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2 10:43:05 劝学 我要投稿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3)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演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以“朗读——译读——思读——演读”逐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2、比较阅读。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为文学常识专家组、字词专家组,质疑专家组、名言专家组,分别收集有关本文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二、展示与交流。

  1、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幻灯片演示)

  三、感知与理解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

  (1) 教师范读。要求:听清字音,明确句读。

  (2) 学生练读。要求:熟悉字音,练习断句。

  (3)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句读。

  (4) 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然后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 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规则:全班按座位分为六大组,奖励获胜组。

  形式: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掌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辞以军务 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 见往事耳

  2、辨析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治、博士)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见、往事)

  (3)及鲁肃过寻阳(过)

  3、辨析一词多义

  当 就

  卿今当涂掌事 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 指物作诗立就

  4、翻译下列句子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3、思读课文,理解内容。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

  1)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读课文。

  1)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

  四、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名言专家组展示讲解自己收集到的名人读书故事和名言。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

  教师总结:总之:知识能够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

  五、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六、总结与作业:

  1、总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作业:课后大家熟读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刚比较过《伤仲永》,和本文,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备课资料:

  1、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抱憾而逝;蜀汉由盛而衰。

  ————可见“学”的重要性。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师旷论学》

  3、车胤家贫不能常得油,则夏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

  ————夜以继日,囊萤积雪(集萤映雪)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5、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学业渐积而有成,获其益不觉其劳也;事业积渐而有功,蒙其福而不觉其苦也。

  —————褚虎忱《论人格修养》

  6、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7、有关读书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知识就是力量。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3、学习通过品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包括自由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

  自读法: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提高自读的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司马光砸缸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之称。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三、关于孙权和吕蒙(课下注解)

  四、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五、字词疏通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A、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B、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当道(2)辞———推托(3)孤———古时王侯自称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间的爱称

  (5)见———了解(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的时候

  (9)过———经过、到

  (10)更———重新(11)见事———认清事物

  (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14)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④往事古义:历史今义:以往的事情

  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教师总的指导)

  六、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七、揣摩人物语言、形象

  我们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归纳:“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对吕蒙的厚望和严格要求

  “蒙辞以军中多务”不想学,借口推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有不悦,责备,更是语重心长。让吕蒙心服口服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十分惊奇,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壑的自信

  小结:孙权——平易近人,对部下要求严格,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以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的夸赞;讲礼节,“拜蒙母”。

  八、快速背诵竞赛

  九、课堂小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十、板书设计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论议————结友(惊赞)

  十一、教后反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体会人物感情,领会课文内容。

  3、懂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一定受益匪浅。板书课题。看题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字或词?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读,学生纠正读音。

  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1、结合注释,独立完成课文的翻译,记下不能解决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翻译情况,有理解不一致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好记录,交给大家解决。

  3、提交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书写在黑板上。大家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

  四、理解内容,读出语气。

  1、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关心肯定,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骄傲、自得)

  总结劝说方法:“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这样的方式。

  2、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夸赞)

  侧面描写及作用。

  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分角色朗读。

  五、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你从不同的人物角度,你得到什么启示?

  孙权的角度——

  吕蒙的角度——

  鲁肃的角度——

  六、总结背诵

  1、本文有哪些人称代词:

  2、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这两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冰心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自气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河水来。祝孩子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4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2、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3、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5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说教学设想。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演课本剧等,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精心制作PPT课件,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见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3.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难点: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3分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是谁劝谁?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用笔在文章中划一划。

  明确:孙权劝吕蒙学习。“权谓吕蒙曰”,积累“谓”的.含义“对······说”。

  孙权是君王,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和自称“孤”可以看出。(“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古时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孤:君王自称。

  吕蒙是一名臣子、武将。孙权对吕蒙的称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从“辞以军中多务”看出他掌管的是军队,是一名武将。

  《孙权劝学》是作为君王的孙权劝作为臣子的吕蒙去读书。

  2.那孙权因什么而劝(武将)吕蒙读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圈划一下。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不仅仅是武将了,还要协助孙权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学习了。(请学生再读一遍)

  追问1:这句话该怎么读?

