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
2、通过素读法感知大意,整体把握诗歌脉络
3、弄清景和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素读法感知大意,整体把握诗歌脉络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体会意境,掌握其中的表现手法及由此产生的作者情感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谁呢?先别急着翻课本,让我吟出他的诗句,我们来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今天我们一起要走近的就是写这首诗的作者——李白,诗文“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教学过程
1、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
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
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2、天姥岩介绍:
高10余米,头部方正微圆,侧面的眼鼻唇耳的轮廓依稀可辨,脑后的发髻历历分明,显出一副慈容可掬的老妇人神态。
3、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
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言为基
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
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
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
整齐。(如《李贺箜篌引》高适《燕歌行》)
本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再如《蜀道难》)
4、李白诗风:豪放飘逸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
5、文章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6、聆听诵读
7、检查预习
8、高考文言虚词"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2、依靠,凭借。
3、趁着,趁机。
4、通过,经由。
5、因为,由于。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2、原因,缘由,机缘。
(三)动词
1、根据。
2、沿袭,继续。
课内回顾
1、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继续。
2、相如因持璧却立……副词,于是。
3、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机。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介词,依靠
5、因招樊哙出。副词,于是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
9、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
(2)、素读法:
5分钟时间,结合课下注解,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全文进行翻译
10、分析课文:全文思路
(1)、梦游之由——叙述
(2)、梦中之景——描写
(3)、梦醒之吟(叹)——议论、抒情
11、第二部分:梦游之景是全诗的重点
思考: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
魂飞剡溪:我欲因之梦吴越——渌水荡漾清猿啼
着屐登山:脚着谢公屐——水澹澹兮生烟
洞天仙境: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魂归枕席: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第二课时
一、意境赏析
思考
1、诗歌记述了哪些事?
2、描写了哪些意象?
3、意境有何特点?
4、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就5个问题对文章三个部分进行分析,理清景和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梦中之景,可从四个部分分别展开
二、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
1、丰富的想象
2、大胆的夸张
3、奇特的构思
4、瑰丽的境界
三、当堂训练
1、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秋雨霏霏,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送郑侍御谪闽中⑴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⑵。
大都秋雁少⑶,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注】⑴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⑵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⑶大都:大概。
1、诗歌的颔联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意境特点?试做简要分析(3分)
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现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①秋雁、夜猿。(1分)②闽中偏远,秋雁少至,夜里众多的猿猴哀鸣。(1分)一少一多,写出了闽中环境的偏僻闭塞、凄苦恶劣。(2分)
2、尾联运用了象征(或比喻)和双关的表现手法。答出其中一种手法(1分)“雨露”象征(或比喻)皇帝的恩泽,“逢雨露”是说对方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慎风波”一语双关,表面是写路途艰险,要小心在意,实则告诫友人慎言慎行,避免招祸。分析其中一种手法(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告诫、关心之情。(1分)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4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惜别的老套,而是借留别表达不事权贵的傲然风骨,并且在构思上,围绕一场梦景来展开,梦醒之后才点明不事权贵的主旨,与此,相适应的是作者运用非凡的夸张和想像表现他梦想的世界,用梦中世界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不足与丑恶,表达了作为一个“士”不愿与现实权力同流合污的性情,这就是封建时代文人的品格,这就是李白,所以,梦境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也是我们理解把握本诗的关键所在。
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二级(8)班是我校(农村普通中学)文科重点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为扎实,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但缺乏归纳演绎能力,且联想和想像能力较低,但诗歌欣赏在想像和联想方面要求的较高,同时对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成为他们的弱项了。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授课过程中,力求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
运用点拔、讨论、诵读、鉴赏等方法弄清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才的落后本质,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诗人如何“梦游”?,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说明: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它有两个特点: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时我们必须立足于落实字、词、句,把它当成文言文来讲解;它是一首古代名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教授时我们得把重点放在诗歌鉴赏上。事实上,这两点都是必要的。因此,我教这篇课文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节课时疏通课文,第二节课时鉴赏诗歌。这里提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翻译文章;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体现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学生讨论分析为辅,教师适当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积极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教学重点:梦游仙境,以此认识浪漫主义并充分理解梦境背后的深意。
教学难点:梦境深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
二、具体研习诗歌。
1、研习第一段。
(1)第一幅画面是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2)学生思考: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2、具体研习第2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段。
(2)提问:本段集中描写了“梦游”中的哪些景?
(3)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飞” 这一“飞”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谢公何许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5)仙境出现前后色彩的对比的意图?
(6)仙人们的盛会,盛会的欢乐,“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
3、研习第三段。
(1)诗歌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提示了全诗的主旨,迸发了强烈不事权贵的感情,那么梦境和他的这种思想感情究竟是一种什么联系呢?
明确:对!人往往因为有了现实的缺撼而产生相应的幻想.李白因压抑的苦闷于是就有了美好而自由的梦游.陶潜因尘世的污浊就有了<<桃花源记>>,海伦.凯勒因双目失明就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现实的丑恶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的向往又反衬现实的丑恶。可诗人的想象之景都是那么让人迷恋吗?
明确:起初很让人迷恋,后面很恐怖.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哪有美丽可言?再如"恍惊起而长嗟",倒像是噩梦惊醒,哪像是理想之梦的况味?
(3)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点明了主题,其有两种观点 : 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们怎么看呢?
