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散文的作文汇总8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散文的作文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散文的作文 篇1
我是个书虫,因此,谈到读书,我简直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我完全可以说上几天几夜,甚至写成一本小说。显然,把这一切都写到这篇作文中是不现实的,所以,我只想谈谈那读书的日子。
犹记得读人生第一部巨著《三国演义》的情景,那是我八岁的时候。那时我虽小,但也识得不少汉字了,于是妈妈便让我看《三国演义》,同时也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嘛!
说真的,当时我一看见那本厚书就腿软了,心想:这真是一个艰苦、漫长的历程。不料,事实与我的想象完全相反,当我一翻开书,就完全被书中那精彩的故事吸引住了。我做完作业就看,躺着看,坐着看,连上厕所的一点时间也不放过,真是“走火入魔”呀!现在想起来真是发笑,当然,因为一些不正确的读书姿势,我也付出了代价:戴上了眼镜。
读书的'日子,心总是随着书在动,曹操杀吕伯奢那一个片断,让我恨不得操起菜刀把曹操砍死,阚泽献降书差点被斩,让我紧张了好一阵子,尤其是《赤壁之战》,让我似乎看到了曹营火光冲天的情景,我时而一跃而起,时而拿着一杆“银枪”杀敌,仿佛自己就生活在那个时期,就在战场上厮杀似的。
当然,书中也有我不愿意看到的场景:如《华容道》、《走麦城》和《白帝城托孤》就是三个典型的片断。其实,最让我伤心的也是唯一让我流泪的是《葫芦谷司马懿脱险,五丈原诸葛亮长眠》,读完这一章,我不禁仰天长叹:苍天啊苍天,你为什么下那一场大雨,让司马懿死里逃生,却让诸葛亮长眠于九泉之下呢?虽然我悲痛不已,但历史如此,我也只能扼腕叹息了!
自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又陆续读了许多名著,如《水浒传》、《格列佛游记》等等,每次读书,我都觉得整个身心都融化在书中了,我与主人公同欢喜,共悲哀。读一本书仿佛就是一段奇妙的旅程,让我兴奋不已。
散文的作文 篇2
20xx年,我们因为相同的目的——上学,在济南相遇。也许是第一次见面是你的微微一笑,缓解了我的尴尬,是我对你印象深刻;也许是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在外地生活的人,使我对你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许有很多很多原因,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快乐的日子是短暂的,亦是永恒的。我们在一起学习、玩耍、恶作剧的一幅幅场景,都像是一张张的温馨的照片,永远的镶嵌在我的脑海里。每次因现实中的一句无意的话,似曾相识的动作而勾出了脑海中关于你的记忆,心中泛起了一圈圈涟漪,充满着谈谈的苦涩与甜蜜。那苦涩宛如一根根无法用肉眼看到的细丝,缓缓的缠绕在我的心脏上,不紧不弛,压抑着我每一次细微的呼吸,总之,难以用言语描绘出那份感觉。也许,这正应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
曾记得,有一次歇周末,无聊的我们约好一起去新华书店看书。一大早,太阳刚刚从地平线爬出来,周围的云彩被镀上了一层浅浅的金箔。温柔的风缓缓拂过我们的黑眼圈,缓解了我们昨晚因兴奋而导致的疲倦。我们两个坐上公交车,倚在深蓝色塑料的椅子上,一前一后,兴奋地讨论中午干什么,看什么书,在哪吃饭……累了,我们就把头靠在车窗上,望着马路上越来越多的车辆,但却依然觉得心情愉悦。
散文的作文 篇3
白炽灯下,木书桌前,一碗黑茶,一首单曲循环的《南山南》。听着听着,觉得《南山南》的歌词描述的是你、我、他,是许多人的青春。这里面有怀旧的心情,也有自我救赎的精神,以及无穷无尽的青春岁月。
