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鉴赏评价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鉴赏诗中如何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可以感知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分析主旨句
2、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
三、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七言古诗,篇幅较长。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研究”的精神,结合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整体感知全诗,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的办法,实现教学目标。至于音乐描写,则用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那一段的录音并加以点评的方法来完成。
四、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跟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画出来。
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3、思考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⑵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⑶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方面:
1、准备高三册语文朗读带⑵;
2、录制《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磁带一盘。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语文磁带《琵琶行》,为鉴赏课文创造气氛。
(二)研读课文
1、教师指定学生找出诗前小序与诗歌对应内容并归纳。
2、指定学生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教师归纳:
①浔阳江边闻琵琶;
②江心聆听琵琶曲;
③江中又听身世苦;
④同病相怜感慨多;
⑤再闻琵琶青衫湿。
3、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我最喜欢的人物”。教师归纳: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琵琶女:少年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晚年时年长色衰,寂寞凄凉。
诗人:左迁前朝廷谏官;左迁后江州司马,凄凉郁闷。
两个人物,身份不同,遭遇相似,学生喜欢哪一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句子”。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句;可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句;可能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肯定,分析这些句子好在哪里,但不深究,然后巧妙及时地将讨论引导到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来。
诗人与琵琶女有许多相似点:
①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是誉满京华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②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直言敢谏遭贬谪);
③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洵阳的共同经历。
诗人从自己与琵琶女相似的遭遇中,发出同病相怜的感慨。
5、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段落”。注意事项与前一点相同。教师归纳:本诗音乐描写非常成功。诗人分两个阶段描写琵琶女的演奏。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表现琴声“有情”。这一阶段,诗人直接讲感受,他听出了琴声的抑郁悲伤。第二阶段:演奏名曲,表现技法高超。这一阶段,诗人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琴声的变化。共写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表现琴声的急切愉快;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声作比,表现琴声的轻快流畅;
第三乐段,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作比,表现琴声的热烈紧张。
(三)迁移训练
用鉴赏本课音乐描写的方法赏析王小玉高超的歌唱艺术。
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一节磁带。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老残游记》描写音乐,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并大量使用比喻,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与《琵琶行》相比,《老残游记》写旋律的变化更复杂:“初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一个尖儿”—“极高的地方”“回环转折”—“又高一层”—“接连三四叠”“节节高起”—“陡然一落”—“愈唱愈低”“愈低愈细”—“听不见”—“声音从地底下发出”—“忽又扬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四)布置作业
就《梁祝》或《二泉映月》写一段描述音乐的文字,200字左右。
提示:反复听取《梁祝》或《二泉映月》,运用比喻或摹声等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写出悲愁伤感的意味来。
附:板书设计
1、音乐描写
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诗人直接感受—抑郁悲伤
第第一乐段:比喻摹声—急切愉快
第二阶段:演奏名曲第二乐段:莺语间关—轻快流畅
第三乐段:银瓶铁骑—热烈紧张
2、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誉满京华的名艺人
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年长色衰嫁商人
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
直言敢谏遭贬谪
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浔阳的经历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二、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
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
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鉴赏诗歌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⑴ 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⑵ 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⑶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⑴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⑵ 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
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
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
⑶ 学生思考: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明确: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⑷ 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⑸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⑴ 学生默读三至五段。
⑵ 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理由是什么?