  明确:双重否定,肯定语气,有股不容置疑的国君的威严。“!”表示情感强烈。

  追问2:那吕蒙去读书了吗?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推托了。可见,想要劝服吕蒙读书,是一件难事儿。

  3.那孙权是怎么劝的?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追问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说一说。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追问2:孙权是从哪些方面来劝他的?(孙权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确:明确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才干(目标);吕蒙读书是有时间的,是有可能性的(条件);现身说法,告诉吕蒙读书是有效果的(预期效果)。

  追问3:老师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改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当涉猎,见往事。”哪个更好?(从孙权劝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原句好。先找出区别。改句少了“邪”“但”“耳”这些语气词。原句语气比较舒缓,委婉、亲切、诚恳地告诉吕蒙劝他学习目的是让他增长才干,孙权想让吕蒙心悦诚服,而不是用权力来压制他去学习。同时感受到孙权作为君主的那种大气、圣明。

  追问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卿言多务,孰若孤?”能调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如果调换的话,会与吕蒙争锋相对;原文的写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决吕蒙思想上的误区:以为孙权劝他读书是为了让他成为博士。

  4.“劝”的效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效果不错。“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年龄比吕蒙长、权职比吕蒙高,听了吕蒙议论后情不自禁地赞美吕蒙,可见,吕蒙经过学习,才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于是决定“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从读书的目标、条件和预期效果这三方面来劝说吕蒙。后来,吕蒙泛览群书后,才略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从一个将才成为了像鲁肃一样的帅才。吕蒙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多亏了孙权的劝说。

  (三)再读感悟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其他同学旁白。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往事中借鉴,对治理世道有辅助作用),命名为《资治通鉴》,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作为君王,你会从中收获些什么?作为大臣,你会收获些什么?作为今天的你,会收获些什么?

  4.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作业布置

  1.整理《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2.改写《孙权劝学》,300字左右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5、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的开发】

  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重新加工,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创设开心的学习氛围: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文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4、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引入正课。

  二、展示与交流。

  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三、感知与理解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配乐朗诵;学生有感情集体朗诵。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其他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规则:全班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底分各为100分,竞赛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翻译课文。男生组和女生组各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把课文分为两层,从开头到“蒙乃使就学”为一层,剩下的为第二层。男女生代表各翻译一层,错一处扣5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轮:认读课文。教师多媒体显示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由女生组和男生组各读一层,错一处扣10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题目见课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卿今当涂掌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蒙辞以军务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见往事耳

  2、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辨析一词多义

  卿今当涂掌事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指物作诗立就

  4、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3、思读课文,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

  1)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6)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读课文。

  1)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

  2)欣赏动画短片,体会人物的对话的语气和心理。

  3)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四、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朗读可分三步:

  ①初读: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②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③比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曰:对……说 /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匪浅。

  ③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④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附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翻译疏通,积累词语,初步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家作品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下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更孰遂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积累词语:

  谓:对……说卿:君对臣的称呼,你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国家大事辞:推托多务:事情多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学官但:只不过涉猎:粗略地阅读吴下阿蒙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更:重新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议论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后就分别了。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出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六、作业: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情节: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第2课时

  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节导入新课。

  二、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叹学”,“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理解文意。

  3、正确朗读全文,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分析人物性格。(重点、难点)

  4、领悟学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感启动

  1、导入新课

  很多伟大的领袖都强调过学习的重要性,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早在三国时期有位伟人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吴国国君孙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板书:《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预习指导

  (1)掌握本文有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全文,尝试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

  (3)识记本文涉及的两个成语的现代含义。

  (4)根据书下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是()

  (时期)杰出的()家和()家()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解释成语含义: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二、解题生疑

  根据题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孙权是谁?

  (2)劝谁学习?

  (3)为什么劝?

  (4)劝学结果如何?

  三、读文求解

  1、学生齐读文章,寻找答案。

  (1)吴国国君

  (2)吕蒙

  (3)卿今当涂掌事,读书大有所益

  (4)吕蒙进步惊人。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2、再读释义。

  (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口述)、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叙述性语言:译文

  (2)孙权:译文

  (3)吕蒙:译文

  (4)鲁肃:译文

  四、三读析人

  1、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展示人物什么身份、性格、心理。评价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该人物语言(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板书、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孙权:身份();性格();心理()。

  (2)吕蒙:身份();性格();心理()。

  (3)鲁肃:身份();性格();心理()。

  五、求异思辩

  如果孙权劝学无效,吕蒙不学习,结局会怎样?(展开你的想象运用简短的话语进行说明)

