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的婉约之美

时间:2024-08-17 07:04:56 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清照诗词的婉约之美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她以女性特有的笔触,抒写离情别绪,感时伤怀。寂寞与思念成为主调。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诗词的婉约之美,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诗词的婉约之美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她是宋代可以和第一流作家抗衡的女词人,作品散失很多,今传《漱玉词》一卷。李清照创作的抒情词,以女性特有的笔触,抒写离情别绪,感时伤怀。她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以情制胜。词作里飘溢着淡淡的幽香,含悲的絮语中充分体现出女性意识及女性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素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之说。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以1127年的大变化划界,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前期作品的反映面比较狭隘,多囿于闺情一类。到了后期,凄凉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风格突变。词之为本,委眇宣修,本以妍媚声姿,贵阴柔之美。李清照为女子,尤其能得其天性之所述。

  一、早期创作的青涩之美

  婉约词颇多描绘女性生活的作品,李清照词作的问世,以女性敏锐的洞察力,特有的笔触,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开始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细致入微的描绘。李清照少女时代是在文学艺术氛围十分浓厚和思想较为活跃的仁官组织家度过的。这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她的才能的发挥与身心的发展。因而,她具有较强、较积极的女性意识。这种思想在她的笔端自然流露,展现出少女在青春期对爱情与婚姻的热情与渴望,描写豆蔻年华生活的作品便浑然天成,隐隐透露出少女的青涩余味。这在她早期的词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纤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绮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表现了一位少女真正的个性,以极其精湛的笔墨描绘出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放胆去见的微妙而又细致的心理。分别将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多情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给我们留下了一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

  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是写她和姐弟们在家乡济南游大明湖晚归的情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全篇无一处正面描绘少女的音容笑貌,但读罢掩卷,其天真活泼的神情和清纯中略带野味的形象却宛然在目。

  封建时代,个人存在的价值是被否定的,尤其是妇女更缺少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被束缚于封建礼教的桎梏。李清照的这两首小词,都写的是少女离开深闺的室外活动,表现出其天真活泼、热爱自由的个性。一改传统的闺愁春怨之类情调,给宋代词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淡淡的轻浮,淡淡的留恋,绚丽的画面,绵长的余味。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万紫千红的色彩,乖巧可人的心态,尽管赋予了词中绚丽的画面,但给人的感受是青涩清婉的,是冲淡的,是直率的。

  二、婚姻生活的浓情之美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她的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如《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花衬人,人扶花,少女与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辉。整个下片四句中,无一句是直接描绘少女的容貌,但通过间接描写,却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她那羞花闭月的美貌和娇憨纯真的情态。统观全篇,笔法虚实相映,直接写花处即间接写人处,直接写人处即间接写花处;春花即是少女,少女即是春花,两个艺术形象融成了一体。

  另一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篇乃作于女词人与其夫赵明诚远离后默默的思念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不仅展现了花落水流之景,同时也兼比兴,喻青春易逝、光阴难驻,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由此自然过渡到后面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相思之苦、闲愁之深,并由己及人,足见两心之相通、相印。铭心刻骨的相思之情,爱之愈深,思之愈切,一种浓情蜜意让人不禁细细地咀嚼。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三、孤独相思的凄清之美

  好景不长,夫妻日夜厮守是不现实的。蜜月般的甜美生活很短暂,赵明诚由于忙于太学公务在官署,与妻聚少离多,因此李清照抒写独守空房的寂寞与对夫婿的思念成为婚后作品的主调。词作《如梦令》道出“浓睡不消残酒”的愁绪。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语“绿肥红瘦”清奇绝伦,色泽艳丽,形象逼真,堪称千古绝唱。词中景语、人语伴花语,共同交织成一片绚烂的浓情画意。其中问得多情,答得淡漠,无限凄婉,又妙在含蓄,流露了女词人惜春而不伤春的情愫,更加体现了她纯净的心灵和高雅情趣。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功地描绘出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妇形象。写于北宋最后年,当时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清照独守空房,重阳节思念明诚而写下这首词。其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为情所伤,日渐憔悴,故以人比黄花。秋风卷帘,相思的人儿倚门翘盼,其形容之娇弱、其神韵之妩媚,令人遐想,撩人情思。许宝善赞此词“幽细凄清,声情双绝”。

