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权劝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
《孙权劝学》是我在文南中学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3、利用小黑板事先写出文中重点、难句,在学生质疑之后检查落实句子翻译,并教学生小结翻译方法。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通过文南中学老师及教研室领导的点评,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 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2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范读 ──速读──竞读──研读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3
优点: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层次清楚,梯度适当。注重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拓展和作业设计自己非常得意,也得到了其他人的好评。
缺点:教师基本功不高,语言欠简洁。教学设计内容较多,难点突破的不够漂亮。
对于这篇文言文,我首先都是要求学生先学会翻译文言句子内容,这样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先初步掌握文章大体内容。而对于这节课的文言翻译,我是先给同学们解释重要的字词,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重要的字词自己先学着翻译,然后再由我进行纠正。这是学习课文的第一个阶段,学习目标是让同学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重要的关键字词。
课文第二个学习阶段很轻松,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同学们进行表演,这篇课文很短,但是要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需要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人物。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因此在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三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角色表演。不仅这样,我还让男女生同学进行对比表演。而轮到女生组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他们先用文言文来讲,后来我干脆来个急性篡改,让表演的女生用现代人的口气来演,效果还不错。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同学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文的第三个阶段的学习就比较复杂了,这是文言知识的系统性升华。在这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带着同学们总结课文文言知识。这一堂总结课我是围绕“三”这个字而来的,总结内容包括“三个字音”“三个主要人物”“三个多义词”“三个古今异义词”“三个句末语气词”“三个称谓”“三个成语”等来展开的。首先是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做专题练习,接着再由我进行总结,这样同学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这一堂课,我所体现的是“三”这个教学思想。即第一阶段是翻译,第二个阶段是表演,第三个阶段是总结。
1、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目标,以“演”为活动方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2、本课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许多能解答的问题愈加明朗。
但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遗憾,才给我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长此努力,老师将乐教,学生将乐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吾当勉之。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4
教罢《孙权劝学》一课,心中因教学产生的些许愉悦久久散不去。不禁自问文言文真的如大多数老师认为的那样: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理解课文;在读中悟,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其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提问问题,教师引导探究文本,师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多媒体协助教学,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由于学生在译读环节所花时间稍多,导致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讨论不详细。而且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同时借本文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够深入,应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联系自身学习,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5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环节设置到位。缺点是:问题设置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够明确,让学生无所适从;老师在导入、教学环节衔接方面还应讲究些艺术性,小结时要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
经过认真反思,我不仅认识到本堂公开课的缺陷,而且意识到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6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1、激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对学习基础比较弱的`授课班级,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
2录音朗读的示范对比,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
3、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
课文理解并不难,课前有预习,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让学生利用注释,合作学习,讨论质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我对这个环节持犹豫的态度,因为我怀疑学生们的能力,没有放手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是扣着问题来理解。生怕一略而过,学生非但字词句没有掌握,连中心也模糊。但是事后收上预习作业,发现这一环节,学生几乎都能解决。这节课让我重新审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我仅布置学生预习,告诉学生第二天要上公开课,课文让学生读几遍。但公开课上,我发现孩子们梳理课文非常到位,自学能力非常强。我后悔在教学环节中译句太多,对人物分析分布的时间太少。教学中越俎代庖的时候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样反而约束了学生的发展。
4在主旨把握的方面,
分析探讨不够深。一来,时间限制,二来,学生有些拘谨。如果以两课时教学,教学内容有单簿之嫌。安排一课时,导致了某些教学环节不够丰满。在课后的主旨补充分析时,学生从吕蒙、孙权、鲁肃三个人物、三个角度来提炼启发,效果比公开课漂亮。周琪从孙权事务多却勤于读书提炼出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能够出其不意,让人欣喜。
始终觉得文言文教学,面对普通班级,如何做到文辞与思想兼顾,不走老路,要上出新意,是我很难解决的顽症,现在迈出一小步,也算尝试!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7
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采用了多读,整体感知内容,精读研讨归纳主题,拓展延伸,“从吕蒙看我的实践”联系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朗读。开始通过默读,学生边读边查字,查清字义,了解字义。限时限量,既提高了速度又提高了质量。朗读,让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达到流畅,结合注释,还进行了自由读,小组竞读,集体读。