明确:说其消极避世吧,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说其讥讽现实吧,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在他的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事,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课堂小结:
在大家齐读时,我突然又想到一个话题,李白异常的性情、仙境的追求、丰富的想像,让我想到了在他之前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两人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还是让我们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与古人相知,与古人相别。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月夜 白昼 傍晚 夜晚 蔑 傲
缘由→| | | | → 梦醒 视 岸 大胆的夸张
剡溪 山中 洞外 洞中 权 不
贵 屈 奇特的想象
清幽 壮美 恐怖 仙乐
教学反思:
以学生朗读为线,以问题串联各个知识环节,使教学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并把问题激疑与朗读品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思考,在朗读的过程中欣赏,又自然地把它们引到对诗歌主题和诗人情感的更高层次的理解上。可以说,在内容的安排上,既紧扣教材,充分挖掘了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又不拘于教材,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如此巧妙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认为这是本节课令我满意之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5
一、设计思想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倾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满热情地、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所以,对本课的设计,我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让学生去搜集信息、自由讨论、踊跃发言、概括归纳;老师则宏观调控、穿针引线、补充完善。
本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作。对本诗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学生的“读、写、论”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3)正确理解诗人呐喊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
(1)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2)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3)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品味心灵的自由,感受生命的坚持。
(二)教学重点
1、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人呐喊的历史意义;
3、想象力、审美力、语言表现力、自主阅读能力的锻炼。
(三)教学难点
1、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人呐喊的历史意义;
3、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语言表现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情景描绘法、研讨法、比较法、诵读法。
(五)教学安排
两课时
二、教学的实施
第一课时
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创作背景,通过诵读,初步感知作品,欣赏诗人笔下天姥山的美景。
(一)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任务
要求在正式上课前,读熟作品,形成自己对作品的认识;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搜集诗词中关于“留别”和李白的诗篇名句。
2、导入
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什么事竟惹得诗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回答了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作者;教师朗读全诗)
3、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由学生自己说出李白的生平思想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明确: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诬,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诞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李白豪放不羁,从小接受的就不是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又有习剑任侠、学道求仙的经历,所以他的思想极其驳杂矛盾:“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龚自珍《最录李白集》)这在历代诗人中,也是极为突出的。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虚,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志向是真。本诗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5、研习课文
全班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各组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要求学生做到提问言之有物,回答言之成理。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大谈“瀛洲”等仙岛众山?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开篇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作者使用起兴、夸张、烘托等手法来表现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入梦缘由)
(2)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各组可选择其中一景,调动自己的想象,作一段情景描写。(评出描写出色的作品,现场朗读点评)
明确:(板书:梦游历程)
月夜——剡溪清幽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碧波荡漾,偶尔传来几声猿猴凄清的啼声。(可以自由添加各种意象,只要符合“清幽“的特点即可)
白昼——山中壮美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冉冉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传来的天鸡响亮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却总是柳暗花明。山上的奇花异草真是迷人啦,(我)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这是,就听见熊在怒吼,龙在长吟,雷鸣般的声音在岩石和泉水中间震响,使深林为之战栗,峰峦为之震惊。(重点品味飞、送、殷、栗、惊等:“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从听觉上表现天姥山景致的壮美)
(板书:仙境出现)
傍晚——洞外恐怖
黑云沉沉,狂风怒起,暴雨将至,水波摇动,烟雾升腾,电内雷鸣,山峦崩塌。(一定要表现出大自然令人惊心动魄的伟力)
夜晚——洞中极乐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深不见底,日月光华夺目,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楼阁。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猛虎鼓瑟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纷纷嚷嚷,难以计数。(重点表现仙境的“神奇”)
(板书:梦醒时分)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却发现不过是美梦一场,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第二课时
探究本诗的主旨;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唐诗常常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主旨。本诗也不例外,诗人用夸张的想象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天姥仙境。那么,诗人想通过“景”来抒写什么“情”呢?
2、研习课文
(1)从情感这一角度,说一说本诗和其他一些留别诗的不同。
明确: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很多留别诗,虽然表现手法各异,但在情感上,往往是忧愁的。诗人送别友人,黯然魂销,心中满是离愁别绪,所以离别之语往往也是低沉忧郁的。但李白的这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却一扫离人心头之愁云惨雾,愤然长啸,唱出了千百年来压抑在读书人心头,想说有不敢说的激越与风骨。
(2)谈一谈本诗的主旨。
明确:本诗的主旨,前人的结论概括起来大体有四种:第一种是“世事虚幻”说,如明唐汝询“托言寄梦,以见世事皆虚幻也”;第二种是“光明象征”说,认为梦中仙境是光明的象征,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说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地多;第三种是“神仙世界”说:“诗中表现对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与追求”;第四种是“回首宫殿”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借天姥以寄意”。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美丽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社会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这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诗人觉得人生就应该去追求这样自由自在的极乐之境,何必在俗世的名利争斗中沉沉浮浮。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俗世,在青山绿水间品味生命的至真至善至美。
根据李白的思想性格以及李白的生平,我们倾向于将本诗的主旨理解为第二说,也就是(板书:本诗的主旨)诗人借梦游天姥的奇特际遇来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权贵的永不妥协和自己对自由生活的肯定与生命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3)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板书)
