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⑴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⑵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⑷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机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诗人,黄鹤楼及广陵等有关的资料,做成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山中送别》,生齐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
3、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00页,第20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今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板)
(一)、解诗题
1、生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吧。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要求回答完整)
师:很好,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真不简单呀!
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
(二)、知诗人
1、谁来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白是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酒仙、侠客,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2、谁来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也是唐代诗人,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哪些呢?《春晓》《过故人庄》
(三)、读诗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谁愿意来读?(孟、浩、陵、辞、唯)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读。
5、出示节奏(七言诗,可以是二二三节,用笔划一划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师范读,请注意朗读时的节奏。
7、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8、学生齐读古诗。
9、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男、女读。
10、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四)解诗意
大有把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下面请大家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同位之间相互讨论。还不懂的可以作记号,等下提出问题。
1、前两句:“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一个好方法)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所以说西辞。
“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点明了时间。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呢?(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3、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是何其的美!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心中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请同学们齐读1、2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二句意思:(古诗有多种翻译法,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意译。)
☆(李白)在(西边的)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去。(出示齐读)
4、老朋友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
生:望那只船
5、“孤帆”是什么意思?
6、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
6、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7、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孤帆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他们的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
8、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2生读)
9、齐读第3句。
10、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A,老朋友,我真想陪伴你坐船,将你到广陵;B、好朋友,我真舍不得和你分开啊;C、老朋友,你在他乡一定要过得好好啊)
11、汇报
12、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的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3、4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帆影已消失,而诗人李白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真是余味无穷。从诗句中,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恋恋不舍、依依不舍,依依惜别)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于是在他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古诗。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这两位好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你也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习背诵。谁能把这首诗背出来。
(5)全班背诵。
四、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深情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他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歌曲。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烟花三月》
五:练习
六、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我们除了读过送虽诗外,你还读过哪些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有关母子情,兄弟情,友情等的)《游子吟》,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一首古诗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回家找一找由这首古诗改编的歌《烟花三月》听一听。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地点:黄鹤楼(西)广陵(东)
人物:李白孟浩然
时间:烟花三月
表达情感: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在课上学生能积极配合,思路跟得上,但让学生回答得太少老师说得太多,在引导理解上没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上引导不足,导入时间过长,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上能做到多教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说,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在多听的情况下发现不足在加以引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情分析】:
刚接手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差,但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对于古诗比较感兴趣,有积累的习惯。
【教学方法手段】
1、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 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3、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
4、 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学
古诗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就蕴藏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读诗不但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孩子们这是在传承我们祖国的文化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有品位的人,平时就要多读诗、多积累诗。现在谁能把你平时积累的古能为大家信手拈来一首?(生背诵)
1(生背,师相机评价: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浓浓的思乡诗
寥寥数字赞不尽的祖国美景
悠悠母子情深,温馨的抒情诗
春光无限好,写景诗
2.师说题目,生接说(《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3.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别容易相见难,于是诗人在送别时做得诗称为送别诗
二.教学古诗
20古诗两首(板书)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习了,一起说出第一首的诗题(生齐说)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写)很好!注意“孟”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注意他的写法
告诉我作者是谁?(生:李白)唐代大诗仙 李白
齐读课题!(生读)
1、解题:
师:“之”什么意思?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看注释学习古诗便捷的好方法。)
师: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李白要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这是去的位置,广陵就是扬州,(画位置)在长江中下游江苏中部,一个花繁锦簇的名都,被誉为“富甲天下”!
师:还能了解什么?
生:李白是在黄鹤楼送朋友
师:送的地点,(画位置)黄鹤楼位于长江上游武汉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点课件黄鹤楼)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来此游玩的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还不太明白,能告诉老师吗?
⑶ 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吗?生; 不
师; 会有?
师:千帆竞渡,舟楫如织,可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生:因为此刻李白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朋友的身上
生:因为李白只注意到朋友的船
师: 因为只有这条船上有——朋友
……
师:他的心里、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从这儿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这份浓情厚意让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久久都不愿离去啊。
师:(点音乐)现在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配乐)
A、朋友的小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你还在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船已经越驶越远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凝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这船的影子已经消逝了,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可你还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睁开眼睛!