最后,讨论归纳主题后,又让学生精读,读出感情,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染力。其次,得益于学生结合实践进行拓展练习,“从吕蒙看自己”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巩固了学习效果。不足之处是本课因为缺少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不够准确。第二点是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精读,讨论,归纳了主题,因而没有当堂完成背诵,说明教学结构和节奏还不十分紧凑。第三个不足是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基础很差,教师又没有逐词逐句讲解,因而对文意把握不是很好。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8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时,我打破了以往传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讲翻译,学生面无表情记笔记),结合我校的“ 1236”课堂教学模式,以“读”为突破口,以读促思,以读助悟,以读带写。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中我采取了“四读”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四读”即为“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通文章;三读,读懂文本;四读,读出个性”。而在读的训练中,我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听录音范读,个人读,齐读,小组合作读。本设计主要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感悟(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方法。在“二读,读通文章”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而是让他们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而我只是针对理解有障碍的字句进行点拨。在“四读,读出个性”这一环节中,我也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小组合作落到实处,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让他们通过“读-品-悟”的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提高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最后对本课的感悟也自然而然的渗透到心里了。在设计本节课的收尾部分,我着实用了心思,如何让学生既明确学习本文的宗旨,又能将知识从课内向课外的升华迁移。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课外练笔,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二是语文积累,幻灯片呈现乐府诗《长歌行》,重点突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从而进一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授课虽已结束,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写,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得到提高,合作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通过发现问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和人物的对话,也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能力。整节课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自主学习的气氛很浓,师生在平等的教与学中和谐共处。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好的反思才能打造出更好的课堂。课后我的脑海里对本节课进行了回放,我个人觉得有些细节还是需要注意:
①如能将课外练笔放在课堂上练习,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②最后引导学生谈感悟时,有些操之过急。如果是学生能总结出来“开卷有益”效果会更好。
③学生对老师们听课还是有些小紧张的,我感觉学生多少还是有些拘谨,课堂上放不开。没有平时课堂上表现突出。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④在归纳“开卷有益”的感悟时,本来备课时,我设计了补充“吕蒙学有所成后”的课外小链接的环节,结果在授课时却忽略了,这多少有点遗憾。
教无定法。通过对本课的设计,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探究出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如文言文我们应该怎样突破传统教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小说我们该如何整合资源跳出文本统筹安排,说明文我们又该如何另辟蹊径上出浓浓语文味来……这是新课改形势下带给我们语文教师的新课题。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9
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感谢名师和校长对我这节课中肯的点评,总之,这节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 文言文教学思路的确定。
潘老师在对我这节课的指导过程中,逐步明朗了文言文教学的思路,我也在这之中豁然开朗。
(1)以读烘托气氛。
(2)抢答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3)文章重点分析
①理思路,从人物到事件,用一句话该落文章的内容。
②析人物,从人物的语言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明主题,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探写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为做阅读打好基础。
⑤启示,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什么?是否能结合自身?
⑥作比较,同为内容的文章可以作比较来学习。
二、 突出语文课堂“读”的特点。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文言文教学尤其是这样,从初读的“分清节奏”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到深层的体会人物的语言、语气,都需要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来升华。也就是我们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 问题之间的衔接应过渡自然。
在这节公开课上,我似乎只是为了完成各项环节,导致各个环节、问题之间过渡生硬,问题设置的很有层次感,但我却没有让学生层层深入的自然渗透,这其实还是我对文本理解的不到位造成的。今后,要读透文本,在每一环节的设置上都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过渡,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揣摩,多学习。
四、 启示应联系到现实意义。
我们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品,都会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但往往这样的大道理让学生认为离他们很远,所以就需要我们结合现实意义,让学生真正能结合自身,而不是在说别人的故事。比如,这篇文章当中,就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多读书,要谦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应真切的让学生自己谈谈他们读书的经历,有什么样的'收获,现身说法。
五、 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
我们的公开课都在向新课堂靠拢,认为新课堂就等同于小组合作,但往往变成了重流程,轻方法,既然小组讨论就应该落到实处,可以让学生讨论,学生来展示,学生来补充,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而不是又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
另外,在一些小细节上,我也应该多加注意,比如:小组回答后的评分机制没有落实,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应多说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多样化等等。
总之,这节公开课特别是之后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点评,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将留下深刻的记忆。今后,也要把每节课都当成这样的公开课来认真准备,全情投入的上课。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0
这学期,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所讲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孙权劝学》。接到任务时,想到要面对学校的领导,还有那么多专业的语文骨干教师听课,心里就生出丝丝怯意。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锻炼自己的机会,因为成长对于一个新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我告诉自己:战胜自己,迎难而上。
