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春日途经野塘诗词欣赏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是唐代诗人韩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全诗悲愤激越,真切感人。下面是乱后春日途经野塘诗词欣赏,快来看看吧!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韩偓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裴回。
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扬花去却来。
季重①旧游多丧逝,子山②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③。
【注】①季重:三国时吴质的字,曾感伤死于瘟疫的好朋友。②子山:南北朝庾信的字,曾出使西魏,作《哀江南赋》抒发亡国之痛。③劫灰: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8、诗歌的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9、结合诗歌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主题。
参考答案
8、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的手法。颔联描写了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而实际上是通过对环境死寂状态的描写,侧面呈现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诗句并用水鸟的“飞还住”和杨花的“去却来”表现诗人的悲怨忧虑。
9、诗歌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试题分析
8、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颔联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呈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飞还住、去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恼思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这首诗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首联是引子,触景生情;颔联主要表达一种情绪,创造出浓郁的悲怆气氛。颈联直切主题,镂刻入骨,鲜明而深沉。尾联写所思所悟,言有尽而味无穷。
创作背景
昭宗乾宁二年(895年),邰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引兵人京师,杀宰相韦昭度、李溪,长安大乱。昭宗逃入南山,转石镇。士民数十万人逃出城,多中暑而死,诗人亦逃出长安,次年春日写下这首诗。
名家点评
清·金圣叹《选批唐诗》卷七下:“见落梅”,言又开春也。“独徘徊”,言一无所依,一无所事也。“飞还止”、“去又来”,虽写水鸟杨花,然皆自比徘徊野塘,无聊无赖也。“眼看”,妙!‘‘始信”,妙!不是眼看,亦不始信,此极伤痛之声也。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三二:致尧难得此沉实之作。
作者简介
韩偓((842—923年),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在令陕西西安附近)人。龙纪元年(889年)始登进士第,一度出佐河中节度使幕府,回朝后拜左拾遗,迁左谏议大夫。后因忤触权臣朱温,贬濮州司马,遂弃官南下。其间,皇帝曾两次诏命其还朝复职,皆不应。著有《香奁集》。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诗词欣赏】相关文章:
3.《横塘》诗词鉴赏
5.柳永诗词欣赏
6.赤壁杜牧诗词欣赏
7.苏轼诗词名句欣赏
8.山石韩愈诗词欣赏
9.著名思乡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