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孟浩然的一生不断追求仕进
孟浩然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但是寄情山水并不是孟浩然的人生理想,他的抱负在于政治然而天不遂人愿,孟浩然至死都是布衣,却是身在江湖、心系仕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浩然的一生不断追求仕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孟浩然布衣终身,不是因为他隐居、逃禄造成的。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所说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是对孟浩然思想深处不甚了解的浪漫主义的赞美。并不是他有意要“弃轩冕”,而是他渴求“轩冕”而不能得。他也不迷花,醉酒也很少。“不事君”更不是他的初衷,他是想事君而不可得。他不是不想入仕,而是未能入仕。李太白没有看见他的这位朋友内心的痛苦,算不得是孟浩然的知己。孟浩然终身不仕是盛唐时代的一个悲剧。
1、京师求仕、献赋与应举
由于孟浩然出生在“家世重儒风”的孟家,常以孟子后裔为荣。而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是必须汲汲于仕途的。所以,孟浩然少年时代就立下了“鸿鹄之志”,他的好友王白云也说他能“抟扶桑,轻举六”。他在《洗然弟竹亭》诗中写道:“俱怀鸿鹄志,共有鹡鸰心。”在《田园作》诗中写道:“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他幻想自己能像大鹏、鸿鹄翱翔于天地之间。他又在《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诗中写道:“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希望忠孝两全,一方面是建功立业,效忠于皇上,一方面又能侍奉父母。为了实现鸿鹄壮志和崇高理想,少年孟浩然读书、写作颇为努力。“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昼夜常自强,词赋亦颇工。”“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昔吾与汝辈,读书常闭门。”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少年孟浩然为学的刻苦和勤奋。也看到了他努力的方向,为应进士举而专攻章句和诗赋。唐代的科举考试,是重章句、诗赋的,尤其是诗赋,有“诗赋取仕”之说。
孟浩然曾经对入仕充满兴心,他满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而少年得志。可是,直到30岁还未有结果。同他一块儿隐居鹿门山的好友张子容,在25岁时已经取得了功名。孟浩然开始着急了,他为时不我待而焦虑,为怀才不遇而伤感。“遑遑三十载,书建两无成。”“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他甚至感到了恐惧:“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此时的孟浩然,是多么迫切地渴望着步入仕途啊!
孟浩然京师求仕,新旧唐书均载“年四十来游京师”一次。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异议。有的学者考析出孟浩然至少有三次入京,如王达津先生就说:“孟浩然多次入京,其可考者有三次。第一次是开元七年,他三十岁后曾入京。”“孟浩然第二次入京似在开元十一年癸亥到十三年南下。”“第三次入京,当在开元二十年冬,到达可能在二十一年春。”不少学者同意三次入京,但在具体时段上尚有争议。我们认为,孟浩然第一次入京应在张说任中书令之际,因张说之荐举而诏至京师的。不知为什么,没有被唐玄宗录用。小说家言“啭口触讳”、“无官受黜”是不足信的。所谓“令诵所作,乃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等等煞有介事的情节,纯属好事者的杜撰。不过释贯休却在《经孟浩然鹿门旧居》诗中云:“孔圣嗟大谬,玄宗争奈何。”看来,见玄宗确有其事。也有学者说,孟浩然的第一次入京是企图通过献赋而直入宫廷的。“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等诗句即有此意。也还有学者推测,孟浩然这次“布衣干明主”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正好赶上张说被罢相、致仕的倒霉时刻。
