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字经》意义的解读

时间:2024-04-07 10:16:19 林强 三字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三字经》意义的解读

  在科举时代,强调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纯粹是一种封闭式的应试教育;另外还有一种是激励式的教育,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物质、美色和地位提升的鼓励,譬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三字经》意义的解读,仅供参考!

对《三字经》意义的解读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例如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原文鉴赏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版本变化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存疑)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字经》的内容上,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为止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并出现相关注解本、插图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关于作者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教五子名俱扬

  赞美奇迹,传世故事中有夸张成分

  在整部《三字经》里,涉及到科举制度的,主要是以下两条:“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个窦燕山,原来名叫窦禹钧,是五代时期的北方人,主要生活在后晋时期。

  窦燕山的经历似乎简单而神奇,简单的是他安心教育五个儿子,神奇的是,五个儿子都在科举考试中登科及第。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窦燕山生活在石敬瑭开创的后晋时代,那时候的北方,其实很不太平,契丹经常有事没事来一趟,来回一趟往往是铁马金戈,烧杀掳掠,尤其是石敬瑭去世后,耶律德光大举入侵后晋,把当时的皇帝都掳走了,简直是“靖康之难”的预演版。

  在这种纷乱不定的情况下,逃难都来不及,窦爸爸要把五个儿子培养成科举考场的佼佼者,真不容易,可见决心不小。

  当然,有钱就是任性,窦燕山为了让儿子专心读书,建了四十间书房,买了几千卷书,让五个儿子在其中认真读书。这样的投入,到了宋朝就换来喜人的成果——五个儿子都中举成为北宋的官员。

  窦燕山能在战乱中坚持下来,在和平时收获读书的胜利果实,由此看来,应试教育也需要眼光。

  还有一个,“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八十二岁还能中状元,这故事太励志了。然而,过于奇迹化的励志故事往往靠不住,果然,史上的梁灏其实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高中状元,42岁就去世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儿子梁固后来也中了状元,一对学霸父子,这才是真实的奇迹。

  赵中令读鲁论

  读书不是手段,而是人生的目的和境界

  《三字经》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学习的肯定,不再将学习当成出人头地的手段,而是将其当做人生的必然状态,当成人生的最高境界来追求,最明显的莫过于“赵忠令,读鲁伦。彼既仕,学且勤。”

  在科举时代,很多人将读书当成一种谋取功名富贵的手段,读书的目的在于进入仕途,然而,《三字经》对读书的境界有所提升,它否认读书只是为了“仕”,更鼓励在达到目的后,还要继续学习,继续深造。

  北宋的赵普,已经是朝廷高官,也很有实际才干,读书对于他而言,似乎已经是多余的了,然而,他还是听从劝告,每天在政事之余,坚持阅读《论语》,由于工作太忙,只读了半部。传说他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不太真实,但有了事业上的成就后,还能低头读书,这才是真正的学霸。

  因此,在解释这几句话时,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读书不是一时的手段,而是终生的目的,是与人生始终相随的。这样有利于树立学习型人格,塑造好学的品性,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个个能像北宋赵普那样在工作后仍能坚持学习,那么,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会是一个好学的国家和社会。

  由此可见,《三字经》关于学习苦读的内涵很丰富,并没有单纯停留在苦读求功名的层面。

  彼虽幼身已仕

  鼓励青少年对社会的积极介入

  唐朝的刘晏,据说七岁时就在唐玄宗手下任“正字”官员,早早就参加了工作,《三字经》的作者不由得赞叹:“有为者,亦若是。”有作为的人,就应该像刘晏那样。

  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似乎是羡慕刘晏七岁就能在朝廷任职当官,其实不然,这几句话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要学习刘晏那样,自小就有社会责任感,有走进社会的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这其实就是在早期培养儿童乃至青少年的工作社交能力。很多人读书不细心,把这么前卫时髦的学习思维轻轻放过了。作者要鼓励的并非像刘晏那样当官有出息,而是鼓励孩子们早一点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正好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相反的。

  鼓励孩子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其实也是一种上乘的教育方式,刘晏正因为自小能参与社会管理,因此他长大后成为了唐朝史上,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最了不起的财政专家。

  能辨琴能咏吟

  读书不是为功名而是为了才华

  《三字经》里列举了史上极富有才华的两位女性:东汉三国的蔡文姬、东晋时期的谢道韫,“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虽然多少带点歧视女性的语气,但总归还是赞美了女性的才华和颖悟。

  抛开性别的纠结,我们还可以从这几句话中得出一个结论——《三字经》作者主张的读书,并非为了应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才华,涵养灵气,不是为了换取功名,说明《三字经》的学习观是塑造人的气质、修养和才华,这才是王道。

  蔡文姬能根据父亲蔡邕的弹奏,判断出第二根弦断裂;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来描摹飞雪的情状,贴切形象。这两位聪颖博学的女性,并不是功名上的成功者,但照样可以成为励志的榜样,可见中国人对人才的界定,未必完全凭借功名。

  有才华,有气质,终生坚持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当然,顺便也当当应试场上的学霸……可见中国古代的人才观,是很完整的,也是很健康的。我们今天读《三字经》,不能忽略这些积极因素。

【对《三字经》意义的解读】相关文章:

三字经励志故事解读05-29

三字经的意义11-11

三字经的故事详细解读及故事03-24

百家讲坛解读三字经03-27

《三字经》的意义与小故事分享08-15

《三字经》有什么的意义04-17

浅议三字经语文教育意义12-29

《三字经》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09-08

学生阅读《三字经》、《弟子规》的意义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