A、想象丰富瑰丽
诗人从实处落笔,虚处展开,通过梦境,描绘理想,他写景不事雕琢,想落天外。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变得熠熠生辉;我们想象不到的景象,诗人则以生花之笔信手绘出,其超人的语言表现力与天才的想象力,令人击节赞叹。
B、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C、表现手法多样
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以七言为主,兼用四言、五言、六言、九言,节拍有缓有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3、总结
(1)全班朗读课文;
(2)由学生对本课所学进行归纳,教师补充。(重点是对本诗的理解认识和鉴赏评价)
4、引申扩展
(1)李白诗歌名句摘录(由学生回答):
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西楼月下吟》)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肆留别》)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阳清泠泉》)
(2)李白诗歌的风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清新明快的特点,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我们可以用“清新飘逸”来概括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板书:清新飘逸)
5、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欣赏本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2、理解诗仙理想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品读突破与研讨深化
一、新课导入《游仙吟》课前5分钟播放板书课题(8:00)同学们,此刻是不是有一种如听仙乐耳暂名的感觉,这首歌是20xx年8月9日,浙江卫视《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首播时,作为嘉宾之一的尚雯婕,在节目中有一个特别任务:以这次旅行为题作一首歌,一首古诗新唱《游仙吟》正式亮相。她的这首歌的灵感就来自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不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好,就让我们走进诗仙的这首游仙诗,来感受诗中无处不在的仙气。(2分钟8:02)
二、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欣赏本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2、理解诗仙理想的人生追求。(1分钟8:03)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走进仙山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这样一把金钥匙,哪位同学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与节奏。(学生推荐)1.初读诗文,读准字音与节奏。(4分钟8:07)
要求:
1、其他同学仔细听,从字音与节奏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可读把握不到位的地方或者生读的好选取最有感触的读读)
2.诗中的天姥山有什么特点?(2分钟8:09)
(二)明确:
①神秘奇特:云霞明灭或可睹教师提问:题目既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因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与“烟涛微茫”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成了一种强烈诱惑,产生了景仰和向往之情。
②高峻巍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以及下文“见海日”、“闻天鸡”(夸张、对比、衬托)(8:07)
概括天姥山的特点:神奇巍峨高俊雄伟诗人把天姥山与传说中东海三座仙山和五岳和天台放在一起,虚实相称,对比衬托,天姥山已然成为诗人心目中向往的仙山。
(三)品读——梦入仙境(18分钟8:27)刚才我们通过诵读初步了解了天姥山的特点。但是真正的读懂诗歌的"仙",我们还要化身诗人,梦入仙境,深入品味诗歌的意象,进而把握诗歌的意境。
活动交流:诗人是如何来描写梦中的仙境的?请同学们找出欣赏的句子来读一读,品一品,推举出中心鉴赏人发言。品读提醒,意境的.赏析思路:
①景——寻意象,明手法
②境——析特点,组画面
③情——品情感注意:请同学们通过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长短——语调的高低表达出诗歌的意境,最好辅之以表情和体态语。
读出古诗文韵味。
要求:同学们边听边记,笔过留香,学习要扎实。好,我们来分享一下鉴赏成果,可以按诗人的写作顺序来鉴赏,首先我们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月夜飞度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意象:湖、月、影、溪水、猿声特点:清幽画面描述:(我因神奇的传说,而进入梦幻的世界。)那晚在月夜清光的朗照下,我飞度过明镜似的镜湖。皎洁的月色衬着我飞度的身影,伴我抵达剡溪。我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歇息的地方,眼前清波荡漾,耳畔猿声清亮。意境概括:这是一幅清丽恬静幽美的画面,情感:诗人沉浸其中,充满愉悦神往。表述要点:景物、画面需突出特征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诗人的情感隐含在画面中要细心领会、
1、思考“飞”表现了什么?夸张——心情迫切
2、“照”和“送”写出什么?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达到人与物化,物与神游的特殊境地,充满了仙气。李白相信万物有灵,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坐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山、飞鸟、浮云与诗人自己真正做到物我齐一。送——拟人
3、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很不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明确: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山中昼景登临所见: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意象:日出、天鸡、千岩、迷花特点:壮美画面描述:我脚着谢灵运当年特制的登山木屐,径直攀上高耸入云的山阶。半山腰处正遇远方的海面一轮旭日喷薄而出,空中回荡着天鸡高亢的鸣叫。山中万花迷眼,我在奇石间盘旋,不知不觉中暮色降临。意境概括:这是一幅雄奇壮美的画面,情感:诗人为之迷醉神荡,乐而忘返。“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人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手法——夸张特点——高峻山中夜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意象:熊咆、龙吟(殷、栗、惊)云、雨、烟特点:恐怖画面描述:夜来临,熊在咆哮,龙在长吟,震荡着岩石山泉,使幽深的树林战栗,叫层层山巅震惊。乌云低垂,山雨欲来。水波荡漾,烟霭迷蒙。意境概括:这是一幅惊悚震撼的画面,情感:诗人为之惊悸。特点:昏暗诡谲、阴森恐怖。“熊咆龙吟......生烟”一段,这段描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作用:
①对比:神仙世界的澄明、祥和;
②为下文神异现象的出现作铺垫;
③增加仙境的神秘感,突出现实的丑恶。
象征了腐朽的黑暗的唐王朝社会现实神仙洞府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意象:霹雳、洞天石扉、青冥浩荡、日月、霓衣、风马、云君纷纷、虎鸾、仙人如麻特点:欢乐画面描述:忽然,闪电划破夜空,惊雷震碎峰峦。神仙洞府的大门在巨声中闪开。洞府里青空寥阔,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辉映,金碧辉煌。看谁来了?绚丽的云霞为裳,浩荡的清风作马,云神纷纷降临了。猛虎弹起琴瑟啊,凤鸾驾起了车,仙人济济一堂,直觉得眼花缭乱。意境概括:这是一幅富丽堂皇、热闹盛大、和乐融融的画面,情感:让人惊叹艳羡,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师总结:李白不是把传说中神仙神秘化,而是将其人格化,《梦游天姥吟留别》把人间和天堂仙境结合在一起,意境奇妙虚幻,道教中的天宫楼阙、各类女仙、仙家的侍从和仙境中的日月云彩,都进入李白的世界。
4、就整体而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总结过渡: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被奇特之景所吸引,“心颜”大开,幸福无比。
(三)研读——感受仙风(8分钟8:35)诸公解梦:柳宗元说“意有所及,梦亦同趣。”李白为何要营造这样一个雄伟壮阔、奇谲瑰丽的仙境呢?诗仙的梦有何深意呢?
找学生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可结合课文第三段及背景注释。师点拨顺势拓展: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课前听得《游仙吟》吗,还记得开课时我说让我们走进诗仙的这首游仙诗,来感受诗中无处不在的仙气。让我们来看一下游仙诗是什么样的诗歌拾遗:游仙诗: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内容上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超越世俗局限的强烈愿望;艺术上,想象奇特,善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善运用道家神仙典故,具有浪漫的色调。代表诗人曹植、嵇康、郭璞、李白、白居易、李贺等。唐代游仙诗人中最有名的当数诗仙李白了,李白一生与仙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幼时便接受道家文化熏陶,五岁诵六甲,六甲是道教中的一种典籍。李白自云:“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仙人形象成为他超世精神的象征。其立身行事及诗歌创造深受其影响。崇道是李白一生的信仰结识了不少有名望的道士,如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等。他被唐玄宗召入宫中,吴筠和玉真公主起了不小的作用。
(简单带过)明确: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事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文化性格在他身上聚在了一起。”李白一方面作为一个读书人想建功立业,一方面想寻求精神的自由,但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艺术化的表达了自己的苦闷。
研读——感受仙风李白有一种超世的气质,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贺知章一见他,就称他为“谪仙人”,杜甫也说他有“仙骨”。这种仙人的气质也进入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中体现了仙道之潇洒飘逸的意境,充满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读完诗我想同学们对浪漫有了认识,李白的浪漫在......生可齐声回答。诗仙的的浪漫主义诗风
1.丰富的想象(天鸡、金银台、霓衣、风马、云之君......)2.大胆的夸张(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倾天台......)
