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的旋律写景散文
闹春田
闹春田,是一项民俗活动。是春耕之前在田地上的闹腾,其热闹不减于春节。此民俗的源起,据说是早先村人将一尊菩萨抬到山洞里开光而引发的。所谓开光,就是揭开神像头上蒙的绸布,以示神灵可理事了,而不再是一个木雕的像。那山洞前是有一丘水田的,待将开光了的菩萨抬出来时,水田变得很浑浊,好似有人踩踏过似的。于是就理解为菩萨的显灵,就是要在水田里踩踏。
活动的起始,自然先要迎神。抬出神像来,到一丘面积较大的水田里。然后,几个青壮年抬着神像在泥田里闹。先是绕圈子,围着田地转,再就是行走奔跑,溅起许多泥水。直到有人摔倒,然后再换一批人。摔倒的人爬起来后,还可摔泥巴,即将泥巴摔到对方身上。此种泥腿子的泥水战,大都是谐而不虐,却将活动推向高潮。而为了躲避,又得在田地上行走奔跑。一场闹,不仅闹得浑身都是泥水,而且身上还沾着泥巴。于是又有个说法,说村人敬奉的菩萨实是泥鳅精,只有泥鳅才这样在水田里钻的。多数村人则一致说是关公,关公为武圣,崇奉的是一种武力。且不管谁是谁非,就效果而言,是等于将田地翻耕了一遍。
闹春田,一伙人将水田踩得稀烂,大有溶田之效。其时春寒料峭,人却意气飞扬。那种闹腾,实是奏响着春耕的旋律。闹够了,再将神像抬到清水河里洗净,闹春田的人身上散发着热气,还意犹未尽。
摇神轿
摇神轿,先要到庙里迎出神像来,再将神像固定在一顶轿子上,一般是用红布条缠牢,然后将神轿抬到一块空地上。周围是观看的人,自然地围成一个圆圈。抬神轿的人一前一后,各护着神轿的一头。起先还是抬着走的,继而就摇晃起来。此种摇晃,只需双方协调动作即可。接下来就是你推我拉,双方角力了。还要左摇右晃,即你往左摇,我往右晃,若是力气不支的,就只有跟着对方摇晃,于是也就分出了胜负。得胜的,又与人推拉摇晃,如此接力下去,可摇上许多时候。围观的人,则呐喊助威叫好。
神像能这样摇晃吗?听老人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人与神是连带的。有些地方求雨水时,会将神像抬出来晒,即是此理。换个说法,就是神哄人,人哄神。摇神轿,又叫保苗祭。多是在农历二月后,正当播种时节,便将五谷大仙的神像抬出来,不断摇晃。
据说此举是要摇醒神灵,从而保佑禾苗生长。这种做法,不无诗意的联想。时令是乍暖还寒,除了求神分担,其实要摇醒的,仍是人身上的'力气。长长的冬蛰后,春耕生产,又到了使力气的时候,正好把全身的精气神都使出来。
打菩萨
菩萨是能拿来打的吗?幸而此菩萨不是木雕的偶像,实是一块石头,但沾上神灵,也叫成菩萨。
传说中这石头被一坏人偷去,用它堵住了村中唯一的水源,可第二天渠水照流。坏人觉得奇怪,夜晚便守在那里看,原来石头会变化移动,离开渠口,让水照旧流淌,坏人从此改恶从善。村民知道了石头的神奇,便有争抢石头不让抬走的习俗。
此习俗先是在石头前上香,摆上供品,敬礼如仪。接着是参与的人分成两班,每人各拿着一根竹竿,竹竿上保留着枝叶,可用以相抵,免得直接地竹竿碰竹竿,易有误伤。竹竿上还缠着红布条,以示并非打斗。本义是两班人争打那块石头,但双方先要角力一番,才能接近那块石头。因而双方的角力才是真正的争斗,挤不进去的,就退到后面。至于到得石头那边,打石头菩萨就只变成象征性的了。
石头可堵水,也可分水。
村庄饮用水及田地的灌溉是很重要的.常常发生争水的事情。有争执,就需要和解。此种举措表面上虽仍是双方争抢,但实则却转变为竞技,另有一种和谐之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