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示儿课堂实录

时间:2024-06-10 23:54:10 陆游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陆游的示儿课堂实录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临终前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呢?是一首《示儿》?

陆游的示儿课堂实录

  陆游的示儿课堂实录1

  一、 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师:公元121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一位老人重病缠身,即将离开人世。(出示图)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给儿子题了一首诗作为遗嘱。这首诗,这份遗嘱,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传诵,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板书)一齐读——

  生:(齐)《示儿》。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示儿》在题目中的意思,就是——

  生:写给儿子看。

  生:告知儿子。

  师:你还知道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是谁吗?

  生:是诗人陆游。

  【点评】揭题、解题营造了诗歌的“创作情境”,揭示了诗歌的作者及其创作意图,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师:对于陆游情况,课外你还了解了哪些?

  生:陆游生于1125年,去世于1210年。

  师:陆游活了85岁,是个高寿的老人。

  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诗人。

  师: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是位高产的诗人。

  生:陆游一生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但屡遭投降派的排挤,最终被罢免官职。

  师:陆游,还曾是一位驰骋沙场、威震敌胆的抗金将领。但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同学们,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临终之时,还有什么事令他放心不下,需要写下遗嘱交代给孩子。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他的这份特殊的遗嘱——

  出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点评】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评价观。他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思想及其生活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观念。孙庆博老师深谙此道,他通过引导学生对陆游的“多角度”了解,使学生对作者不但知“其人”,而且明“其世”,这对深入领悟诗歌思想内涵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 走进诗句,读通读顺

  师:读诗,就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争取把它读正确,读通顺。(生练读)

  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将“翁”的音“wēnɡ”读成“wēn”)

  师:这是一个后鼻韵母,跟老师读“wēnɡ”。(生读)

  师:诗,不光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这样才有诗味儿。这是一首七言诗,七言诗该按照什么样的节奏来读呢?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练读)

  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这位同学是按照“2-2-3”这样的节奏来读。听起来很有味道。像他这样,我们一齐来读——(生齐读)

  【点评】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古诗不少是律诗。其格律是非常严谨的,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等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如在上述诗句中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读出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这是诵读七言律诗的“范式”。而读好这种停顿,既反映了诗歌的外在节奏,又表达了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彰显了其内在节奏。需要强调的是:格律诗的这些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是作为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诵读,当学生读到琅琅上口时,诗歌的外在和内在节奏就会协调一致,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格律诗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意境美等。

  名师新课

  三、 品词析句,读懂诗句

  师:读了这份遗嘱,你知道在弥留之际,诗人最牵挂的事情是什么吗?你是从哪句诗中体会到的?

  生:他希望祖国能够统一。可以从“但悲不见九州同”体会到。

  师:“九州”就是?(生:祖国。)“同”的意思就是?(生:统一。)

  生:他希望朝廷的军队能够收复中原。可以从“王师北定中原日”体会到的。

  师:“定”的意思就是平定,就是“收复”。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

  生:“死去元知万事空”我不理解。

  生:“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不理解。

  师:谁理解这两句?

  生:“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意思,就是“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师:“元”就是本来的意思。

  生:“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意思,就是“在祭祀祖宗时,千万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个好消息告诉我啊”。

  师:“祭”,就是祭祀的意思。我们来看看“祭”字是怎么写的:左上是“一块肉”,右边是“一只手”,手捧着肉,把它放到“桌子上”,来祭拜祖先。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要做到左右对称。把这个字在本子上练写两遍。注意写正确,写规范。(生写)

  师:谁能把陆游的遗愿连起来向大家说一说?想一想,这个遗愿是对谁说的?(生:对他的儿子)说的时候,最好在前面能加上一个词“儿子呀——”,这样听起来更语重心长。

  生:“儿子呀,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我因为没能看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如果大宋的军队能够收复中原,你们祭祀祖宗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呀!”

  【点评】由于小学生课外广泛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因此,入选教材的古诗教学也不一定从零开始。孙老师在“读懂诗句”的教学中,“先学后教”,让学生先交流读懂的诗句,再提出不懂的诗句,最后翻译诗句内容。这样教学,针对性强,效率高。特别对诗句中文言词的落实,更凸显了高年级古诗教学的特点,为进入初中语文学习作了较好地铺垫和过渡。

  四、 注意对比,体会情感

  师: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所谓的诗眼,就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请大家找找,哪一个字最能突出陆游此时的心情?(生默读思考)

  生:“悲”最能突出陆游此时的'心情。

  师:(板书:悲)“悲”字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想一想,陆游悲从何来?学习古诗文,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了解写作背景。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对于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情感很有好处。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陆游生活的那个年代。自己读读下面的这段文字——(出示):

  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朝的军队节节败退。当时的汴(biàn)京(今天的开封)被攻陷,宋徽宗、宋钦(qīn)宗被俘虏。从此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无数的家庭妻离子散,无数的妇女惨遭蹂躏(róu lìn),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自读,指名读)

  师: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昔日的权贵们都到哪里去了?