曾经青春年少的“80后”现在也都说自己是怀旧的一代。播放民谣的收音机,唱着摇滚的地下音乐会,放着经典电视剧的各大卫视频道,以及还能瞧见坐着许多沉迷网络游戏小孩的网吧,都是怀旧的见证。青葱校园里的读书岁月,懵懵懂懂的大学初恋,某间教室里的集体放声高歌,都是精神在升华。我们的回忆有欢乐的笑声,宛如午后和煦的阳光;我们的成长也有曾经不谙世事的青涩,这就是有苦味的岁月。
总听长辈们说起他们的艰苦创业,现在想起来我们也可以跟后辈晚生们谈起我们的奋斗历程。从“美猴王是不是应当登场央视春晚”的热议话题就可以看出,整个“80后”上承父辈时代的价值审美,下启新世纪时代的多元思维,怀旧成为了一种凝聚的张力、一种自我认知否定再认知的过渡、一种涟漪于历史漩涡的思想火花。
诚如此题可言,记忆也好,回忆也罢,其实是有选择的。例如现在三十而立的我——一个教历史的胖子还在想“我的高中”和“我的大学”,“如果当年如何如何”,“可能现在会怎样怎样”,这就是潜移默化地自我救赎,至少在精神上或者念想上。同时也要承认,已向社会缴械投降的我,在现实中只会沿着自我选择的路走下去,即使现在不能实现曾经的或者现在的宏伟理想,我也会并且始终秉持内心保持的那一份宁静。这也是挣扎于现实又无法百分百脱胎于现实之后的自我救赎。
有时候,我常常自嘲地讲这可能不是所谓的“正能量”,但我们这一代“80后”的确是要自我的救赎,只是每个人有权利选择一种自认为适合的救赎方式。比如我,坚持每周锻炼身体,闲暇时间饮茶听琴,心静的时候读会儿书,疲乏的时候积极休息,努力做到不把工资交给医院,努力做到不给爸妈添麻烦。这就是适合我当前的救赎方式。
然而,无论现实是如此的磨砺一个人的棱角,每当我读到“从来纬地经天业,皆在躬行实践身”,我也自认领悟了湖湘精神;每当我读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也依然热血澎湃。这就是我“宁可食之无肉,不可心中无竹”的自我救赎。所以我想说,套用《明朝那些事儿》里的那句“那一夜,我梦见百万雄兵”。希望我们的青春使命有所不同,但万世不变的是心中的拼搏。
思考,是一个“80后”“教历史”的胖子我对这个世界的注解。网络上说,每个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苦恼,的确如此。我坚信,竖着的青春属于今天的'我们。我们的时代注定是多元化的,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们的时代注定我们要多思考,独立的思考,用自己的理性思考,不人云亦云。我们的时代注定我们即使痛苦,也要前行。
我不喜欢用心灵鸡汤式的文字激励所谓的奋斗,苦恼、失意是人生的必然。因为竖着的青春时代要有那么一点儿愤世嫉俗,要有那么一点儿特立独行。竖着的青春,其实就是我们的青春还有三分傲骨、七分正气、十分真情。
回想我过去的点点滴滴,思考与成长密不可分。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自己安安心心地从事一份自主选择的职业。虽说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时间不长,但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博览群书的“读书人”,做一名百家讲坛式的“引路人”。心有所想,定位自是分毫不差。有人曾讲,工作和生活要分开,要学会自我解压,尤其是涉及人与人的工作。我认同这一点。也许有时候生活和工作一时难以分开,但开心的时候笑一笑,遇到挫折的时候也笑一笑,做一个看淡风情、直抒胸臆、独立人格、宽容处事的“傻瓜人”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想想岁月并不长,100个50岁的人站成一竖列,就是我们整整中华文明五千年。
除夕怀旧,希望我们的青春不止淡如白水,不止忙碌不分昼夜,不止为爱得泪流满面,也不止身贱低如白菜价。因为我们的青春是多元的。
散文的作文 篇4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喜欢收藏字画,有人喜欢收藏文献,有人喜欢收藏钟表……而我却收藏了一段呼噜声,那是我最珍贵的藏品。
有人说,大爱无言,至爱无声。而我收藏的却是一段有声的爱。
