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白道家文化角度看《梦游天姥吟留别》

时间:2020-10-15 17:57:13 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要投稿

从李白道家文化角度看《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从李白道家文化角度看《梦游天姥吟留别》

  从李白道家文化角度看《梦游天姥吟留别》

  摘要:《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重要作品之一,诗中意象多与道家有关,流露出李白对神仙方术的追求。诗人一生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在郁郁不得志的时期更是向往自由的仙人生活。

  关键词:道家;李白;自由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天宝年间,一般认为是李白从布衣而卿相的梦想破灭,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次年(公元745年)所作。这首诗类似游记,记录了一个梦境。是李白中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天宝元年八月,李白奉诏如京,是为二入长安。他以为辅佐天子济苍生安社稷的志向可以实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了长安,玄宗对他颇为礼遇,命待诏翰林(唐玄宗时多选用文学士人,用于起草诏令,议论时事)。初期,李白多次陪皇帝宴游,奉命制作诗赋。不久,他就感到厌倦,玄宗的所作所为并非他想象中的圣明天子,自己的进谏也不被采纳。于是常跑到长安市中买醉遣愁,久而久之玄宗就疏远了他。李白也知已不为朝廷所容。便于天宝三年上书请求“还山”,玄宗也就顺势批准了。回到山东,李白大病一场。病愈后就有了越中之行。在越中之行前夕,李白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告别东鲁朋友的纪念。

  李白家乡川西地区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东汉顺恒二帝时期,张陵在四川大邑开创了五斗米道,从此道教就扎下了根,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少年时的李白肯定受了影响。相传李白曾拜当时颇有名气的大隐士、纵横家赵蕤学习击剑和书法。

  之前已提到《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出游前写的,可见并不是身临其境后的纪实,仅是一种“不出户,知天下”的精神漫游。诗人并不桎梏于生活的真实,就算没有实地游览,也要在梦中去,实质是诗人热烈向往那种神仙世界和仙人生活。这就是诗人道教理想的具体化表现。

  开头,“海客”“越人”两句象征摆在李白面前的两条人生道路:一是出世求仙,二是人世从政。相比之下,前者有些虚元缥缈,后者虽困难重重,却比较现实。“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连用三个“天”字。李白不是不知避复,而是有意重复。在封建社会,“天”自然指天子朝堂。“一夜飞度”则是指李白二入长安,“身登青云”。从“熊咆龙吟”到“丘峦山崩”诸句反映的是诗人已经发现了朝廷上的黑暗面而感到失望痛心。诗人既借梦游象征二入长安,那么梦醒就是象征对朝廷幻想的破灭,所以醒来后嗟叹不已。入朝从政毕竟是他一生的梦想,诗人既感惋惜,又觉无可奈何,只好自我排遣。最终诗人下定决心:要和朝廷彻底决裂,我追求自己的自由世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读到这里仿佛看见了诗人坚毅的面庞,悲愤的眼神,高昂的头颅……

  诗中有几个重要意象和道教文化有关,值得赏鉴。瀛洲:《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中有五座山,一日岱舆。二日员峤,三日方壶。四日瀛洲,五日蓬莱。”此处表明,“瀛洲”本是他所向往的理想之地,然而难求才退而求其次梦游天姥的。梦中见到高山象征着梦者必须克服重重障碍,若有勇气登上高山,便克服了惧怕,战胜了自己。神仙:道教的理想人格。“仙”一般指具有超越凡人功能的特异人物。梦见仙象征原始能量和前往超意识感觉的道路,代表梦者的某种性格,即不受控制和约束,自由自在对现实状况做出反应和回答。鹿:相传神仙喜骑白鹿。动物在梦里象征只能靠直觉理解的那一部分性格。鹿代表高尚和骄傲。这三个意象都与道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达着诗人向往仙界的心理。

  李白所写的自然景物有独特之处,其中融合了诗人的感情、愿望和美学理想,反映了诗人的灵魂、情操和爱好。李白的想象力一直令人惊叹,他不是从自然景象的外貌作静止的描摹,而是透过外貌以景象内在的生命作为描写的对象,他笔下的风景不是死的,而是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跳动着的生命。诗人的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性格特征往往就是诗人自己性格特征的体现。鲜活的生命力也是诗人自身拥有的,李白的作品一直流露着积极向上昂扬的精神。

  从李白描写大自然的特点不难看出《梦游天姥吟留别》反映的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愤懑。诗人离开长安,云游四海,貌似逍遥超脱,其实内心酸楚失落。于是利用道教理想描绘了一幅仙人胜境,也是鼓励自己超脱现实、坚定追求无拘无束境界的一种方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李白作品中关于梦境和幻想的描写与消极浪漫主义有本质区别。在消极浪漫主义者的作品中,梦境和幻想被用来作为拒绝生活、逃避现实的防空洞,而李白则用来加强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他所描写的梦境与幻想中,同样可以看到现实的美与丑,同样含有诗人鲜明的爱憎态度。梦境其实就是现实生活在作者思想中强烈的反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浩然气势使之成为千古名句。在李白诗中,我们看到古人怎样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并从这些理想的反面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丑陋。把理想中的自由光明与现实的阴暗肮脏对比后,诗人仍然发出了最响亮的抗争口号。李白的性格是笔者欣赏的,他有一颗纯洁又绚丽的心。他自由奔放如滔滔江水,他的才情绚烂耀眼,为世人惊叹。最难得的是他出淤泥而不染,面对朝中污浊,他虽无力改变,但也绝不同流合污。他的离开、他的诗句、他追寻仙人生活,一切的一切都是诗人的反抗。有时候,其他的一切都不是最重要的,就连结果都不是那么重要,只有人的那一点坚持自我、坚持斗争的精神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从李白道家文化角度看《梦游天姥吟留别》】相关文章:

从道家文化角度看《梦游天姥吟留别》07-23

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08-13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07-02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06-12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06-1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0-29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0-29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构思与创新11-1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