3.瑰丽的境界(云霞、明月、渌水、清猿、海日、青冥......)
4.奇特的构思运用对比、反衬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诗仙就是诗仙,他是那么卓尔不群,自由不羁,这就是他的诗仙气质!让我们跟随伴奏来朗读诗歌,来进一步感受这仙人的风骨。(伴奏用时3分)(四)悟读——致敬诗仙(10分钟8:45)笔墨传情:诗仙已飞升,但他的诗,我们至今在传唱;他的情,我们至令深深感动,请结合诗仙其人及其诗歌,为他写一则颁奖辞。要求:语言有表现力,形象生动,80字左右。
(可在课下让同学们写好,课堂稍作修改,提升境界。)他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人生得意须尽欢;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眉不摧、腰不折,堂堂正正而来,这是他的气节!千载来,他熔铸在任意朝代的笔墨中;万代后,他徜徉在一脉相承的文化里。这就是李白,一个“仙气飘飘”的李白,为我们呈现出雄放气概!(师写作展示)
诗仙的这首游仙诗同时也是一首留别诗,他不仅仅是留给东鲁的朋友,还留给了自己,也留给了今天的我们,让我们从诗仙这里获得启迪:能够在失望中寻求希望,在失落中不断追求,在困厄中亦能超越。
作业:
1、阅读诗仙的游仙诗《游泰山六首》,感受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2、背诵默写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主旨;
2、领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3、掌握诗中的文言字词。
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学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领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感受李白的人格魅力,学习他追求理想,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全诗,把握内容要点;结合诗人经历,体会全诗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标]
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疏通词句,熟读全诗。
[教学过程和要点]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顾李白的生平、经历、名句导入。
二、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诗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体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等都是古体诗。
三、写作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即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遣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四、诵读全诗,正音,疏通字词。
(一)、诵读要点
通过把握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变化,来把握诗的节奏和感情,并力求背诵全诗。
①用“畅”与“涩”来表其心。如:“天姥连天……东南倾”“别君去兮……访名山”于畅中见其势;“忽魂悸……烟霞”于涩中见其情。
②用“轻”与“重”来抒其意。如:“安能摧眉……开心颜”重读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梦……闻天鸡”轻读中见轻松畅快。
③用“长”与“短”来传其情。如:“开心颜”声音的延长,余韵无穷;“列缺霹雳……轰然中开”短音字字铿锵。
(二)字音词义
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而感受、发现作品的美。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
三、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能生成对本诗的个性品读。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进而感受、发现作品的美。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收集、积累到的素材去帮助理解作品,特别是梦境内涵;
2通过学习,能生成对本诗的个性品读。
教具辅助:多媒体电子白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事先下发预习学案,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充分预习,完成相关练习与思考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经常写梦。《红楼梦》写黛玉梦见宝玉用小刀划开心窝,掏心诉情;《三国演义》写曹操在军帐中梦见天上三日对照,一日坠于山中;《阿Q正传》写阿Q梦见自己当了“革命党”后分财产、娶媳妇;《包法利夫人》既描述过爱玛陷入热恋时的浪漫之梦,也写过她遭遗弃而病危时的升天之梦,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鲁迅的“梦里依稀慈母泪”,这是因为精彩的梦幻描写更容易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李白与我们一样,是一个平凡的人,证据之一就是他与我们一样爱做梦;但他又跟我们不一样,他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梦可能就显得非常瑰丽。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看他究竟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他想借这个梦表现什么呢?
教学策略分析:课堂切入点贵在定点准确,角度新鲜,既能自然地导入课堂教学重点,又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本课从列举古今中外的文学常写梦境来表达丰富内含,引导学生思考本诗写梦境的意图,能有效地体现本诗构思的主要特点,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主要针对预习学案中练习一关于诗歌字词句意的理解)。
2指导诵读
A播放多媒体电子白板中名家诵读音频,示范朗读。
B请三个学生各读一段,教师结合预习学案练习二诵读指导部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点拨。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作者对天姥山心驰神往的急切和喜悦,应读得轻快些。“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六字句写诗人惊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列缺霹雳……訇然中开“表现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读得字字铿锵。“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是描绘神仙世界的灿烂辉煌,应读得舒缓些。“忽魂悸以魄动……烟霞”表现诗人梦醒之叹,宜读得缓而有力,余味悠长。等等。
C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对某些句子重点指导与训练。
教学片断1:
师:我刚才听你在底下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一句,你能站起来把它读一遍吗?
生读一遍。声音怯且弱。较紧张,没有读出诗味。
师:你觉得应如何理解这一句诗?
生:这句诗要表现天姥山的气势,它不仅高大,而且广远。用了衬托的手法。
师:你理解得很好。那么你觉得朗读它时,应怎样读才能把这种味道传递出来?
