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窑洞的见证与传说的散文
说起土窑洞,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上山下乡时的那个小山村。回想往事,打开记忆,“老电影”又开始了……
我下乡的那个生产队二十七户人家,散落在两架山坡距公路有三丈高的平台上,那平台有六七丈宽,随蜿蜒的山势有两百多米长。每户农家都依山傍崖,选好位置,户户向阳,打一孔土窑洞。那土窑洞前边的“土”字,就印证了它原始、简单、朴实的性格。每家外表看上去一个样,只能从住的位置与窑洞门边和窗外挂着的那一串串火红的干辣椒、金灿灿的黄玉米棒区分开来。它们娇娆的装扮呼唤着:主人,“家”到了。
走进土窑洞的家,马上就能体会到它的第一大功效:那就是“冬暖夏凉”。就说“三夏”大忙季节吧,毒日头不但把麦子晒黄,同时也把地皮像是要烤焦,烈日炎炎下劳作的农民和知青们受着烘烤,挥汗如雨,奋战在打麦场上……下工后,回到土窑洞里,噢,凉爽!舒适的感觉使人立马暑气顿消,温度宜人,宛若开着空调一般。秋去冬来,到了“三九”严寒的冬天,山风凛冽,吹低荒草,户外一片萧条,路上行人裹紧棉袄,护着耳朵,疾步走着,呼出的热气变成了白雾萦绕着。可一回到土窑洞里,不用搓手,不用跺脚,温度适宜,不低不高,坐到“灶连炕”上,抽袋旱烟,云雾缭绕,寒气早没了。
说到“灶连炕”,这是土窑洞的第二大功效:我们队里的土窑洞都采用灶连炕(或许其它地方亦然),算是科学配套。做饭时的余热烟火,通过土炕的通道抽到窑外的烟筒排掉。节约柴火,做着饭土炕也被熏(烧)热了。说到这儿,我又想起刚下乡时,知青嫌土炕不热,加柴猛烧,致使半夜烫醒,棉被烧着……
土窑洞的第三大功效是: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进行扩建、改造。一般土窑洞,三米多高、三米多宽、六米多长的`这近二十平方米,就是一家人做饭、吃饭、休息、睡觉的主室了。我刚到山里,第一次走进土窑洞感到很陌生,好奇心驱使着我再往里走走瞧瞧。通过用高粱杆扎梱栽牢的一道隔墙,借着灯光看到,后边比前边大了许多,堆放着农用的工具、杂物。又发现与主窑洞垂直方向的两侧打出的另外几个小窑洞,村里人把它们叫“拐窑”,两米高、一米宽、两米长。走进小拐窑,一米高处的两侧的土壁上又挖出五六个一尺多高,一尺多宽,一尺多深的小方平台,摆放着一些瓶瓶罐罐。窑洞的地面上杂乱放着一些果蔬(能保鲜)。土窑洞从外边看,一个门洞,没想到两侧有若干拐窑,拐窑里又有小洞,真说不清一孔窑洞到底挖了多少个洞。不由想起电影《地道战》的场景,外边看不出来,里边却可以发展无穷啊!土窑洞到底算几室几厅?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乐意就挖、就造,不用请示,不用报告!
