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散文:茫尘中那一永恒的叹调
高铁被众人关注和谈论已不是因为它能够跑的比火车快多少的原因了,而往往是因为人们生活中需要它时感觉总有些不合心中所想之处。回首高铁疾驰而过留下的迹痕,或许有时你会哀伤于它们在日晒雨淋下、朝起夕落中的渐发消散;或许有时你可以透过那些迹痕看到曾经被一辆辆马车、骡车、牛车压过时留下的痕迹;或许某一时刻,你还可以越过那些痕迹望见一匹匹的骏马良驹驰骋而去;或许有一天太阳将眠时,你甚至能够穿过那些奔驰的身影间隙朦胧的望到一位老者踏着自我的步子走过一座座的高山与河流。再回想我们人类的行进历程,太多的事物幻灭难随。同时又不得不说,对于一些事物的永恒而言,让人感觉到我们仿若总在难以获得“永久”的危机中前进着,这就像是总有一种缺陷感伴着我们,催促着我们似的。
在今天,我们的社会迈着快步向前!而昨天的一切事物中,却有太多太多在风云变幻中消匿沉尘。但没有绝对,尤其在时间的操作中总有许许多多的事物会否定绝对两字的权威。有些事物总能够透过历史的重重埃幕来展现她们永驻的颜容,或者穿过历史的层层尘屏将她们亘定的韵律来唱吟。这并非是因为她们寂寞难耐,主要是因为我们需要,不论是在物质的生活中,还是在精神的世界间,我们都需要有些事物可以如芳草香魂般吐香溢清以醉我醒我尘心和似甘醇玉液般以润泽我们的生与活;我们更需通过她们而获得如清风浮云般飘逸的感悟和似电闪雷鸣般的刹那明悟来发展自我、全面自我。在她们中,戏剧有着其该有的王座。戏剧是那可越历史尘埃,似香如润,以其无穷魅力牵人思肠心海的永存之一色(我很喜欢王蒙在《红楼梦启示录》中的“色就是色,色不是空。色是魅力,色是吸引,色是紧紧地抓住人的,色是值得人为之生活,为之哀乐,为之死亡的。”这两句话,故此在这儿将戏剧写成“一色”)。《琵琶记》被人捧为曲中神品,自有其价值。其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不是一个初窥戏剧门墙,不晓不懂一个音符丝律的盲流外人的我所能言论品评的,就只能在观看听闻之余,陋笔记录点遐思随感以慰心潮罢了。
即使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物质更加的繁多,社会更加的喧闹,可像《琵琶记》这样对人生缺陷的叹息声总会时不时的惊着整个的社会为之静思。我们总是会通过像《琵琶记》这样,凝聚了对人生思考的文艺来完善我们自己的生命历程。正如《琵琶记》结尾所演唱的“是悲,是喜;是恨,是怨;是愁苦,还是凄惶。”这样的语句与演绎是值得我们去沉思静想的。当今,我们总是在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人文精神。而全面发展往往是需要通过我们切身的感悟才能够更好地来发展自我,全面自我。可对于时间而言,我们的人生驹隙,不值一提,他会让一切在匆匆间变成沧海桑田。“朝闻道,夕死足矣!”是一种豁达,是一种建立于朝夕间的豁达。可是对于常人而言,朝夕之间往往是难以知味的。这就让人惶恐难安了。但纵观历史,一切的发展都是建立于前历史基础之上的。那么我们要全面发展自我时,像《琵琶记》这样在长久流传间历经时间与空间的炼历,早已具有历史沧尘魅力的文艺作品,何尝不是我们所需所求的呢。
