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

时间:2024-04-02 14:45:25 沁园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词作。此全词风格豪放,用典贴切,景物壮丽,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1、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2、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3、舸(gě):大船。

  4、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5、遒(qiú):强劲。

  6、遏(è):阻止。

  7、独立:典出《九章·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8、湘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9、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10、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

  11、漫江:满江。漫,满,遍。

  12、“鹰击”二句: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13、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14、怅(chàng)寥(liáo)廓(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15、苍茫:旷远迷茫。

  16、主:主宰。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17、携来:挽,牵。来,语气词,无实义。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18、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本指山的高峻,此处意谓不平凡、不寻常。稠:多。

  19、恰:适逢,正赶上。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4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子升、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20、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风华,风采,才华。茂,丰满茂盛。

  21、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态气概。

  22、挥斥方遒(qiú):热情奔放,劲头正足。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方,正。遒,强劲有力。

  23、“指点”二句: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24、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食邑万户。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25、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里引用祖逖的“中流击楫”典故。这里指游泳。

  翻译: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起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长沙是毛泽东早年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11年,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长沙长达12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4年至1918年,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毛泽东与萧子升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友,在长沙市荣湾镇刘家台子蔡和森家成立了新民学会,萧子升被选为总干事,毛泽东和陈书农被选为干事。1919年起,毛泽东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湖南一师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运动时期,他组织领导了湖南的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接着,他领导了“驱张运动”。1920年9月,毛泽东与何叔衡在长沙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次年7月,他和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共一大。10月10日,他们在长沙建立中共湖南支部,毛泽东为书记。不久,又组建中共湘区委员会,也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参加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的领导工作。9月,又返回长沙,领导反对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的斗争,并开展工农运动。1925年2月,他带着妻儿回到韶山养病,并领导开展农民运动。8月28日,赵恒惕电令湘潭县团防局逮捕毛泽东。毛泽东得到消息后,秘密潜入长沙。在赵恒惕追捕下,他却在长沙待了一二十天,会见了中共湘区、省工团联合会、文化书社的负责人。9月上旬,他奉命赴广州参加国民政府工作,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离开长沙前夕,毛泽东重登岳麓山,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整体赏析

  《沁园春·长沙》是青年毛泽东的一篇力作,是一篇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的壮美词章。纵观全首词,写景、述事、抒情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无论是数词还是动词的选用,呈现的都是一种豪迈的气势。写秋景而不衰飒,忆往事而不惆怅,景、事、情紧密交融,大气磅礴,实开临秋抚事词篇之大观。

  词的上阕是借秋景抒发革命激情。“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一词给人一种寒气扑面、秋风凄厉之感,既点明了作者到达长沙的时间,更是作者对自己生命处于危险之中的切肤感受。“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给人一种大河之中、小洲之上的空旷感。接下来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这幅秋景异常壮美而富于活力,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作者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作者描绘这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不是信手拈来,极目所及,而是经过艺术加工,赋之以主观情感的,把作者积极乐观的心志寄寓在景物之上。面对如此壮美的秋景,作者不禁心动神驰,喷出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把自然风景静态和动态的生物作了高度的概括,深刻揭示秋景之奥秘,揭示人生之哲理。“怅寥廓”三个字,表露出作者深沉的思虑。面对如此多娇的祖国,反观人民不能当家做主的残酷现实,迫使他在怅惘中从内心深处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气壮山河的诘问。这一诘问道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阕的抒情乐章。

  词的下阕侧重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以“忆”字为统领,以情为线,带情叙事,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携来百侣曾游”点明作者过去常和志同道合的学子来橘子洲游览,为下文做铺垫。“峥嵘岁月稠”正是“曾游”时的时代特征。一个“恰”字打开记忆的窗口,“同学少年”是“百侣”的年龄特征;“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是“百侣”的素质特征;“挥斥”“指点”“激扬”,表达“百侣”的革命气势与革命豪情。“粪土当年万户侯”,典出《离骚》“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这里的“粪壤”是楚怀王左右的亲信,如上官大夫靳尚之流。“百侣”撰写激浊扬清的文章,反对弊政、提倡革新。在热血青年们眼中,那些毫不顾及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达官贵人,如同封建时代的万户侯一样,为人不齿,粪土不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一种令人兴奋神往的景观,表面上是在回忆游泳经历,似乎也隐指作者和“百侣”在“五四运动”中激流勇进,勇于革命,同时也隐喻作者在历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希望昔日的“百侣”同自己一道“到中流击水”,以掀起中国革命的新高潮。这表现了作者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上阕“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这首词脱尽自古文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全词无论写景、忆旧、议论、记事,都紧紧系于变革现实的思想主线,主题鲜明,羽翼丰盈。词中景物之壮丽,人物之英俊,事迹之卓绝、情感之豪迈,四者格调一致,相互辉映,建构浑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个世纪伟人的临秋情怀。整首词意境雄伟瑰丽,革命理想崇高。吟之,其情动人,思之,其理感人。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工诗词。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

  诗词欣赏与评价。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法指导: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诵读欣赏

  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2、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

  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五、练习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①、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②、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③、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④、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⑤、万类霜天竞自由

  3、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老习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学生回答:“同学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

  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

【《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相关文章:

《沁园春长沙》的原文08-18

沁园春长沙原文08-11

沁园春·长沙原文06-16

《沁园春 长沙》原文及翻译赏析06-20

沁园春雪原文译文09-10

沁园春 长沙06-25

沁园春·长沙12-28

沁园春·长沙03-07

沁园春·长沙情感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