李白,你伫立江边这么久,直到帆船的影子消失在碧水蓝天,你到底在想什么啊?
师::有牵挂吗?(有)你怎样牵挂?带着你的牵挂,送送朋友——
有期盼吗?(有)怎么期盼?带着你的期盼送送朋友——
有祝福吗?(有)你怎么祝福?带着你的祝福送送朋友——
师总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1、孩子们,(点)烟花三月,名楼作别,李白回忆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这绵绵的思绪哟,全化作了这篇传世佳作——全诗(配乐)
2、这绵绵的思绪哟,也唯有化作这——故人…【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
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
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之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还有想读的吗?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
表扬勇敢的孩子。
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
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
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部分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之情。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
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
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
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
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
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体现孩子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孩子个性化诵读。
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
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5
一、导入
师:同学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有没有出过远门走亲戚?你走的时候你的亲戚是怎样送你的?说了什么话?
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现代的亲友送别的场面,那么在我国遥远的古代朋友之间分别时是怎样送别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老师边写边指导个别字的写法)
二、新授
1、齐读诗题
2、自读题目,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来诗题的大意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题目,那么请同学们读读诗文,看能不能读正确,读流利。
①生练读;
②指名读,指导停顿。
③师范读
④生自由读
⑤齐读
⑥在指名读。
4、过渡:读通诗句还不能学到古诗的精华,接下来我们来体会一下古诗中的那种真挚的感情。
师:“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要去哪里?
生:扬州
师:什么时间去的?
生:烟花三月。
师:三月是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作者送别老友时站在长江边上,那里肯定开满了各色的鲜花,诗人为什么不写鲜花三月,而写“烟花三月”呢?
(师引导,想一想作者此时的心情?送别老友时的心情应该是伤感的,留恋的,那么眼中不自觉地就有了泪水,有了泪水之后,看东西就朦胧,所以,作者把满眼的鲜花看成如烟雾一般,那是因为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想:你能不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因为老友分别时的伤感?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分开时的那种心情。
读:把这种心情融入到诗中,读出来。
(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有感情,我们再学习后两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由这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
(诗人在江边站的时间很长,一直站到好友的船在眼前消失,看不见了,此时,他会像什么?)
(插入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李白和孟浩然年龄相差十多岁,当时李白还没有成名,孟浩然早已名扬四海。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千里迢迢去拜访孟浩然。二人一见入故,不久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师,又是李白的益友。)
一咏三叹
a看到那渐渐远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为良师孟浩然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不由得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又一次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当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视线里消失时,李白想到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时,不觉得泪已流出,此时,他满怀深情地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结束本课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然我们用朗诵来表达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齐诵全诗,结束本课。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诗,把握诗的节奏美,理解“西辞”“烟花三月”等词语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生会吟诵,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会根据吟诵知识吟诵,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学用具
课件吟诵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赠汪伦》
听过这首诗,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那么,在“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来说)(谁送谁、在哪里送?“之”的含义、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送别李白—————孟浩然)
介绍李白情况(PPT),讲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
(看来搜集资料,是我们理解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三、读诗、诵诗。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请李然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过渡:古诗有节奏美,谁来划分一下节奏。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拍手读古诗。
四、吟诗(给诗标注平仄。要求: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指名两位同学黑板上标(口诀:135不论,246分明。)平声用“—”,仄声用“│”入声字用“!”韵字最长,用长横。(标过纠正对错,手势吟诵,明白依字行腔)
过渡:老师觉得将古诗标出平仄还不够,要想有感情地吟诵出来,还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这就是依义行调)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
1、学习一、二两句。
师: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师:这里的“西辞”你怎么理解?(PPT地图)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老朋友辞别西边的黄鹤楼,去东边的扬州,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三月的扬州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图片)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景色?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
师:真是太美了,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
练习说话:
生:孟兄,在这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我们本可以在这黄鹤楼上饮酒作诗,可如今你却要离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生: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带着这种情感再来吟诵这两句诗。
2、学习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
生: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吟诵这两句诗。
师:从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来了,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对孟浩然的(思念、友谊)却没有消失?