在我感忧于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的现状时,曾思考有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思考其本质和能够长久流传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在阿波罗登月之后的今天,其是否同样因失去些许的价值而将渐渐沉寂于滚滚尘埃中的问题。其实只要明确了其本质与意义,就想通了其问题。当时我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想完之后也就由不得我不感叹于其所凝结的全是智者的精华。首先,想明白嫦娥是怎样奔月的,是因为她服了长生不老的仙药,可她为什么要吃仙药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又极易回答的问题,这是因为受生存欲的驱使,对生的渴望与追求。其次要问,她为何要奔月,而不是奔太阳呢,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深究又极易想到答案的问题,是因为在生存欲得以满足之后又受到物质欲的驱使,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最后我们要问问,她到月宫后到底怎么样,这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感悟又极易触及到的问题,她奔月后,无需担忧容颜的苍老与死亡的威胁,也拥有一切人世所梦想的美好事物,可她是孤独寂寞的,是忧愁苦闷的;是见喜狂欢,见愁断肠的;是永恒叹息的。通过了长久的思虑与感悟之后,我个人偏执的认为这三个问题所在既是此传说千古难息的本质与意义所在,亦是其将永远流传下去的永恒价值所在,除非人们超脱于对生存欲和物质欲的念欲,超脱于对情感难耐的觅宿,超脱于对初性奈何的回轮。
当这段时间我沉醉于《琵琶记》,在其无垠的道海里畅游时,虽被其“动人的场面,优美的曲词”所迷醉,也被其“精致的结构,巧妙地关目”所折服,但最扣人心弦的还是其“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对历史的写照,对神话故事的渲染和对人间真情的抒发”。若说前面是戏剧外观颜容的魅力的话,后面的就是其内在心灵的魅力;前面的可以使我们的心为之剧烈跳动的话,那后面的就足以让我们的心以强有力的律动撞击我们的心怀,甚至会让我们的心为之永久地静默。
《琵琶记》整个的剧幕是作者高明用心血构思的一个完美。其如两条舞龙在尘俗的云雾风雨间盘缠环绕,时隐又时现;时如龙头迎来高嗷,时如龙尾摆去留叹;时如行云令慕令庆,时如兴雨招泪唤泣,终使人愁惆哀叹,不罢不停,不止不休。从有“三逼”到有“三辞”至“三不从”,这“三三”自有“三唱段,三剧情,三意蕴”;又因连理分枝,五娘留陈土,伯喈赴京云,这两主翁分“两尘嚣”,自有“两处情,两处景”。伯喈心中固然有情怀意、含忠蕴孝,然世事缠杂,尘世几多奈何,由此终须唱演一曲感慨万千难消,逢时惘然长叹的透尘之音来以慰藉。且说五娘,夫妻俩月,曲回长水逝郎影,万里关山绝音尘,天不为美兮孝感地,琵琶弹唱寻夫泪,此间万般心酸之泪,断肠之愁,绝念之痛等等皆煞人难以言道,唯有经以言辞、动静、神情态以示其场景,便使读观者以自悟。
回想整个的剧幕,不论人物形象的命运,亦或剧中的大情小事,最乱我心湖,让我感触最多,也最深的就一个“叹”字。这不知是因我对生活中太多事不愿碰触,往往临而叹之的缘由而有的感触,还是作者高明的高明之处就是将《琵琶记》本身也就写了个无奈而长叹。回首已被渐渐尘封的封建社会,我们对其兴盛与衰亡已随时间之故而淡然视之,虽在淡视中不免除感叹,但终究难以如智者的作者对当时的生活体悟那般深刻,无奈之处有叹息那么深长。伯喈非僧,五娘非尼,思想都也非空;也都非孤世而居,或繁尘孤行。他们只是凡尘之中,众多行者之中的两位,且在今看来本就生活于多是悲哀的一片烟尘之中,这怎不让人感叹呢。
《琵琶记》是一部关于才子佳人的故事,但不同于以前与之后的那些因缘欢聚庆喜的陈故;是一部短合久别的愁苦之新论,论一幕牵肠过活,论一曲世态炎凉。