  (出示:《题临安邸》)

  生:(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皇子赵构逃难至临安(今天的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正和大臣们过着花天酒地、歌舞升平的生活。他们一味的苟且偷生,不思收复国家的失地。读了这段文字,你知道陆游为何而悲了吧?

  生:为山河破碎而悲,

  生:为人民流离失所而悲。

  生:为无数的家庭妻离子散而悲。

  生:为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悲。

  生:为统治阶级不思收复失地而悲。

  师:读出诗人这份悲伤来——(生读《示儿》全诗)

  师:读出诗人这份悲叹来——(生读《示儿》全诗)

  师:读出诗人这份悲愤来——(生读《示儿》全诗)

  师:看来,这首诗字字泣血,字字带泪。怎一个“悲”字了得呀!让我们再细细地咀嚼、品味。齐读——(生读《示儿》全诗)

  师:因此,他渴望——

  生:他渴望收复失地。

  生:他渴望祖国统一。

  生:他渴望人民过上太平的日子。

  五、 深化认识,背诵积累

  师:这是陆游绝笔之作——《示儿》。你觉得这首诗仅仅是陆游写给他儿子看的吗?请联系背景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来想一想,他还想写给谁看?

  生:写给哪些权贵们看的。

  生:写给今天我们看,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过去曾经受过的耻辱。。

  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同学们,陆游拳拳的爱国之心穿越时空,千百年来感动一代代华夏儿女。让我们深情地把这首诗背下

  名师新课

  来,让陆游这颗爱国之心永远温暖着我们,激励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读书吧。(生背诵《示儿》)

  【点评】这两个板块通过抓“诗眼”“对比”和“诵读”,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悲伤”“悲叹”和“悲愤”等复杂、丰富的情感,从而心灵震撼,认识得以升华!

  六、 读写结合,指导表达

  师:请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出示):以下面一段话为开头:“夜晚,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在一户人家低矮的茅屋里,烛光摇曳,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

  要写清楚这位老人的样子以及他如何向儿子来表述临终遗嘱的。(生写)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生:“夜晚,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在一户人家低矮的茅屋里,烛光摇曳,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他望着儿子,泪流满面地说:‘儿子呀,我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也没有了。但令我悲伤的是我看不到祖国统一了。如果有一天,朝廷的军队能够收复中原,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你千万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呀!’说完,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师:老师也写了一段话。谁来替老师读?(屏显、生读)

  生:“夜晚,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在一户人家低矮的茅屋里,烛光摇曳,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他须发苍苍,脸色蜡黄,浑浊的眼睛里噙着泪水。他张了张嘴,坐在身边的儿子赶紧站起身来,将嘴凑到他的耳边,轻声说道:‘父亲,你还有什么话需要交代?’老人慢慢地抬起手,喃喃地说道:‘儿子呀,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我因为没能看到国家的统一而感到悲伤。’说着,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泪流满面。他目视着北方,又说道:‘儿子呀,如果有一天,我们大宋的军队向北收复中原了,那么你们在祭祀祖宗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呀!’说完,他慢慢地闭上了双眼……”

  师:看看,老师和这位同学的描写有哪些地方不同?

  生:老师注意对陆游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

  师:要学会抓住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课后请大家再认真修改自己的描写。

  【点评】通过改写,把诗歌的内容进一步拓展,把诗歌的情境进一步丰富,改变了传统的“依文译文”的呆板“复制”,使文本的资源得到了多元地开发——一是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情节、情境和内涵;二是使学生更加深切地体验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境;三是增加了学生书面表达的机会,有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融合。

  【总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照这些要求,统观孙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给我们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按标施教”。这个“标”当然是我们通常简称的“课标”或“标准”。我们通览其教学的全过程,“标准”的理念、要求随处得以凸显。对此,上文已经作了点评,在此不再赘述。

