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06-13 15:36:58 陆游 我要投稿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1

  原文

  书愤

  陆游〔宋代〕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

  ①早岁:早年,年轻时。

  ②那:同“哪”。

  ③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路途艰辛。

  ④中原北望: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到金人手中的地区。是“北望中原”的倒装(倒文)。

  ⑤气:气概。

  ⑥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⑦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⑧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⑨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⑩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化用刘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自许:自夸;自我评价。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斑白,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显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前四个分别为伯(孟)、仲、权、季。这里指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书愤-陆游拼音解读

  shū fèn

  lù yóu 〔sòng dài 〕

  zǎo suì nà zhī shì shì jiān,zhōng yuán běi wàng qì rú shān 。

  lóu chuán yè xuě guā zhōu dù,tiě mǎ qiū fēng dà sàn guān 。

  sāi shàng zhǎng chéng kōng zì xǔ,jìng zhōng shuāi bìn yǐ xiān bān 。

  chū shī yī biǎo zhēn míng shì,qiān zǎi shuí kān bó zhòng jiān!

  相关翻译

  年轻时我就立志北伐,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即使现在,北望中原,我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依然坚定如山。

  记得当年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比,可到如今垂垂老矣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想起了诸葛丞相,他的《出师表》真可谓千古流传,有谁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相关赏析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书愤,即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此时他已是6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赋闲了五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今浙江省西部)军州事。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分明是想在战场杀敌报国却离战场越来越远。想起那破碎的山河,有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报国欲死无战场”的现实,郁愤之中写下此诗。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分为两部分。前两联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后两联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陆游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主战派暂居上风,陆游开始崭露头角。但随后张浚北伐失利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投奔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开始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这陆游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当时他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在主和派的策划下,王炎被召回临安,幕府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所以才发出“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样的感慨。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1163年,张浚都督江淮诸路军马,北上收复了灵壁和虹县当时陆游37岁。任镇江府通判,参与到了这次北伐之中,还多次给张浚上书建言献策。1172年,王炎从四川沿秦岭北上进军中原。48岁的陆游,在王炎幕府中任职,曾亲临大散关强渡渭水与金兵交战。这两句诗所写的两次战争,跨度从陆游37岁到48岁,整整11年;从空间上讲,从东南到西北纵横数千里:从作战方式上讲,从舰船水战到骑步陆战,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气势宏大雄壮。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中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本身是一个书生,但“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他一直把自己当成战士,一直期望自己能捍卫国家,扬威边地,但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一个空字就写尽诗人之愤懑。岁月蹉跎,揽镜自照,衰鬓先斑,皓首皤皤,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样悲剧的现实怎能不让陆游愤懑呢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千载而下,无人可与其相提并论。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至此,陆游突破了愤懑,上升到了悲壮的理想主义。

  回看整首诗歌,的确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只是陆游的诗在愤懑之中饱含着壮士的满腔热情和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感情浓郁,气势浑厚。很能体现陆游的风格。梁启超这样评价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可谓是恰如其分。

  作者介绍

  陆游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居秦桧孙子秦埙之前,触怒秦桧,遭到黜落,秦桧死后三年

  才被启用。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65岁罢官后,一直在老家山阴闲居,86岁离世。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2

  原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注释:

  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⑻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⑼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赏析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3

  [宋]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

  1、早岁:早年,年轻时。

  2、气如山:收复失地的意志像大山一样坚定。

  3、楼船:高大的战船。瓜洲:即瓜洲镇,在今江苏扬州南,和镇江(今属江苏)隔江相望。

  4、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是当时宋、金在西北的交界处。

  5、塞上长城:诗人自比是边塞上捍卫国家、防御敌人的长城。许:期待。

  6、衰鬓:衰谢的头发。斑:花白。

  7、出师一表:指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世:名传后世。

  8、千载谁堪伯仲间:千百年来,谁可以跟坚持北伐的诸葛亮不相上下呢?堪,可以。伯仲,兄弟,这里指不相上下。

  赏析:

  书愤,作诗抒发愤慨的`感情。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立志恢复中原的理想和不忘为国立功的愿望,也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4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本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当时作者已被罢官六年,退隐于山阴家中。朝廷突然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于是报国之心又复炽燃,追怀往事,不禁感慨万端,因此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爱国抒情诗。

