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时间:2024-12-03 18:24:31 夏仙 沁园春 我要投稿

《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2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体味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教学重点

  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品味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探究情景关系和文中修辞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基本把握诗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阙词中意象特点,对意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了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有了转变,但还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尝试用绘画来表现词中意象。

  课前准备

  学生:

  1.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名家朗读本词,模范名家朗诵,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意象意境等相关知识,为把握意境和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师:

  1.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2.内容处理,对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再从意象方面探究情景关系,补充修辞知识。

  3.基础作业,背诵全词,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4.拓展作业,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上节课作业——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分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

  优点: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色彩绚丽,个体比较突出;

  缺点:整体布局不够和谐,有些杂乱;

  下面,我们从整幅图的布局来分析湘江秋景图,感受图中意境。

  巧设任务

  导入新课

  互相评价

  交流思想

  把语文能和专业技能结合一起,在互相评价中,寻找差异,加深理解

  新授内容

  导入

  【深入文本品读鉴赏】(承接上节课)

  1.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意象布局是怎样?

  2.探寻整幅图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通过远近相间、俯仰并用,整幅画面形成阔大高远的意境

  提问引导

  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本词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探景究情体味情感】

  1.上阙中的湘江秋景图的中景、情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鹰

  以壮景写豪情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为几层?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3.这些内容分为几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共分为三层:第1层:“恰同学少年”——点名了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描绘了他们特有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以图带文归纳主题】

  1.中流击水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讲解对偶、借代等修辞的特征,让学生归纳全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对偶粪土当年万户侯——借代设问

  【总结方法,倾述感悟】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总结方法:揣摩字词体味情感

  探景究情归纳主题

  倾述感悟:青年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绘制图画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阅读《水调歌头?游泳》。

  1.小结本文的情景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主题。

  【布置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2.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沁园春·长沙》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

  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选材典型。

  d、语言极富表现力。

  “层”写出了山的远近高低,“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

  e、一改“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下片

  1)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2、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3、背诵全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 3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

  2.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4.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自读、品读与朗读相结合,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诗歌写作思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毛泽东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毛泽东词的特点,领略诗词的艺术美,积累名句,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理解词中意象。

  2.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

  【知识链接】

  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倚声”“填词”等。

  (3)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4)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基础自学】

  1.文学常识: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________,它决定词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________,“长沙”是词的__________。

  2.知人论世:

  (1)毛泽东,字。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2)《沁园春长沙》写于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四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3.基础知识:

  ①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漫()江百舸()争流怅寥廓()岁月稠()

  峥嵘()方遒()浪遏()飞舟万户侯()

  ②理解下列字词在词作中的语义

  漫江: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怅:寥廓:

  谁主沉浮峥嵘:

  稠:恰: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激扬:粪土:击水:浪遏飞舟:

  4.读出诗的节奏,品味诗的情感。

  5.整体感知:

  (1)朗读全词,并概括词的上、下两阙内容:

  (2)本词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

  (3)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命一个小标题。

  【合作探究】

  1.上阕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2.“自古逢秋悲寂寥”,文学作品中的秋景不少是萧条、肃杀的。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原义是失意,此处应是失意吗?“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三句与前面写秋景有什么关系?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4.“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诗人从哪些角度写了“同学少年”?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6.《沁园春长沙》诗人自我形象是怎样得以表现的?

  【检测案】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成形于,盛行于;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派和派两种。

  2、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róng)携(xié)遏(è)制

  C、漫江(满)寥(liáo)廓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yáo)

  3、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漫江碧透百舸寥郭B、沉浮携带仓茫

  C、挥斥酋劲峥嵘D、遏阻惆怅激扬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B、怅寥廓(失意)

  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D、浪遏飞舟(阻止)

  5、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景表现出来。选出本诗锤炼得精彩的字。()

  A、独寒击翔B、染透争击

  C、层漫遍底D、碧尽遍

  6、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8、“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沁园春·长沙》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 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 《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 《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 为什么 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 )

  3、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词已经深深地浸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了。阅读鉴赏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纯净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在学习这首诗词之前,我需要考验一下大家以前的语文功底。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我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我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我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塣志。

  写塣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四、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五、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字音、字形、词语,背诵全文。

