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练习题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练习题,做习题在我们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检验学习的效果都是非常必要的,一份好的习题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练习题,欢迎大家分享。
《劝学》练习题 1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朝代)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 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 涉猎( ) 孰( ) 遂( )
三、 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当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
3、治经为博士邪 治 ;
4、但当涉猎 涉猎 ;
5、见往事耳 见: 。
6、蒙乃使就学 乃: ;
7、卿今者才略 才略 ;
8、即更刮目相看。 刮 ;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A.{但当涉猎 ( ) {门当户对 (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 {多多益善 ( )
C.{见往事耳 ( ) {往事不堪回首 ( )
D.{卿今者才略 ( ) {卿今当涂掌事 (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答案: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该书是 宋(朝代) 司马光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 战国 到 五代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惊讶、敬佩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学有所获;文末的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下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大哥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_________
三、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用对话的方法进行语言描写。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我的启示是:1、开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2、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别人。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D )。
A.{但当涉猎 ( 应当 ) {门当户对 ( 相当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好处 ) {多多益善 ( 更加 )
C.{见往事耳 ( 历史 ) {往事不堪回首 ( 过去的事 )
D.{卿今者才略 ( 您 ) {卿今当涂掌事 ( 您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C )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 )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 )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C )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
《劝学》练习题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卿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傅永,字脩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1.下列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不辞而别
B.及鲁肃过浔阳拳勇过人
C.自以为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品学兼优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或以钱币乞之
D.借旁近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的意思,任选一题,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一找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身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吕蒙、傅永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3.(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
(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
4.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
5.“略”。
《劝学》练习题 3
文言文对比阅读(46分)
(一)孙权劝学(1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蒲留仙写书(9分)
蒲留仙①居乡里,落拓②无偶,性尤怪诞,为村中童子师以自给,不求于人。其作《聊斋志异》时,每临晨,携一大瓷罂③,中贮苦茗④,又具淡巴菰⑤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席,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润色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成,故笔法超绝。
(选自《新世说》)
【注释】
①蒲留仙: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
②落拓:落泊,穷困失意。
③瓷罂:小口大腹的盛酒器。
④茗:茶。 ⑤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1、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见行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
4、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启示?(3分)
吕蒙:要多读书,开卷有益,坚持学习,才能到达更高的境界;积极听取他人的正确建议;
蒲松龄: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成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擦亮眼睛,重新看待对方,兄长怎么知晓事情那么晚呢!
(3)为村中童子师以自给,不求于人。
(蒲松龄)给村子里的孩童当老师来自给自足,不用乞求别人。
《劝学》练习题 4
阅读《孙权劝学》和《诫子书》两篇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 ①行:行为,操行。②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③淫慢:过度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④险躁:过分急躁。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2. 阅读《诫子书》,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经( )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 )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俭以养德(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孙权劝学》,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说吕蒙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孙权劝学》和《诫子书》两篇短文后,你收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意对即可)
2.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意对即可)
3.(1)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
(2)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眼。
(3)用朴素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精神振奋。励,激励,振奋。
4.(1)你说你事物多,谁比得上我事物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2)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识有所成就。(意对即可)
5.提示:可以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言之成理即可)
《劝学》练习题 5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见往事耳/胡不见我于王
C.但当涉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孰若孤/孰视之
2、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
参考答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事/完成)B.见往事耳/胡不见我于王(了解/引见)
C.但当涉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 D.孰若孤/孰视之(谁/通“熟”仔细)
2、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开卷有益,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1分);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1分)。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1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1分)。(答对三点3分,语言通顺1分。)
《劝学》练习题 6
1.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为(为了)之奈何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
2.指出说法正确有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3.“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假设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g.代词,同“尔”,你,你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
(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________
(3)顺风而呼,声非如疾也________ (4)蟹八跪而二螯________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4.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上食埃土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 ]
(1)青出于蓝 (2)冰寒于水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车柔以为轮 (6)金就砺则利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1)(3)(5)(7) B.(1)(2)(5)(6)
C.(2)(4)(7)(8) D.(3)(5)(6)(8)
6.指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雁荡具体而微者。
D.今战士还者不足两万耳。
7.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
①车柔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科己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其至又加少也