小时候,总喜欢和爸爸一起睡觉,因为那让我感到很踏实。我总喜欢把头埋在爸爸的臂弯里,然后双手双脚紧紧夹在爸爸身上,因为爸爸身上肉嘟嘟的,幼时的我只觉得很好玩,心里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舒坦,只想就这样一直睡下去。爸爸也总是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打着呼噜睡去。
于是,这呼噜声便伴随着我一天天长大。
长大后,因为逐渐难以忍受爸爸惊天动地的呼噜声,我已经六年未和爸爸同睡了,并且,晚上我总把房门关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哪骇人的呼噜声搅了我的美梦。
前不久,我去参加外省单招,爸爸执意要陪我去,他说这是父母的责任。
我和爸爸同睡一个房间,白天考试,晚上就在房间着休息。夜色渐浓,爸爸早已酣睡,并发出了他标志性的呼噜声,声音震耳欲聋,还不断变换着音调,窄小的房间好像也在随着爸爸的呼噜声颤动。
然而,我此时却在想,是的,爸爸他累了,他需要好好休息一下。此时此刻,爸爸的呼噜声仿佛天籁般动听。虽然我们之间隔了一条走道,但是我们的心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大爱无言,至爱无声。爸爸以他无私、无言、无声的爱,悉心地养育了我十九年。父亲,这两个简约而不简单的字眼,使我肃然起敬。
夜,静得出奇,只听到爸爸的'呼噜声。这是我多么熟悉的声音啊。正是这声音静静地陪伴了我十九年。这是我幼年时的摇篮曲,是我生长的音符。将来,它还会陪伴着我奏出我生命的最强音!
爸爸还在酣睡,他脸上忽然露出了一抹满足的笑容。他一定是梦到了我,梦见我还像幼时一样埋头在他的臂弯下酣睡,我俩手中都抱着世上最珍贵的东西。
爸,晚安!做个好梦。
我会永远珍藏着这段呼噜声,珍藏着这段记忆,珍藏着我的父亲。
散文的作文 篇5
守住承诺,就像天空守住蔚蓝与明净;守住承诺,就像大地守住雄厚与辽阔;守住承诺,就像骏马守住剽悍与健壮。
飞雪守住了对大地的承诺,于是有了雪花片片,玉树琼枝;花儿守住了对春天的承诺,于是有了万紫千红,百花争艳;落叶守住了对树根的承诺,于是有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壮举;星星守住了对天空的承诺,于是有了夜空中的交相辉映,繁星闪烁。
若干年后,经过岁月洗礼和时间的打磨,我们是依然记得昨天的笑脸,还是任凭那份承诺苍白无力地暴露在岁月的长河中,让风吹日晒雨淋,让时间的.利斧刻上道道伤痕?
同窗三年的风风雨雨、欢笑泪水,同窗三年的真挚情谊,十年后是否依然历历在目?那份承诺是否能完美地兑现?一件件用你我组成的往事堆砌起来的心灵珍珠,是否依然被我们呵护得光滑如玉?
当那张写着沉甸甸的承诺的纸条传到我们手中时,我们都满怀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一定会参加这个十年后聚的会。”当兑现承诺的那天到来时,我们是否依然记得当年那两行热泪,一腔深情?我们是否还能守住那份纯真的感情?
承诺,是成长的脚步,是希望的资本,是失望的源头,是个人时代的终结。多一份承诺就多一份责任。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之间有一份承诺,我们就要承担一份责任。
让我们共同守住那份承诺,守住心中那道最脆弱又最坚强、最甜美又是苦涩的防线。
散文的作文 篇6
我不是很喜欢看小说,因为我总觉得那不是真实生活里的世界。我喜欢看散文,一篇一篇总能用质朴的语言,真实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打动我。我看的散文书很多,而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是龙应台与丁立梅。
当我看完龙应台的第一本书《野火集》时,我就被这个华人作家所震撼,她用一种锋利坚韧的语言,写出了这么一本书。《野火集》使我觉得龙应台是一个严肃的女性。但当我翻开《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时,我不由得为之动容。原来,龙应台更多的是一种母性的慈爱,她将一种种爱写进了她的书里。这些书反映了龙应台的经历,殊不知,其实也是在向我们表达了人世间的母爱、亲情、博爱。可以说龙应台的“人生三书”里没有一篇是由多么华丽的语言拼成的,它甚至没有语文上所谓的好词佳句,它全部都是龙应台发自内心的话,可我却为这样的一篇篇文章感动。
