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劝学》教案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二、作者简介、解题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
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
明确:劝勉、勉励。《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疏通文意
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如
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同时板书)
6、重点讲解
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
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
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
⑤不复挺者(直)
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同“欲盖弥彰”的“彰”)。
明确: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词作状语)饮黄泉,用心一也。
7、对“跬步”加以讲解:“步”为会意字,左脚向前跨出去,右脚再向前跨出去称为一步;“跬”是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
8、同时指出文中的两个错误:蛟龙为人们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会打洞,只是偶尔寄居于蛇鳝之穴,可见荀子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如同学们来得丰富。当然也有人认为荀子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个注释错误:“功在不舍”的“舍”应为“停”的意思,注释把意思译反了。
9、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再结合注释,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了。请同学们带着理解把课文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内在逻辑关系。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齐答)“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
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齐答)第2节。
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齐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齐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齐答)前者较后者有提高。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边锋利,这说明它们有何改变?(齐答)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齐答)可以。物变需要条件吗?(齐答)需要。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用原文回答)“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3、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齐答)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齐答)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
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齐答)弥补不足。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
明确:用了四个比喻。
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用原文齐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这是删节部分:
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听古代君王的遗言,也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时,他们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后,其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诗经》里有诗说:“唉呀你这位君子,不要一心沉溺于安逸,心满意足地供奉你的职位,充当追求正直的德行,这样,神明才会理解你,支持你,赐给你最大的幸福。”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幸福的了。
……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纺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在地下,结果巢里的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临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各类事物的发生,肯定都有它的根源。人的荣誉或耻辱的来临,也必定和他自己品德的优劣相一致。肉腐朽了会生蛹,鱼枯烂了会生虫。懒散到连自身安危都不顾的时候,灾祸也就要降临了。太刚强了很容易自己折断,太柔弱了也容易自受其约束,自己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成人们对你怨恨。把干、湿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样,火总会朝着干燥的一堆烧去;一样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湿,水也总是向着潮湿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树木总是共同生长,飞禽和走兽也总是成群地居住,万物就是这样各自依从自己的同类以生存。所以箭靶一旦张设,箭也就会对着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着斧头来了;树木一旦成荫,众鸟也就会飞来栖息;醋一有酸味,蚊蝇也自然会飞来相聚。说话有时会带来灾祸,行动有时会招致耻辱,因此,君子应当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所以,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十字路上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条路的尽头他都不能到达;同时,事奉两位君主的人,任何一方也都不会容纳他。眼睛不可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东西,耳朵也不可能同时听清楚两个声音。螣蛇没有脚却能凌空起飞,鼫(shí)鼠虽然具有飞、爬、游、挖、走五种技能,但它飞不能上屋,爬不能到树顶,游不能渡涧,挖不能掩身,走不能走在别的动物前面,所以依然穷困而无法可想。《诗经》里有诗唱道:“布谷筑巢桑树上,专心致志将七只小鸟哺养。善人君子,其行动要专一不邪,不但行动要专一不邪,意志也必须坚定不移。”所以君子行事应当将心志集中到一点上来。
《劝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2、掌握文言词语绝、强、假、望、闻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荀子文章的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绝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使学生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四读法。(自己总结的。)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新课,简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 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⑵ 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⑶ 性恶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学习和教化。
⑷ 礼是治国之本。
2、作品风格:是学者之文,朴素、深厚、缜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读全文,概括大意(一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读音:
中(zhòng)智(zhì)躁(zào)有(yòu)
(其它参见教材注释。)
2、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学不可以已。
(意思对即可。)
3、学生分小组笔译课文最后一段,注意语言准确;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检查,组织全班同学交流笔译的情况,重点指导如下句子的翻译:
⑴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⑵ 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倒装句式。)
⑶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三、完成课后练习,重点学习文言词语
1、学生做练习二,掌握绝、强、假、望、闻的用法。
2、教师检查完成情况;
3、学生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增加义项和例句。注意:绝的义项比较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绝、强、假、望、闻等词语的义项和课文中的例句。
二、细读课文,理清思路(二读。)