  可能有人说:“按标施教”的课,只能算是常态课、四平八稳的课,不能成为高品位的课。对此,我既认同,又不认同。原因是:常态课多是不加或少于修饰的本色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少了形式化的低效或无效活动,没有教师的刻意表演,甚至也控制了“优秀生”的“展示”,立足点和着眼点都是全力组织学生学习,努力推动学生发展。这样的课堂有人给其最时髦的称号是“生态课堂”。我想其之所以称为“生态”,就是课堂中的“垃圾”少了,“污染”少了,空气纯了;就是在“标准”阳光的照耀下,尊重学情、校情,呵护、扶持学生按照语文发育的规律不断地提高语文素养。至于“高品位”的课,大概应该是基于“真”“实”“活”这三个支点上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而“真”和“实”往往是常态课的最基本特征;至于“活”,不但并不排除在常态课之外,而且多是最真实、最本质的“活”,因为这是在没有羁绊和束缚的常态学习中的“活”,这是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自主发挥的“活”。我们说,离开这些去达成课程目标,都是要打折扣的。基于这些认识,我认为,我们教研活动的公开课要向“常态”转化,不要追求“高大上”,不要追求“舞台效果”。仅供欣赏而不能推广的公开课只是没有根基的“插花”,我们的课改不应该“制造”这样毫无生命力的“花”课。说了这么多,好像“离题”了。我们再用这个观点来看孙庆博老师的这节课,是否很像常态课,是否正在引领我们的教学研究、课堂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呢?

  陆游的示儿课堂实录2

  (一)导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

  (板书: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

  (板书:示儿)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

  (生:他可能会告诉儿子,自己快不行了,孩子一定要照顾好家人。他也可能会告诉儿子,要好好念书,将来要有出息。)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陆游的遗嘱内容到底是什么吧。

  (二)初读古诗,让学生用心灵聆听名诗

  1 自由地读诗句,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诗句,把握语调感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齐读诗句。

  3.指名读诗句;

  4.配乐朗读,在低缓的音乐中师生赛读,让学生心灵震撼。

  (三)用心灵诵读诗文,理解内容

  1.自读自悟:

  自读提示: ①默读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

  2.组织交流,适时点拨纠正:

  师:同学们,这首诗是紧紧围绕着一个字来写的,请大家静静地读书,想一想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生:我觉得是围绕着“悲”这个字来写的。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呢?

  生:他悲的是临终前看不到统一。

  师:同学们,谁来读读前两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生:“万事空”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了。

  生:一切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

  师:是啊,但是作者悲伤的是什么?他唯一心痛的是什么?谁来读?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作者不能万事空的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对于陆游的一生,你了解哪些?

  生:(简介陆游)

  师: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当时战争不断,江山支离破碎,百姓受苦深重。他一生以诗文为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整顿朝纲,减轻赋税,发愤图强,可惜一直遭受当权者的诅抑和谗毁,报国无门,有诗为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65岁的老人本应安享晚年,而陆游仍关心国家大事,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了这样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一“僵”一“孤”,凄凉之极,这种心痛怎一个“悲”字了得!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师:走进南宋末年,85岁的老人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提笔为儿女写下了这样的临终嘱咐。谁来读?(配乐指名读)。

  师:透过这个“悲”字,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陆游的爱国之心。

  生:我看到了陆游的政治抱负。

  生:我看到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残酷和陆游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齐读这首诗)。

  师:同学们,每一首诗都有一个诗眼,也就是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抓住“诗眼”就能抓住全诗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而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悲”字。

  (四)读写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改写古诗。

  师:《示儿》全篇反映了一个“悲”字。你想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达这种情感?

  生:环境。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能很好地烘托气氛。

  生:蜡烛。烛光闪烁不定,忽明忽暗。有诗为证:蜡炬成灰泪始干,替人垂泪到天明。看到陆游为国家操劳到生命的尽头,还没见到国家的统一,蜡烛都流泪了。

  师:我们常说“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通过景物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这种考虑很恰当。

  生:人物。通过人物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反映其内心无尽的愁绪。

  师:(欣喜地)举例具体说说,好吗?

  生:如家人与病卧在床的陆游的对话,可以写出陆游的为国家尚未统一而悲,家人为即将失去好父亲、好丈夫而悲。

  师:说得好。如果大家把环境、人物、事件三者关系处理好,这篇小练笔一定会很精彩。动笔吧!

  (五)作业:搜集有关陆游的诗。

【陆游的示儿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陆游《示儿》12-20

陆游的诗示儿11-11

《示儿》陆游诗意07-28

陆游示儿说课稿04-19

《示儿》陆游赏析05-19

陆游的示儿的背景03-08

陆游的示儿的写作背景04-18

陆游的《示儿》原文及赏析07-26

陆游《示儿》注译赏析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