  四、凄惨幽绝的意境之美

  南渡后,词人经历了家国的变化,情感比以前更深沉痛切,所抒出的愁怀已不是往日的闺情可比。《菩萨蛮》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如,《添字采桑子》之“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受损离人,不惯起来听。”充分表现出孤独、凄清、悲苦的心情。《声声慢》(冷冷清清)写出了她在黄昏时分,对着风急天寒,黄花满地,梧桐滴雨,雁过长空的凄瑟景象,独自守着窗儿,很难熬到天黑。这首词意境凄绝,有着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语言的新奇和清丽已让人匪夷所思,情感的凄凉悲惨亦到极点,然而在表现技巧上词人更是匠心独运,达到臻于完美的艺术境界。全词无一字提到国家的沦亡,但词人的不幸皆由亡国而引起。全词也没有提丧夫的伤感,然而字里行间溢出的孤独绝望,正是词人丧夫后无依无靠无处诉说的“寻觅”之态。全词更没有写一滴眼泪,却让人感到无比酸楚,悲到极点,皆是不写之写。正如梁启超所说:“那种孑独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又如晚年创作《永遇乐》(落日熔金)流露出去国怀乡、思念亡人的寂寞心情。此词在艺术上已经炉火纯青,通过今昔的对比,既是对个人遭遇的感伤,也是对国家盛衰的慨叹,有人乐我悲、老无所归的心境,更有词人经过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渐趋于平静无奈的意境。凄清幽绝之感,一层层细腻地展现出来。出语清淡,用情极苦。

  拓展阅读:李清照诗词艺术赏析

  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她在创作上也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如《一剪梅》表达对爱情的追求;《醉花阴》表现了她对闭锁的闺门生活的不满,显示了她的知识分子情怀。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优裕宁静,这样的环境把年轻时期的她培养成一个才华焕发、充满理想和抱负、性格纯真而豪爽的人。作品中这个天真、爽朗的年轻女子的形象,很可能就是她自己的写照。

  可是,李清照生活在封建社会里,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被剥夺了参预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而且她所处的年代恰是理论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时代。因此,李清照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的活动世界的愿望不可能得到实现,也就迫使她把自己局限于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喜爱上。所以,她前期创作的主要内容只有这两个方面,且总带有一些抑郁、伤感的成分。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这首词通过浪漫的幻想,表现了她豪迈的抱负和对于自由、美好的理想的追寻。虽然她的抱负只是企求艺术上的成就;她所追寻的也不过是缥缈的神仙境界;但她那要求摆脱狭小、寂寞的生活樊笼而渴求着更壮丽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的愿望是强烈的。

  李清照前期所作的描写自然景物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敏锐感触,描写春花秋月等对人的影响,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宲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渐逝的烦闷与苦恼。词的主题是“愁”,她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含蓄地吐露出来。“昨夜”两句,借酒消愁,但这里的“不消”并不仅仅指酒意未消,而是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可以想见,词人此时的心境是颇为抑郁的。“试问”两句,写惜春怜花的心情,包含了她无尽的缠绵。“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用的极好,它把卷帘人的冷淡和词人感到回答出乎意料的神态一下子描绘出来了。“知否”两句是对侍女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感叹。

  从她的词的形象中表现出的李清照,不仅是天真、活泼、豪爽可爱的,而且也是一个深于情,专于情,而又勇于表露爱情、强烈地要求爱情的女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这首词是李清照为怀念初婚不久离家远行的丈夫赵明诚而作的,它集中抒发了夫妇各居一方的相思之苦。词中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来描写离别之情不能排遣,由外表而及内心,这就把词人那种浓厚的情感作了进一步渲染。

  《一剪梅》是明显地表现着爱情的作品,她还有更曲折更含蓄的表现手法,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以黄花来比人的瘦,用瘦来说明长时的痛苦的相思,不说破情而情更深。这首词之所以被广泛传诵,是由于它的创造性和深刻性。