伯喈称才子,完全就是我国才子形象的结晶所孕而生。作者已将其写得如同文曲星、智多星下凡般的人物了,无法再另找词语来称赞。其有“将莱彩欢亲意,戴儒冠尽子情”之情怀;且在其面前“宋玉多才未足称,子云识字浪传名”;况其更有“经世之手,济世之英”。如此之人不称才子,谁人敢再言自己胸怀大才,可为栋材。同样将五娘谓作佳人,亦难以另寻它物以饰,其貌美心惠,能生计,知韵雅。可见作者将女性的所有美好形象都注入了其血肉里。如此才子佳人,不能为人们演绎一曲轰轰烈烈的婚姻爱情喜剧,本就让人难免暗自常叹。但作者并非是想让人们目此而叹,作者是想通过这样一对天作之合来演绎一场世态炎凉,使世人在观赏时大叹息,长叹息,最终得以自悟。
若说像伯喈与五娘这样的才子佳人,是人人所希望,所追求的,他们的璧合当为之赞叹的话,那他们所演绎的则为惊尘震世的悲叹。
谁不想郎才女貌,外圣內贤,夫情妇意,君忠妻孝;谁不愿得妻如五娘,嫁郎似伯喈。像伯喈与五娘这样的结合,可谓是千古至今众人所梦寐的。但作为智者的高明,他洞彻世态,看到当时人们所追求的梦想的惨淡之处。这或许也是他抒发《琵琶记》的感怀吧。同时,此曲既然被众人奉为神品,或许正是因为曲中人物命运的奈何难释触动着以往至今所有观赏者那颗满是尘埃的心吧。
叹调永恒,三叹足矣!我个人将其悲叹以三叹而言吧。其一,称之为梦念之叹,连理共祝,比翼互庆,永恒的梦念之境,可在生活中诸多好时瞬息间,长时难待良辰;喜事喧闹闹,清福静难待;共枕忧溺愁荣生,离别生恨悔当初。想伯喈与五娘不过俩月就遥离远别,此为婚姻爱情之永恒悲叹。其二,为尘阳之叹,想伯喈身为人子,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身为人夫,结不能久合,难不能共度,苦不能同受;身为人才,寒窗读罢不能试,登程夺魁不能臣,应官理朝不能安然若,作为男人雄者,何其悲哉!其三,为俗阴之叹,想五娘身为新人,在南浦,倾尽千言万语,顾虑左思右想,最终还是阁泪汪汪不敢流,依楼遥望孤帆远;身为人媳,闲言难辨当自嗟,糟糠自餍愁噎喉,长云断处启阴司,麻裙裹泥血手铺筑送亲路;身为人妻,一条琵琶路,滚滚江河多少落颜泪,万里关山谁人知晓坎遗血泪,绝念峭崖处,此为女性,我们虽不得不赞叹五娘贞烈,可如此的悲惨相摧怎不让尘惊世叹,若不惊世何来感阴司。
生活的无奈,精神的无可寄托,情性的难以抒发,这些是我们人生路上三座难以避免大山。想多少的人们因这三座山而绝世,化为历史的尘埃;在此刻与今后又不知还有多少的人会被它们压成尘埃、化为飞灰。不要否认这个世界满是花色,即使同样不可否认这个世界满是尘埃;也不要否认这个世界总是让我们为之痴恋,哪怕曾与今我们在这个世界感受着痛与累。那么我想,我们确实需要全面发展自我,需要通过对人生的沧桑经验的感悟来全面自我,需要通过对尘世幻化中的永恒的把握与超越来发展自我。尘之色,生之色,尝辛甜苦辣,感欢喜悲哀,认同自然发展,确立自我定位;历经沧桑,体现自我价值,肯定自我人生。
吕启祥说“文学艺术作为精神家园的更高一层的意义在于使人的精神得到提升、超越以致更新,也就是说从世俗的烦扰困惑中解脱出来,以一种更为从容洒脱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自我。”。确实,像《琵琶记》所发出的永恒叹息,是历史提炼的精华,是一条尘世间的路,是一条人生的道,是一种永恒的哲理。我们可以通过她来感受世俗的烦扰困惑,使得我们更好地活着,更好地走着。
旧时已静,吹动一缕旧时尘风,谁人感知?一曲《琵琶记》,回首其境尘茫茫,叹悠悠,煞人道,何人踏过!
【散文:茫尘中那一永恒的叹调】相关文章:
关于爱情永恒的散文06-25
永恒的山抒情散文06-02
余光中的经典散文05-24
余光中散文精选08-15
记忆中的豆腐散文06-03
余光中散文精选摘抄07-25
余光中散文特色06-29
那一度梦的芳华散文06-13
梁衡散文:乱世中的美神06-03
答谢中书书改写散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