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乡说糖事散文
义乌有个“中国小商品城”,早已闻名遐迩,也许世人皆知,但要说义乌是糖乡,恐怕许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其实,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兴起和发展,和义乌是糖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如果义乌不是糖乡,也许就没有如今这个号称“全球最大超市”的小商品城了。
在商品匮乏,以及全国实行商品统购统销,计划经济的年代,人多地少的义乌,许多农民一到农闲时节,就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鸡毛换糖,他们的足迹遍布邻县邻省,甚至全国各地。
所谓的鸡毛换糖,就是用义乌当地出产的红糖,经过加工,制作成生姜糖,用来兑换散落于家家户户的鸡毛、鸭毛、牙膏皮等等废旧零杂物品。等到收满货郎担,就返回家乡,挑选好的鸡毛制作成鸡毛掸子,剩余的杂碎就用来肥田。
生姜糖有颗粒状的,也有凝结成片的。成片的姜糖,要用刀来敲成一小块块的,因此,鸡毛换糖的货郎们,也被一些人形象地叫做“敲糖帮”。货郎们除了用姜糖以货易货外,也要卖些针头线脑,纽扣气球之类的小商品。由于货郎们的这些小商品,实用便民,因此很受当时百姓的.欢迎。久而久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义乌的小商品名声大噪,逐步形成规模庞大的小商品市场,以至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
义乌生产红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顺治年间。
说起义乌的红糖,离不开一个叫贾维承的人,在义乌,把这个人尊称为“糖公”。
据义乌佛堂镇燕里村《贾氏宗谱》记载,贾维承是燕里第五代孙(1604—1670)。贾维承是一个木匠,有一次,贾维承到洋滩市里去修水车,木匠作坊设在街上,饭后休息,他习惯地拿出几根路上带来的野糖梗放到嘴里咀嚼甜味,这一举动,被一位外地客商看见了,那人拿过野糖梗尝了一下,就说:“这东西又不甜,我们家的糖梗比你这东西要甜几百倍呢?”。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连忙问这位外地人家住哪里,由于语言不通,闹了半天方知这位客商是闽粤人。得知闽粤之地可以把糖蔗制成四季都能存放的食糖,好学的贾维承决计把这种种蔗制糖技术学过来,引到家乡来。
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年过不惑的贾维承,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跋涉,终于来到了闽南,在一个叫闽越的村子里安顿下来。凭着他的一手好木匠活,吃东家,住西家,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贾维承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种植糖梗和制糖技术,他把这一想法如实告诉了闽越村的一位族长,没想到族长听后大怒了,认为他要学种糖蔗、制食糖,违反了族规,连夜就把他赶出了村。他在村外的一个破庙里,熬过了他来闽越后的第一个年三十夜。他不但没有泄气,反而更加增添了他决意要将种蔗制糖术学到手的决心。
乡亲们偷偷给他送来了新年饭,并纷纷为他去说情。由于他干活勤快,木匠手艺又好,终于再次被留了下来。贾维承为了全面掌握种蔗制糖术,在当地乡亲们的撮合下,和一位寡妇成了家,并生下一个女儿。就这样,他在闽越村一呆就是十五年。等他学会了整套技术,就偷偷带着几根糖梗种,借机跑回了义乌燕里村,把自己从闽越学来的种蔗制糖术,在义乌这块土地上流传开来。
因此,义乌制作红糖的历史,可见已经有340多年之久了。
义乌红糖,种植面积、产量,历来居浙江省前茅。其中最盛期要数民国35年(1946年),当时全县种植面积达6.67亩,红糖产量约1万吨。是浙江省重点产糖区。解放后,红糖产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是义乌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记得小时候,每到秋冬季节,家乡的田野,一眼望去,尽是无边无际的甘蔗林,仿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糖梗一般种植于春天的麦垅之中,等到麦子黄了,糖梗苗也茁壮地成长起来,收割掉成熟的麦子,农民就把糖梗田培土成垅,以利糖梗苗生长。
“七月半糖梗七节半,八月半糖梗八节半。”中秋前后,成片的糖梗田就成了一片茫茫的青纱帐。儿时的我,经常会约上几个同龄的小孩,钻入凉爽的糖梗田里捉迷藏,找野瓜。糖梗甜了,也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偷吃几根糖梗,等肚子吃的滚圆了,再从糖梗田里像小狗一样溜出来,那份情趣别提有多开心了!
冬至前后,各村各户都开始忙碌起收割糖梗来。糖梗收割前,要先把糖梗叶子批掉,大人们忙着批糖梗叶,小孩子就钻入田里玩耍,剥了叶子的糖梗田,就像清爽的毛竹林,煞是好看。
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榨糖水的工具是牛拉糖车,即木车牛力绞糖。两个硬木滚筒,直径约60公分,长约120公分,滚筒上端做成两个合缝的齿轮状,一根长长的杠杆,在牛的牵引下同时转动。糖蔗从两个木滚筒的中间间隙喂进去,随着滚筒的不断转动,压碎了糖梗,糖水就绞了出来,沿着水槽流入糖缸。如今已经是机械化的榨糖机榨糖,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为“绞糖”。熬糖也叫“煎砂糖”。绞出的糖水,倒入锅中煎熬,才能变成红糖。这是一道制作红糖必经的工序,现在仍然保持传统的工艺制作。
一字排开的五六口糖锅,直径依次由大到小。绞出的糖水先把它放入第一口最大的锅中烧煮。烧开的糖水,会起一层厚厚的糖沫,这层起浮的沫,必须用兜子捞干净才行,否则会影响糖的质量,尤其是会影响糖的色泽。如果不在恰到火候时捞干净了,就要破败掉,因此也是一项技术活。而最重要的技术活,是侯糖。捞完糖沫的糖水,依次起到第二,第三。口锅当中,主要是让水分慢慢蒸发干净,当糖水蒸发到一定时候,煎熬的糖水变成了金黄色,在锅中冒着浓稠而滚圆的泡泡,这时的候糖师傅,凭着眼睛的观察,逐次将稠糖起到后面的小锅中,几个工人也不停地用长柄铁勺不停地搅动糖锅,防止稠糖焦锅底。等到将全部浓稠的糖浆起到最末端的一口锅中,候糖师傅,用食指沾起一点糖,尝了一下,看看差不多了,就将滚烫的糖浆,舀到一个长方形的木制槽床上,制作成精细的红糖。
义乌糖乡,“鸡毛换糖”如今已经成为一段遥远的往事。但甜蜜的糖香,依然飘荡在秋冬季节的义乌田野上。每当到了红糖飘香的时节,成群结队的农家游活动,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项时尚,十里八乡的糖农和前来尝鲜的市民们,也都沉浸在一片喜庆当中。
【糖乡说糖事散文】相关文章:
林清玄:金刚糖美文08-14
《糖罐的秘密》的阅读答案12-10
蝉说散文10-02
畲乡雨巷散文03-14
王耀东诗歌 《乡事》11-25
你说爱,我说心经典散文10-07
说徐志摩的诗散文09-26
坚持说我喜欢你散文11-28
散文过往那些事10-04
江南春也说王维散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