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训练

时间:2024-09-20 01:11:18 诗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歌鉴赏训练

  一、 伤别离情类。

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这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诗,理解全诗主旨的关键在“飘零似客心”一句,其中的“客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诗人“惊” 的原因有哪些?全诗借“落叶”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客心”指游子的心意。诗人“惊”的原因有:由落叶想到季节变化,时光流逝;由落叶飘零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由落叶“惜故林”激起强烈的思乡之情。全诗借“落叶”的形象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角思归

  顾况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破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从题目看,这首诗抒写了思归之情,然而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思归”的字眼。诗人是怎样曲折、生动地表现思归之情的呢?请作简要分析。

  诗人先写梦见故园情景,用梦境寄寓思归之情。接着写早晨哀怨的角声更引发了思归之情,于是愁肠欲断,而又无人知晓。最后写起床独自徘徊,唯有残月相照,用寂寞冷清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思归之情。

  3、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山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 细味文意,这首诗的首联“偏惊物候新”的“惊”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惊”?

  “惊”字表明作者身在异乡,四处奔波因而对景物变化十分敏感。“惊”有“新的一年又到了,何时才能回家乡”的感慨。

  (2) 体味中间两联几个动词“山”、“渡”、“催”、“转”在诗中描写的作用?

  形象地展示了早春气候逐渐变化的特点。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昌阻风

  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 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情景交融或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欲抑先扬。②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

  (2) 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

  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或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思乡之情。

  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 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3分)

  “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 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6、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博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请从思想内容上评价这两首诗。(不低于50字,不超过150字)

  抓住“离别愁绪”情感和抒情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分析即可。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①魏万:肃宗上元进士。是李颀的后辈。和李白很有交情。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该诗是苏轼在中秋与其弟弟苏辙相聚时所作。

  (1) 请分析前两句中“溢”和“转”这两个动词在诗句中的作用。

  溢”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亮美;“转”再现了明月的运行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

  (2) 全诗前两句写景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层层铺垫、动静相衬、反问、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月圆人圆的珍惜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1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3、阅读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释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智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 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哪个字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

  拟人。“议”。

  (2) 诗的首联统领全诗,颔联和颈联是分别扣住其中的哪个字进行描述的?诗的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阴”、“晴”。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3) 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精神愉快,神清气爽。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水急流虽然是写景,但与送别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

  解行舟;人已远。

  ⑵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二、咏史类

  15、阅读下面二首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 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解析: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的教训。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2) 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解析:注意辨别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

  16、阅读下面二首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甲]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乙]新丰绿树起黄埃②, 数骑渔阳探使回③。

  霓裳一曲千峰上④, 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①华清宫:建在骊山上(今陕西临溪县南)的唐代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乐之地。②新丰:唐县名,在陕西临津东北,离华清宫不远。⑧渔阳:唐郡名,是范阳节度使所统辖的八个郡之一。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这里用渔阳指代安禄山反叛之地。④霓裳一曲:《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舞曲。

  (1) 两首诗均有炼字精确而语义深沉的特点,试分析第一首的“笑”字和第二首的“破”字有何深意。

  “笑”字描写了荔枝到来杨妃的神态,寄寓了作者的讥刺。 “破”字形象地揭示安史之乱产生的后果,象征着苦难而饱含作者的愤慨。

  (2)“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无人知”三字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试作分析。

  “无人知”三字指出只有杨妃知道,是荔枝送到了。既是陈述,又包含着飞骑送荔之举的荒唐程度令人难以置信的讥讽和愤慨。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2)全诗除了使用典故之外,还用什么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

  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人才得失是大业成败的关键,善于择相使刘备开创大业,短于教子却葬送了基业。也可回答为:该诗不仅用盛衰对比,还以刘备长于任贤择相和短于教子对比,说明创业难,守成更难。(解析:古代怀古咏史诗大致有倾向于感性和倾向于理性之细别,前者通过一些氛围情调的渲染,感叹前朝,发思古之幽情;后者则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后世之借鉴。这首诗属于后者,作者用意在于揭示刘备基业丧失的原因(短于教子)本可避免。)

  1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 :水殿龙舟: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出游的船,他自己乘坐的称船“龙舟”,高四层,还有高三层的“水殿”九艘。

  (1)本诗第二句中“至今”和“千里”两词的用意是什么?