  李清照这样热烈地表露和歌唱爱情,她主观上当然不会意识到这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但在客观上却具有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和她同时代的王灼,就已经在他所著的《碧鸡漫志》中,诋毁她的作品说:“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这正是她的爱情词具有积极意义的最好的反证。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表现了国破家亡所造成的种种人生苦难,将早年的闲情浅怨转变为重愁深哀,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相当大的普遍性,如《武陵春》,描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苦境地,反映了她一连串的不幸遭遇;《永遇乐》通过中州盛日与苟安现实的对比,表达深沉的哀挽之情。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金国占领了北宋都城汴梁与南宋对峙,词人远离家乡独自在金华避难,正逢元宵节,朋友们找她游玩,这引起了她国破家亡的愁思。她说:“如今憔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别人的欢乐正衬托出她自己的愁绪。在朝廷苟安一隅仍醉生梦死的年代,她这种由个人生活的今昔之感所引起的深愁,也就蕴含着国家兴衰的沉痛。这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所应有的沉痛,难怪宋末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此词时要“为之涕下”。我们对李清照后期的大部分词,都应该作这样的看法。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从而塑造了处于“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环境中的自我形象。先说风住,再说尘香,而花已尽,这样的一句三折,可见细腻蕴藉。下阕则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使双溪寻春仍回到“愁”字上。

  寻寻觅觅,泠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与早期作品的伤春悲愁,怨离恨别不同,它不是短暂的生离,而是已成永诀,并且丧夫之痛与国家残破,故土难回的深切哀愁凝聚交织,文浅情深沉痛无比。

  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为了它本身的狭隘利益,对敌人采取了妥协的卖国政策,使大多数人民遭受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大灾难,李清照就是这千千万万受难者中的一个。她在南渡后所作的词,由于被词的流派风格所束缚,很少像她在诗歌作品里那样表现出强烈而显著的爱国思想,而更多的是表现她个人的深愁惨痛;但她个人的深愁惨痛正是统治集团卖国政策的产物,因而带有时代和社会的因素,使得她的作品更具有深刻性。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从前面的阐述可以看出,生活的变迁是影响李清照词创作的主要因素,她的词作由靖康年为界线分成的两个阶段。她前期词作是在无忧无虑的童少年时期及美满和谐的婚姻生活所影响下创作的,内容大多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词人用明快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相思的刻骨铭心写得朴素深刻。作品风格多为“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清新俊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南渡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痛苦,其词作多为诉说迭遭丧乱的凄惨心境,内容多为伤时念旧和对国破离乱的慨叹。词人用一个个充满凄苦的意境,将故国之思、家亡之恨融入个人的愁思愁绪之中,形成了“易安体”的特殊格调。

  观其一生的创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在于她能够在书写语言和口语的基础上锻炼出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富有创造性地塑造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清新自然,通俗易懂,音律声调明白流畅。

  李清照的描写本领,是能够把那些用惯了的和用旧了的浅而俗的文字,缀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这是李清照词主要特色,用浅近易懂的“寻常语”来表达清新、深刻的情思。如她的《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自梳头”,“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几乎都是口语,不用译读,人人都可以读得懂。在《一剪梅》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作者却将相思之情演绎得如此耐人寻味。李清照词善用“寻常语”,但这寻常语却又不是柳永、黄庭坚词中的俚语、俗语,而是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正是由于这些“浅俗”之语所包涵的无穷韵味与情思,使她的词简单易懂而不失清新工巧,所以才赢得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青睐。

  李清照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如《永遇乐》中的词句,语言也不是尽力织绣,开关对句可见工致,“染柳”二句,甚有气象,而“次第”、“三五”、“济楚”、“怕见”等语,“如今憔悴”直至结尾数句,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平淡却入律,通俗非陋,在宋词中确是别具一格,“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沈谦《填词杂说》)不失为确评。

