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钱唐湖春行》教案及赏析习题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跟练习题打交道,多做练习方可真正记牢知识点,明确知识点则做练习效果事半功倍,必须双管齐下。你所了解的习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钱唐湖春行》教案及赏析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唐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 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 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1、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2、听录音朗读,感染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
(2)、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3)、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四、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
五、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3、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5、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课堂达标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和“才能”表现了 ( )
(2)这首诗是写( )作者的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 )
八、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九、教师寄语
最后老师根据这首小诗,送给大家一幅对联,希望同学们 都能做一个富有诗情、诗心之人:
莺歌燕舞,姹紫嫣红,西湖处处春明媚
诗情画意,齐欢同乐,心海时时爱暖盈
《钱塘湖春行》阅读赏析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 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2分)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2分)
3. 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4. 展开想象,把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现的情境描写出来。(2分)
答案
(1)(2分)答:“行”字为线索(答“春行”也可),1分;“早春美景”,1分。
(2)(2分)答: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3.(2分)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意对即可)
4.(2分)答案略,所写内容要符合诗句内容,语句要优美。(对“乱花”“浅草”有描写即可)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________ ”“ ________”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2分)
6.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5.莺争暖树(1分),燕啄春泥(1分)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
《钱唐湖春行》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⑵,水面初平云脚低⑶。
几处早莺争暖树⑷,谁家新燕啄春泥⑸。
乱花渐欲迷人眼⑹,浅草才能没马蹄⑺。
最爱湖东行不足⑻,绿杨阴里白沙堤⑼。
注释
⑴钱唐湖:杭州西湖的别称。因古时杭州名为钱唐,故名。后来写成“钱塘湖”。
⑵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⑶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⑷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春时初来的燕子。
⑹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⑺没(mò):隐没。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足:满足。
⑼白沙堤:指西湖东面的白堤,上有断桥等名胜。
翻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赏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钱唐湖春行》教案及赏析习题】相关文章:
《钱唐湖春行》10-05
《钱唐湖春行》阅读答案及赏析10-01
《钱唐湖春行》教案 初一10-28
《钱唐湖春行》导学案08-08
《钱唐湖春行》赏读11-27
《钱唐湖春行》阅读练习09-15
《钱唐湖春行》阅读答案07-12
《钱唐湖春行》教学实录及阅读练习题07-10
《钱唐湖春行》教学案例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