生:要雄健有力些,要读出天姥那种不可逾越的气势。
师:很好。你现在试一试。
生读,较先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你的悟性真好。现在再读一遍,要真正去想象这种气势。为了使朗读更有表现力,你可以重读“向天横”“掩赤城”这几个字。
教师激情示范。生再读,效果与前截然不同,赢得同学热烈掌声。
D全体学生再次自由朗读。
教学策略分析: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进展,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已是基本要求。设计预习学案,有利于起始阶段的学生增强自学观念和养成自学习惯。
诗歌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便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去亲炙文心,揣摩文义,品味文情。新课标也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本环节中,有名家诵读示范,有学案中提供的详细的诵读指导,有学生个体的试读,有自由朗读,有教师的当堂点拨、指导、示范,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中充分品尝诗歌的“原汁原味”,从而更完整更亲切地感知课文。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宜强调,只要能有激情地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就可算是好的朗读。
三、探究学习
探究活动一:
通读全诗,请概括,围绕梦,本诗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这个梦境又包含了几个层次的场景。
要点:诗的层次 梦因……梦游……梦醒;
梦境场景 镜湖飞渡……登山览景……自然巨变……神仙下临。
点拨:概括语言要简明。
教学策略分析:如果说诵读侧重于对诗歌整体的感性认识,这一环节通过对诗歌层次的概括,则达到对诗歌整体的理性认识。新课标要求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对文本的整体认识是很有意义的,可以避免肢离破碎地理解文本,可以使学生能从整体语境理解局部言语,避免误读。这一步也是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基础,但要干净简洁。
探究活动二:
细读诗歌,请揣摩语言,展开想象,对这个梦境的描写美在哪里?
1 学生自由读梦境部分描写
2 交流品读成果
A教师先展示对第一段进行了下水式的示范品读。
展示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关于梦境内容的品读要点,可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并指导学生如何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就是指对语言意味反复进行思考推求,认真琢磨品味,从而领会其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换句话说,即揣摩语言的意思、情味。揣摩语言的前提是理解语言,先要弄情字面意义,然后再探求深刻含义。注意语境中语言具有特定的内容、情味和色彩。具体的方法有:学会揣摩遣词造句之妙;学会揣摩句式使用之妙;学会揣摩描写的细腻传神之妙;学会揣摩运用修辞的丰富贴切之妙,学会比较揣摩等。
B学生交流品读成果
教学片断2:
生1:我觉得“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句特别好。它写出了月对李白的款款深情,一个“送”字,用字虽普通,却很好地传递出这种情味,月仿佛成了李白的化身。写得很飘逸,很符合李白的特点。
生2:我喜欢“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句诗。它境界雄阔,充满美的想象,表现出的是一个大丈夫式的李白,一个浪漫的李白。前面的写剡溪的几句好像秀丽了些,没有这句诗中的豪气。
生3:“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四句诗在节奏上的特点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这里是神仙洞府出现前的征兆,起畜势作用,而四言诗句则用短紧的节奏把这种气氛渲染出来了。这给我一个启示,形式对内容的表达也是很重要的。
……
教师点评:生1能抓住重点动词进行品味,好的动词能传递出感情的特点;生2能抓住意象,感知意境,并理解意境与作者表达需要之间的和谐性;生3则注意到句式对表达感情的重要性,同时还考虑到句式对营造气氛、情境的影响……
教学策略分析:梦境描写部分是本诗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想象的高潮,所以宜作探究重点。但探究性学习不是骤然可以实现的,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否则探究只能是空中楼阁。本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给学生探究的范例,再指点探究的角度,使学生的有章可循,思路打开,从而实现高质量探究活动的开展。
课标认为鉴赏文学作品,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本环节的设计正立足这一点,探究的重点在于紧扣文本,多角度品析语言,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则适时点拨。
探究活动三:
结合课前自己积累的和提供的素材《一代诗仙――李白》
1请分析,李白为何会做这样的梦,这个梦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如何理解他的这些感受?
点拨:李白生起了万事幻如梦,惟愿访名山念头。面对这种的情形,他突兀地冒出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应理解到李白的消极情绪是由于对现实的极端失望而发出的出的愤激之语,并非真正的一种避世思想。而从主旨句的潜台词则可看出李白对人格独立精神的追求与真诚的济世情怀。这一声啸出了多少怀才不遇者的抑郁之气,树立一座封建士人的精神丰碑。
连读主旨句三遍,教师引导其读出气势。
2请评价,你能透过文字读出一个怎样的李白?
点拨: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从物之色彩,也可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我”。出自感悟,抓其一点或数点特点,自由表达交流:如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一个心胸可藏丘壑的李白,一个飘逸浪漫的李白,一个爱月的李白,一个富有幻想力的李白,一个幻想着象神仙一样潇洒自由的李白,一个喜欢清幽又爱热闹的李白,一个追求功名又傲视权贵的李白,一个敢爱敢恨有欢乐有失意又天真又多情的李白,一个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的李白,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带着浓重浪漫色彩的李白,一个地地道道的是也只能是诗人的李白。
3学生交流自己在学习此诗后对李白的理解。
4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我读李白”《你这个爱做梦的李白》的部分片断。
总结: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感知;揣摩语言,领悟情思。
教学策略分析:课前给学生发了唐之韵《一代诗仙―李白》的素材,使学生对文化名人李白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培养阅读李白作品的兴趣。但仅有此还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学习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所搜集到的素材,谈对李白的理解。学生用或优美或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形式活泼,气氛愉悦,思路开阔,再生高潮。既起总结课堂的作用,又从深层留下和开放了思考空间。
课标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着眼于这一点。
鉴赏基本方法的总结是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是授人以渔,不可遗漏。
三、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此诗。
2 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老师发下水作文《你这个爱做梦的李白》,结束全课。
教学策略分析:作业设计要认真对待,这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对课堂学习进行延伸。作业1是基本作业,目标是加强积累。作业2则是属于个性化作业,由于已有课堂的有效学习,又有教师的下水作文的引导,学生兴趣浓,信心充,相信在作业中能充分反映学习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体味诗歌情感,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艺术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品味诗人情感,学习诗人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诗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颂声载道入新课
1.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的剑: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2.“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这是贺知章心中的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心中的李白;李荣浩凭借“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这是歌手李荣浩对李白的倾慕。李白是国人心中的“诗仙”,从古到今,无人质疑。他因何被称为“诗仙”?今天,我们以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一起来探究“诗仙”的内涵。
3.解题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4.“梦游天姥”,通过这四个字,我们可以获知哪些信息?