过渡: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在李白的眼中: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过渡:同学们眼看孤帆渐渐消逝,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李白的心情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师:你能吟诵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学生吟,师评价。)
3、手势齐吟全诗。提问吟诵。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用刚才学习吟诵的方法唱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古人离别赠诗,我们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吧。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平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练习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习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习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别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 “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歌曲《送别》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二、谈话导入课题。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生:(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题,指导书写生字。
师:诗题中有一个特殊的字,是哪一个字呢?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到)
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课件播放黄鹤楼片断,学生观赏。)
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它在武汉。
师:而且位于长江边上。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指导书写)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它是左右结构。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著名诗人崔颢曾经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好,让我们打开课本100页,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歌,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节奏来。
生:朗读
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听的同学有个任务,他把5个生字读准了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让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读出自己的味道来,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读这两句诗,想一想哪一句诗用词更准确?对比练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辞别黄鹤楼,烟花三月去扬州。这两句诗有什么地方不同?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西辞准确指出送别的位置(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之?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用“下”可以看得出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
李白是什么时候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生: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师:李白说是“烟花三月”,三月份正是春天,我们来想象一下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用一个词、一句诗或者一段话描述春天的美景。
生:三月的长江两岸鲜花盛开,绿树成荫。
生:三月的长江,江水是碧绿碧绿的。
师: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春天来了,提到的都和鲜花有关,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先议一议。
生:因为花多,像浮动的烟雾。
师:对!注释中提到的。
生:李白当时在长江边送孟浩然,江边水气大,映衬着蓝天的水气像“烟”一样。
师:这就叫发现!这就叫智慧!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读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去的是什么地方?
生:孟浩然去的是扬州。
师:你了解唐代扬州吗?那时的扬州是我国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是当时的大上海,是一座东方名城。扬州的繁华热闹吸引了许多诗人,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诗文,老师收集了两句描写当时扬州城的`。(课件出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生读诗句。
师:孟浩然在烟花三月乘船去游赏一个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扬州,此时李白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我认为李白此时非常羡慕孟浩然。(板书:羡慕)
生:李白此时肯定在想:要是我能去美丽的扬州那该多好啊!
师:这就叫向往。(板书:向往)
师:是啊,李白此时充满羡慕,所以他在诗中写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李白此时满怀向往,所以他在诗中写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师:李白伫立江边,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是看到了一叶孤帆,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他还会看到什么?生:还会看到很多船。 ……
师: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为什么在他的眼里只有孟浩然“孤帆”呢?
生:因为他的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
生:因为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
生:那时他自己心里的孤帆。
生: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师:是啊,长江上一定会有千帆竞渡,长江两岸一定是繁花似锦,但是,此时此刻,诗人看不见,他能看到的,只有——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那一叶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他心头的那一叶装满了离愁别绪的——
生:孤帆远影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师: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数一数用了多少个字?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在《赠汪伦》中说:(师生齐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今天我们要说,这流向天际的长江水也不及李白与孟浩然的情深意长。请再带着深情齐读这首诗。
五、师拓展其它送别诗。
六、请学生欣赏古诗新唱。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1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⑴ 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⑵ 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⑶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三月:阳春三月。
下:顺流而下。
碧空:蓝天。
尽:消失。
惟见:只看见。
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读题。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5、?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揭示诗题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指名背诵《赠汪伦》、《别董大》。
【设计意图】
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
【设计意图】
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应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此环节紧扣题目,随文识字,从诗题入手,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讲述的故事。
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
1、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认识这座江南名楼。
2、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设计意图】
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板画不但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互动交流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朗读全诗,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借助注释等方式了解诗的大意。集体交流:
⑴、指名概述诗的大意。
⑵、引导学生质疑。
⑶、结合板画弄懂“西辞” 意思。
【设计意图】
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环节有助于提炼研度专题,体现课标提倡的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
四、赏析俪句,入境悟情
赏析“烟花三月”
1、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画面,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共议“烟”的丰富内涵。(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欣赏烟花三月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春景。