明确: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
⑶ 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二、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
三、作业
1、背诵全诗;
2、找白居易其他诗歌作品,如《长恨歌》。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琵琶行》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诗从肺腑出”专题。本专题选取的都是流芳百世的名篇,都来自于生命的力量,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过诵读和学案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和手法巧。本篇课文的亮点是情景动人,细节点透露着深刻的含义,作者的语言描绘恰当贴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还原情景,整体感知内容情节。在此基础上,探究文本中两个重要细节点,一是音乐的文学呈现,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感叹的归因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歌语言的生动和谐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需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高超的比喻来描摹音乐的能力。在认知上,高一学生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本能自行对本文的字词进行疏通。在情感上,他们基本具备了对诗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诗词意蕴和情感的兴趣。学生需要采用诵读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文。
【自主学习】
首先诵读明意,这篇文章比较长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就必须做好课前预习。而导学案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首先导学案上设置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多读要求至少读三遍最后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把有疑惑的地方和不能确定答案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在下次的课堂上作为自己的学习重点来解决。另外补充描写音乐的文章增加内容的厚重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描写音乐的高超的语言艺术。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伯牙是有名的琴师,钟子期是一砍柴的。伯牙弹琴时,琴声雄壮高昂,钟子期知道他要表达高山的雄伟气势;而琴声转为清新流畅时,钟子期知道他要表达无尽的流水。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说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懂他琴的人了。于是把他那心爱的瑶琴摔碎在青石上,终生不再弹琴。这就是有名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一千年后,一文人骚客,一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传诵的知音绝唱。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共同见证他们的知音传奇。
二、认识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作品有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和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
三、了解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由琵琶女的遭遇引起共鸣,诉说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四、诵读悟情
1、诵读正音
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他同学指出朗读中的读错的字词。教师适当板书。
2、听配乐朗读
要求学生听读中把握诗中的情感。
五、品味赏析
听配音朗读我们已被深深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文中几次写音乐?那次写的最精彩?划出有关描写音乐的句子,细细品味。
◆一品音乐美
用自己的话描述你从文中听出的音乐美。
有嘈嘈的如急雨的大弦声
有切切如私语的小弦声
有嘈嘈切切如珠落玉盘的大小弦合奏声
有花底莺语的滑
有泉流冰下的难
有愈流愈小愈流愈弱的艰涩
有无声处的有声
有银瓶乍破铁骑刀枪的轰鸣
有收拨一划的戛然而止
这琵琶声真可谓是五彩缤纷、变化多端,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滑有涩、有抑有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荡气回肠,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功效。
◆二品手法巧
这美妙的音乐,诗人是怎样描绘出来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1、选用恰当的动词
“转”“拨”“信手”表达出琵琶女虽只是调弦定音、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非同凡响。“拢”“捻”“挑”描绘琵琶女弹奏时动作的娴熟、技艺的高超。
2、用比喻,以声喻声
大弦的嘈嘈、小弦的切切、大小弦合奏的嘈嘈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玉盘敲出的.声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用花底莺语、泉流冰下喻曲调的流转与凝涩,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刀枪鸣喻曲调的雄壮高昂,用裂帛喻强力收束、嘎然而止。这里选用大家熟知的声响作喻,化无形的乐声为具体可感的声响,写出琵琶声的五彩缤纷疾徐抑扬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音乐的妙处。
3、巧用叠词、拟声词、连绵词
嘈嘈、切切、间关、幽咽
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4、用听者的感受衬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演奏结束了,悄然无声,人们被音乐打动了心醉神迷沉浸其中,衬托出音乐的美妙绝伦。
5、用环境烘托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6找异同,悟手法、
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中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的异同,进一步体会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相同:
(1)用比喻
《琵琶行》以声喻声,用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旋律描绘得多姿多彩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有亲耳聆听之感。
《明湖居听书》用视觉感觉设喻,描绘出王小玉唱腔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2)用听者的感受衬托
《琵琶行》中听者的感受凝炼含蓄。《明湖居听书》用比喻夸张写听者的感受
不同:《琵琶行》既赞叹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又慨叹其凄凉遭遇抒发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不平。《明湖居听书》极力形容王小玉唱腔的美妙,无弦外音。
◆三品用情深
1、琵琶女用情弹奏,诗人饱含深情地进行描摹,请划出音乐描写中饱含诗人和琵琶女感情的句子,并体会他们的深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调弦定音,声中含情,情随声出。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每一声每一弦都尽量压抑心中的悲苦,但声声含悲,倾诉着不得意的经历。“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信手弹来,每一拍都流露出无限的辛酸。
琵琶曲调时而急切欢快,时而轻快流畅,时而低沉抑郁,时而愤激不平,更是饱含着琵琶女浓浓的情。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能从无声处听出琵琶女幽幽的愁,深深地怨,比有声的弹奏更悲凉。
诗人能从旋律节奏的抑扬快慢的变化中听出琵琶女的复杂的内心情感,并对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真切感人的描写。
2、琵琶女借乐诉怨,悲情弹奏,诗人为什么能听出诗中的悲情,甚至泪湿青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找同学概括他们“天涯沦落”的遭遇
琵琶女白居易
才貌双全名动京城才高位显
年长色衰飘零憔悴谪居卧病
◆授之于渔,体验践行
学习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手法,找学生试分析第一段、第三段中描写音乐的手法
六、小结
有人说:音乐是心灵的律动和交响,是流淌着的文字;文字是心灵的声音和共鸣,是飘飞着的音乐。正是由于遭遇相同才能引起诗人与琵琶女的共鸣,引起文字与音乐的共鸣;有了共鸣才能有感而发,让诗从肺腑出。可以说《琵琶行》是诗人最真诚的情感流露,是诗人灵魂深处最真切的呐喊。
七、作业
反复聆听一首你喜欢的音乐,借助于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200字左右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二上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11-18
高二上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11-03
高二上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2篇11-18
琵琶行教学设计12-27
《琵琶行》教学设计11-03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05-29
《琵琶行》教学设计15篇12-17
《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21篇)12-29
《琵琶行》教学设计方案12-22
《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18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