  全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下笔,首句即以感愤发端:“早岁那知世事艰?”起得突兀,后三句方才说出感慨的内容,这不仅造成章法上的波折不平,也可见出作者感愤之深,来不及漫漫述说,而是以突然进发的形式倾吐出来。我们先从三、四句说起:“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作者用简笔分叙了自己两次终身难忘的经历。隆兴元年(1163),作者三十九岁,在镇江通判任上,当时张浚以右相都督江淮诸路军,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誓师北伐,朝野均感振奋,作者更是豪气填胸,以为收复故土指日可待;但不久,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张浚免职,一时朝廷内外,和谈之声大起,讳谈战事。另一次是乾道八年(1172),作者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王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作者当时也曾激情满怀,常常骑马击虎,弯弓射雕,“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但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作者运造化之笔,行炉熔之功,把这两次火热的生活,用一联十四字概括了出来,“兼写景象,声色动人,”使全诗避免了“枯竭”之病,从而振起全诗(方东树《昭味詹言》)。这一联在意象的组合上也有很大特色:作者选择最能代表两次经历的`事、景、地名联缀成句,且两两相对,不用虚词,使句意内含,充满张力,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天地,境界阔大,情感悲壮,读此,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种可歌可泣的生活中,心中也好似升起一股如山之笔。经历如此,激情如此,而均成梦幻,我们就不难明了作者为什么有如此深沉的感愤了。怨谁呢?不能说,也说不清,于是作者只好以“世事艰”含糊出之,但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窥见作者的隐衷,作者抒己之愤实即愤时。

  后四句转到现实中来。从过去的经历中作者知道了“世事艰”,现在朝廷又复起用他这么一个“鼓吹抗金”的老人,用意当然是很明显的,但是否与上两次一样,“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呢?作者心中不是没有顾虑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恋鬓已先斑”。“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帻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作者虽未被杀害,但因主张抗金,被贬多年,“长城”也只能空自期许而已,更何况壮志未酬,人已先老,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啊!现在,朝廷又起抗金之议,无论是客观形势,还是主观上的士气,都已大不如前,能成功吗?不过作者这种顾虑只是偶尔闪现而已,作者报国之志,日久弥坚,所谓老骥伏枥,壮心未死,只要有机会上抗金前线,杀敌立功,就满足了。作者表示要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这里作者自负亦兼自励。范大士《历代诗发》评曰:“结句自负,妙有浑含。”单纯说他“自负”,就流于片面,“妙有浑含”,则是的评。

  总之,《书愤》是陆游七律名篇之一,感情沉郁,气韵雄浑。《唐宋诗醇》评曰:“大声疾呼,气浮纸上。《诸将五首》之嫡嗣也。”的确,这首诗,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上说,都是杜甫爱国诗的继承和发展。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5

  作品原文

  书愤⑴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⑵,中原北望气如山⑶。

  楼船夜雪瓜洲渡⑷,铁马秋风大散关⑸。

  塞上长城空自许⑹,镜中衰鬓已先斑⑺。

  出师一表真名世⑻,千载谁堪伯仲间⑼!

  作品注释

  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⑻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⑼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作品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作品鉴赏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6

  《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首联发问,回顾年少气盛时的想法,原以为只要有报国之心,就一定有机会于战场杀敌,不曾想自己的报国之路会如此的艰难。颔联“概括自己平生所至,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颈联写岁月催人,壮志未酬,已生华发,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极度的愤慨。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没有谋略、将帅之才,流露出对朝廷不思恢复的气愤。诸葛坚持北伐,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的'《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千载而下,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朝野中碌碌无为、妥协怯懦的投降派,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之“愤”已弥漫在字里行间,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1]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7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译注参考:

  1、 程千帆.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xx:532-533

  2、 何小颜.豪放诗三百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152

  3、 邹志方.陆游诗词选:中华书局,20xx:106-108

  4、 张永鑫.陆游诗词选译:巴蜀书社,1990:150-152

  译文及注释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显示全部

  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 显示全部

  艺术特色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陆游的《书愤》赏析11-04

赏析陆游《书愤》06-09

书愤二首陆游原文及赏析08-28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及赏析11-16

赏析陆游《书愤》(必备)06-10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07-18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09-08

陆游的书愤全诗赏析04-20

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11-03

(热)赏析陆游《书愤》11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