另外一个作家并没有龙应台那样的有名,也没有龙应台出版的书那样的图书销售量。可我更爱她的文章。在她的世界里,世界万物都是美好的,都是有爱的。她就是丁立梅。她的'写景书《遇见》用很平常的语言却写出了世外桃源;她的感悟书《暗香》告诉了我们每一种花开都是对大自然的馈赠;她的写实书《暖爱》用她自己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感动我们。
我喜欢她的朴实“滚滚红尘之中,我们都不可避免会陷入孤独,但只要人世间有爱在,有善良在,有朋友在,就会有春暖花开”,我喜欢她的感悟;“一个人的存在,到底对谁很重要?这世上,总会一些人记得您,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凡来尘往,莫不如此。”
这就是我喜欢的两位柔情似水的作家和她们的书。
散文的作文 篇7
在很多人的笔下,描写过各种有名的花:艳丽的玫瑰,多姿的菊花,婀娜的荷花,以及牡丹、丁香、月季、海棠,然而,在春暖花开的三月,我爱那姹紫嫣红的桃花。
桃花,是三月的象征,是春天的象征。桃花散发出的.阵阵清香,那么沁人心脾,钻进你的鼻孔,让你不由自主扑进春天的怀抱。
三月份去武汉,在东湖公园,我领略到了一番别具一格的色彩。
一进园,好像走进了花的世界,置身于花的海洋!春风徐徐吹拂着,桃花在风中摇曳,好像在向我们招手,说:“欢迎,欢迎。”
桃花有粉红的,深红的,淡紫的,在碧绿的叶子映衬下,更加鲜艳。
一阵风吹来,朵朵桃花瓣像一只只蝴蝶,在如诗如画的春天里,扑闪着翅膀,翩翩起舞!
我们在花的海洋里徜徉着,看看这朵含苞欲放,看看那朵娇艳欲滴,再看看那朵芬芳迷人。
在这花海中,我忘记了所有烦恼,仿佛和桃花融为一体。花上方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蝴蝶飞着。这真是一幅漂亮的画啊!
嘴馋的堂弟叫起来说:“哎呀,苦死我了,这花瓣苦死了!”我一尝,确实苦极了。桃花把清香送给人们,留给自己的却是苦,这不正是人们甘于奉献的写照吗?
散文的作文 篇8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想必大家一定都很熟悉。随着春天的到来,我们学校开展了一个新活动——放风筝。
4月4日是属于我们六年级的风筝节。早晨,清风徐来,我满怀着期待来到学校。进了教室,我早已将早读的事抛之脑后,心里一直想着放风筝的事。对风筝节来临的喜悦与激动难以掩饰。过了没多久,刘老师走进了教室,微笑着说:“同学们,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喽!”全班顿时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我们来到操场上,同学们立即解散,我也持着风筝向对面跑去。开始放风筝了,我一只手拿着风筝,一只手握着线,奔跑着,可风筝还没飞起来就掉下去了。但我没有气馁,仍旧信心满满的。接着我又试了好几次,可能是不常玩,所以没有经验的关系吧,都失败了。终于有一次,我的风筝飞起来了,虽然飞得并不高,但使我有了动力。于是,我鼓起劲儿,又试了一次。经过前几次的失败,我掌握了许多放风筝的要领。我在等待时机。不一会儿,风突然变得很大,这时我朝着逆风的方向站着,手上拿着风筝,开始奔跑,接着我把风筝往天空中一推,然后放线,同时也要适当的'拉线和收线。风筝迎着风快活的飞着,我在风中欢乐的驰骋着。只见我的风筝高高地悬在空中,我的心里甜滋滋的,充满了成就感。
天上的风筝一只又一只,好像夜晚的繁星数不胜数。在一旁观看的老师们,不知什么时候,竟和几个同学跳起了皮筋,似乎还童心未泯呢!
虽然风筝节很快结束了,但这短暂的时光却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美好、纯真而又深刻的回忆。
【散文的作文】相关文章:
散文的作文03-14
【精选】散文的作文三篇10-05
家乡美散文精选作文11-24
散文随笔作文11-26
关于优美散文作文03-09
中国经典散文12-06
跋涉经典散文12-06
味道的经典散文04-21
秋波经典散文12-06
散文经典文摘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