孟浩然的第二次入京是参加进士考试。通过荐举、献赋“直取卿相”的道路没有走通,孟浩然不得不面对现实,决定走科举应试之路。开元十六年,“年四十,来游京师。”《旧唐书·孟浩然传》明言这次来京的目的就是“应进士举”。这一年的主考官是严挺之,《新唐书·严挺之传》云:“开元中为考工员外郎,累进给事中。典贡举,时号平允。”也就是说,严挺之是一位公正廉明的主考官。只要孟浩然的考卷优良,取进士应当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他“名落孙山”了,他没有考出好成绩。《韵语阳秋》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省题诗自成一家,非他诗可比也。”“王昌龄、钱起、孟浩然、李商隐辈,皆有诗名,至于作省题诗则疏矣。”“孟浩然《骐骧长鸣》诗云:‘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此等句,与儿童无异”。孟浩然的应试诗写得“与儿童无异”,落第也在情理之中。孟浩然思维不敏捷,属苦吟派。限时作诗,临场发挥不好,当然也就写不出好诗来。这也是科举考试的一大弊端。
孟浩然对应进士举原本是满怀信心的,他在《长安早春》诗中写道:“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盼望金榜题名后立即回归襄阳,那时正是柳条绽发新芽的时候。失利之后,他并没有即刻回乡。他不甘心失败,继续滞留长安,献赋并寻找入仕的机会。直到秋九月,一切毫无结果,才怀着满腔愤懑离开京师长安。“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欲悲。”“二毛催白发,百镒罄黄金。泪忆岘山堕,愁怀湘(襄)水深。”“十上耻还家,徘徊守旧路。”“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余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这些诗句,正是当时诗人痛苦心情的真实表露。也正是在这时,他写下了《岁暮归南山》这首诗,诗中“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等句,表达了对皇帝不识人才的埋怨,和对故人举荐不力的不满。他在《留别王维》诗中写道:“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他恨知音太少,甚至说:“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
孟浩然第三次入京,当在开元二十年冬,到达京师可能是开元二十一年春。此时,张九龄正在中书侍郎任上。孟浩然此次进京的目的显然是想依靠张九龄,继续寻求入仕的机缘。又有谁能料到,恰在孟浩然到达长安的时候,张九龄因丁母忧而去职,直到开元二十一年冬十二月才起复。孟浩然的命运就是如此不济,他真的该“吁嗟命不通”了。
2、隐居、干谒、漫游
孟浩然被许多人认为是一个为隐居而隐居的隐士,闻一多就说过:“隐居本是那个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这个结论忽略了孟浩然终身求仕的因素,是片面的、不够妥当的。孟浩然的隐逸是不彻底的,并非是为了隐居而隐居。孟浩然与当时的许多隐者一样,是为着仕进而隐居。用孟浩然自己的话说,就是“朱绂心虽重,沧海趣每怀。”中国古代的隐士甚多,庞德公、陶渊明被称为隐逸之宗。孟浩然在诗中也多次表示要效法他们:“闻就庞公隐,移居近洞(洄)湖。”“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他甚至步庞公后尘,真的到鹿门山隐居了。其实,他根本不可能像庞公、陶渊明那样做一个纯粹的隐士。庞德公、陶渊明都处在乱世。庞德公的隐居为了摆脱刘表的纠缠,远离政治、全身畏祸。陶渊明是从官场走入山林的隐居,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孟浩然生活在所谓的“圣代”,“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社会太平。原本是不必隐居的。他的好友王维也说过:“盛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他也曾在《久滞越中赠谢南池会稽贺侍郎》诗中写道:“圣主贤为宝,卿何隐遁栖?”意思是劝说朋友在圣明时代不要隐遁山林,而当为国家效力。可是,社会现实又是十分复杂的。通过隐居造成声名,致使朝廷直接征召进入官场的事情发生了。后汉有诸葛亮,他躬耕隆中十余年,读书、交友、养德。终得“卧龙”之品,赢来刘备三顾,成就了一代贤相。
孟浩然所向往的正是诸葛亮式的隐居,他在诗中吟唱的“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才是他内心深处的隐衷。他希望有崔州平、徐元直那样的伯乐来举荐自己。盛唐时期,不少人走的正是这样的路。卢藏用的入仕就是榜样,他举进士后却没有得到官职,于是便与弟征用隐居终南山,后又隐居嵩山。终南山近长安,嵩山近洛阳。其行止随天子车驾而定,时有“随驾隐士”之称。武则天长安中征拜左拾遗。后来,他指着终南山对隐士兼道士的司马承祯说:“此中自有佳处,何必在远。”司马承祯甚明其意,接着说:“以仆所知,乃仕宦之捷径耳!”孟浩然即走科举之路,也没有放弃终南捷径。他的隐居,正是“以隐干禄”,或者说是“假隐自名以诡禄仕”。我们不能只看到他隐居、游历山水的一面,还当看到他心在朝庭的一面,全面一点看问题,也许就不会得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的结论了。