确定好教学内容之后,就开始着手备课。通过熟读教材文本,参考众多资料,最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以读带析。为了能将课上得更精彩,组内老师先听课,那节课是第一次讲,由于自己紧张,为了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没有顾及到学生接受程度如何,效果不太理想,心里有点郁闷。但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上课不仅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好学生。听取了组内老师的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再次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修改,不断地修正、练习。
周三很快就到了,师生互相问好之后,我的心也随着平静了下来。按照自己的思路上课,着重注意平常不太好的细节,学生也专心听讲,特别配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我也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效果还可以。但仍然存在失误:由于在翻译时,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花费了较多时间,以致于在后来人物性格分析上,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完全是在老师的带动下完成的,也使课堂拓展的亮点展示得不太充分;另外,没有能够抓住课题《孙权劝学》体现孙权的'“善劝”,对于人物给学生分析的有些面面俱到,欠缺方法的传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改进。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文言文教学重在朗读,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进行深层次品读,而不是在课上去逐字逐句的翻译,那么就要精心的去引导学生如何在课下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能够清楚明白的知道课堂45分钟,有多少是自己知道的,又有多少是自己想知道的,到底学什么要由学生来说,老师为其服务,这样才能够打造精品课堂,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我们的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参加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之后的一些感想,我会耐心听取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不断进取,不断反思,多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1
在3月26日泰山区C片联片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初二语文《孙权劝学》一课。这是我在听了孟照彬教授的第一次报告后,执教的一节研讨课。平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已经尝试着将孟教授“有效教育”的理念渗透进去。所以,在设计这一节课时,我也有意识地体现了“有效教学”的一些关键词,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动权放手给学生。我觉得这既是孟教授“有效教育”的方式之一,又是实现“教育有效”的有力手段。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是利用了课前时间,通过学案这一载体,让学生自己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作者、作品部分,有效利用了学案,节约了课堂时间;
二是在疏通文意上,我执教的是一篇文言文,文意的疏通是一个基础,只有掌握了文意,下面的一系列环节才可以有序展开,但以往疏通文意上,“老师讲、学生记”是主要的方式,这样做的效果是,老师图了个心安理得,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的兴趣不高,丝毫没有主动可言。所以,我决定放手给学生处理,老师出示的没有标点的课文,既给了学生一定的难度,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挑战地冲动,发掘出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能动意识。
三是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我也是让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的前提下,通过编排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会、评价、总结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自然地引出对人物的评价,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是在主题的把握上,顺水推舟,水到渠成,让学生结合老师课前的困惑解答的过程中,总结出主题。一路下来,课堂中的老师只是一个摆渡人,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强化次数。这一点是孟教授着重提到的,他指出,对于一般的知识点,如果课堂上强化到9—12次,就会当堂记住,所以对于这样一篇知识性比较强的文言文,多次的强化显得尤为重要。
如文意疏通环节训练学生的多次强化:首先,是以“朗读”这种方式为载体对知识进行强化。流程是这样的: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节奏,了解大意→然后老师出示一篇没有标点的课文,再读强化一次→学生遇到困惑,再回到课文,结合注释,再读,再理解→再回到没有标点的课文,理解,朗读→个人自荐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这一流程下来,文意的疏通就已经基本上解决。接下来,老师又安排了检测,查缺补漏,再次强化。这一块,我和所有听课老师感觉都不错,不同形式的强化,让“读”贯穿课堂始终,真正在读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读中体会了故事情节、人物个性。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对重点字词的'疏通检测,也有对重点句子的疏通检测,通过这一检测,查缺补漏,再次强化,老师也算真的放下心来了。
“花架子”和“学习卡”的使用。孟教授说,有些公开课,内容很丰富,课堂气氛也很热闹,学生配合得也很好,但一节课下来,发现学生学的东西并不多,这样的课就被称为“花架子”。为了避免小组交流成为“花架子”,我让学生在疏通文意时,充分利用了“学习卡”(特意在学案上留下一处空白,作为“卡”的变形形式),让他们把困惑和重点及时整理下来,然后,再在小组交流当中解决。
这样的小组交流,手中有记录,目的性就比较强了,学生不会出现看似热闹的讨论,实则没有作用的交流了。
对于花架子比较容易出现的“课本剧”环节,老师做了以下设计:学生第一轮准备时,老师不加任何地限制和提示,在展示评价之中,发现不足和表现不够的地方,做出梳理,明确答案,再安排第二次编排,力求更生动的表现人物。通过这样的安排,尽量的避免了学生只图热闹,而不深入体会人物的弊病。
但这节课由于时间把握不够,前松后紧。在“读”的环节上,用时太多,课本剧课上准备时间仓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环节可以删掉或换一种更为简洁的方式,比如:课本剧、分角色朗读、个人讲故事等更多的方式。这样,对于训练学生的“多向度”会有更大的帮助,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另外文中另一个重要的成语“刮目相看”没有涉及。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在孟教授“有效教育”的理念下,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所以,我放手学生、抓住诵读、注重基础、品味体验这一系列的思路,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地“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挑战的欲望,还文言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我想这是我这一节课最有收获的地方。
我经常的在想: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我们学生在知识和做人方面的摆渡人,给学生以雨露,教学生会思考,而这一次在我们学校开展的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则更是让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看到了不远处的明媚曙光,我们的刘校长、张校长他们就像是我们的摆渡人,正如他们说过的,“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幸福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相信我们学校的诸位同仁,一定会沿着学校领导指引的方向,大踏步的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2
反思这一节课,既有可以说的优点,但是缺点也不少。
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朗读。朗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占较大比重。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扩充课堂容量,教学更直观。