  六、学以致用

  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或启示。(用一句话说明)

  七、班长总评

  学科班长总评

  八、教学反思

  课堂实践后发现的问题:

  1、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审题过于仓促,导致很多同学都没有完整的回答出本题答案,在下次的授课中,应先给学生10秒钟的审题时间,之后再进行抢答。

  2、据题生疑中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怎样劝的”,也应该给予确定。

  3、朗读由原来的三读:初读理解大意;再读释义;三读析人;增加到四读深入理解,设置在人物分析之后,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人物分析,学生板书的答案书写不是很规范,无条理,所以改用表格的形式,更加明晰。

  5、题目《孙权劝学》既交代了人物也交代了本文情节,吕蒙就学和鲁肃鉴学亦是如此。所以在讲解人物形象时同时也交代了文章情节。

  6、文章情节有详有略,由此应该引到文章写作手法的讲解。

  7、课文翻译中本文有三个语气词需要注意强调“邪、耳、乎”。

  8、学案设计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不够明确,应当加强。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建议】

  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

  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法:教师展示三国时期人物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图片或画像,由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讨论、认识引入课文内容。

  2、故事导入法:教师适当介绍文中三个人物的一些故事,导入课文。

  3、名言积累导入法: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记诵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入课文内容。

  4、教师诵读导入。

  二、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音:

  卿qīng涉shè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

  三、理解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就文中字词提出质疑。

  【初】当初。 【谓……曰】对……说。 【以】用,拿。

  【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但】只。 【耳】语气助词,罢了。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所益】所收获的、所得到的好处。

  【就】从事,做。 【议论】商讨、论说(天下大事)。

  【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三日】虚数,指多天。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遂】于是,就。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补充注释翻译课文,教师订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⑵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

  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归纳文言字词。

  ⑴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⑵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⑶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但:但当涉猎(只)

  往事:见往事耳(历史)

  过:及鲁肃过寻阳(到)

  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⑷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

  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⑸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

  ⑹积累运用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

  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归纳: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识与才干。

  五、总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教学反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①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②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③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知识点

  (一)课文字词详解

  【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详解】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字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详解】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6-21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6-17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4篇06-18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篇)06-20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8篇)06-23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篇06-17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4篇06-26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4篇)06-28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篇03-01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3)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演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以“朗读——译读——思读——演读”逐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2、比较阅读。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为文学常识专家组、字词专家组,质疑专家组、名言专家组,分别收集有关本文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二、展示与交流。

  1、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幻灯片演示)

  三、感知与理解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

  (1) 教师范读。要求:听清字音,明确句读。

  (2) 学生练读。要求:熟悉字音,练习断句。

  (3)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句读。

  (4) 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然后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 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规则:全班按座位分为六大组,奖励获胜组。

  形式: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掌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辞以军务 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 见往事耳

  2、辨析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治、博士)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见、往事)

  (3)及鲁肃过寻阳(过)

  3、辨析一词多义

  当 就

  卿今当涂掌事 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 指物作诗立就

  4、翻译下列句子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3、思读课文,理解内容。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

  1)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读课文。

  1)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

  四、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名言专家组展示讲解自己收集到的名人读书故事和名言。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

  教师总结:总之:知识能够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

  五、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六、总结与作业:

  1、总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作业:课后大家熟读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刚比较过《伤仲永》,和本文,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备课资料:

  1、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抱憾而逝;蜀汉由盛而衰。

  ————可见“学”的重要性。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师旷论学》

  3、车胤家贫不能常得油,则夏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

  ————夜以继日,囊萤积雪(集萤映雪)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5、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学业渐积而有成,获其益不觉其劳也;事业积渐而有功,蒙其福而不觉其苦也。

  —————褚虎忱《论人格修养》

  6、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7、有关读书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知识就是力量。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3、学习通过品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包括自由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

  自读法: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提高自读的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司马光砸缸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之称。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三、关于孙权和吕蒙(课下注解)

  四、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五、字词疏通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A、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B、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当道(2)辞———推托(3)孤———古时王侯自称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间的爱称

  (5)见———了解(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的时候

  (9)过———经过、到

  (10)更———重新(11)见事———认清事物

  (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14)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④往事古义:历史今义:以往的事情

  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教师总的指导)

  六、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七、揣摩人物语言、形象

  我们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归纳:“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对吕蒙的厚望和严格要求