1、学生自读全文,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2、教师检查,全班交流。
(各组先推荐一人上黑板,还可以由其他同学不断完善,直到满意。)
参考思路:
学不可以已──智明行无过──常人成君子──积累、持恒、专一
(中心) (意义) (作用) (方法)
三、研读课文(重点是最后一段),分析讨论(三读。)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比喻论证的语段和句子,对比喻进行分类、归纳。(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2、讨论比喻论证的作用、效果。
3、教师总结,明确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课时
一、审读课文,评价创新(四读。)
1、教师引导:本文有哪些知识性错误,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请指出来。
2、学生审读课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师生交流审读结果。
参考:
⑴ 知识性错误,如蟹六跪而二螯,(应是八跪;一说正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自己建筑巢穴,不用蛇鳝之穴)。
⑵ 在论证方面,只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论证。本文只谈了学不可以已的两点作用,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还可以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的角度来谈。
二、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以《新劝学》为题,列提纲,分组发言。要求进一步充实荀子的论证。
2、教师补充终身学习的有关内容,学生讨论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
补充:终身教育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响应迅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8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智明行无过
常人成君子
学不可以已 终身学习
积累、持恒、专一
(社会、时代的需要)
《劝学》教案 篇3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布置作业:
(1)作文(任选一题)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2)预习《逍遥游》
《劝学》教案 篇4
文本解读:
《劝学》节选自战国后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作品《荀子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教学设想:
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拟以诵读为主要活动,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文本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
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如工作、学习、奉献等。)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它的题目是:《劝学》。(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美文品读。
1.教师示范朗读,扫清难点字音。提问学生题目的含义 。明确:《劝学》中的劝是劝勉之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论说文,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用笔画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根据你对荀子的了解思考文章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同桌间交流)
(板书:性恶论 学不可以已)
3.背诵第4段,同桌相互检查。提问:这段主要论证的内容是?
明确: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4.齐声朗读第4段,读后将开始学习小组学习活动。各小组任务:①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第4段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② 各小组汇总难点字词句,老师讲解。
三、问题探究。
学生齐读,教师点拨,思考问题:这一段论述关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用什么方法论述的?明确:比喻。
问:用了几个比喻?分几层论述?各是论述哪个方面的?明确:十个比喻。分三层论述,论述了(积累、坚持、专心)?
每一层的比喻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对比关系。板书:正反对比设喻
积 第一层:积累--写积与不积达到的不同的效果,积从正面论证,不积从反面论证,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见识广博
第二层:坚持--写舍与不舍达到的不同的效果,先从反面论证,舍会怎样,再正面论述,不舍又会如何。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坚持才会有所成就
第 三层 :专心--写专与躁分别达到的不同的效果。蚯蚓的专是从正面论述,螃蟹的躁是从反面论述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专心一意才会有收获。
提问:三层都采用了对比设喻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鲜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联系现实来小结: 去年我校高考状元是洪汉寺,考取华中科技大学。他学习方法是什么呢?据他的班主任说:把平时做错题目整理在一本很厚的本子上,及时抽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错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地思考类似的题目。这种学习方法他坚持了三年,状元就是这样炼成了。之所以能成为状元是因为他做到了荀子所提倡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不断反思,积累,坚持
四、积累与提高。
我们很多同学喜欢在课外收集名人名言,诗词对联之类的,现在,我们就这积累、坚持、专心各举出一句名言警句或者对联来。(学生答,教师私下也作准备,以防学生答不上来)
(教师准备)积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辞小土,方能成其大。
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专心:人生有三只兔子不可追,少年时,课堂外的嬉戏玩耍,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荒废的人生;青年时,校园外的功名利禄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虚荣的人生;中年时,社会上的灯红酒绿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堕落的人生。这也告诉我们要专心:少年时,专心于读书,青年时,专心于学业,中年时专心于家庭事业。
现在我们分角色背诵一下第四段:男生读正面设喻的句子,女生读反面设喻的句子。
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因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所以,就是不能停。这样,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采用正面设喻,反复设喻,正反对比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背诵第3段。
板书设计:
劝学
观点:学不可以已 性恶论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论证方法
积累 坚持 专心 设喻 对比(反衬)
《劝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学生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提问: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2、简介: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三、朗读诗词。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四、合作探究。
1、体会词意: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2、体会诗意: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道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年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整体感知,读出感受。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珍惜少年时代的每一寸美好时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勤学苦练,掌握多种本领,长大之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至于再后悔小时没有好好学习。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时多学习,多用功。
【《劝学》教案】相关文章:
《劝学》的教案07-02
《劝学》教案12-28
《劝学》的教案07-22
劝学 教案08-07
《劝学》 教案09-13
《劝学》教案10-09
《劝学》课教案10-27
关于劝学的教案10-04
《孙权劝学》的教案08-18
《劝学》教案及答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