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白话文:举痛论

时间:2024-11-25 22:49:57 智聪 内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帝内经白话文:举痛论

  《举痛论》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第三十九篇文章,本篇以寒邪侵犯脏腑经脉所引起的多种疼痛为例,突出了问诊、望诊、切诊在临证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并对怒、喜、思、悲、恐、惊、寒、热、劳等九种病因所产生的病机和症状进行了讨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帝内经白话文:举痛论,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话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应验于人事;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善于谈论人事的,必能结合自己的情况。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而不迷惑,了解事物的要领极其透彻,这就是所谓明达事理的人。现在我想请教先生,将问诊所知,望诊所见,切诊所得的情况告诉我,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你能告诉我呢?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要问的是哪些道理呢?黄帝说:我想听听人体的五脏突然作痛,是什麽邪气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流行不止,如环无端,如果寒邪侵入了经脉,则经脉气血的循行迟滞,凝涩而不畅行,故寒邪侵袭于经脉内外,则使经脉凝涩而血少,脉气留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

  黄帝说:其疼痛有突然停止的,有疼得很剧烈而不停止的,有痛得很剧烈而不能按压的,有按压而疼痛停止的,有按压也不见缓解的,有疼痛跳动应手的,有心和背部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胁肋和腹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腹痛牵引阴股的,有疼痛日久而成积聚的,有突然疼痛昏厥如死不知人事稍停片刻而又清醒的,有痛而呕吐的,有腹痛而后泄泻的,有痛而大便闭结不通的,以上这些疼痛的情况,其病形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区别呢?岐伯说:寒协侵袭于脉外,则经脉受寒,经脉受寒则经脉收缩不伸,收缩不伸则屈曲拘急,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内外引急,故突然发生疼痛,如果得到热气,则疼痛立刻停止。假如再次感受寒邪,卫阳受损就会久痛不止。寒邪侵袭经脉之中,和人体本身的热气相互搏争,则经脉充满,脉满为实,不任压迫,故痛而不可按。寒邪停留于脉中,人体本身的热气则随之而上,与寒邪相搏,使经脉充满,气血运行紊乱,故疼痛剧烈而不可触按。寒协侵袭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以致血气凝涩而不散,细小的脉络拘急牵引,所以疼痛;如果以手按揉,则血气散行,故按之疼痛停止。寒邪侵袭于侠脊之脉,由于邪侵的部位较深,按揉难以达到病所,故按揉也无济于事。寒邪侵袭于冲脉之中,冲脉是从小腹关员穴开始,循腹上行,如因寒气侵入则冲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鼓脉欲通,故腹痛而跳动应手。寒邪侵于背俞足太阳之脉,则血脉流行滞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足太阳脉背俞与心相连,故心与背相引而痛,按揉能使热气来复,热气来复则寒邪消散,故疼痛即可停止。寒邪侵袭于足厥阴之脉,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布胁肋而属于肝,寒邪侵入于脉中,则血凝涩而脉紧急,故胁肋与少腹牵引作痛。寒厥之气客于阴股。寒邪侵袭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使络血凝涩不能流注于大经脉,血气留止不能畅行,故日久便可结成积聚。寒邪侵袭于五脏,迫使五脏之气逆而上行,以致脏气上越外泄,阴气竭于内,阳气不得入,阴阳暂时相离,故突然疼痛昏死,不知人事;如果阳气复返,阴阳相接,则可以苏醒。寒协侵袭于肠胃,迫使肠胃之气逆而上行,故出现疼痛而呕吐。寒协复袭于小肠,小肠为受盛之腑,因寒而阳气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泄泻而腹痛。如果是热邪留蓄于小肠,也可发生肠中疼痛,由于内热伤津而唇焦口渴,粪便坚硬难以排出,故腹痛而大便闭结不通。

  黄帝说:以上所说从问诊中可以了解。至于望诊可见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部位,望面部五色的变化就可以诊断疾病,如黄色赤色主热,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这就是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的。

  黄帝说:用手切诊而知病情是怎样的呢?岐伯说:看他主病的经脉,然后以手循按,如果脉坚实的,是有邪气结聚;属气血留滞的,荦脉必充盛而高起;如果脉陷下的,是气血不足,多属阴证。这些都是可以用手扪切切按循而得知的。

