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典籍介绍

时间:2024-09-03 14:11:42 内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帝内经典籍介绍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典籍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係中医理论着作,非一人一时之作。该书的主要部分已形成于战国时间,还有一些内容是秦汉乃至唐代医家补撰的。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名称的不同传本,其中名为《素问》、《灵枢》最为流行。《素问》、《灵枢》两书合称为《黄帝内经》。

  现存的《素问》及《灵枢》二书主要内容是:

  《素问》共81篇:1~2篇论述人体发育的规律,养生的塬则与方法,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3~7篇论述阴阳五行学说在自然界、人体各部机能以及疾病治疗等方面的联繫;8~11篇论述臟腑的生理与其主病;12~14篇论述针、砭、灸法、按摩、汤剂、药酒、温熨等治疗方法;15~21篇论述以脉诊为主,包括色诊、问诊的诊断学,及疾病转归、死亡徵兆;22~30篇论述有关臟腑、经络等病证的临床辨证规律;31~48篇论述若干主要病类(包括热病、疟、厥病、疟病、腹中病、风病、痹病、奇病等)的病候及其针治方法;49~65篇论述週身孔穴("气穴"、"气府"、"骨空")的名称、部位和针刺的手法、补泻和禁忌,以及有关经脉病候的解释,疾病演变过程等;66~71篇及74篇(第72、73篇仅存篇目,塬文已佚)共七篇,系唐代王冰据古佚医书补入,主要阐述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75~81篇杂论有关医理及诊法中的一些问题。

  《灵枢》:1~9篇论述九针的形制十二塬穴、五腧穴(井、荥、输、经、合)、根结穴,针刺方法(九变刺、十二节刺、叁刺、五刺等),针法补泻,烫法,臟腑病候及与情志的关係;10~18篇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经脉、经别、经水、经筋),体表测量(骨度、脉度)及营、卫、气、血,叁焦所主等;19~30篇论述四时杂病、五臟病、寒热病,癫狂、厥病、击痹及其他杂病的病候及刺法;31~41篇论述臟腑解剖、色诊、不同体质刺法、泻血、有关四海、五乱、阴阳清浊、阴阳应十二月之理论及胀病、癃病等;42~46篇论述五行与五腧,针刺之道,疾病传变,梦与疾病,五变病;47~55篇论述臟腑类型,脉诊(人迎、寸口),望诊,疼痛病机,灸法补泻人,人体发育,要穴(标、本、气街)及禁刺;56~66篇论述二十五种人体类型,动输,百病始生,病之逆顺,卫气失常,贼风、水胀病,五行与五味等;67~81篇论述人与自然,五行所主,五人,尺肤诊法,卫气行,九宫八风,九针论,行针之法,刺有五节,以及多种杂病(上膈、无言、寒热、目不瞑、疟疾、风病、眼目诸病、痈疽等)。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论文总集,内容十分丰富。它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较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养生学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

  注重整体观念

  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内经》把人和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和天地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内经》十分强调人和天地自然的密切联繫,认为人必须和自然界统一。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将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引入医学领域。

  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经》中的具体运用:《内经》十分重视阴阳五行学说,它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也不例外。人要健康长寿,亦必须因顺从阴阳变化规律。《内经》认为,人体本身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阴阳之间,还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关係。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人体就会生病。治病的目的就是要调整阴阳,使人体恢復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同时,《内经》又很重视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不同属性来分析人的生理、病理现象。根据五行彼此间的相生相剋关係,认为人的臟腑器官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保持动态平衡的。"太过"、"不及"都会破坏这种平衡,而导致人体发病。治病就是要调整这种平衡。

  重视臟腑经络学说

  关于臟腑学说:《内经》认为,五臟六腑是维繫人体生命的重要器官。《内经》所说的臟腑不仅仅有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有功能系统的概念。臟腑各有其功能,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特别是五臟,有主宰生命和精神活动的作用。

  关于经络学说:《内经》记载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所联络的臟腑及主病,诊治等内容。认为,经络在人体生理上是运行气血,以沟通臟腑、内外组织器官的通路,同时也是病理上传导病邪,治疗上发挥药物性能和感受针灸的通路。

  强调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内经》认为五臟精气是产生情与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五臟有病,就会有异常的情志出现。同时强调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果情感和思虑过度,失去调节,亦将损害身体健康。因而《内经》强调医生诊病时一定要把社会因素与精神因素考虑进去。治疗上,除用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採用心理疗法。

  注意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内经》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提倡个体的养生方法。要求医生"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内经》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认为医学与迷信是水火不相容的,难与信鬼神者谈论医学。

  总之,《内经》既注重整体观念,也重视辨证论治,它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奠基之作。《内经》问世后,歷代医家无不把它作为必读的教科书,歷代医学着作无不从《内经》中寻找自己的理论渊源。《内经》不仅为国内医家所重视,而且有相灵的国际影响。例如歷史上日本、朝鲜等国,曾把《内经》列为医生必读之书。《内经》的部分内容已相继译成日、英、德、法等国的文字。一些国外针灸组织,还把《内经》列为针灸医师必读的参考书。

  黄帝内经简介

  医经著作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圭臬。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的古代哲学。

  《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素问》、《九卷》两传本系统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

  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

  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

  《九卷》一书传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和《灵枢》等多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

  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谧所撰《甲乙经》一书就是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以及唐宗海《中医汇通医经精义》等。

【黄帝内经典籍介绍】相关文章:

《黄帝内经》介绍05-10

解读黄帝内经06-29

黄帝内经原文10-05

《黄帝内经》精华典章10-03

《黄帝内经》人体的奥秘09-14

黄帝内经运气与养生06-18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05-29

《黄帝内经》静与躁10-01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08-06

《黄帝内经》秋季养生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