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作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启示〗-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启示〗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启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教学论文 )父子亲,夫妇顺。
〖启示〗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启示〗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日寸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启示〗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启示〗“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启示〗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启示〗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启示〗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启示〗七情是人生来具有的,谁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为一个有志者,是决不能被感情牵着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乐而有意义。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怒,悲伤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启示〗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怀,我国文明久远、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音乐也非常突出。好的音乐可以增强人的修养,调剂人的身心,优美的东方音乐更具迷人的特色。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启示〗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启示〗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才能和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启示〗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启示〗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象“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启示〗社会是复杂的,每人有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古人提出“十义”,这是处理各种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今日这些准则仍是维持社会安宁、推动社会发展的保证。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启示〗为学必有初始阶段,任何一个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基础,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
【译文】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的核心是如何“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启示〗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启示〗孔伋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启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参。《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书,和《中庸》一样,也是一部修养性的书。
【译文】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启示〗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译文】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启示〗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个非常丰富而伟大的知识宝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爱护祖先留下的遗产,并为此感到骄傲。
【译文】《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启示〗《易经》虽是我国古代人占卜的书,但它其中阐述了极为深奥的哲学道理。像阴阳消长,物极必反的论述随处可见。
【译文】《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启示〗《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
【译文】《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启示〗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
【译文】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启示〗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们要从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营养、身体力行。
【译文】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启示〗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诗集叫《诗经》,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译文】《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启示〗我们读春秋,除了能够了解当时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累积前人的经验,成为自己做人处事的借鉴。
【译文】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启示〗《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内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记事都非常简洁。加之年代久远。所以必须详读三传,才能研读明白。
【译文】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启示〗学习和掌握各门类的知识都要牢记一条原则,学习历史更是如此,这就是提纲挈领,掌握主要脉络。对于重点历史事件要记住它的起因和结局,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学问。
【译文】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有苟扬。文中子,及老庄。
〖启示〗五子当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庄子,他们博学广闻,象老子,就连孔子都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庄子则经常用寓言的形式表达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译文】五子是指苟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启示〗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像苟子的人性本恶说、扬子的自利说、老庄的顺其自然说等等。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译文】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启示〗历史学家大体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以前的历史是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
【译文】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启示〗尧是位很贤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禅让给有贤能的舜做继承人。当然舜也不负众托。在他们所处的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上古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译文】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启示〗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合称三代,每一代的时间都很长
,夏朝统治四百年,商朝统治六百年,周朝统治八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仍然掺杂了许多神话和传说。
【译文】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启示〗从禹把帝位传给儿子启之后,一个家族统治国家的历史持续了几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位满皇帝,家天下的统治才最后真正结束了。
【译文】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拓展内容:三字经赏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都是圆满的(此处“善”非善恶之善,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平等对待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像水一样纯净。每一个婴儿,父母的教导及生长的环境不同,教养、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写什么,他就呈现什么。),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及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如果懒惰不教育,那么就会偏离圆满的本性。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否则样样通,样样不精。并且养成浮躁的习气。)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不喜欢读书。一天他在河边玩耍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妇人拿着一根铁棒在大石头上磨。李白非常好奇,问那个老妇人:“你在干什么呀,老奶奶?”老妇人一边磨一边说:“在磨铁棒。”“磨这个干什么用呀?”李白又问。“做一根绣花针”老妇人回答。“什么?”李白听糊涂了。“你想把这么粗的铁棒磨成绣花针?可是这要花好多年啊!”“这没有关系,只要我坚持下去,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老妇人的话深深打动了李白。从此,他认真刻苦地学习,最终成了一名伟大的诗人。
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年幼的孟子一起生活。起初他们住在一座墓地附近,孟子看见人们哭哭啼啼地埋葬死人,陈列物品祭拜,就学着呜呜地哭拜。孟母于是迁到集市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卖自夸地推销商品赚钱,也学着叫卖东西。孟母又迁到一所学堂附近。孟子跟着学童读书学习礼节。孟母便定居下来。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教育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妈妈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这布匹半途而废一样,前功尽弃了。”孟子醒悟,从此发愤读书。后来成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故事:《窦燕山教子》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天津的蓟县。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
窦燕山出生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据说:窦燕山为人不好,以势压贫,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粮食时,他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由于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窦燕山也为此着急,一天晚上做梦,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从此,窦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
一天,他在客店中捡到一袋银子。为找到失主,他在客店里整整等了一天。失主回到客店寻找,他原封不动地将一袋银子归还给失主。窦燕山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延请名师授课。有的人家,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窦燕山周济贫寒,克己利人,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广泛受到人们的称赞。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在他的培养和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人们称其窦氏五龙。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解释】相关文章:
有关三字经全文及解释04-13
《心经》全文解释08-17
三字经国学经典读后感12-02
心经全文解释朗读03-14
心经全文正确解释02-11
心经的全文解释08-05
心经全文及解释11-02
心经全文和解释03-17
南怀瑾心经全文解释08-05
心经全文注音解释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