  “蒙辞以军中多务”不想学,借口推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有不悦,责备,更是语重心长。让吕蒙心服口服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十分惊奇,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壑的自信

  小结:孙权——平易近人,对部下要求严格,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以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的夸赞;讲礼节,“拜蒙母”。

  八、快速背诵竞赛

  九、课堂小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十、板书设计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论议————结友(惊赞)

  十一、教后反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体会人物感情,领会课文内容。

  3、懂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一定受益匪浅。板书课题。看题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字或词?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读,学生纠正读音。

  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1、结合注释,独立完成课文的翻译,记下不能解决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翻译情况,有理解不一致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好记录,交给大家解决。

  3、提交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书写在黑板上。大家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

  四、理解内容,读出语气。

  1、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关心肯定,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骄傲、自得)

  总结劝说方法:“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这样的方式。

  2、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夸赞)

  侧面描写及作用。

  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分角色朗读。

  五、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你从不同的人物角度,你得到什么启示?

  孙权的角度——

  吕蒙的角度——

  鲁肃的角度——

  六、总结背诵

  1、本文有哪些人称代词:

  2、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这两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冰心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自气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河水来。祝孩子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4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2、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3、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5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说教学设想。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演课本剧等,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精心制作PPT课件,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见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3.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难点: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3分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是谁劝谁?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用笔在文章中划一划。

  明确:孙权劝吕蒙学习。“权谓吕蒙曰”,积累“谓”的.含义“对······说”。

  孙权是君王,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和自称“孤”可以看出。(“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古时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孤:君王自称。

  吕蒙是一名臣子、武将。孙权对吕蒙的称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从“辞以军中多务”看出他掌管的是军队,是一名武将。

  《孙权劝学》是作为君王的孙权劝作为臣子的吕蒙去读书。

  2.那孙权因什么而劝(武将)吕蒙读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圈划一下。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不仅仅是武将了,还要协助孙权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学习了。(请学生再读一遍)

  追问1:这句话该怎么读?

  明确:双重否定,肯定语气,有股不容置疑的国君的威严。“!”表示情感强烈。

  追问2:那吕蒙去读书了吗?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推托了。可见,想要劝服吕蒙读书,是一件难事儿。

  3.那孙权是怎么劝的?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追问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说一说。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追问2:孙权是从哪些方面来劝他的?(孙权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确:明确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才干(目标);吕蒙读书是有时间的,是有可能性的(条件);现身说法,告诉吕蒙读书是有效果的(预期效果)。

  追问3:老师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改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当涉猎,见往事。”哪个更好?(从孙权劝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原句好。先找出区别。改句少了“邪”“但”“耳”这些语气词。原句语气比较舒缓,委婉、亲切、诚恳地告诉吕蒙劝他学习目的是让他增长才干,孙权想让吕蒙心悦诚服,而不是用权力来压制他去学习。同时感受到孙权作为君主的那种大气、圣明。

  追问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卿言多务,孰若孤?”能调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如果调换的话,会与吕蒙争锋相对;原文的写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决吕蒙思想上的误区:以为孙权劝他读书是为了让他成为博士。

  4.“劝”的效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效果不错。“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年龄比吕蒙长、权职比吕蒙高,听了吕蒙议论后情不自禁地赞美吕蒙,可见,吕蒙经过学习,才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于是决定“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从读书的目标、条件和预期效果这三方面来劝说吕蒙。后来,吕蒙泛览群书后,才略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从一个将才成为了像鲁肃一样的帅才。吕蒙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多亏了孙权的劝说。

  (三)再读感悟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其他同学旁白。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往事中借鉴,对治理世道有辅助作用),命名为《资治通鉴》,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作为君王,你会从中收获些什么?作为大臣,你会收获些什么?作为今天的你,会收获些什么?