诗人是在梦中游历天姥山,诗人驰骋自己的想象,写的是虚景……
5.“留别”
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在天宝三年(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诗歌还有一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
因声求气入诗境
1.播放多媒体视频诵读,勾画字词,理解诗歌主要意思。
2.读音检测:
天姥天台瀛州脚著剡溪渌水
谢公屐暝殷岩泉栗深林訇然鸾回车
3.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背诵),特别注意最后一句的感情表达。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来把握好内容,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勾划出四个句子:诗眼句;文脉句;梦境的起止句;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
4.标出要求勾画的四类句子:
诗眼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文脉句: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梦境起止句: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5.清理文章思路结构:
梦游之由(起)——叙述;
梦游之景(见)——描写;
梦游之感(叹)——议论、抒情。
缘景明情觅仙踪
1.学生诵读(鼓励自告奋勇),师生共同点评。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缘景明情的依据。现在请同学们齐读梦前、梦中两段,读时请找找在这两段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又构成了哪些画面?
小组合作探究,找出喜欢的几幅画面,从下面三个方面说说你们的品读收获:运用了的手法(或词语)描绘了的画面融入了的情感。⑴鉴赏文学作品的三个角度: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
2.探究“入梦之因”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3.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霞明灭
连天横——五岳
与别山作比——赤城——天台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4.探讨梦境部分
①概括这一部分的三幅画面
月夜渡湖(剡溪)
著屐登山(山中)
仙人盛会(洞内)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
“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④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5.从画面看,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神奇万变,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彰显了浪漫艺术。从流露出的起伏跌宕的情感看,我们如何来理解这梦的深意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和相关资料,小组讨论,表达你对这个梦境的理解。
梦境是现实的反面。——伟格利
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弗洛伊德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唐宫),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陈沅《诗比兴笺》
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对于本诗的“梦境”,评论界说法不一,让我们齐读北大教授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一文的片段,看看专家的解读吧!
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
小结:总而言之,诗人是托梦言志、借梦抒怀,借这样一个神奇浪漫的梦,表达他对永恒光明世界的向往,这才是他的“理想人生”啊!
6.知人论世品诗仙
(1).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在梦后写了三句心里话留给来送别的朋友,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从这三句话中读出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人生无常、求仙访道;蔑视权贵。结尾段属于点睛之笔,照亮全诗,李白对名山仙境的追求,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名山大川的追寻可以看出李白不屈的灵魂和铮铮傲骨,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本质:人格的自由和不屈的追求。
(2).既要避世远游,又何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语呢?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知人论世不可少。
“诗仙”生平:
14岁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病逝当涂
明确:李白兼济天下的壮志一生未变。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所有的人才都摆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地位,而李白粪土权门、蔑视富贵,以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甚至传说他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不论穷达,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李白的伟大之处,也是李白诗歌魅力的地方。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事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文化性格在他身上聚在了一起。”这正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诗仙”内涵:用浪漫艺术追求理想人生,以不屈傲骨维护独立人格。
7.小结: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自己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8.励志明理求提升
(1).面对政治理想破灭却能坚守独立人格、同时具有蔑视权贵思想和傲岸不屈性格的诗人李白,你肯定想说的太多。请以“李白,我想对你说”这个句式写几句话来表达你的心声!
(2).总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达,我能兼济天下,穷,我只能独善其身。傲岸的李白,潇洒出尘,仰天高唱:“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生命不能有苟且,只能有心性和远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0
一.检查背诵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鉴赏
1.研习第一节(入梦缘由)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2.研习第二节(梦游幻境)
老师语: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前后桌四人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抒情表态)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
进步性: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鉴赏。(小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1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弄懂诗句的含义,反复诵读本诗,力求成诵。
2.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知人论世,理解他的作品风格和现实、人格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
2.学习叙事写景的方法。
3.理解这首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作者为什么开篇描写瀛洲。
2.为什么把描写重点放到暮色上。
3.品读最后一句,理解李白的诗风和人格。
【教学难点】
1.怎样理解首句的作用。
2.如何理解详细描写的好处。
3、结合其他学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梦游天姥是所记的内容,留别说明写作缘起(引出写作背景),吟是古诗体裁,类似歌、行体,多有悲愁慷慨之意,如《梁父吟》。
2.齐读,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关注读音(瀛、剡、渌、著、屐、殷、訇、鸾、骑)
二、赏析诗歌
(一)师生共同探究第一段。
1.提问:本诗的描写对象是“天姥山”,为什么以“瀛洲”起笔?
明确: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传说固然美好,但不可遇不可求,现实虽然平常,但可遇而可求。以虚衬实,暗喻了作者对天姥山的向往,对现实的热烈追求。写得既富有神奇色彩,又不离现实,引人入胜,为下文描写梦游天姥仙境蓄势。
2.提问:天姥山有什么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神秘(侧面描写) 高大(夸张、衬托)
(二)师生共同探究第二段。
1.学生齐读,教师引领学生积累字词。关注实词意义用法(因、栗、惊),通假字(著、列)。
2.提问:这段是梦境描绘,所以有人说这首诗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如果按时间顺序,记梦的部分怎么划分?
明确:夜行赏景(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登青云梯),拂晓见闻(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曲径昼游(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暝色洞天(熊咆龙吟殷岩泉——仙之人兮列如麻)。
3.提问:游仙部分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类似?在叙事绘景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类似于《湘夫人》中描写湘君为湘夫人建造水中华居的部分。诗写梦幻,脱尽现实时间、空间的拘牵,任由想象驰骋,把一个天姥山写成一个洞天打开,光明璀璨,祥云缭绕,神仙群集的仙境。诗人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详略得当,重点描写暮色。
4.追问:李白为什么重点描摹黄昏所见?
明确:黄昏所见的神仙世界的场面盛大而热烈,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应,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李白被赐金放还,虽然还年轻,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是日落西山之时,此时作者尽力渲染黄昏所见正是对现实不满的反应,仙人世界写得越夺目光耀,越衬托现实丑陋昏暗。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梦境破灭之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紧接着作者对梦游进行了总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在世间行事的快乐就像东流的河水一去不复返了。跋山涉川的李白从浪漫的`梦境中回到了现实,感慨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但哀而不伤。
(三)师生共同探究第三段。
1.指定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2.提问:李白是否回答了“别君去时何时还”的问题?
