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陆游《书愤》的阅读训练附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陆游《书愤》的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陆游《书愤》的阅读训练附答案 1
【原文】: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训练】:
一、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三、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参考答案】
一、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二、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三、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 欲图收复失地
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3.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陆游《书愤》的阅读训练附答案 2
诗歌鉴赏
书愤①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细雨春芜上林苑③,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②《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毗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③上林苑: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官苑,规模宏伟,官室众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卧”字刻画诗人卧病不起的.情形,为下半句的抒情做铺垫,并起到衬托作用。
B.苏武被困匈奴餐用毡毛也不变节,张巡欲气吞逆贼咬碎钢牙,诗人借此以明志
C.“壮心未与年俱老”表现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雄心壮志并未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D.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运用了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相同的。
15.诗的第三联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
14. A,“卧病”错,“卧”指隐居。
15. 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陆游《书愤》的阅读训练附答案 3
自嘲
陆游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5.下列对《自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少年时就有报国的壮志,如今暮年却只能寄身农桑,无法报国。
B.颔联写乡居生活的悠闲,喜欢喝酒其实是写出无法报国,以酒消遣的苦闷。
C.颈联写自己虽年老体衰相貌变老,但内心意气风发,仍有轩昂的`报国之志。
D.尾联写诗人看清现实,通过嘲笑愚公不自量力来表达自己寄身农桑的洒脱。
16.请分析《自嘲》与《书愤》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6分)
答
15.D(“看清现实”“洒脱”错)
16.(1)都运用对比。《自嘲》首联通过少年的“凌云壮志”与暮年的“一事无成”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作者有心报国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落寞之情。《书愤》第二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写辉煌的过去,与眼前无力杀敌报国形成鲜明对比。(2)都运用典故。《自嘲》运用愚公移山的典故,以洒脱的自我解嘲,写出作者的爱国之情。《书愤》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其他答案视情况酌情给分)
陆游《书愤》的阅读训练附答案 4
书愤(其一)
白发萧萧卧泽中,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
壮心未与年俱老,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已经老迈,却不被重用,只能“卧泽中”,让天地照出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心,表明诗人已经对朝廷完全失去了信心。
B、颔联引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抗金报国的忠心如同这两个人一样,非常坚定,至死不改。
c、颈联运用想象虚写春雨中长满杂草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实际上是借长安洛阳两座古都的荒凉来喻指沦陷的北宋都城汴京。
d、尾联与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相似,表达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报国之心仍壮的理想抱负。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那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14、A
15、(1)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
(2)对苏武、张巡等古代英雄的同情;
(3)对沦陷国土的思念和朝廷不图恢复的不满;
(4)对在年迈之时能够建功立业的强烈期盼。
【陆游《书愤》的阅读训练附答案】相关文章:
陆游《书愤》阅读理解题附答案09-02
书愤陆游阅读答案11-29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07-05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10-08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2篇09-28
《病起书怀 陆游》阅读训练附答案08-15
《书愤》阅读答案10-29
《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09-19
《森林》阅读训练(附答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