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书札记散文随笔
一、点滴融趣味简笔见功夫
知道郑逸梅先生是在《羊城晚bao》上,几句话的《三言两语》让我知道了还有一位“补白大王”。那时候先生还健在,如今书犹在人作古。老人是1992年仙逝的。我们再也得不到他脑子里埋藏的更多的秘密了。很多文史界还没有开发出来的逸闻趣事、掌故传说也随之湮没。
郑逸梅先生是一个有心人。就是在大革文化命的年代,他仍然冒着风险,把心里记着的东西形诸笔墨,日积月累,竟然得20000余条。对“耳司听,目司视”的东西“敝帚自珍”,自认为是“流水帐”,但却是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宝贵资料。从1982年中华书局刊印,一版再版,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我买的这一套,是2005年新版的。1992年,年已98岁的老先生还为《艺林散叶荟编》写了跋语。可能不久就去世了。
郑逸梅先生自谓“取一鳞以为条,拾一爪以为目”,赢得了“补白大王”的美称,在港澳报界享有盛誉。当时就有“无白不郑补”之说,认为在报纸上补白,非郑逸梅先生莫属,称之为“郑公体”。
“处处留心皆学问”,信然。先生自己认为“勤能补拙”,除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外,大量的资料来源于剪报、书本和还健在的德高望重的耆宿的讲述,死资料与活资料大大充实了自己的见闻,丰富了自己的库存。由此可知,任何的知识离不开积累,离不开留心,离不开好奇,离不开动手动脑。若是象狗熊掰棒子一般,那就是再多活一个百年,那又怎样?该丢的丢去,该得的没有得到,人生的空白不但没有补上,还会成为社会的累赘。
读这样的书,大开眼界。
书中记载的人物,其所作所为,让人们既可以了解那个时代人的风貌、性情,还可以了解一些名人耆宿更真实更富人性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既陈旧又崭新的思想世界,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丰富真实的素材。
虽然寥寥数语,短短几行,却是吉光片羽,字字珠玑,句句闪光。我们对国画并不陌生。国画的简笔却是艺术的高度凝炼。先生正是一个高明的国画家,用自己的如花妙笔,写下了这本书。欣赏、阅读过程中,不禁令人击节赞叹。其不事雕琢的真实,调坎儿式的幽默,春秋笔法运用,可以与任何的史书传记媲美。
正是:点滴融趣味,简笔见功夫。
郑公妙手得,文章天下无。
二、还没有哪篇小说让我如此感动
——读中篇小说《未亡人》
那天,从门底下捡起2006年《新华文摘》第21期,漫不经心地翻阅着目录,顺手放在床头。临睡,抄起《新华文摘》,翻来翻去,《未亡人》就进入眼球。开始认为是写一个什么人遗孀的普通故事,看了才知道是写一位女红军的故事。老红军的故事太多了,那么“这一个”写的怎样?带着好奇,进入小说描写的历史岁月。于是,韦大姐——韦老虎——韦彪——一面旗帜在我心头猎猎飘扬,一个名字在脑海熠熠闪光。
韦大姐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从小被父亲用箩筐担上了井冈山,于是从那时起,韦大姐就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带领模范少先队屡建战功,还差一点被自己人杀掉,为掩护部队转移,受重伤的韦大姐在山洞里坚持了几天几夜……韦大姐立功升职,但是也犯错误关禁闭降职。否则,解放军将军行列中也会看到她的身影。比如拆群众房子修工事捆绑老百姓;小米有砂子就倒在大路上……韦大姐是红军英雄,首先是一位战士。她是人不是神。英雄也有缺点犯错误。小说还原了一位女红军战士的本来形象。
韦大姐不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革命信念,革命意志,不怕死的精神,在韦大姐身上得到充分体现。“闹红”时打不死的韦老虎,增添了她传奇的色彩。一个女人成为杀敌的老虎,这可不是一般的绰号。父母先后牺牲,率领的三十多位少先队员后来的游击队主力,到抗美援朝战争后仅剩下两人。因此她内疚,她自责,几十年来不敢回家乡面对乡亲,宁可让乡亲们认为自己不在人世。
小说运用了倒叙、插叙、回忆的笔法,对韦大姐作了平实的叙述。而在这自己昏迷中的回忆和其他人的回忆中,我的心灵被强烈震撼了。