  ②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③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④学会以意境为切入点鉴赏词作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读教学法。

  ②感情体悟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与把握。

  2.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红》,这是一首歌唱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歌曲。毛泽东不仅是伟大领袖,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还是优秀的书法家、诗人。

  毛泽东善于用古典诗词抒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理想。

  二、介绍“词”的相关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故又称“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三、背景介绍

  1925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蓬勃高涨,发展迅猛。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疯狂镇压,中华民族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

  长沙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重回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革命形势和往事,心潮澎湃。

  四、读文,正音

  1.学生自由朗读。

  2.正音

  沁(qìn) 舸(gě) 廖(liáo)廓(kuò)

  遒(qiú) 峥嵘(zhēng róng) 遏(è)

  五、突破难点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意象?主要特征是什么?

  2.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

  意象(壮丽)――积极向上,昂扬奋进,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借景抒情)

  3.壮景与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高远广阔,壮丽绚烂。)

  六、拓展延伸

  1.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2.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萧条凄凉,清冷惨淡。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蕴。而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这与作者的什么有关?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①毛泽东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势。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②这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性格、志向”有关。

  3.从毛泽东身上你得出什么结论?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首励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

  4.然而,空有志向能行吗?

  不行。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态度。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驶生命,要么生命驾驶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常常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人生的方向也是由态度决定的。

  心态决定命运: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描写秋日独游所见橘子洲头秋景,想到“谁主沉浮”的民族命运问题。下阕回忆从事革命活动不平凡的岁月,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教案 6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一首诗:《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也有人说是明人的作品)。19xx年,毛泽东的年龄正与我们现在相仿,性格决定命运。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

  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

  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之后 创立新民学会 《湘江评论》 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和省港大罢工 农民运动 国共两党统一战线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长沙 橘子洲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

  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

  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 湘江霜天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

  1、写壮景,抒豪情

  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 (动)

  俯瞰:鱼翔浅底 (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内容与此相近。(齐诵:“昔秦皇汉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④中流击水图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对比手法: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①色彩:“万山红遍” 与“漫江碧透”

  ②动作:“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③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④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

  3、语言品味: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

  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六、齐诵全词。

  齐读下面这首诗《诗人·领袖》(印发)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七、拓展

  1、比较分析《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和《沁园春·雪》中“风流人物”的形象。

  2、阅读下列诗句,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3、课外摘抄五首以上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 7

  使用说明: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完成学案。

  学习目标:

  1、欣赏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意。

  3、适当拓展阅读,学习诗人情怀。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1925年之秋:国共合作,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湖南、广东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此时,毛泽东由韶山赴广东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2、同学少年:毛泽东1911年到长沙,进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到橘子洲一带游泳,畅谈人生国事,慷慨激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与同学开展反袁斗争;1916年,毛泽东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斗争,同学参加者众多;1919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成员多为第一师范同学;1920年7月,毛泽东回湖南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建党的一支力量,骨干多为同学。

  二、自主学习:

  1、熟读全词以下的字不容易读准确,注出拼音:

  2、诵读中设想自己就是诗人,我发现,描写诗人行为

  又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发展线索的是这几个字:

  ()—()—()—()—()—()

  三、合作探究:

  1、诵读上阕:

  (1)“独”立“寒秋”,诗人的情感本应该是()的,但是,诗人却“看”到了这样一幅湘江秋景:

  (注1:读诗方法之一展开想象,把诗句化为散文句子,展现出诗中景象。)

  (2)置身于这样的湘江秋景中,我感到这境界充满了()。

  (注2:读诗方法之二体会景象,感悟其氛围与特点。)

  (3)再次诵读,用声音表现出景象的特点。

  (4)置身这样的景象之中,诗人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详解“怅寥廓”一句:

  2、诵读下阕

  (1)上阕结尾诗人发出惊天动地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回答了吗?怎样回答的?把诗人的.回答明确写出来,应该是:

  (2)细读“同学少年”一节,我感到,这真是一群()的人。

  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诗人()的情怀。

  (注3:读诗方法之三体会人物形象特点,并且从中领悟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

  (3)结尾句中,蕴涵着诗人的呼喊,把它写出来,应该是:

  3、再诵全词

  (1)从情与景的关系看,这首词和许多词一样,上阕(),下阕(),这种情况叫做();

  上阕的景象中蕴涵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这种情况叫做();

  下阕结尾一句是一幅画面,其中蕴涵诗人深深感情,这种情况叫做()。

  (注4:读诗方法之四体会情景关系,判定抒情方式。)

  (2)上阕的湘江秋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如果把它理解为当时大革命形势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如果把它理解为祖国壮丽河山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如果把它理解为波澜壮阔人生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其实,还可以把它理解为()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注5:读诗方法之五对诗中的意象意境作不同的合理解读,可以读出诗的多重意义。)

  四、当堂检测:

  准确填写空格中的字词:

  ()子()头层林尽()百()争流万类霜天()自由怅()

  ()岁月风华正()挥斥方()万户()浪()飞舟

  五、课后作业:

  中国古代,写秋的诗很多。

  1、请诵读下面三首诗,并简要分析: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衰。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总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分析:这三首诗写的秋景,其特点可以用这些词概括:

  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这些:

  2、再诵读下面两首诗,并简要分析: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分析:这两首诗写的秋景,其特点可以用这些词概括:

  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这些:

  3、最后诵读课文后毛泽东三首诗,用下面的格式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表达一下你读了这些诗以后的感悟:或许,我的人生也会遭逢“独”立“寒秋”的境况;但是,我不会;我要......

  《沁园春·长沙》教案 8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二、简绍词的有关知识:(学生介绍,师补)

  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

  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词的分类: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三、介绍写作背景:(生介绍)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指导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uò)遒(qiú)遏(a)

  五、教师读词的上阙:

  1、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2、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⑴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⑵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

  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3)描绘了一幅这样的图景?

  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4)用散文化语言描述画面:(生)

  3、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⑴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中间七句。

  ⑵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⑶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

  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

  8、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9、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⑴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教师小结: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

  明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三、阅读铺叙

  1、导入:“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2)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3)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4)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2、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3、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四、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阅读煞尾:(后3句)全班齐读:

  手法:情中显志

  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师:用散文化语言描述?

  师:主要内容: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总结:

  这首词上阕写景,用精当、形象的词语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景色,以设问结尾,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结尾仍用设问句,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祖国的命运和革命未来应该由博大胸怀、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来主宰。

  反复朗读这首词,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沁园春·长沙》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来。

  课时安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xx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xx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 舸 阔 遒 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 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习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 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 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 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

  (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 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 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起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 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 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 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提问】第三层是典型的回忆。这个典型的回忆突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写当年青年学子在湘江游泳,击水湘江的情景。这一层,以青年学子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矫健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学子的形象,我们从这群青年学子浪遏飞舟的情景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是一群胸怀宽广,思虑深沉而又气势如虹的革命青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特写镜头呢?

  【明确】 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 把下阕连起来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七、深化总结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 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学习诗词重点在于诵读,如何进行诵读,今天我介绍了四种诵读的方法,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还不够,还要把这种东西转化成为能力,进行迁移性的诵读,所谓迁移性的诵读,就是这一课老师讲了我们读懂了,我们自己能不能按照了解性的诵读,理解性的诵读,评赏性的诵读,记忆性的诵读,也来自己读一读老师没有讲过的课文呢?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 10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沁园春·长沙》教案 11

  一、教学目的

  1、 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2 、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继续学习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借鉴写法,学写现代诗歌。

  二、教学重点

  赏析诗词的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四、 教学工具

  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单元教学模式介绍 (投影呈现)

  a、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b、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

  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c、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明思想)

  d、写写:拓展鉴赏

  仿写、学写新诗

  (二)、课文学习《沁园春长沙》

  1、说说:

  a、说说你的理想?(学生自由表达)

  b、教师点评后引导:你们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吗?你们能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吗?(投影呈现教师的所作:《一个战斗机飞行员的独白》)

  c、导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 长沙》(投影呈现课题),看看作者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感受伟人之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a、初读课文,注意押韵;再读部分词句,引导学生明了诗词的节奏划分,特别是其中“一字领”部分。

  b、将《沁园春 .雪》与课文对比读 (投影呈现《沁园春. 雪》)

  c、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呈现投影词的体例知识)

  d、“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听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谈听后感受。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提及毛泽东的书法也是大气磅礴的。(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如果学生理解不太好,也可再以投影形式补充。(呈现整体把握的思想内容)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3、议议:讨论与交流

  a、学生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b、学法与鉴赏点拨:赏析写景 : 写景顺序 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 景物特征(意境)