【设计意图】
介入音乐元素,播放扬州春景视频,欣赏“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形真”到“意远”。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4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 利用课本注解理解“之、故人、烟花三月”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烟花三月、孤、尽、唯”的丰富内涵。
3、 创设诗境,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复杂心情,感受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4、 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步骤、借助工具书等理解诗意。)
二、 设计意图及教学思路:
1、 从诗题入手,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初知大意。
2、 通过贴黄鹤楼和扬州位置,感知方位,理解西辞。自东向西,顺流而下,理解“下”。
3、 抓住关键词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心情及和友人的感情。“烟花三月”既写出离别时节,又透露出诗人对于孟浩然此行既带着羡慕和向往又有不舍,即诗意的送别。“孤帆、唯见”借景抒情,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友人的帆已消失却还伫立在楼上目送,想象话别场面,感悟深情。
4、悟中读,读中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三、 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课前积累本回顾摘录送别诗;了解孟浩然,及李白写诗背景,两人相识故事。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送别诗
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看边听,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曾经读过的古诗来。
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师:白居易的送别名篇。
《赠汪伦》 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厚吗?能读出来吗?(生进步)这样是不是有诗的味道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的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送行时以作诗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师板书)
(师写到陵时)请同学们留意看老师写这个陵。指导“陵”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个。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题目当中就有两个生字是带后鼻音的,谁能读准确?(课件出示二词)
请你带大家读一读。
师:他后鼻音读得特别好听读准了音,诗句就读得更好听了,咱们一起来读题目,黄鹤楼,齐——
2、读懂诗题
同学们,从诗体题中读懂了什么呢?
☆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
(你知道黄鹤楼在什么地方吗?)
☆要远行的人是孟浩然。
☆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师:广陵是扬州的旧名。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用法不同,请你选一选在这儿是哪个意思?
题目告诉我们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
4、 感性读题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他们之间的相识相知还有段小故事呢!通过预习谁知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就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师: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让我们一起再读诗题——
读懂题目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三)自主学习,读通句子
1、自由读
学习古诗的第二步就是读通句子。在咬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诗的`节奏。自己试试。
2、反馈,指名读并随机指导
谁能读?(指导:生字辞的读音平舌音读准)
再指一名。师总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刚才这位同学是按“故人/西辞/黄鹤楼”停顿,这是二二三节奏。老师读一句你们接一句。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就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老师读前四个字,后三个同学们读。
同学们前四个字,老师后三个字。
就这种感觉,一起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句读通了,第三步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同学们可以一边默读一边借助书中和词语手册的注释,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2、理解“西辞、故人、下扬州”的意思。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故人在这是指谁?(孟浩然)
由于长江水势是自西向东,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这个下就是指——
再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3、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谁还能用读过的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是诗人向往之地。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理解“孤帆、尽、唯见”,感悟离别之情。
师:看来三月的扬州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作为喜欢游玩、善于游玩的李白来说,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不能去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中有的是一种羡慕,但和感情笃厚的好朋友分别,心中更多的会感到——
(生:孤独、舍不得)
默读后两句,边在书上做记号,诗中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种情感?
重点:
(①“尽”、“唯”字衬托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过程以及对孟浩然无限深情。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李白一直盯着孟浩然的船,直到从视线里消失,船都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仿佛要把孟浩然目送到扬州一样。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机动点拨:我们知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客人告别需要送送。一般关系的客人只是送出房门,而关系密切的要送到大门口,亲近的朋友就送到街口,非常密切的朋友就送上车,等到车开动,也就回头了。(李白怎么送)李白不是这样,他不仅送到江边,送上船,等到开船,而且一直站在江边不回头,直到看不见朋友的船。这是什么样的朋友离开,这是怎么样的友谊?
②孤帆。长江自古就是水上的交通要道,可以说是过江千帆,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 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帆不见了,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这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
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指名读。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延长起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后两句。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五)、展开想象,多元感悟。
1、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
2、(放音乐)道不尽的千言万语,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
男同学站起来吧。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六)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作业:课外摘录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
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
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
“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引读
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习
五、感悟诗情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六、课外拓展
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
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
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2-22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设计09-02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9-02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2-27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模板12-20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篇12-17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及反思09-23
《送孟浩然之广陵》10-25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