明确:李白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用“且放白鹿青岩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一个场景侧面回答了东鲁诸公。白鹿是传说中神仙或隐士的坐骑,如今我李白随时随地可以骑上它去访问大川名山,白鹿是自由的,我是自由的,如今我是羁鸟返林池鱼回渊,这句话不正是李白追求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生命终极理想的形象概括吗?我想当朋友们看到这句告白,谁还会为李白担心呢,有的只是放下、欣慰、羡慕和祝福。这样一种浪漫场景的描绘胜似直面告白,符合李白的人品,符合李白的文风。一个随意洒脱,轻松自在的李白再一次映入我们的眼帘,这样回答令所有人满意。
3.提问:最后一句怎么读?
设题意图:以读带赏,以赏带读。
指导:最后一句是李白的再一次呐喊,是李白的第二次觉醒,又一次从浪漫回到现实。跟其它大多数送别诗不同,大多数送别诗表达的是伤感不舍,这首诗表现的是自由洒脱,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一种向黑暗官场彻底决绝的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这句话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要一气呵成读出狂放、不屑的味道。教师范读,因声求气,感知音乐美和情感美。
4.探究讨论,交流分享:《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文中对神游仙境浓墨重彩,但不是说就放弃了对现实主义的描摹,诗歌当中两次提到现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请结合其他学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系的理解。
明确: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虽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但却经常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互相排斥、各不相容的。无论是屈原、李白、关汉卿,还是杜甫、白居易、曹雪芹等,从他们对社会的积极的、严肃的态度来看,可以说都是现实主义者,从他们对理想的不倦的追求来看,又可以说都是理想主义者。许多作家当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力量和正确的道路时,往往不是偏重于暴露现实的黑暗,就是宁肯弃现实而取幻想与梦想,当然也有不少是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如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戏曲《窦娥冤》、小说《红楼梦》,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都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正如高尔基所说,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作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他说出,——他们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
三、小结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很多,《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被赐金放还时期别东鲁好友准备南游吴越期间创作的一首颇能代表李白诗风李白志趣的一首诗歌。文章通过丰富、曲折、奇谲、多变的辉煌形象,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主情调。但浪漫主义不是李白的全部,全诗有两次回归现实的描绘,“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虽然着墨不多,但这是李白的创作根由。《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咏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李白借梦游勾勒出一副潇洒出尘的仙境,但到最后却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看似矛盾,实则融洽自然。纵观这首诗正是把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李白现实主义人格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四、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第一段:神秘(侧面描写) 高大(夸张、衬托)
第二段:夜行赏景 浪
拂晓见闻 漫
曲径昼游 主
暝色洞天 义
第三段:觉醒呐喊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同学们,看这幅对联写的是谁?(李白)对于诗人李白,我们并不陌生,他傲岸不屈、渴望受到重用。前几天,我们刚刚读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里面有两句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在这里用“梦”类比,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借“梦”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明确:内容:梦游天姥
目的:留别
文体:吟(PPT介绍文体知识)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总结: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PPT展示)
天姥瀛洲天台剡溪渌水脚著谢公屐暝
殷岩泉澹澹石扉訇然鸾鸟觉时长嗟
四、再读诗歌,读懂文意
大家自由朗读,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每段内容(PPT展示)
梦()
梦()
梦()
明确:梦因梦境梦醒
五、三读诗歌,分析体会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李白之所以会梦游天姥,是因为什么呢?
(齐读第一段)
天姥山在诗人心中是怎样的?
明确:高耸入云难以寻找
(背诵第一段)
2、正因为如此,更能引起诗人探求的欲望。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齐读第二段)
(1)用原文回答,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心情如何?
看到什么?
如何登山?
(齐读“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登青云梯”)
(2)诗人站在前人开拓的古道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读出相应的诗句。
明确:看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听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诗人梦中的天姥山有奇花异草迷人眼,也有泉水殷殷如雷鸣,幽深寂静,使人战栗。
这几句话从优美的景色突然转入惊心动魄的描写,气势磅礴,笔力千钧,同学们,请试着读出这种磅礴的气势。
同学读,互相点评。
(3)正在这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齐读“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美丽而又虚幻”,这就是作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诗的意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3、梦境再美好也是虚幻的,终究也要回到现实。(齐读)
梦醒后的诗人心情有什么变化?
喜悦——失落
背诵这四句。
4、向朋友留别,仅仅是告诉朋友自己的一个梦吗?