孟浩然是那种“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之下”的人。即便在多次京师求仕失利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要立足朝堂的希望。他的生死之交张子容(或王维)曾经写诗劝他:“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牢献子虚。”可是,他没有听从这样的劝告。他在许多首诗中,依然表达了那种“不忘魏阙”的心声。在《初下浙江舟中口号》诗中写道:“回瞻魏阙路,无复子牟心。”在《自浔阳泛舟经明海作》诗中,再次写道:“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在《久滞越中赠谢南池会稽贺侍郎》诗中又写道:“未能忘魏阙,空此滞秦稽。”在《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诗中,又写道:“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除此之外,他还在《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诗中写道:“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论语·阳货》中载孔子云:“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郑玄注云:“我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冀往仕而得禄。”孟浩然俨然以孔子自喻,渴望随时入仕。他不仅自己不忘魏阙,不忘实现济苍生之志,还劝勉他的朋友也不要忘了魏阙,忘了大济苍生的抱负。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即刻征辟孟浩然入幕。当张九龄蒙生退隐之意时,他作诗劝之曰:“谢生还欲卧,谁与济苍生?”借当年谢安隐东山,桓温请谢安出任司马,中丞高崧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谢安字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意思是说,张丞相若遁世高卧,则苍生将无人救助,希望张丞相不要忘了济苍生、拯社稷的责任。
唐代的科举考试试卷是不糊名的,所以哪本试卷属于谁是公开的。“这就使得主考官除了评阅试卷之外,还有参考甚至于完全依据举子们平日的作品和誉望来决定去取的可能;也使得应试者有呈献平日的作品以表现自己和托人推荐的可能;也使得主考官的亲友有代他搜罗人才,加以甄别录取的可能”(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因而,唐代士子要想入仕,找有名望、有地位的官员举荐,也是十分重要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就是对韩朝宗善举荐人才的褒誉。因此,唐代投刺、干谒、行卷之风盛行。
孟浩然于此也不例外,他也有投刺、干谒之举。如他在《书怀贻京邑同好》诗中写道:“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意思是说,向身在仕途的好友陈述意愿,投送名帖请见并非有求于不知我之辈。孟浩然所作的干谒诗,最有名的当推《洞庭湖上张丞相》。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水涵容浑吞的元气与天混同,湖面上云气蒸腾使整个云梦泽处于烟云缭绕之中,它的波涛声浪仿佛使岳阳城受到震撼。孟浩然笔下这浩瀚博大的洞庭湖,恐怕还寓意张丞相的胸怀。诗的后四句则纯乎是干谒了:“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首句,话外之音是:自己有从政的远大理想,愿意入仕做官。可是,得不到有力的当权者的举荐。次句,明言自己“端居”是不合时宜的,有负于圣明的时代。三、四两句,继续以坐观垂钓得鱼为喻,说明自己是希望得到“鱼”的。这里的“鱼”即指仕禄。“徒有羡鱼情”是因为没有人援引的结果。他还有一首《荆门上张丞相》的诗,诗中也含有请求援引之意。“觏止欣眉睫,沉沦拔草莱。”二句言欣见君子(指张丞相)近在眉睫,于草野中提拔被淹没的人才。“坐登徐孺榻,频接李膺杯。”二句借东汉陈蕃、李膺故事,称誉张丞相礼贤下士并欣庆自己蒙其接待之荣。“日下展归翼,沙边厌曝腮。”上句言张丞相马上要回到朝廷掌控国家大事。下句写分别后,自己犹如跳不过龙门的鲤鱼,将会曝腮死于沙滩。希望援引的意思非常明显。此外,《姚开府山池》诗中的“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与白明府游江》诗中的“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洞庭湖寄阎九》诗中的“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韩大侯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诗中的“徒攀朱仲李,谁荐和羹梅”等诗句,也都有希冀提携、援引之意。
