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重点边塞诗

时间:2024-09-18 16:07:30 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诗词8首重点边塞诗

  8首重点古诗词中的在期末中会考到的几率很大,同学们在考试前可以重点复习一下。

古诗词8首重点边塞诗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

  迎 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 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1.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

  2.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是对古诗词识记能力的考查。可根据下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提示,马上就可想到上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来,但要注意默写时不能有错字。

  【答案】旧时王谢堂前燕。

  2.【解析】本题是对诗句中关键词语鉴赏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既要结合全使内容,又要联系诗词主旨来思考,可从“旧帘”在诗中与某些内容的照应关系、构成的修辞特点以及诗人情感等方面来组织语言,只要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答案】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 ②“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答到三点即可)

  3.【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解答这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句子中“翅湿”“泥香”等重点词,把燕子衔泥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切忌只作句子翻译。

  【答案】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近即可)

  (二)

  阅读下面的唐诗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1.阅读中间两联,完成以下两题。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多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请分别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中意境的描绘和对诗中内容的理解。第(1)题是根据诗句再现画面,解答这题,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围绕“落木无边,长江咆哮”之意,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句描绘出来。第⑵题指定的是第三联,可紧抓诗句中“悲”“客”“病”“独”等关键字来分析。

  【答案】(1)示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2)客居他乡;离家万里;多病缠身;孤独登高;漂泊无依。

  2.【解析】本题是对抒情方式理解能力的考查。本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的情感相同,但方式有别,该诗借“繁霜鬓”“停浊酒杯”的描写,间接表现了自己的伤时抒怀的愤懑之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情溢外表,赤裸裸地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都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前者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后者则直抒胸臆。

  (三)

  阅读下面这首词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3.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2分)

  14.词的下片运用的两个典故“遣冯唐”、“射天狼”,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2分)

  13.【解析】“牵黄”“擎苍”“锦帽貂裘”说明“装备齐全”;“千骑”说明“随从众多”;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表现“老夫聊发少年狂”。在理解译文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答案】(2分)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并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14.【解析】据《史记》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遣冯唐”,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答案】(2分)“遣冯唐”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情怀。“射天狼”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四)

  阅读《钱塘江春行》完成后面的试题。

  钱塘江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⑴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陕西)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⑵孤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⑶贾亭:贾公亭。唐代贞元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建造这个亭。⑷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⑸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⑹暖树:向阳的树。⑺不足:不够。⑻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

  22.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具有画面感。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22. 【解析】早莺争暖”,新燕啄春泥搭窝,这里作者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在突出湖上春的活力与生机,并不是有意写“生活习性”。

  【答案】D

  23.对为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

  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D.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23.【解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观赏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而“最爱”一词直接吐露诗人对西湖的由衷喜爱。

  【答案】A

  24.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达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24.【解析】诗的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明确了所写春景的方位,也便明确了观察点之处——钱塘湖。

  【答案】C

  25.与本诗感情基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25.【解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A项咏梅坚强不屈的精神。B项是写清明节后的景物:池上碧苔,叶底黄鹏,白天渐长,飞絮轻盈,写出一幅美好的春景图,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与《钱塘湖春行》的感情基调相近。C项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D项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答案】B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木兰树的花。

  8.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答案】示例:①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操;②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

  评分: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意象的分析。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分析“竹”这一形象,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前两句写“鸟归”“花尽”,实则为了对比衬托竹,在的暮春时节,窗前阴生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可见它忠贞不渝,不为俗屈等的高尚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它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答案】示例:

  构思一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既合乎自然真实,又巧妙融入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构思二: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折动人。

  写法一: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写法二: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

  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言:用“稀”“尽”“飞”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用“始”与之呼应,表现出失望之后的意外发现和惊喜之情,写出了意脉的转折。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欣赏能力。题干中提示可从构思、写法、语言等方面欣赏。欣赏时要注意选准角度,取例典型,分析得当,言之成理。构思方面,主要从所见所感的角度,或者是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分析;写法方面,主要是对比衬托或拟人修辞的角度分析;语言方面,可抓住某一词语分析。同时要注意诗歌赏析常用的术语。

  (六)

  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把握。诗歌一般有送别诗、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怀古诗、思乡诗、爱国诗、咏物诗等等分类。

  本诗的尾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即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3分)

  【答案】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解析】此题考查古诗的炼字,即语言艺术。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炼字”艺术有一字传情、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以动写静、以实显虚、以乐衬哀、一语显旨等。

  做本题时要适当翻译,在释义时,反“随”和“入”化静为动、以动写静,以游动的视角把景物写得富有灵动性的效果表述出来。

  (七)

  古诗文阅读

  醉花阴①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②,瑞脑③销金兽④。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⑤,半夜凉初透。

  东篱⑥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⑦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⑧瘦。

  【注释】①词牌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这是词人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②永昼:漫长的白天。③瑞脑:一种香料。④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⑤纱橱:纱帐。⑥东篱:采菊花的地方。⑦暗香:菊花的幽香。⑧黄花:指菊花。

  10.古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被赋予了 的情感,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予了 的情感。(4分)

  答案:愁闷,百无聊赖、 豪壮

  考点: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合理分析。词中你的“酒”与上句的“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结合体会,就可得出“愁闷”之感,同时后面的“酒”又与“东篱把酒黄昏后”和“莫道不消魂”相结合起来,即可得出“百无聊赖”之情;当然“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是与作者的“鬓微霜,又何妨”,以及“千骑卷平岗”的豪气相结合,可体会出“豪壮”之感。

  11.古诗词中经常有语意双关、形神具备的字词,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既指天气之凉,又指词人 内心感受,又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瘦”既写出了菊花的形态,又形象地写出了词人 的形象特点。(4分)

  答案:孤独、凄凉; 消瘦、憔悴。

  考点:本题考查诗词中重点词语的赏析能力。

  思路点拨:回答本题,需要先理解词中个别词语的表面意义,然后再根据语境,结合作者的感情,来体会词语蕴含着的比喻义或者延伸义。词中“凉”除表面意义“寒冷”之外,还有“凄凉”、“孤独”之意;而“瘦”字除了写菊花的形态之外,还有词人因思念亲人而身形消瘦之意。

  (八)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试题。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 ”一句意思相近。(1分)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3分)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7.(1)只似当时初望时(2)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3)B.

  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理解和赏析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1)“只似当时初望时”表达出盼夫归来的始终如一的神态,这与“不回头”意思相近。(2)重点是指出“望”的三层不同意思。(3)“行人”是指“望夫”中的“夫”,即丈夫。

【古诗词重点边塞诗】相关文章:

高考古诗词边塞诗03-24

著名的边塞诗古诗词欣赏通用05-09

高考必背古诗词重点句03-19

语文重点古诗词填空(按朝代顺序)06-05

军考必背古诗词重点句03-24

王之涣边塞诗10-19

边塞诗鉴赏02-21

边塞诗词的特点03-23

古边塞诗词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