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优秀散文怎么写
散文的写法
西方有句经典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为了不至于让上帝笑话,很多人也就不敢思考(当然我也害怕上帝笑话),但是有时觉得上帝也并非全对,比如上帝不让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但是她们却毅然大着胆子偷吃了,结果,她们虽然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却也享受了人间的欢乐、带来了人间的文明。―――所以尽管要冒着上帝惩罚和嘲笑的风险,还是有许多不惮禁忌的先知先觉在不停地思考。当然,理性的思考有时确实也束缚人的行为,比如还是在西方,也有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有一只蜈蚣,当他没有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走路的时候,他的爬行很自然,也很协调。忽然有一天,他想弄明白自己有40只脚,应该怎样才能依次向前爬行呢?他左思右想,总不得要领,结果竟然连已经学会的爬行方法也忘记了。
既然如此,那么人到底需不需要思考哪?答案绝对是肯定的。比如写散文,―――很多人都喜欢,有的人写的精致典雅一些,有的人写的幼稚粗糙一些,尽管如此,只要结构体式不致太离谱,不妨碍交流思想,能够抒发和宣泄独到的情感,大致都可以称为散文。在散文理论中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叫“形散而神不散”,有的人依此为据,就一厢情愿地认为散文是最好写的。如果真这样认为,其实也就大错而特错了。俗话说“文无定法学必有法”,任何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体式要求,散文也不例外。只要善于学习散文名家作品,善于体察散文名家的写作思路,辅以基本的散文理论,再加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活阅历及其日常感悟,把这些东西综合地搓捏在一起,并且经常动笔练习,就一定能够写出高水平的散文来。
散文创作的过程实质上是生活感知凝练结晶的过程。我们把在生活中的感觉到的透明的、闪耀着生活之光的、在思想深处留下坚硬印象的东西,在心里沉淀、发酵、孕育、定型,然后经过梳理用一根“红线”(中心主题)把它贯串起来,通过文字把它表达出来,整个散文的创作过程也就完成了。至于水平的高低,文采的优劣,结构体式是否完美,这和作者的散文理论水平、生活阅历及其对文章思路和行文习惯都有关系,也决不是一句话就能定评的。当然,写好散文,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敏锐的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心理感知能力、结构组建能力等等,要具备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日的功夫,所谓“功夫在诗外”,要想把文章写好就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和理,多积累生活的素材、多学习别的作家的长处,多动笔梳理自己的思路、多总结自己文章的得失,在蹒跚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之路。
散文是不拘一格的,素材内容不拘一格,结构形式不拘一格,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先说散文的素材内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纳入散文的写作视野。当然,要想生孩子首先必须肚里有,写文章没有素材就像“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国古代有句话叫“磨难出诗人”,西方也有类似“为了作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必须作一个有风趣的和饱经风霜的人”这样的论述,当然这里并不是要你无事生非地硬要去吃什么苦,但是其中的道理确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你要有生活的阅历、生活的感悟,因为必须知道才能写出。关于散文的结构,散文在结构上要求并不严,所谓“形散”就是说得散文的结构相较於其他文体比较随意,但是这种随意也不是漫无边际的随心所欲,所有的素材内容都要围绕着你的你要表达的主题和中心来组织安排,没有统一主题中心的散,绝对不是散文中所说得“散”,那只能叫零乱无序和杂乱无章,文章无论多长,中心只有一个,这是写好散文必须注意的。散文的表现方法最为多样,叙事、描写、抒情、各种修辞手法俱可交相使用,只要不危害文章主题,尽管大胆灵活运用。最后说说散文的语言,当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但是还是尽量表达要准、要美、要有个性,所谓“文如其人”,语言风格是最能体现一个写手或者作家创作特点的,要尽量少套用别人的语言,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东西,这一点至关重要,我虽然不断向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是由于生性愚顿,所以至今收效甚微。由此也可足见写好散文确实也委实不易。
我认为散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歌一般的语言美,小说一般的生动性,报告文学一般的真实性,杂文一般的犀利性。散文写作三要点精于立意文章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你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善于构思构思是文章之魂。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篇等问题。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以创造意境最重,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
巧于布局布局有如文章在下棋。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为散文的写作来说,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正所谓“凤头、猪肚、豹尾”。
经验分享
我开始写散文的时候,文学界没有多少人对这一文体有太大的兴趣。小说、诗歌、戏剧的影响都在散文之上。小说家和诗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散文家的名字则寥若晨星。那时,以写散文为主的名家是数得清的,杨朔、秦牧、刘白羽、魏巍、吴伯箫、魏钢焰、袁鹰、何为、徐开垒。他们中有几位对当时和后来中国的散文创作,影响是巨大的。如杨朔的散文,那种托物咏志、以小见大、追求诗意的写法,曾被很多人效仿。秦牧的散文,以博学见长,他的《艺海拾贝》,也曾是文学青年喜欢的读本。杨朔的散文,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人嘲讽的对象,似乎他就是那个时代虚假空泛的典型。其实,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不能脱离它们产生的年代,以当代人的眼光和价值观来要求。杨朔散文的局限性毋庸讳言,这是时代的烙印,但是杨朔作为一名散文家,在文体上确实影响了一大批人。