孟浩然除了多次赴京之外,还曾经漫游过许多地方。他到过湖湘、岭南,也访过武陵、扬州,还到过蜀中。而漫游吴越,则是他历时最久、留诗最多、最为人关注的漫游。有人说孟浩然的吴越之行是因为求仕失败后,借游山玩水寻找精神的慰藉。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游历可以广交朋友。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就以他的两次吴越漫游来说,结交的官府之人就有包户曹、李主簿、张主簿、申屠少府、袁左丞、贺侍郎、贺少府、曹三御史、薛司户、裴少府、刘少府、薛八、崔国辅、孔伯昭、沈太清、朱升、谢南池、陶翰、徐起居、卫明府等。广交朋友可以博取社会声誉,为寻求政治上的入仕创造条件。在吴越漫游所留下的诗中,我们又发现与天台有关的诗较多,似乎吴越之游的目的亦在于此。《舟中晚望》:“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标。”《寻天台山作》:“吾友太一子,餐霞卧赤城。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还有《宿天台桐柏观》、《越中逢天台太一子》、《寄天台道士》等。这就不得不让我们要作如下的推测:孟浩然是不是要找与司马承祯的关系,以求干禄?这太一子是否即司马承祯的师兄弟或弟子?如果司马承祯出面在皇帝面前说一句话,就如吴筠推荐李白那样,孟浩然就会立马得到唐玄宗的征召,平步青云直达宫廷的理想就实现了。
司马承祯,新、旧唐书有传。是天台山道士,也是隐士。武则天、唐睿宗皆召之入京,问以阴阳术数之事,所待甚厚。开元九年,唐玄宗又遣使迎入京师,并亲受法箓。前后赏赐颇丰。开元十年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送之。开元十五年,再次召入京师。令其王屋山阳台观居住,并为之造金箓斋,器重非常。开元二十二年去世,这对孟浩然来说,似乎又是一次失去入仕的机会。
3、光明磊落
以上我们谈了孟浩然一生追求仕进,而终未如愿的情况。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孟浩然始终追求仕进,为什么当韩朝宗约他进京,欲举荐于朝,又被他拒绝了呢?据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载:“山南采访使太仓昌黎朝宗,谓浩然闲深诗律,置诸周行,必咏穆如之颂。因入朝,与偕行,先扬于朝,约日引谒。后期浩然,叱曰:‘业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他!’遂毕夕不赴。”这事,四川大学教授刘文刚先生《孟浩然年谱》定在开元二十三年。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写道:“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开元二十二年求仕失意。浩然既同意韩朝宗上京之约,说明他对举荐动过心。但后来冷静一想,自己去年亲自上京干谒名相张九龄,尚且毫无结果,而今一个采访使的举荐,又有什么用呢?便谢绝了。”而著名学者王达津先生则云:“此时李林甫已经独擅朝政,别人虽想荐举孟浩然,他也自然不会再入朝的。”王先生还说:“张九龄也始终畏惧李林甫……而孟浩然既然是张九龄的至好,又不肯阿附权奸,依违取容,因此受到李林甫的排斥也是情理中的事。”二位学者所论结合起来,或许更全面一些。
最后,我们就用王达津教授对孟浩然的评价来作结束语吧:“孟浩然的一生还是光明磊落的。他自始至终抱着济时用世的思想,愈到老年欲济苍生的念头就愈明显。在政治上,他也始终站在张九龄一边……但最可贵的还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没有放弃施展政治报负的愿望。”
拓展:唐代诗人孟浩然简介及其代表作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代表作品
《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早寒江上有怀》《田家元日》
《凉州词》《夏日南亭怀辛大》《秋宵月下有怀》《与诸子登岘山》《秋登兰山寄张五》《春中喜王九相寻》
《西山寻辛谔》《夜渡湘水·一作崔国辅诗》《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来闍黎新亭作》《梅道士水亭》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和宋太史北楼新亭》《白云先生王迥见访》《南还舟中寄袁太祝》《临涣裴明府席遇张十一、房六》《寒夜》