拐窑里的小方平台上,放置了一件形似大笔筒的黑釉陶瓷罐,油光发亮,引起了我的好奇。这东西我在城里没见过,也不知它是干什么用的。高有一尺许,烧饼大小的口径,两边有拴绳的耳环,姑且就叫它提罐吧。一问主人,才知道它是装做好的“肉臊子”用的。六十年代末,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很多日用品食品都凭票才能购买。我记着大概有:粮票、肉票、油票、布票、棉花票、肥皂票……那会儿不像今天想买啥就能买啥这样简单轻松。农民辛苦养了一年多的大肥猪,必须卖给供销社,供销社按比例发给你肉票,想吃肉就凭票去买。一次买上二三斤,回到家里,将肉洗净,切成黄豆大小的肉丁,经过翻炒,加入调料,加水、煮熟、炖烂,最后加入稍多一些的盐,收汁入味后即可盛入提罐内,烧肉时浸出的油脂渐渐浮上表面,待凉了以后,一层厚厚的油脂将下边的肉密封起来,因为提罐体高口小,所以油封的厚度增加了不少,放置一年里边的肉也不会变质坏掉。这也是我要说的土窑洞的第四大功效:能保鲜、防腐,仿佛就是一个天然的土“冰箱”。
“老婆子,咱今儿吃肉臊子面。”丈夫大声的吆喝着正在做饭的媳妇。从麦场上回到家,丈夫躺在的炕上,抽着旱烟,等着媳妇将做好的面条端到跟前,这也是陕西农村大男子主义的生动写照。媳妇同样也干了一晌午农活,做饭像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不仅不帮忙,反而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这理到哪儿谁能与你评说?媳妇提来提罐,先将油封挖起一半放在另一半的油上,再用筷子用力向下挖起肉来,肉团放入盛面条的碗下边,上边放入捞好的面条,然后用铁勺浇上半勺热面汤,递给丈夫,看着丈夫用筷子上下反复的拌、调,若不再需要,才能将原先挖出的油脂再盖到肉上,用小勺再将油封弄平、弄好。一般情况下,丈夫吃肉面,媳妇吃素面,这也彰显出男人在家中的主人地位和威严。当时的山里边,没有电冰箱,生活条件不是很好,采用这办法真好,居然能将肉臊子的保质期达到一年以上。要是没见到,决然不会相信。不可思议啊!
再说说土窑洞的第五大功效:能防天灾人祸。出了两侧的拐窑,再往里走,看到挖出的一级级台阶,沿阶梯逐步登高,手举煤油灯照路,走进一洞,踏着洞内的阶梯越走越高,越走越远,竟然能从窑洞里走到半山坡上的一个极隐蔽处,原来这是土窑洞的后门,用力推开木板,发现散落下的黄土与荒草。一问主人才知,解放前为防土匪挖的暗道。晚上睡觉顶紧窑门,听到土匪来了,从窑后的暗道可以出逃。没想到我们下乡知青才到生产队不久的一天夜里,因前几日连续下雨,所住的土窑洞门前左侧土崖突然发生了塌方,大量的黄土将窑门、窗子掩埋堵严,就是因为有暗道才得以出来。解放前挖的逃跑通道,还真派上了用途,知青们走过了传说中的防匪暗道,使用了许多年都没人走过的这条道。难怪队长在塌方现场,指挥有方神情自若不慌不忙,原来心中有数啊!
塌方的黄土清理了三天,砸断的案板,砸坏的锅碗盆瓢,砸扁的水桶只剩拳头高……现场一片狼藉,知识青年却安然无恙,天灾而不能伤害,命大之人也!回想起来这些事情,仍然记忆犹新,就像发生在现在一样。知识青年也因祸得福,没了灶具到社员家里去吃饭,不用自己捡柴烧饭,当时心想若能长此以往,岂不快哉乐哉!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往事尽情的涌出来。蹉跎岁月,青春记忆,苦乐年华,甘苦参半,今生难忘!
土窑洞啊,曾经在四十多年前你陪伴我一起生活过,曾经在一年四季里享受过你所赐的不冷又不热,曾经亲自体验、领略了你的内脏、功能与效果,曾经得到你的帮助从危难中得以幸运逃脱,曾经让我们知识青年在小山村体验了生活,曾经让我们见证了你的传说。土窑洞我还想满怀深情的对你说:我感谢你!我怀念你!我仍想在你的怀抱中酣甜地睡着!
【土窑洞的见证与传说的散文】相关文章:
关于韩愈与民间的传说03-19
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民间爱情传说10-01
韩愈与民间传说的故事总结03-19
韩愈与民间传说的教学实录03-17
亲情与责任的散文02-14
与心灵的对话散文11-05
我与季羡林的散文09-29
徐志摩与他的爱情散文09-26
张九龄与英德大坪山的传说02-27
焦躁与不安的心经典散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