活动结果。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接触文本,探究文本,感悟文本;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对语调,读清思路,读出感情体验。

《陋室铭》教学设计9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借描绘陋室,表现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凝练、声调和谐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写“山不在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为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3.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表明“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案牍”的烦乱对比,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陋室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来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负。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8.试用简明的话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读出议论语气,即用“有仙”使山着名,“有龙”使水灵,并证明“德馨”使“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要读出描写语气,也就是要再现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喜爱这幽雅的环境、安居陋室的感情。

  3.“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要读出叙述语气,仿佛在向人们介绍自己日常在陋室中的活动。要流露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安居陋室、自得其乐的感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要读出抒情语气,仿佛作者自豪地说:我的陋室啊,多么象南阳的诸葛庐,多么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骄傲!

  5.“孔子云:何陋之有?”要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陋室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积极意义。提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五、背诵这篇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陋室铭》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陋室铭》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3、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2、文章的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3、默写背诵。

  三:教学难点:类比及比兴的写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陋室铭》这篇文章。

  四组学生准备四项内容。

  二、第一组学生准备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2、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背景: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所作

  二、节奏朗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请一位学生朗读无标点的原文。

  2、集体有节奏朗读。

  三、第二组学生准备文言字词

  1、活用现象

  名:出名(名作动)

  上:长到(名作动)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2、课下注释

  【灵】灵验

  【斯】这

  【馨】品德高尚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即知识浅薄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公文

  【金经】指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身体。

  三、第三组学生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藓的痕迹,长到台阶上,一片碧绿;青草颜色,映入竹帘中,满目青葱。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在这里)没有的奏乐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第四组学生回答内容写法

  1、揭示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用比兴的手法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的山和水比陋室,以因“仙龙”而出名灵验比“德馨”,说明因为陋室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具体说明。

  答:从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

  自然环境: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突出了陋室的环境清幽的特点;

  交往人物: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突出了交往人物博学的特点;

  生活情趣: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突出了生活情趣高雅的特点

  3、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何用意?

  答:运用类比手法,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突出了陋室不陋.

  4、作者借山水、仙人、神龙、名人的事迹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答: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突出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节操和情趣,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6、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志趣的手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五、展示中考习题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

  2、《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

  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调素琴,阅金经指高雅的生活,是作者向往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指的寻欢作乐及被世俗纷扰的生活,是作者厌恶的。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品千古铭文。

  2.悟万世雅人。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1.《陋室铭》篇幅短小,韵律十足,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标设计之一。

  2.《陋室铭》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借助文章论文知人,并借助拓展材料论世知人也是本文达成目标之一。

  【故事导入】

  在大唐历史上,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见知县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愤然提笔写下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此人何许人也?——刘禹锡

  刘禹锡何许人也?——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千古铭文是什么?——《陋室铭》

  【设计理念】

  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导学生更深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借背景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水到渠成。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故事背景介绍也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解题深入】

  陋室即是?——简陋的房子

  什么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有座右铭和墓志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铭文里自述心志的。

  【设计理念】

  铭这种文体在课文底下的注释里有,学生应该不难找到,通过学生的回答,既了解了铭这种文体,也在老师“通过课文底下的注释获取文言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温馨提示: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辨音识字]

  德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辩词释义]

  斯是陋室: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初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辩音识字,辩词释义,夯实基础。

  2.读出韵律。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用韵:ing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朗读指导]

  ①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韵脚稍微拖长音。

  3.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指导]

  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重音的体现。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读出画面。

  让我们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从这句话可知“陋室”简陋,环境幽雅(板书)。这句话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示例]

  青苔绿绿的,密密的,像一方绿绿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窗帘,打量着我呢,于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交际来往的人儒雅(板书)。

  [赏析示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绿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案叫绝,笑声串起优美的乐章飘过窗帘,飘向远方……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书)。

  [赏析示例]

  轻抚我的素琴,简单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动,手握泥金书写的佛经,一股悠然涌上心头。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没有灯红柳绿的杂音,没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惬意舒畅。“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啊!

