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雪 鲁迅 教学反思
鲁迅的《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下面是小编收集《雪》的教学反思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雪 鲁迅 教学反思1
《雪》这篇课文,文章虽然比较短,但备课的时候越备课就越觉得难。后来,经过年级备课组的讨论,教案和导学卷总算出好了。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最为明朗的一篇,然而对于文章的主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钱理群说,鲁迅在博大的、运动的“自然”中,发现与肯定了自己;有人说,《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但是对于初三的学生,如果对课文主旨的把握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可接受程度,是没有价值的。倒不如简单理解为,作者通过笔下的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寄托鲁迅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并赞美了这样一种战斗精神——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我想这样有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精神。
二、对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雪》这片文章里,作者对南方雪景的描写是那么色彩丰富: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所以我认为本文教学的设计重点应该是语言教学,只有基于语言品味的领悟才是最真切的。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从品味语言入手,才到体验情感再到感悟精神。文本的探究,比如通过对一些修辞、字词的品味等等,使学生更容易由景及人、由情到精神,从而领悟文章内涵。紧扣文本进行“细读”,也许有点老套,但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方面却是最实在最需要的。
三、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了鲁迅那在孤独中向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独中依然奋进的精神。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
比如:
1、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平淡,表现不出鲁迅的战斗豪情。
2、对最后一段“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分析不够到位,许多学生的理解靠的是死记硬背。
3、对鲁迅独立、奉献、战斗精神的分析不够完整,显得有些割裂。
4、缺少课外延伸,可以的话,不妨从《野草》中挑出描写自然景致的几篇,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雪 鲁迅 教学反思2
初读《雪》这篇文章只觉得一个字“美”!江南“滋润美艳”的雪给我了无尽的遐思,我不禁陶醉在那片由“血红”“深黄”“冷绿”点缀的雪野中。但当读到文章的后半部分,感觉陡然发生变化,朔方的雪给了我迥然不同的感受,它是冷酷而倔强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引起了我的深思。细想来,这满天飞舞的雪花都是作者激情和深刻思索的结晶,有人说:景由心生。“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炽烈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育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精神。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作者语言比较隐讳,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有些困难。该如何基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可接受程度去实施教学呢?我想,在教学程序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深文浅教,由浅入深,让学生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自然内化作者的写作情感。
我想教师的问题应但成为本节课堂的主线,对学生启发引导。对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将众多衍生的新问题准确判断,迅速纳入且与主线丝丝入扣,推动主线问题缓解深入进行,使课堂主线分明、张弛有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了这些问题:
第一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
⑴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们的学生,要获得认识必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探究。“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在学生完全沉入文本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在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分析了两种雪的特征之后,用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追问了一句“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再次促使我们的学生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它仍然旋转、升腾,旋转、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所以学生的“走进雪”“走近鲁迅”,自然顺利,并没有很大的障碍, 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记得唐朝诗人卢廷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可见一斑。其实设计语文课堂的提问也是如此。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且效果往往不一样,只有找出最佳的提问角度才能让问题的价值发挥得最好。设计问题更要“恰如其分”,提问“过高”难以诱发学生的认知,冷场不可避免;提问“过低”不易擦出思想的火花,热闹成了假象的外衣。问题只有切合了文本,切近了学生,才能生成很好的课堂对话,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雪 鲁迅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鲁迅《雪》教学设计06-10
鲁迅《雪》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08-25
《雪》鲁迅语文教学设计09-09
鲁迅《雪》赏析09-06
鲁迅《雪》原文06-13
《雪》鲁迅赏析11-25
鲁迅雪的赏析09-25
《雪》阅读答案鲁迅10-07
鲁迅作品《雪》赏析09-17
《雪》阅读答案鲁迅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