《书怀贻京邑同好》《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宴张别驾新斋》《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檀溪寻故人·一题作檀溪寻古》等等
孟浩然人物评价
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清诗句句尽堪传。
殷璠《河岳英灵集》:浩然诗,文采丰萁,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何逊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
苏轼: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7]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孟浩然典故
隐鹿门山
孟浩然性爱山水,喜泛舟,“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正是适应了这性情。从涧南园到鹿门山,有近二十里的水程;从鹿门山到襄阳城,有三十里的水程,泛舟往返非常便利。也许是东汉初年的习郁,修鹿门庙、建习家池给了他启示。光武帝封习郁为侯,其封邑在今宜城。习家池则是习郁的私家园林,也就是“别墅”。习郁爱山水,而这三地联结,就构成了一条非常理想的游山玩水的路线。从宜城出发,泛舟汉水到鹿门山麓,“结缆事攀践”,到鹿门庙祭祀神灵,欣赏山林景色。然后,下山登舟,经鱼梁洲到凤林山下,舍舟登岸至习家池别墅。从习家池回宜城可以泛舟,也可以沿着冠盖里骑马、乘车。习郁就是在这条线路上,享受着“光武中兴”带来的和平安宁的生活。而孟浩然则在这如画的山水间,领略着盛唐时代的田园牧歌般的乐趣。[10]
转喉触讳
关于孟浩然的:“转喉触讳”的典故历史上有四种记载:王维说、李白说、李元绂说、张说说。
王维说
襄阳诗人孟浩然,开元中颇为王右丞所知 。句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者 。右丞吟咏之,常击节不已 。维待诏金銮殿, 一旦, 召之商风雅, 忽闻上幸维所,浩然错愕伏床下, 维不敢隐,因之奏闻 。上欣然曰 : “朕素闻其人 。 ” 因得诏见 。上曰 : “卿将得诗来耶 ?”浩然奏闻 : “臣偶不赍所业 。 ”上即命吟 。浩然奏诏, 拜舞念诗曰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 ”上闻之抚然曰 : “朕未曾弃人, 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 !”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 。[4]
李白说
唐孟浩然与李白交游,玄宗征李入翰林, 孟以故人之分, 有弹冠之望, 久无消息, 乃入京谒之 。一日玄宗召李入对, 因从容说及孟浩然 。李奏曰 : “臣故人也, 见( 现)在臣私第 。 ”上急召赐对, 俾口进佳句 。孟浩然诵诗曰 :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 ”上意不悦,乃曰 : “未曾见浩然进书,朝廷退黜 。何不云 : 气蒸云梦泽, 波动岳阳城 ? 缘是不降恩,终于布衣而已 。
张说说
明皇以张说之荐召浩然,令诵所作 。乃诵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 ”帝曰 : “卿不求朕, 朕岂弃卿 ? 何不云 : 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 。 ”因是故弃 。
李元绂说
孟浩然拜访华山李相, 恰巧李元绂不在,孟浩然于是留下一首绝句而去,曰 : “老夫门前三日立,朱箔银屏昼不开 。诗卷抛却书袋内, 譬如闲看华山来 。 ”一日,明皇召俾口进佳句 。孟诵 :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 ”何不云 : “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 ? ”由此不遇 。[12]
失约朝宗
孟浩然四十岁时进京考试,与一批诗人赋诗作会。他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诗令满座倾倒,一时诗名远播。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和王维等爱诗的京官都来和他交朋友。郡守韩朝宗先向其他高官宣扬他的才华,再和他约好日子带他去向那些人推荐。到了约定的日子,孟浩然和一批朋友喝酒谈诗,很是融洽。有人提醒他说,你与韩公有约在先,不赴约而怠慢了别人怕不行吧。他不高兴地说,我已喝了酒了,身心快乐,哪管其它事情。
【孟浩然的一生不断追求仕进】相关文章:
孟浩然《春晓》04-03
孟浩然的故事10-12
孟浩然的古诗05-30
赠孟浩然04-14
《孟浩然》教案04-20
孟浩然的资料04-20
孟浩然的诗[经典]06-29
孟浩然的思想02-20
孟浩然的诗歌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