齐读最后一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想?(PPT出示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准备南游吴越。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这已是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生谈对此诗思想情感的理解
明确: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蔑视权贵的傲骨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5、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现实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那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思想感情呢?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展示
明确:诗的前两段写梦游起因,梦游经过,这是题中“梦游天姥”应有的内容;而结尾几句写游后的感慨,则紧扣诗题的“别”字,不仅是告别东鲁诸公,而且是在表明自己与黑暗丑恶的现实决裂的态度。这几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虽然直抒胸臆,痛快淋漓,但流露的感情又十分复杂。
由自己的“梦”(游天姥,从政)的幻灭,进而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梦”,以偏概全,断言“古来万事东流水”,从而消极避世。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也很同情。因为这种思想方法看似片面,其实作者否定现实,主要是因为现实中有“权贵”。他之所以逃避现实,是为了不再去“脆眉折腰事权贵”,是为了结束自己过去那种追求荣华富贵的行乐生涯。应该说这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基本情感,而这种感情是诗人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的写照,是一种大梦初醒的觉悟,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应当说是健康的,可贵的。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虽不免以偏概全,但也似乎应当理解为一种愤激之辞,我们需要指出其局限,但也不必苛责。
六、与《行路难》比较
《行路难》用梦类比暗示自己仍希望得到重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用梦对比否定丑恶的现实
七、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为名利失去人格,压抑个性,丢掉自由!他蔑视权贵,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呼喊!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李白敲击自己的铮铮傲骨发出的金玉之音。请同学们带有感情的朗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八、背诵全诗
【自我反思】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诵读,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诵读走进诗歌,去感受、理解、想象诗人的情感。新课标针对诗歌教学指出,“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见,诵读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这节课,我采用“三步诵读”来组织教学,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初读诗歌,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歌节奏;再读诗歌,理清诗歌思路,把握每段大意;三读诗歌,分析具体诗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诵读,在诵读中走进诗人,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从而感悟人生、提升自我。让学生真正感受诵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诵读”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以“梦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梦导入,赏析梦中的景色,体会梦中的情感,最后用《行路难》的梦与此梦进行类比。在以“梦境”为线索的诵读教学中,真正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诵读充分,但有些学生的体会不够充分,老师的点拨总感觉不够到位。
【专家评价】
三步诵读,各有不同,摇曳生姿。抓住“梦游”,走进李白的傲岸不屈、自由浪漫。整个设计扣住诗歌的本质,步步走入李白内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3
(一)、导入
一说起古代诗歌,我们很自然想起建安风骨、大唐气象。在大唐的诸多诗人当中,李白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要给大家提起李白,我想要提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李白还是一个剑客,他“十五好剑术,”曾经“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的诗句。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曾经做过非常生动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到,衣袂翩翩的诗仙李白,那样的洒脱,那样的超拔不群,今天我们就有机会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课文探究
1、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2、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
“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3、主题探讨
怨恨说——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愤怒,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于是,便形成了全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归隐说——政治失败,理想破灭,心灰意冷,只好放荡不羁,高喊“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理想说——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莫测、缤纷多采,正是这颗美好心灵的自我写照。
人格伟大说——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情。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
人生经历对照说——题以留别为名,离别就有离别之情呀,留赠则有留赠的感叹呀。写梦实为写人生经历,离别的怨恨情仇而又不可直言,只好比兴而言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乘风而至君门,“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人生如梦,做官也是梦,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临别以人生感悟作为赠言:“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二入长安这一段“攀龙附凤”的经历以及此期的思想感情,是探索此诗内容的必由之路,而李白诗歌富于比兴的特点。从梦境中高与天齐的山势、山重水复的胜色、风云变幻的奇景、光华灿烂的仙境,从梦游之中向往、急切、愉悦、恐慌、惊栗、幻灭、超脱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理想的豪情、长安供奉的苦闷、政治失意的幽愤、长安经历之后的觉醒彻悟。梦境,是这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是理想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殊反映。这样的理解,符合天宝五、六年间李白的思想实际,也符合李白诗以游仙抒情的特点。况且诗中明白地将梦境与“世间行乐”“古来万事”一体观之。
(三)重点难点
1、梦游是梦幻还是写实?
绝大多数人认为李白写的天姥山是虚景是幻景,那么“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难信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这里将不可求的“瀛洲”与“天姥”相对而言,就是说天姥是可睹的了?那么李白此前有没有到过天姥山,就是断定是写梦还是写实景的最佳依据。
李诗虽然题为"梦游",却是他当年实地遨游的曲折反映。依据绍兴市新昌“唐诗之路”的记录,开元十五年(727),李白登上向往已久的天姥山和天台山。因此,当天宝初年,他被赐金还山、政治理想破灭时,除了入道修仙,就是游山览胜,李白第二次到越中游了天姥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由剡溪而漫游天姥、天台。
2、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霓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
3、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思路)
有人认为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之后就进入梦境,也有人认为“脚着谢公屐”才进入梦境,直到“忽魂悸以魄动”之前全是梦境。其它的是写实景。
入梦缘由-梦境路线-仙境-梦醒-留别寄语。
4、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6、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
7、诗人又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
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9、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10、全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夸张和想象: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11、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的情感意志。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3、了解唐代七言古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鉴赏"梦游"的仙境。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试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字面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脉络
一、课前引入
1、李白的故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二、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
1、《诗经》和《离骚》
2、汉魏五言古诗
3、唐代诗歌概况
4、宋代诗歌概况
三、听读后再朗读课文,引导划分诗歌的节奏和纠正字音
四、课文学习
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诵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脉络是什么?(板书)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五、小结和课后迁移训练
1、指名学生小结课文的内容;
2、结合教读提示,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课文,背诵全诗
一、课前引入
二、课文分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
越地人谈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能够目睹。
天姥见注(1)
分析: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南岳衡山(河南)
天台一万八千丈,(7)对此欲倒东南倾。(8)
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向倾斜。
分析: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欲因之(9)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10)月。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开始梦游。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11)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公(12)宿处今尚在,渌(13)水荡漾清(14)猿啼。
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山间水,山中猿。
脚著谢公屐(1),身登青云梯(2)。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3)空中闻天鸡(4)。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半山见闻。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5)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千岩:重叠的山岩。万转:山路弯曲不断。不定:没有定向。分析:山花迷人。
熊咆龙吟殷岩泉,(6)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殷:(yǐn)雷声,此处用作动词,作"震动"讲。
栗深林兮惊层巅。(7)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lì)颤抖,使动用法。惊:震惊,使动用法。层巅:重叠的山顶。
分析:巨兽怒吼。
云青青(8)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分析:水天情景。
列缺(9)霹雳,丘峦崩摧。
电内雷鸣,山峦崩塌。
丘峦:山峦。崩:倒塌。摧:断裂。分析:雷电逞威。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10)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别有洞天。
青冥(11)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2)。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山中楼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13)兮纷纷而来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霓: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
分析:天空降下仙人。
虎鼓瑟兮鸾回车(14),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仙人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恍(15)惊起而长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悸:心惊。嗟(jiā):叹词。
分析:梦醒惊叹。
惟觉时(16)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详写所游梦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1)。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此: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分析:慨叹人生如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君:指东鲁的朋友。且:将。青崖:青山。分析: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3)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开心颜: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分析: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梦醒后的感想。
四、师生共同讨论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一)、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二)、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三)、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四)、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五、小结和作业
六、板书设计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语
仙境出现
梦醒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师教学设计10-05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案例05-18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学设计05-15
梦游天姥吟留别08-16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04-1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1篇10-29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1篇)08-1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精选11篇)10-12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06-08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