A.①② B.⑤⑦ C.④⑥ D.②③
《劝学》练习题 7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6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 (4)及鲁肃过寻阳( )
(5)恐已暮矣 ( ) (6)盲臣安敢戏君乎 ( )
【小题2】《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3分)
【小题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小题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5分)
(1)“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小题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答案
【小题1】当权,当道 粗略地阅读 用 到 担心 怎么、哪里
【小题2】吴下阿蒙(0.5分) 解释: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1分)
刮目相待(0.5分) 解释: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1分)
【小题3】①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②小时候喜欢学习,犹如白天刚刚出来的太阳。
【小题4】(1)拜蒙母 与蒙结友(1分) 一方面说明了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1分)另一方面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2)军中多务(事务多) 恐已暮矣(年纪大)
【小题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 “当涂、以、过”结合语境即可推断出意思,分别译为“当权”“用”。“到,经过”。“涉猎”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应译为“粗略地阅读”。“安”是文言文中的固定用法的词语,译为“怎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平时的学习中应有积累,不仅知道其出处,更应知道其意思。一个是“吴下阿蒙”,出自“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另一个是“刮目相待”或“刮目相看”,出自“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对于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更要重视,不仅知道出自哪个句子,还要知道它们在原文中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做到知其意且会运用。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士、三日、少”等,“士”在句中应译为“读书人”,“三日”不是实指,应译为“几天”。“少”应读四声,译作“小时候”。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问在原文中提取“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均可。第一问第二步,从鲁肃的行为可知,吕蒙才略的长进惊人,鲁肃发自内心地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愿意与之结交。第二问在原文中提取语句作答即可,第一篇中可提取“军中多务”,第二篇可提取人物的语言“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当然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作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审清题干,看清题干共几步,按步作答。能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首选使用原文语句。需要概括作答的,要结合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根据关键语句,拟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5】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可知,我们应从学习的角度谈体会。理解题干和文章内容可知,从四个人的身上可得到不同的启示,如从吕蒙、晋平公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要热爱学习、珍惜时间、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的启示,从师旷、孙权的身上可得到要善于引导别人的启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点评:要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根据原文内容,从人物的言谈、行为,事件的结果等当中得到启示,借用原文中的信息,组织成自己的语言,把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表述出来。注意切题做答,语句通顺。
《劝学》练习题 8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于厅事之东北角
B.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C
2.①迟、晚 ②怎么 ③再次、重新 ④ 等到、到
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大意相近即可)
4.年纪大;事务多。(意思正确即可)
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劝学》练习题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每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B.而闻者彰彰:清楚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D.君子生非异也生:习惯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至千里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相同。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不同。D.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金就砺则利 ②、学不可以已
A.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B.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C.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D.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4.对上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文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不同,按照顺序他们分别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B.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强调人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C.第二段形象的论证并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在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中的巨大作用。
D.上文反复运用了同类事物设喻,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论证了同一个道理。
答案:
1.D
2.C
3.A
4.A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生,是个通假字,通性,资质,禀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2.试题分析:而寒于水中的于,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中的于介词,可不译,起引进作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中而连词,表修饰;而至千里中而连词,表转折。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3.试题分析:B项,把就解释错了,就,靠近,在句中可以译成把放到上。C项,把已译错了,已,停止。D项,把就和已都译错了。
4.试题分析:统治者错,第三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而非指统治者。
考点:本题学生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劝学》练习题 10
三、古诗文阅读
11、(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而绝江河 绝:横渡
C.遗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
D.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骄:骄傲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吾尝跂而望矣
B、蟹六跪而二螯
C、学者师达而有材
D、怀腐而欲香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句读之不知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蚓无爪牙之利
D、不拘于时
(5)下列选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第一段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段尾部分则归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B、《吕氏春秋》认为,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C.荀子《劝学》认为要学习更要思考,文章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D、《吕氏春秋》认为,说教应当使人心悦诚服,否则就像给溺水者绑上石头,用毒药救人一样,会使得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来越昏聩。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
11、【解答】(1)D.“骄”,动词,应译作“怠慢”。译文: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
(2)例句“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A、“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可不译。
B、“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C、“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D、“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故选D。
(3)“今世之说者”,是“主语+者”的判断句,因此“者”后应断开,由此排除CD;“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和“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句式结构相同,语意并列,因此其间均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故选A。译文: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
(4)例句是状语后置句,“寒于水”应是“于水寒”。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A、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译文:不懂得断句。
B、状语后置句,应是“师不必于弟子贤”。译文:老师不一定就比弟子贤能。
C、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应是“利爪牙”。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D、被动句,“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译文:不被当时不从师学习风气约束。
故选B。
