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对运动的描述

时间:2023-04-13 10:09:04 内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内经对运动的描述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经验和成果,并汇集成《素问》和《灵枢》。养生防病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思想之一,运动养生又是《黄帝内经》养生学的一个分支,书中虽未明言运动养生,但其中记载的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一类运动方法,应为运动养生的先导。我们从《黄帝内经》的宇宙观、生命观等基本观点出发,探讨运动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内经对运动的描述

  经文;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日;有期乎?岐伯日;不生不化,静之期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注解;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新成代谢过程中,事业的成与败,人体的生与死,事物的好与坏,,,,,,等;都隐藏着互为因果的关系,成败的关健在于运动。不断的运动,就会不停的发生变化,例如;有物生必有物死,生就包含着死的因素。生物的成败,就是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自然变化也是这样,譬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总是互为因果,不断地运动,变化着。有其因,必有其果也。注;1]成败;指事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新的不断生长[成],汩的不断灭亡[败]。2]倚;是相因之意。3]伏;是隐藏之意。4]动;即运动。

  黄帝问:运动有无停止的时间呢?

  岐伯说:事物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就是静止的时候。

  马莳注云:生化以动为期,以不生化为静,事物有不断运动,绝对的静止是没有的。所谓静,只是与动相比较而言的相对静止。

  自从会得环中意,胸中闲气一点无。——邵雍

  一、营与卫——一对特殊关系,两个重要的系统;

  1、营的本义:

  一般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营是营养的意思。实际上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下,关于那些与《内经》时代最接近的文献中营的解释。

  (1)四周围筑的土墙。

  (《订正六书通》):形声。从宫,荧( yíng)省声。宫,房子,与居住有关。本义:四周垒土而居。

  “营,币居也”——《说文》。段玉裁注:“币居,谓围绕而居。” 桂馥义证:“营谓周垣。”如,“冬则居营窟”——《礼记·礼运》。按,四围拥土也。

  (2)度量:营,度也。——《广雅》;圜测九重,孰营度之?——《楚辞·天问》

  (3)迷惑的意思。《淮南子.本经》:“目不营于色;”《汉书.刘向传》“所以营或耳目。”

  所以,营的意思里,更加侧重于一是,一个环状的围墙般的结构,(一种有形的实体结构——脉),或者可以引申为拥固的意思,这正和营气拥固着精血而行相一致,另一个是有度量的术数含义在其中。“营”名称是与所行的“脉”和五十营的度量周期是很有关系的。

  那么和营养有关系的是哪个词?是荣。

  荣:

  (1)梧桐木。 。形声。从木,荧省声。本义: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

  有时候还写成这样: 。“荣,桐木也”。——《说文》,“荣,桐木。”——《尔雅》。注:“即梧桐。”

  (2)花的通称。“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尔雅》”。

  (3)引申为繁荣:“室宫荣与”。——《荀子·大略》。注:“盛也。”

  (4)引申为迷惑。在金文中营和荣是同一个字。由于字形的原因,“荣”常常与“营”通用。“以荣其意而乱其政”。——《韩非子·内储说下》,这里的荣就有迷惑的意思,所以《淮南子》中营用于迷惑,是从荣这里来的。

  荣有繁茂的意思。引申为营养,是可以的。

  总之,营首先具有环的结构,依托的是脉(经髓);

  其次,它用拥护营血的功能。

  并按一定的运行规律(度),输送到全身去,从而实现营养的功能,并使身体得到生长,繁盛。

  2、卫的本义:

  衛

  就是防护的意思。

  (甲骨文)就是在大道上站岗保卫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金文的一个写法, ,四个脚丫围在一个方块的周围。

  3、营卫生会

  在《内经》的设计中,营和卫构成了一对特殊的关系,同时也分别是两个重要的系统:

  (1)一者在内为养,一者在外为卫。从而实现了联络脏腑与体表,沟通脏腑之间,和充身、荣肤、温煦、灌溉的功能。

  (2)营与卫一为扶助虚弱的根本,一为驱除病邪的力量;所以补虚当考虑营,而攻邪则着眼于卫;

  (3)仅仅如此简单吗?

  显然不是,营与卫之间有着异常微妙的关系,首先他们有着共同的来源,谷与气。其次,他们交互影响,如同阴与阳。第三,他们相互杂处,互为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处,则亭亭淳淳,永享安康,不能和谐,则变生内乱,祸起萧墙。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深入的去看一下,营和卫各自起自何处,即所谓“生”;又是如何相合的,即所谓“会”。

  “会,合也”。——东汉·许慎《说文》。

  (甲骨文),就是器物的盖子。象盖子盖在器物上一样,相合在一起。

  这就是营卫生会。在讲述营卫的问题时,我们必须借助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式,分别去说,但在最终,又必须懂得“兵合一处,将打一家”的道理,综合了来思考,再不能硬是分了开来。

  所以我们惯常说的,都是调和营卫,总是很少营啊卫的去琢磨,离开了营,其实就无所谓卫,没了卫,也就弄不清楚营。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病理的角度,我们都必须记住,“杂之毫毛,浑束为一”,(《灵枢.外揣》)不仅是《内经》叙事之要法,同样也是医道之真谛。

  “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灵枢.外揣》)

  二、营卫的终始;

  《灵枢.营卫生会》:

  对文本的分析:

  1、《营卫生会》是所谓岐伯的观点。(读《内经》要关注论述者是谁。此为一法)

  2、《营卫生会》主要谈了两个问题,完全可以相互分开,各自成文。

  为什么?