这几年文学界对散文的创作有些不同的看法,争论得比较多的,是散文能否虚构的问题。如在二十多年前有人问我,我一定会回答:散文既然是文学创作,当然能虚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也曾经以虚构的情节写散文,回过头来看,实在不堪卒读。那些虚构的情节,使以“我”为叙述主体的文章中充满了不真实的气息,而散文应该是以真情动人的。散文结集出版时,我没有勇气把这类文字选进去。它们的生命力,在发表的同时就结束了。现在,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很明确:如果写散文,就不要虚构;要虚构,可以写小说,写剧本。1990年,我为宝岛的一家出版社编《大陆抒情散文选》,在序言中,我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以为,散文和小说、戏剧不一样,散文属于一种非虚构文体,所有成功的、动人的散文,都带有作者的自传色彩。这里的所谓自传色彩,并非作者叙说自己的一生,而是指人生的片断经验、观察社会和自然的点滴见闻,或者是一段思想和情感的真实经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真实,非虚构。”有些小说家认为散文可以虚构,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譬如写荒诞奇丽的梦幻景象。如果他们所说的虚构并不是指写小说时编造故事和人物,而是“大胆想象”“荒诞的梦境”,那么,和我的观点其实也并不矛盾。梦境虚幻,却也是真实的心灵经历,而表现手段的出奇、创新、富有想象力,和虚构是两个概念。前些日子,在浙江和一些文学爱好者交流,一位大学教师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认为散文既然是文学作品,就应该允许虚构,虚构就是创造,就是文学创新的生命。他还以自己的创作为例——他说他写了一篇散文,其中写到的故事,完全是虚构的,读者很感动。他后来告诉读者,故事是虚构的,曾经被感动的读者非常震惊。他想用这个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其实恰好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读者听说虚构之后的震惊,其实是一种被欺骗后产生的感受。我相信,读者是不会把那篇散文当成一个虚构的故事来读的。我告诉那位大学教师,如果你喜欢虚构,不必写散文,应该写小说。你的虚构的故事,应该是小说,而不是散文。
在非虚构这个前提下,我以为写好散文应该具备三个要素:情、知、文。情,就是真情,这是散文的灵魂,没有真情,便无以为文。知,应是智慧和知识,是作者对事物独立独到的见解。文,是文采,文体,是作者富有个性的表述方式。能将三者熔为一炉,便能成大器,成大家。不过,要做好这三者谈何容易?三者中,“情”之真是最要紧的,真诚、真实、真情,缺了这些,文章不可能动人。鲁迅先生曾说:“真正的现实主义是什么?真正的现实主义是将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别人看。”鲁迅对“真正的现实主义”的界定,我以为正是对散文的界定。巴金的《随想录》就是“将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别人看”的典范,他的真诚可以说是无人能企及的。他在解剖历史和社会时,也无情地解剖自己。这样的文章,怎能不震撼读者的灵魂!而在“知”和“文”这两点上,我以为柯灵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手笔。柯灵先生年轻时写的散文,很抒情,很空灵,到了晚年,他的散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文章饱含智慧,每篇作品都有不同于常人的独到见地;而他的散文语言,更是别具一格,他对汉字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面对他的美妙文字,我常常自惭形秽。
现在有很多年轻作家,将文体的创新看得高于一切,以为在写法上花样翻新,便能引人注目,脱颖而出,成为文坛新宠。这其实有失偏颇。文体的创新固然重要,也能表现一个作家的才华和创造能力,但就散文而言,我以为内容永远要比形式更重要。形式的新奇,也许能轰动一时,然而如果没有坚实深厚的内涵,没有真情和真知灼见,写出的文章大概也不会有久远的生命力。我们只要检视各个时代流传至今的散文名篇,便能窥见其中真谛。杨朔的散文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教训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的兴趣发生了很大的转移,曾经火热一时的文学逐渐受到冷落。当小说、诗歌和剧本被出版社和读者冷落时,散文却一枝独秀,长盛不衰。不仅当代作家的散文新作受欢迎,“五四”以来那些曾经被打入冷宫的散文,也被陆续发掘出来,重新包装之后,以各种面目被不同的出版社反复出版,而且常销不衰。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小说、诗歌和戏剧也是力作迭出,很多作品曾经风靡一时,为什么只有散文在文学低迷的时候依然被当代读者接受?甚至可以这样说,在当代文学发生危机时,是散文支撑起了人们对文学的信心。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散文的真实。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的兴趣发生了很大转移,人们的阅读耐心也变得越来越差。而散文却以它的真实和短小,以它贴近人生的亲切,赢得了读者的心。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那些散文,尽管时过境迁,但文章中的真情实感依然可以使当代读者感动,其中对人生的感慨和思索,依然使人共鸣。大概也是商品经济的规律使然,随着散文的畅销,很多人开始转行写散文。散文作者的队伍,一下子变得浩浩荡荡起来。小说家、诗人、评论家,都纷纷写起了散文。散文对他们来说,本来只是用余墨偶尔为之,现在却变成了主业,这对散文创作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出版界的现状来看,文学的危机似乎早已成为过去。人们对文学的信心,也已重新振作。书店里的畅销书,篇目繁多,长篇小说又恢复了文学读物的主角地位。散文大概也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了吧?不过,和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散文要丰富得多,也可以说臃肿得多。中国每天大概都会有成千上万篇标以“散文”的文字出现在报刊之间。其中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瑰宝珠玉是极少数,更多的是白开水、无聊小玩意,甚至垃圾。不过,无法否认这样的事实:现在的读者对非虚构文体的兴趣,依然超过对小说的兴趣——这就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国内的文学期刊中,以发表非虚构文体的散文、随笔和纪实类作品为主者,境况大都比传统的纯文学杂志要好,如《散文》《随笔》《读书》《万象》《美文》《三联生活周刊》等。
【优秀散文怎么写】相关文章:
散文怎么写08-21
写云的散文怎么写07-28
小学散文怎么写10-25
回家散文怎么写08-28
散文应该怎么写08-03
怎么写左右的散文呢08-18
关于爱情的散文怎么写09-18
怎么样写散文08-28
关于母亲散文怎么写05-13
叙事性散文怎么写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