不足的地方也很多: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忽略了其他该设计的教学东西,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详细。
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3
一、根据文本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了解一代名将的胆识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学习本文,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2、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重难点的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本文的重难点,以下是本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1、本课语言浅显易懂我先安排学生通过预习,疏通文意,把握内容。这样听起课来效果更好。
2、本篇短文,对培养学生的品质意志、健全学生的人格很有教益,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3、学习中让他们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课堂活动:
一、导入:一堂新课,好的导入能像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能激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所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平常常帮你们解决一些难题,但是,现在换成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解决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愿意”。我顺机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我有个学生,他不肯努力学习,我劝他好好学习,他却说身边的事很多,在说他不打算上高中考大学,现在学不学无所谓,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看,该怎么跟他讲道理。”
生:“跟他说说学习的好处”、“跟他说说就算不读大学,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上也能用上”。。。。。。同学们个个激情很高。我肯定了同学的回答之后,我抓住这个契机抛出这样的一句话“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翻开《孙权劝学》寻找答案。
二、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几遍,并借助注解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2、请同学们翻译句子(一人一句、先读后议),师适当补充个别重点虚、实的用法注释。
当同学们疏通了文意之后,我引导他们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本文。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吕蒙是怎样的人?孙权为何劝他学习?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了解了,最后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说是总结同学们学习本文的收获“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
3、当堂掌握本文出现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以下是在评课时,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些高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文中出现的人物(吕蒙、孙权、鲁肃)分析可以进行拓展,多些介绍。
2、适当进行故事引导,多读。
3、举例一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4、虚实词结合句子让学生判断并解释,提高学生的能力。
5、可以抓住“劝“字,引导同学学以致用,劝好友学习。
个人反思:上课的时候课外知识不够,这可能是由于自己平时的阅读量还不够,知识不够全面。授课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重点还把握不好。今后我会多学习多听课,力求有更大的进步。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4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对字词的讲解透彻具体,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
2、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特别适合朗读,我在本节课组织学生多种方式的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自读、小组分角色读、模拟白话文表演、背诵等。”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主动性。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对着幻灯片上的重点词句进行字字落实翻译,有利于培养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提炼翻译文言文的五字法“留、调、补、删、替”。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4、引导迁移,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本文的体会,特别是如何看待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话,有同学从中受到启发总结出这样的话语:不为偷懒找借口,只为读书找机会。最终强调学习态度的问题,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教育。
不足的地方有:
1、本文设计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句翻译,人物对话的揣摩、形象特点的提炼,学生情感教育得到体现,但没有时间完成课后拓展。
2、模拟白话文表演,这个环节不应放在最后环节,应放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再认知。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5
上周我在初二年级听了张云雁老师一堂课,课题是《孙权劝学》。语文老师都去听了她的课并提出了各自对这堂课的意见,听评课之后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为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设计环环相扣紧跟课题;改变以往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课桌旁的课堂模式,而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师生平等对话;小组竞争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的思路较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同学参与机会少;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回答问题表现优劣,可先让其他同学评点,这有助于学生听讲时更加认真并能对自己今后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情况准确做出判断。
经过听课反思,我进一步认识到课改课堂的基本模式,而且意识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教学设计>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就各有特点,二班学生喜欢活跃、互动的学习方式,游戏、竞赛用于他们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班学生则不善表现,好独立思考,这时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就更加适合了。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总之,讲课、听课、评课,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这一活动开展得更有活力,更有针对性,营造出更加浓厚的教研氛围。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的教学反思07-10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0-06
孙权劝学反思08-03
《孙权劝学》语文教学反思09-20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7-29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11-0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7-20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08-19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7-12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