  分析叙事 : 人物做了什么 ; 怎么做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c、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评与引导。

  d、归纳与总结(呈现相关内容投影)

  远近/高低/动静 大江/万山/层林/长空 红遍/尽染/碧透 舸争/鹰击

  立体的画面/深远的意境 背景壮阔/气势雄浑 景色壮丽 场面壮观/力量雄健

  (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投影片之一)

  百 侣 (人数众多)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指点、击水、浪遏 粪土万户侯

  神 情 动 作 心理

  才华横溢 事业伟大 行动刚健有力 理想高远

  (峥 嵘 岁 月 稠) (投影片之二)

  e、如果学生对上述理解还有问题,可超级链接到相关图片讲解。(呈现相关图片页面)

  f、课文学习小结:思想感情、诗艺手法。(可返回前面幻灯片页面进行回顾总结)

  4、写写:

  课后作业:

  鉴赏《沁园春 . 雪》

  将自己的理想用写诗歌语言写作表达出来。

  《沁园春·长沙》教案 1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具体让学生体会意象、意境;通过意境营造的情境氛围体会作者情感。知识结构图就是意象———意境————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朗读技巧,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预习了诗歌,可是对于这首诗歌的上片,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意象,只知道是景物描写,面对诗歌还是像初中那样的死记硬背,并没有掌握诗歌的解读办法,还需要高中教师在学法上给以指导,所以我让学生找出上片的景物描写,并指出这些景物的词性,感悟整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进而分析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神采飞扬,指点江山,他是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感受《沁园春长沙》的魅力。

  二、背景链接: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此时的毛泽东已被排挤出中央委员会,且被军阀赵恒惕通缉,真可谓“乱离朋友尽,独在天一隅”。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澎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三、学习目标:找出上片意象并分析其特征,赏析诗歌意境,初步掌握意境题答题模式。

  四、诵读诗歌,感知氛围

  五、老师提问,学生做答(结合课文内容,字句翻译)

  六教师分析:上片通过寒江、霜天、万山、百舸、飞鹰、游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一:再读上片,概括上片内容学生讨论,学生可能抓不住命名的关键,老师引导。让学生参与课堂,激活课堂。

  提问二、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请在课文中勾画并回答。教师准备意象概念的讲解。学生可能抓不住意象,只能找到景物,那就从景物开始引导学生了解意象。真正进入诗歌考题意象的讲解。

  提问三、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学生可能不知道抓什么去体会意象的特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分析意象

  提问四、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学生讨论,学生对意境基本没有概念,教师需要逐步引导讲解,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让学生体会意境,感悟意境,进而体会情感。

  六、教学评价设计

  以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来确定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教师也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小组成员内部也对成员之间进行评鉴,在彼此的评价之间可以查缺补漏,把课堂教学的结果延伸到课外。

  七、教学板书

  沁园春长沙

  上阕:即景抒情[提出问题]

  写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抒情:怅、问

  下阕:回忆抒情[巧妙作答]

  总结:

  1、思路清晰构思巧妙

  2、用词精当意境深远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进行的比较流畅,按照由课内到课外的思路进行延伸,我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对意象的讲解,到意境的感悟,到诗歌感情的流畅分析,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有遗憾,就是在扩展到抒情方式就更好,点一下借景抒情,课堂上有学生把意象理解偏颇的地方,我说通过词性来判断,意象都是名词。如果重新学习,我会加入抒情方式的讲解。

【《沁园春·长沙》教案】相关文章:

《沁园春长沙》教案08-15

《沁园春·长沙》 教案06-06

沁园春 长沙教案10-11

沁园春 长沙教案06-26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08-24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06-06

沁园春·长沙07-25

沁园春 长沙06-25

沁园春·长沙03-07

教案沁园春长沙三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