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后反思

时间:2024-10-25 16:17:20 劝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孙权劝学》教后反思范文

  篇一: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教后反思范文

  《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教学使用的视频《刮目相看》,对学习基础比较弱的授课班级,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

  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成语)也重在运用。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本课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1、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2、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在布置作业时,也注意到了写作能力的培养,假如时光穿越,吕蒙和方仲永相见会怎样?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小作文。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篇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如果能有多媒体协助教学,那么课堂气氛会更好一些

  这节课我为了充分地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以“体验式的教学行为和理念,组织了较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者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整节课主要是围绕学生在读上下工夫、让学生自我体验在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一节课的体现是突出的。特别是在“读出感情”这一环节的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体验”教学的特点,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到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的语气。 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忽视。在这节课中,老师始终站在点拔者的位臵,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集中时间与精力对难点进行突破;正是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启示。这样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

  反思这一节课,既有可以说的优点,但是缺点也不少。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上缺少的朗读。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以教师范读,教师点名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读和评

  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 能够直观感受。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

  三.开展了课本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忽略了其他该设计的教学东西,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详细。

  二.板书虽然简洁但是却忽略了对重点词语及句式的板书,文言字词讲的少。

  三.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四.没有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体验的交流,当然这也和本文的内容有关。

  篇三:《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为了磨好这一节课,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广泛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资料,正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细致了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能力,选用适合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根据文言文教学的需要,采用了多读,整体感知内容,小组合作研讨归纳主题,拓展延伸,等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朗读。开始通过听读,读准节奏。再自主朗读,分小组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达到流畅,结合注释,还进行了自由读,小组竞读,集体读。最后,讨论归纳主题后,又让学生精读,读出感情,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染力。其次,得益于学生结合实践进行拓展练习,“从吕蒙看自己”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巩固了学习效果。

  反思这一节课,既有可以说的优点,但是缺点也不少。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朗读。朗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占较大比重。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扩充课堂容量,教学更直观。

  三.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谈读后的收获,明白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忽略了其他该设计的教学东西,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详细。

  二.多媒体运用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活动欠灵活。

  三.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四.没有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体验的交流,当然这也和本文的内容有关。

  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忽视。在这节课中,老师始终站在点拔者的位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集中时间与精力对难点进行突破;正是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启示。这样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

  篇四: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先介绍文中的有关人物,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这些人物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听录音朗读或者教师范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提前准备好再展示才出来,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课文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成语)也重在运用。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本课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你收集到哪些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重要性的名言警句?学生的收集不多,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朗读。希望能对班级里那些缺乏读书意识与习惯的学生有所启示。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反思08-03

孙权劝学的教学反思07-10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0-06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08-18

孙权劝学反思(15篇)09-25

孙权劝学反思15篇06-04

《孙权劝学》语文教学反思09-20

《孙权劝学》的教案08-18

孙权劝学的启示06-20

孙权劝学的ppt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