(5)B、“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意思是“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希望得到”,不是“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
(6)①“博学”,古今异义,广泛学习;“参”,动词,检验;“省”,动词,反省;“知”,通“智”,智慧。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生”,通“性”,本性,天性;“异”,不同;“假”,动词,借助。译文: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疾”,形容词,勤奋努力;“魁士”,大学者;“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未尝有之”,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译文: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答案:
(1)D
(2)D
(3)A
(4)B
(5)B
(6)①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参考译文:
《劝学》(节选)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没有不行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劝学》练习题 11
一、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作者是北宋的政治家、 家。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即更刮目相待 更:
(2)及鲁肃过寻阳 过:
(3)卿今当涂掌事 今: 当涂:
(4)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5)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 治经 邪:
(7)但当涉猎 但: 涉猎:
(8)见往事耳 见: 往事: 耳:
(9)蒙乃始就学: 乃:
(10)及鲁肃过寻阳: 及:
(11)卿今者才略 才略:
(12)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 蒙辞以军中多务。
(5)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6)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7)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8)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阅读回答问题。
1、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是_____ 和_____ _。
2、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3、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4、解释下列成语,并任选一个造句。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造句:
5、“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 的态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 的态度。
6、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阅读全文,说说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8、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并说说分别表示什么语气。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参考答案:
一、《资治通鉴》司马光 编年体 史学家
二、(1)重新 (2)到 (3)今:现在 当涂:当道,掌权
(4)推托 (5)好处 (6)岂: 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邪:通“耶”,语气词”吗”(7)但: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8) 见:了解 往事:历史 耳:罢了 (9)于是,就
(10)到了……的时候(11)才干和谋略 (12)不再是
三、(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2)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该重新用新眼光看待。
(3)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啊!
(4)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5)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6)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7)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8)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四、1、孙权劝学 鲁肃惊赞
2、侧面衬托吕蒙才略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3、孙权:豁达、大度,开明,待人坦诚,平易近人,关爱下属;
吕蒙:坦诚,豪爽,机敏精干,善于学习;
鲁肃:忠厚的长者,爱才,惜才。
4、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造句:几天不见,你的变化可真大啊,真让人刮目相看
5、对吕蒙严格要求,有充满关爱的期望 的.态度;表现了鲁肃 对吕蒙惊人长进的吃惊和赞叹 的态度。
6、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7、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或:开卷有益)
8、(1)表示反问语气 (2)表示限制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
《劝学》练习题 12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②父异( )焉
③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题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
目的:
【小题4】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你从这两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小题5】台球“神童”丁俊晖,现已成了世界级体育明星,关于他父亲让一个处在求学“黄金”时期的少年“不使学”,而是弃“学”从“体” 。他的这一做法随之成为颇有争议的热门话题。请你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粗略的阅读 (2)对… 感到诧异 (3) 同“攀”,牵,引 (4)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官
注意(2)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为通假字。
【小题2】略
【小题3】方法:但当涉猎(1分) 目的:见往事耳(1分)
【小题4】方仲永天资聪颖不学习,由天才变成普通人;吕蒙由于学习勤奋,学有所成。学习使人进步等(2分)
【小题5】略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孙权”所说的内容来分析读书的方法以及目的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根据“吕蒙”与“方仲永”最后的结局来谈明白的道理即可。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联系文章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劝学》练习题 13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
①赵襄王: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④调:协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但当涉猎(2)即更刮目相待(3)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4)术未尽也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此君之所以后也。
9、甲文中的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的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均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10、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谈两点即可)(4分)
答案:
7、粗略地阅读 重新 向 穷尽,完尽。
8、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这就是大王您落后的原因啊。
9、 蒙乃始就学。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10、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才可能取得成功。
11 、(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 是我生命中的真爱。
《劝学》练习题 1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卿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傅永,字脩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1.下列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不辞而别
B.及鲁肃过浔阳拳勇过人
C.自以为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品学兼优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或以钱币乞之
D.借旁近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的意思,任选一题,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一找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身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吕蒙、傅永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3.(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
(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
4.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
5.“略”。
《劝学》练习题 15
文言文,完成9-12题。(选择题每题2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 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 ②捐,抛弃 ③亡,通“无”,不足 ④懿,美好
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见往事耳(了解)
B.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
D.遂七年不返(才)
10.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1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何异断斯织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D;
10.B;
11.A
12. ⑴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⑵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劝学》练习题】相关文章:
《劝学》练习题09-08
劝学的练习题08-19
荀子劝学练习题及答案10-18
《孙权劝学》练习题及答案03-28
孙权劝学练习题及答案08-02
荀子《劝学》练习题及答案06-09
孙权劝学的练习题及答案示例10-31
孙权劝学练习题(附答案)11-06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题及答案08-15
孙权劝学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