  4.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作业布置

  1.整理《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2.改写《孙权劝学》,300字左右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5、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的开发】

  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重新加工,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创设开心的学习氛围: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文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4、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引入正课。

  二、展示与交流。

  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三、感知与理解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配乐朗诵;学生有感情集体朗诵。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其他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规则:全班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底分各为100分,竞赛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翻译课文。男生组和女生组各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把课文分为两层,从开头到“蒙乃使就学”为一层,剩下的为第二层。男女生代表各翻译一层,错一处扣5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轮:认读课文。教师多媒体显示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由女生组和男生组各读一层,错一处扣10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题目见课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卿今当涂掌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蒙辞以军务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见往事耳

  2、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辨析一词多义

  卿今当涂掌事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指物作诗立就

  4、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3、思读课文,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

  1)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6)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读课文。

  1)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

  2)欣赏动画短片,体会人物的对话的语气和心理。

  3)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四、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朗读可分三步:

  ①初读: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②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③比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曰:对……说 /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匪浅。

  ③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④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附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翻译疏通,积累词语,初步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家作品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下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更孰遂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积累词语:

  谓:对……说卿:君对臣的称呼,你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国家大事辞:推托多务:事情多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学官但:只不过涉猎:粗略地阅读吴下阿蒙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更:重新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议论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后就分别了。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出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六、作业: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情节: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第2课时

  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节导入新课。

  二、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叹学”,“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理解文意。

  3、正确朗读全文,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分析人物性格。(重点、难点)

  4、领悟学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感启动

  1、导入新课

  很多伟大的领袖都强调过学习的重要性,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早在三国时期有位伟人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吴国国君孙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板书:《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预习指导

  (1)掌握本文有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全文,尝试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

  (3)识记本文涉及的两个成语的现代含义。

  (4)根据书下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是()

  (时期)杰出的()家和()家()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解释成语含义: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二、解题生疑

  根据题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孙权是谁?

  (2)劝谁学习?

  (3)为什么劝?

  (4)劝学结果如何?

  三、读文求解

  1、学生齐读文章,寻找答案。

  (1)吴国国君

  (2)吕蒙

  (3)卿今当涂掌事,读书大有所益

  (4)吕蒙进步惊人。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2、再读释义。

  (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口述)、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叙述性语言:译文

  (2)孙权:译文

  (3)吕蒙:译文

  (4)鲁肃:译文

  四、三读析人

  1、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展示人物什么身份、性格、心理。评价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该人物语言(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板书、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孙权:身份();性格();心理()。

  (2)吕蒙:身份();性格();心理()。

  (3)鲁肃:身份();性格();心理()。

  五、求异思辩

  如果孙权劝学无效,吕蒙不学习,结局会怎样?(展开你的想象运用简短的话语进行说明)

  六、学以致用

  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或启示。(用一句话说明)

  七、班长总评

  学科班长总评

  八、教学反思

  课堂实践后发现的问题:

  1、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审题过于仓促,导致很多同学都没有完整的回答出本题答案,在下次的授课中,应先给学生10秒钟的审题时间,之后再进行抢答。

  2、据题生疑中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怎样劝的”,也应该给予确定。

  3、朗读由原来的三读:初读理解大意;再读释义;三读析人;增加到四读深入理解,设置在人物分析之后,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人物分析,学生板书的答案书写不是很规范,无条理,所以改用表格的形式,更加明晰。

  5、题目《孙权劝学》既交代了人物也交代了本文情节,吕蒙就学和鲁肃鉴学亦是如此。所以在讲解人物形象时同时也交代了文章情节。

  6、文章情节有详有略,由此应该引到文章写作手法的讲解。

  7、课文翻译中本文有三个语气词需要注意强调“邪、耳、乎”。

  8、学案设计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不够明确,应当加强。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建议】

  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

  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法:教师展示三国时期人物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图片或画像,由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讨论、认识引入课文内容。

  2、故事导入法:教师适当介绍文中三个人物的一些故事,导入课文。

  3、名言积累导入法: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记诵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入课文内容。

  4、教师诵读导入。

  二、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音:

  卿qīng涉shè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

  三、理解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就文中字词提出质疑。

  【初】当初。 【谓……曰】对……说。 【以】用,拿。

  【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但】只。 【耳】语气助词,罢了。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所益】所收获的、所得到的好处。

  【就】从事,做。 【议论】商讨、论说(天下大事)。

  【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三日】虚数,指多天。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遂】于是,就。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补充注释翻译课文,教师订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⑵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

  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归纳文言字词。

  ⑴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⑵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⑶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但:但当涉猎(只)

  往事:见往事耳(历史)

  过:及鲁肃过寻阳(到)

  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⑷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

  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⑸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

  ⑹积累运用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

  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归纳: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识与才干。

  五、总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教学反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①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②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③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知识点

  (一)课文字词详解

  【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详解】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字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详解】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