  理由有三:

  (1)上下文意。上文是“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阴阳异位,愿闻其会。’”下文是“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下文重点讲的是三焦。(读《内经》要关注提问的人和他的问题。)

  (2)皇甫谧也认为是两篇,所以在《针灸甲乙经》中本篇名为《营卫三焦》,虽然放在一起,但名称很明确的是两个内容。(读《内经》要关注三个版本,皇甫谧本《甲乙经》、杨上善本《太素》、王冰本《素问》)

  (3)杨上善的《太素》,本篇同样一分为二,中间别入了《营气》一章。(读《内经》要关注不同本子目录。因为事类相从是历代注家非常重视的一个方法。)

  放在一起有没有道理?

  有道理。因为三焦实在是一个弄清楚“营卫之道”的关键性问题。为什么说它关键,就在于它说清楚了营卫终始的具体位置。

  终始,是内经所反复强调的。

  “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藏菀熟,痈发六府。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素问.疏五过论》)

  审,古时写作“ ”,就是凭借屋里的兽足印去辨别是什么动物光临了。《类篇》中说,“审,知也”。那么,在黄帝学派中是认为,所有疾病最后要通过《终始》来做出最终的判断。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以终始作为篇名的文章。

  《灵枢.终始》开篇就说:“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灵枢.根结》中也说,“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终始》的地位由此可知。那么《终始》究竟是本什么样的书呢?在《灵枢.终始》篇中有最直接的回答:“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人迎寸口”为什么可以作为终始的依据,这就需要我们营卫的原理中去寻找答案了。

  “凡刺之道,必通于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灵枢.本枢》),好了,我们知道,终始最开始是用来描述十二经络的起始的。上次我们提到,《内经》从人依靠“天饲地给”而生长。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从探讨五味入胃开始,人们逐渐有了以胃为水谷之海营养全身的认识。那么这个营养究竟是怎样从胃出发,并最终实现营养全身的呢?

  甲、谷气三髓:

  在《灵枢经.五味篇》里有段黄帝与伯高谈“营卫之行”的对话: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这段文字,是问营卫之行,但与营卫相关的其实就只有一句,叫做“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谷进入胃后变化为谷气,并分别为五脏所享用。在这样格局里,其中的变化却非常繁多。要一一解释,就要明白,谷气实际上仍然是要分成两种的,一种为清,一种为浊,于是分别行走。这就是营和卫了。

  当然这段文字虽然的确是伯高与黄帝的对答,在类比上应该是属于伯高这个学派的观点的。但放在伯高与黄帝探讨《五味》的这段文字中,还是很突兀的。本篇之后,有同样是以形法入医学的少俞与黄帝继续阐发五味观点的《五味论》,但其中与营卫之行并无关系。

  有更直接关系的则是另一篇,同样是伯高与黄帝的对话,同样收在灵枢中,叫做《邪客》。这段开首,黄帝问的是,邪气客人,或令人失眠的问题,而伯高的回答,则显然更接近前所引营卫之行的答案。

  文字为: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同样被标为伯高观点的两段文字,后者,在营卫之行的回答上,要比前者更为详细。而在宗气行呼吸的问题上,却略于前者。显然,这两段文字是密切相关的,但所指有各有不同的。后者更近于回答营卫之行的问题。

  (相关的文字,比较来看,这就是所谓“事类相从”,是读内经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

  毕竟本章所关注的不是这一方面。需要关注的是,这里对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一是,五谷入于胃,其所走隧道有三,糟粕、津液、宗气;

  二是,宗气(大气),积于胸中“气海”,出于肺,通过喉咙,与大气交通;

  三是,心脉——宗气——呼吸(肺)之间有连动的关系;

  四是,营气与津液的关系。泌,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侠流也。”根据钱玄同记录章太炎讲授的记录:“侠流者,夹流也。夹之使沮(俗作渣)剩而流清也。”营气通过夹“津液”,在注入脉(血管)的同时,而化生成为“血”,从而营养全身(四末),向内注入五脏六腑。也就是说,营气不仅仅是推动血液流行的原因,还是津液转化为血液的原因,这就是“泌”的过程。

  五是,卫气,是一种“慓疾”的悍气。它“先”行于四末、皮肤和分肉之间,而不停息。白天行走在阳分,晚上,行走在阴分。行走阴分的时候,往往是从足少阴肾经开始,转入五脏六腑。

  谷气三髓,一为宗气,一为营道,一为卫道。那么营卫的运行,究竟又是怎样一个面貌呢?

【内经对运动的描述】相关文章:

内经的精华06-10

内经与伤寒07-31

内经的圣人06-19

内经的意思06-21

内经的来源06-13

内经的认识06-13

内经之中的汗05-29

《内经》养生与美容02-09

内经经脉别论10-14

《内经》脉解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