红军巷,一个休干所所在地。在这里,演绎了与韦大姐有关的许多的故事。我是噙着泪花读着每一个段落的。离休后的韦大姐没有闲着。从每一个历史的重要时刻,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这身影,与在战争中的身影一样,敢说敢为,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困难时期,她用当军需仓库主任的权力,擅自将部队应该上交的旧被服、旧蚊帐、旧胶鞋装车送往老区;落实政策,敢于为因病留下没有参加新四军改编的被误认为是逃兵的战友作证;改革开放,支持老战友的儿子下海;她还亲自为老战友的列入第三梯队的儿子找到地方组织部门,为其说项成为副市长,并以首长的首长的身份为其负责的工作助上一臂之力……
韦大姐是一个眼中揉不得沙子的人。对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认识。比如,她对“国共合作”的儿女结婚送的喜糖扔进厕所;她因借房子让“干儿子干女儿们”住但被推“资格不够”就掴休干所政委、所长大巴掌;她对歧视性规矩用拐杖敲碎李副司令的酒杯;她对干休所的麻将噪声激怒边骂边掀麻将桌;她可以一把扯掉一位遗孀戴的丈夫的奖牌,呵斥其出洋相;她被学校请去做革命传统教育,听到校长介绍自己从小就懂革命有革命理想就立刻斥责……韦大姐也有无奈无力的事情。对因被俘的老红军细妹子的遭遇,她无能为力,只有按时将自己的工资给困境中的战友寄去,直至细妹子逝世;她的干儿子干女儿下岗,生活没着落,还有的差点沦为城市贫民,她四处奔波为他们找工作。韦大姐的心明如镜。时代的大潮变革迅速,而她的心从未有过动摇。她的心属于自己,属于过去。生命有所属,心有所属,心灵之泉才永葆清澈如初。
韦大姐的孩子多,是因为她爱孩子。她的孩子小产于战争中,丈夫牺牲在朝鲜战场,她把烈士的女儿视为亲生,还对战友的孩子爱抚有加。韦大姐没有亲生子女,但是她的子女众多。每次住院,生活在各地的子女们,无论多远,都会集合到她的身边。经历过战争的韦大姐,最懂得爱。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拥有温暖,拥有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爱的回报是被爱。爱别人的收获就是爱自己。
韦大姐梦思魂绕的是家乡。岁月如梦,往事如秋。对家乡的感情,如絮的思绪,溶入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家乡是醇香的酒,浇给她的不仅是悲伤。多少年了,闯入心扉的已经不是黯然神伤,不再是怆然自责,而是一片明朗。迟疑,彷徨,负罪,让她的心一度束缚。当一旦冲破束缚,她追逐的是急切的渴望。病床上的韦大姐在等待什么?她在想什么?哦,乡亲们,伙伴们还能承认她接纳她吗?那些英灵还会欢迎她吗?痛苦的煎熬让她作出了选择,她依然决定了归宿。叶落归根是一句老话。她何尝不想回到故乡?当生命的火花仅存一缕时,当心理障碍终于被冲破时,沉重的包袱被彻底抛弃了。她选择了回家。回家,是去诉说过去的故事,还是偿还久远的心债?是承认自己的缺失,还是强调战争的残酷?是掩饰过去,还是剖析自己?是回来忏悔还是了却多年的夙愿?……一个“死去”的人突然出现在乡亲们面前,她该用怎样勇敢的行动勇敢的心态面对?小说中没有说,我也无从猜测。但我清楚,韦大姐回到家乡,就是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出发的起点。无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会原谅她,宽厚的接纳她。
【读书札记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梁实秋 读书札记07-16
《诗经》札记10-29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札记10-04
骆驼祥子读书札记(精选30篇)04-17
《老人与海》读书札记(精选34篇)08-07
《诗经》札记齐家篇11-06
《观潮》教学设计及札记07-0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札记08-02
人生札记的散文范文10-19
病中札记优秀散文节选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