  [朗读指导]

  ①“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②以下两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设计理念】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本,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的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细解文意】

  陋室陋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于人的品格高尚,忘却了陋室。

  2.由于人的品格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组合作: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2.作者既写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朗读指导]

  ①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

  ②“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同学们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面对淤泥,陶渊明选择了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通过学习,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学预设]

  1.和陶渊明一样的避世,否则怎会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隐逸之心。

  2.品德高尚。虽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即使遭遇贬谪,但有高洁傲岸的志趣。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贬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齐背《陋室铭》。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在刘禹锡的精神里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板书设计】

  室外景:环境优雅 安贫乐道

  陋室 室中人:交往儒雅 不陋 铭

  室内事:生活高雅 高洁傲岸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陋室铭》教学设计14

  【设计思想】

  本设计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铭文用韵和称扬道德的特点,通过诵读和韵译,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感受铭文的音韵之美。教学中,注意扣住“德馨”,从描叙和议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操之美,领略文章文法之妙。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1.背诵名篇名句。

  2.体悟作者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怀。

  3.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自我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音韵之美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铭”者(板书:铭),记载也,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为了便于广泛传诵,牢记不忘,文字简约的铭文都非常讲究修辞,讲究押韵。本文虽然篇制短小,但运用对偶等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同时通篇协韵(“青”韵通押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之美,乃韵文也(板书:韵)。

  欣赏配乐朗诵《陋室铭》。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一要把节奏韵律读好。

  复习节奏的概念(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停顿叫做节奏)。指名根据刚才欣赏的配乐朗诵,朗读文中停顿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句子(投影: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要求正确停顿。

  师生正读: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明快的节奏韵律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二要把韵脚读好。

  复习韵脚的概念(放在句尾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生标出韵脚。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押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三要韵译(针对这篇铭文作为韵文的特点,根据韵文韵译的原则),而不是一般的翻译。一般的翻译只注意求索原文的意蕴美,而韵译还注意不失原文的音韵美。这样翻译后,与原文保持一致的美。翻译时,尽量让上下句的字数相等,结构基本一致,同时注意押韵。

  学生利用书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老师点拨,韵译。

  参考韵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潜藏)则可降福显

《陋室铭》教学设计15

  授课教师:余龙翔

  参与备课成员:余龙翔、刘志成、夏敏先、黄丽芳、刘舵

  课题:《短文两篇》之一——《陋室铭》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陋室铭》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难点辨析

  《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问题设计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短文结尾“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核心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策略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练习法、竞赛激励法、拓展提升法。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2、文体简介——铭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学习,探究疑难。四、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时间

  分配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快)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慢)互动展示

  解决问题

  (透)当堂训练

  巩固问题

  (精)巡视指导

  激励启发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出示

  课件

  2——51、“铭”的意思

  2、了解作者

  3、检查字音

  4、了解学习目标学生

  自由发言、

  观看

  PPT课件学生通过听发言、观看课件,完成导学案第1题⑴⑵小题,加深预习内容的.印象,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预习不仔细或记忆不好的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印象,掌握必要的文体常识,纠正误读字音。引导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习惯和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的读书习惯。5分钟

  培养自学习惯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出示课件6—10

  1、画出朗读节奏,标出韵脚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读课文,其他人点评。

  学生练习

  学生诵读

  学生点评

  学生通过练习、朗读、点评,完成朗读训练,并在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大意。订正朗读节奏,训练古文诵读能力。教师点拨朗读方法,具体就课文指导朗读。10分钟

  培养朗读能力

  合作学习

  探究疑难出示课件11—211、学生分小组交流互译课文

  2、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3、分小组接力翻译课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分小组接力翻译课文

  3、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意思。辅导基础差的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意思。教师点拨古文翻译方法15分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22—33

  1、交流讨论。

  2、背诵课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思考题。

  2、分小组竞赛抢答思考题。

  3、学生分小组比赛背诵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主旨。教师点拨学生,先写后说,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指导交流讨论,激发学习兴趣。10分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拓展延伸

  提升能力出示课件22—33学生为自己写座右铭。

  1、学生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激励自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指导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名句4分

  钟自我激励

  课堂小结出示

  课件35梳理脉络归纳总结学生观看

  PPT课件明确

  文章主旨1

  分钟领悟主旨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短文。

  2、课后第二题第1小题、第3小题①、

  3、课后第三题总结文言虚词“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陋室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学设计01-31

教学设计《陋室铭》02-05

[精选]《陋室铭》教学设计06-14

《陋室铭》教学设计11-23

《陋室铭》教学设计11-24

《陋室铭》教学设计(精选)05-30

《陋室铭》教学设计[经典]08-04

《陋室铭》教学设计(经典)05-29

陋室铭教学设计12-21

《陋室铭》教学设计(合集)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