  (二)抒情曲折含蓄,于身世之感融入家国之痛,格调凄婉悲怆。

  李清照的大多数词作,虽然我们都可以很容易读懂,但是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其中所蕴藏的感情,不借助注释,不借助于对词人作词时的处境、心境的了解,是很难做到的,这也就是李清照词的又一特点:抒情曲折,讲究委婉含蓄,蕴籍深远。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从字面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无端的愁绪,无法排解的忧伤,“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但那“愁”字的具体内容时什么,只有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才能知道此中的“愁”不仅含着对知己已逝的悼亡之悲,还有对物是人非的山河之痛。

  再如《醉花阴》,写尽日闲愁,“人比黄花瘦”,而终不点破“愁”从何而来,表面上是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表现的是重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而成为传世名篇。

  李清照有许多词都很含蓄,用可感的景物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但却将其中的具体内容放在一个大的空间中,让读者去揣摩,在细细品味中去体会。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多将身世飘零的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融为一体,写出了婉约词的忧伤绝唱。这种忧伤是如此真切、深沉而又幽远,因此这些并未点破的“愁”是如此地打动人们的心,让人们自身的愁绪在词的意境中得到释放,找到落脚点,同时也在那“绵绵无绝期”的忧伤中寻求共鸣,在词人永远无法排解的愁思中抚平自己的伤痛。

  如《声声慢》,李清照为了强烈地渲染清凄悲凉的景况,一起头就创造性的使用了三句十四字叠字,在音韵上加强了凄清情调的表现。在寻觅感情寄托而只能觅得“冷冷清清”之后,又特别点出秋凉季节,以淡酒驱寒,但“三杯两盏”怎能抵得住寒风对多愁的闺中人的侵袭呢?大雁飞过,依稀是往年见过的,但丈夫已逝,自己的信又带给谁呢?真是愁苦上更加重愁苦。下片更是深入地倾诉了心中的彷徨苦痛,并把自身遭遇与广大人民的苦情结合起来,自然界的秋雨不过是打在梧桐树上,还有一种比秋雨更令人心寒的无影无情的风雨吹打在人的心头,这“点点滴滴”蕴含着沉痛的国仇家恨,远不是一个“愁”字就能诉说尽的。层层写愁,层层迭加,一个孤苦伶仃而又垂垂老矣的女词人,将如何承受得了呢?这是李清照的苦情,也是当时千千万万战乱流离中人民的共同苦情。李清照以独到的功力,把个人的愁思情绪与伤时伤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融为一体,形成“易安体”的特殊格调,读之令人凄怆欲绝,因而成为千古名篇 。

  (三)于平淡中见浓烈,于细微处见精神,倜傥有丈夫气。

  许多词人的作品中都会有若干点睛之笔,但相比之下,唯有李清照最适合这样的评价:于平淡中见浓烈,于细微处见精神。李清照词的这一独特风格尤体现在《永遇乐.元宵》中。这首词,写的全是实景实事,唯其真实,才使人越发能体会到词人那满腹的心酸,深沉的悲哀。

  写在早期的《点绛唇》中,用平平常常的动作将一个活泼中略带矜持的少女的性格,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却道海棠依旧”,一个“却”字将作者怜花惜春的感情,卷帘人的漫不经心,词人的出乎意料表现得活灵活现,清晰可见。词中所叙述的事情不难理解,都在情理中,因为这的确是常见的事,但一个很普通的转折词却能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来,也的确是“非易安不能为此”。

  李清照作词,既有女性的温柔明慧和细腻柔丽,又有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开朗和贞刚气质,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如《渔家傲》。所以“易安体”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地方,是温婉中有俊逸之气,追念往事的凄苦之词,其中也流动着一种爽逸之气,与一般流行的香软词风异趣而别树一帜。无脂粉气,无闺阁气,就是有丈夫气,就这一点而言,易安体的风格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婉约”所能概括的,她以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感情体验,将婉约词提高到新的境界。

【李清照诗词的婉约之美】相关文章: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的意境之美06-05

李清照,婉约的“女汉子”03-20

浅析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诗词人生04-24

归来堂,李清照婉约风姿05-25

归来堂-李清照婉约风姿06-07

精选婉约诗词09-24

经典婉约派诗词09-13

李清照的诗词精选08-26

经典李清照诗词10-03

李清照的诗词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