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木兰辞》中的突发事件

时间:2024-11-01 21:24:54 木兰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处理《木兰辞》中的突发事件

  《木兰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如何处理《木兰辞》中的突发事件。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如何处理《木兰辞》中的突发事件

  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已经提了好几年,几年来,笔者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自觉运用新的方式,即摒弃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被接受者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先学后导,当堂训练。学生讨论,教师启发、诱导解决问题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七年级语文《木兰辞》一课的教学效果尤为显著。

  北朝民歌《木兰辞》中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因此,我在课前让同学反复预读课文,并布置了相应的预习题。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参考课后注解,试着翻译课文。并能用故事形式给大家复述课文。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4.学会本文的一些修辞手法。

  课堂上,我按照课前布置的预习题,要求同学们逐个回答,由于同学们提前阅读了课文,加之本文浅而易懂。民间流传,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大家能借助参考书阅读课文等因素。所以,很快大家回答了问题。之后。我又给学生提问:“谁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并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走到平常爱动脑思考的同学面前,问她还有什么问题,她站了起来说,老师,在课文中木兰从军前这样写“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得胜回朝后,文中却写道“天子坐明堂”,难道这里的天子和十年前的可汗不是一个国家的皇帝吗?她提出这个问题后,我首先对她这种积极动脑、善于提问的行为给以充分的肯定。然后,我让同学们讨论解决,这时候同学们思维活跃,踊跃发言,有的说:“可汗是我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对他们首领的尊称。”有的说“天子”是汉民族对皇帝的敬称,但究竟这里的“天子”是不是十年前的“可汗”说不清楚。此时,我及时引导。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并进行了补充。“可汗”是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首领的尊称,而天子是汉民族对皇帝的敬称。皇帝自称朕,是天的儿子,所以称为天子。木兰的故事发生在我国北朝时期的西北地区。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向南迁徙,形成了民族大融合。有些已汉化。木兰的家乡在民族杂居处,许多少数民族习惯上把皇帝称为可汗,加之《木兰辞》属于民歌,因此,课文上也就没用民间的称呼。事实上文前的可汗和文后的天子实属同一国家的皇帝。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有些同学还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本文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夸张、互文等,我让同学们在课文中一一找出来。我再列举了一些事例,进一步说明,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通过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加强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同时加深了课文的印象,确实收到了意向不到的效果。

  附文

  木兰诗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 通:帖;惊忙 一作:惶 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特点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如何处理《木兰辞》中的突发事件】相关文章:

《木兰诗》木兰辞原文赏析07-18

木兰辞(木兰诗)原文及赏析10-13

木兰诗 / 木兰辞原文及赏析08-21

关于木兰辞的古诗08-16

木兰辞儿童唐诗10-02

木兰辞诗词赏析04-12

木兰诗/木兰辞原文、翻译及赏析09-09

木兰诗/木兰辞原文翻译及赏析08-21

木兰诗木兰辞原文翻译及赏析07-04

木兰辞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