  黄帝说:好。我已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气机失调引起的,如暴怒则气上逆,喜则气舒缓,悲哀则所消沉,恐惧则气下却,遇寒则气收敛,受热则气外泄,受惊则气紊乱,过劳则气耗散,思虑则气郁结。这九种气的变化各不相同,会发生怎样的疾病呢?岐伯说:大怒则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甚则呕血,或肝气乘脾发生飧泄所以说是气上。喜则气和顺而志意畅达,容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悲哀太过则心系急迫,但悲为肺志,悲伤肺则肺叶张举,上焦虽之闭塞不通,营卫之气得不到布散,热气喻闭于中而耗损肺气,所以说是气消。恐惧则使精气下却,精气下却则升降不交,故上焦闭塞,上焦闭塞则气还归于下,气郁于下则下焦胀满,所以说“恐则气下”。寒冷之气侵袭人体,则使腠理闭密,容卫之气不得畅行而收敛于内,所以说是气收。火热之气能使人腠理开放,容卫通畅,汗液大量外出,致使气随津泄,所以说是气泄。受惊则心悸动无所依附,神志无所归宿,心中疑虑不定,所以说是气乱。劳役过度则气动喘息,汗出过多,喘则内气越,汗出过多则外气越,内外之气皆泄越,所以说是气耗。思则精力集中,心有所存,神归一处,以致正气留结而不运行,所以说是气结。

  黄帝内经举痛论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帝曰:善。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灵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注释

  1、必有厌于己:“厌”与上文“合”字异文同义。《说文解字·厂部》:“厌,合也。”

  2、要数极:“数”作“理”解。

  3、言而可知:指问诊,谓听病人之主诉,可以知其病情。

  4、视而可见:指望诊,谓望病人之色,可知病之所主。

  5、扪而可得:指切诊,谓切病人之脉,可知病之所在。

  6、卒痛:“卒”与“猝”同。卒痛,突然疼痛。

  7、泣:涩的意思。泣,同冱(hù);冱,闭塞之意。

  8、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马莳:“客于经脉之外,则血原少而愈濇;或客于经脉之中,则脉遂涩而不通,皆能卒然而痛。”

  9、喘动应手:搏动应手。丹波元简:“盖此指腹中筑动而言。”《灵枢·百病始生》:“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

  10、阴股:大腿内侧。

  11、宿昔:经久。

  12、成积:汪昂: “即今之小肠气。”

  13、缩踡:收缩不伸。“踡”本作“觠”。《广雅·释诂一》:“觠,曲也。”

  14、绌急:杨上善:“绌,缝也,谓肠寒卷缩如缝连也。”

  15、炅(jiǒng):热也。

  16、稽留:停留。“稽”作“停”解,见《后汉书·彭宠传》李贤注。

  17、膜原:王冰:“膜,谓鬲间之膜。原,谓鬲肓之原。”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丹波元简:“膜本取义于帷幕之幕,膜间薄皮,遮隔浊气者,犹幕之在上,故谓之幕,因从肉作膜;其作募者,幕之讹尔。《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尔。’《太素》膜作募。知此募、幕互误。”

  18、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之经脉。此指邪客脊柱两旁深部之伏冲脉、伏膂脉。

  19、冲脉起于关元:冲脉,奇经八脉之一。按“关元”为任脉穴,非冲脉之会,所以说“起于关元”者,则以任脉、冲脉及足少阴三者,皆自下而上,部位既近,脉气自通。《骨空论》“起于气街”,义与此同。若以经穴言之,固不应及于关元也。

  20、背俞之脉:即足太阳膀胱经脉。其行于背部有五脏六腑之俞穴,故名之。

  21、按之则热气至:杨上善:“寒客太阳引心而痛,按之不移其手则手热,故痛止。”

  22、厥气:气血逆乱。

  23、大经:孙鼎宜:“大经,小肠经脉也。对于各血言,故称大经。”

  24、小肠不得成聚:《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今小肠为寒邪侵犯,寒邪伤阳,阳气不能化物,水谷不得停留,传入大肠,而为下泄腹痛。

  25、瘅热:盛热。

  26、固尽有部:指五脏六腑在面部本有其一定的分部。

  27、主病之脉:病邪所在之经脉。

  28、坚而血及陷下者:张景岳:“脉坚者,邪之聚也;血留者,络必盛而起也;陷下者,血气不足,多阴候也。”

  29、百病生于气:张景岳:“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丁气。”

  30、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喜为心志,气脉和调,志意畅达,荣卫通利,气徐缓而和顺为正常。然喜乐过度则气过于缓,而渐至神气消耗涣散不能藏蓄则为不正常。《灵枢·本神》篇:“容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素问·藏气法时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31、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悲为肺志,然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凡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主,但无不自心而发,由心统之。《灵枢·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故悲生于心而应于肺。生于心则心系急,应于肺则肺布叶举。肺布叶举,张隐庵:“肺脏布大,而肺叶上举。”张景岳:“心肺俱居鬲上,故为上焦不通。肺主气而行表里,故为营卫不散,悲哀伤气,故气消矣。”

  32、恐则精却:张景岳:“恐惧伤肾则伤精,故致精却。却者,退也。”

  33、故气下行:姚止庵:“上闭下胀,抑而不伸,气故下而不上也。”

  34、外内皆越:越,散发。马莳:“人有劳役,则气动而喘息,其汗必出于外。夫喘则内气越,汗出则外气越,故气从之而耗散也。”

  赏析:

  理论架构的系统性

  病因阐述:文章开篇便提出寒气是导致人体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详细说明了寒气侵入经脉后,会使气血凝滞不畅,从而引发疼痛,为后文对各种疼痛症状的分析奠定了病因学基础.

  症状分类与辨析:文中列举了多种因寒邪导致的疼痛症状,如“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等,对每种症状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寒气客于不同部位,如脉外、经脉之中、肠胃之间、侠脊之脉、冲脉、背俞之脉等,来解释疼痛产生的机理和表现特征,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症状观察和分类的系统性.

  情志致病的论述:除了寒邪,还强调了情志因素对人体气机和疾病的影响,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将情志与人体的气机变化相联系,阐述了不同情志过激所导致的气机逆乱失调及其引发的各种病症,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病因学的内容,使疾病的发生机制更加全面和立体.

  诊断方法的启示

  望诊的应用:提出“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强调通过观察面部五色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脏腑的病变,为中医望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体现了中医通过外在表象来洞察内在脏腑气血变化的诊断思路.

  切诊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说明切诊在诊断中的作用,即通过触摸脉象的坚实、有无瘀血以及脉象的陷下与否等情况,来判断疾病的所在和病情的轻重,这反映了中医切诊在疾病诊断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整体观念的体现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文中论述疼痛症状时,充分考虑了人体经络、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寒气客于背俞之脉,会因该脉与心相连,而出现心与背相引而痛的症状,体现了经络将人体各部位紧密相连,一处受邪可影响他处的整体观念;又如情志致病中,悲不仅影响肺,还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导致心系急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说明了脏腑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举痛论》虽未明确阐述人与自然的具体关系,但从其理论基础来看,寒邪作为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与自然环境中的寒冷之气相关。人体受自然之寒邪侵袭而发病,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整体观念,提示人们在养生和治疗疾病时,需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对人体的作用.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疼痛病症的辨证论治:详细分析了各种疼痛症状的病因、病机和表现,为临床医生对疼痛病症的辨证提供了范例和思路。医生可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特点等,结合望诊、切诊等方法,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对于因寒邪客于肠胃之间导致的疼痛,可采用温散肠胃寒邪的方法进行治疗.

  情志病的调治: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为情志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临床中,对于因情志过激导致的疾病,可根据不同情志所伤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情志调节方法或药物治疗来调整气机,恢复人体的气血平衡。例如,对于因怒则气上导致的病症,可采用疏肝理气、平肝降逆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身心医学的借鉴:文中关于情志因素致病的阐述,与现代身心医学的观点不谋而合。现代医学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举痛论》中情志与气机、疾病的关系理论,为现代身心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提醒人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

  个性化医疗的体现:《举痛论》中对疾病症状的细致分类和个体化分析,体现了中医因人而异、因证而异的辨证论治思想,这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个性化医疗理念相契合。在临床实践中,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黄帝内经白话文:举痛论】相关文章:

《内经》举痛论08-08

黄帝内经白话文:本病论05-27

黄帝内经白话文:刺法论09-15

黄帝内经白话文:气交 变大论10-24

黄帝内经白话文:至真要大论10-05

黄帝内经白话文:六元正经大论08-07

黄帝内经白话文:诊要经终论05-10

黄帝内经白话文:五常政大论06-29

《黄帝内经》白话文07-07

黄帝内经白话文:腹中论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