  从时间之久和地域之阔评说大运河影响之长远、作用之重大。

  (2)诗人对隋炀帝修汴河这一历史事件持何种态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诗人从客观角度肯定了大运河的功劳(从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可看出。),后面两句通过假设的方式表明对隋炀帝的否定。(分析:三四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这种荒奢享乐的事情,那么把修浚运河与大禹疏河治水的功德相提并论,也是不过分的。这个假设尖锐地指出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出发点是为自己的荒唐享乐,与大禹艰辛劳累为民造福不可同日而语。)

  1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史

  李商隐

  北湖南隶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注] 北湖:即玄武湖 南隶:即鸡鸣隶

  从内容与表达技巧方面评价这首诗歌。

  这首诗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点出历史事件,茫茫湖水,一片降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终结,又烘托出空虚飘渺之感。第三句承上启下,第四句以发人深省的议论,把眼前湖水、城墙上的降旗、三百年的沧桑冶于一炉,六朝更迭,一场春梦,险要地形无济于事,这难道不是正在走向衰落的晚唐政权的历史借鉴吗?诗虽短小,艺术概括力却极强。

  2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三、咏怀类。

  2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寒流:指长江。

  (1) 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结合一二联作具体的分析。

  采用对比手法。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气”也好,“铁锁”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2) 这首诗以景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22、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苈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①漳汀封连:分别为今福建的漳州市、长汀县和广东的封川县、连县,唐代为偏远地区。②飐:吹动。薜苈:一种缘墙牵藤常绿蔓生的香草。③共来:指与作者一道贬到南方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④百越,文身地:均指少数民族地区。

  (1) 这首政治抒情诗通过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请作简要的分析。

  抒发了诗人被贬后的一腔孤愤和忧郁难言的苦闷心情,也抒发了对朋友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政敌的长期无情迫害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愤怒的谴责。政治抒情诗的创作大多与时代和作者的经历、政治态度密不可分,又因为这首诗是寄给朋友,含思友之情则不在话下。

  (2)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颔联写风雨楼前的近景,既真切,又细致;颈联写山重水曲的远景,想象丰富,一俯一仰,视野各异,上实下虚,情景交融,色彩强烈。起到景中寓情的作用,抒发了无穷的愁思。“诗中有画”是中间两联的特色,可从画面构图切入分析;而景中寓情自不待言;“愁”是诗眼,解答这首诗的任何一个思想内容的问题,都离不开这个“愁”字。

  2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①赴阙:去京城。②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县。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两山分处黄河南北。

  (1) 中间两联对仗是这首五律的精华之所在。请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加以简要的分析。

  景物描写,气象壮阔,雄浑苍茫,笔力雄劲,有高屋建瓴之势;且富有动感,富有变化,富有气势,富有非同寻常的境界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中间两联都是写景,首先要分清诗人写的是大景还是小景,再结合这首诗的风格,就能做出完整的回答。

  (2) 诗人以“犹自梦渔樵”作结给人以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一感觉?结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志趣?

  给人一以外的感觉。京城在望,明日就到,可诗人却不想升迁,反而想到要去过一种“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喜爱林泉的志趣。苏轼的《赤壁赋》中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回答这一问题,也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2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 谷 园

  杜 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①金谷园:晋代石崇的别墅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的金谷涧中。②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绿珠。孙秀要抢夺绿珠,石崇不答应。孙秀就假传圣旨,要逮捕石崇,绿珠跳楼自杀。

  (1) 诗人描绘的金谷园遗址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思?

  描绘出一种苍凉、凄迷的境界,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怀古幽思。

  (2) 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最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加以分析、说明,并说出它的作用。

  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如“无情”的流水,“自春”的草,啼鸟的“怨”等。既反衬出诗人的多情──对“繁华事散”的不尽感慨,还抒发了对“繁华事散”产生无穷的感伤。拟人修辞手法容易回答,关键在于怎样发挥,在发挥时应抓住“繁华事散”这四个字,因为这是诗眼。刘熙载说:“眼乃神光所聚”,“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耀”,就是说鉴赏时必须透过诗眼,窥视诗人神府。

  2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②,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

  ①暮砧:黄昏时分的捣衣声。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

  2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首诗歌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何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善于利用衬托的手法,以动写静,以明写暗,以繁华写萧条冷寂;间接抒情表达诗人孤寂、凄凉、忧伤的情感。

  27、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 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风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是理解全诗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中“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愁”在词中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同意“关键”之说。本词前面的词句描写了极富情感的景物:“重帘燕过、红花落庭、栏入凉波、翠幕风生、雨滴圆荷”,“酒醒”句实属点睛之笔。(本词从写景入手,上片写帘外之景,从视觉所及落笔,下片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以情语作结,极有跌宕之致)

  2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闲”字对于创设全诗的意境极富情趣,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诗的上阕写西湖的天光水色无限美好,各种景物都色彩鲜明,在这样美好的景色里,动物也悠闲自在地安然入眠,西湖的歌管弦曲也不能影响它们了。“闲”字正折射出月夜西湖恬静的风光,更折射出诗人的喜悦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2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借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比手法的使用。“当年”与“现今”对比,“天山”与“沧州”作比,突出了理想与现实,过去与现今的巨大落差。词人回顾了当年在梁州戌边,期望为收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过去,可如今壮志未酬,年老体衰。一则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沧州,却依然念念不忘国事,心驰骋在遥远的边关,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未灭胡,空流泪且鬓发已白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30、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鹧鸪天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语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

  你认为词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几曾著眼看侯王。词中塑造了一个流连山水,不受礼法约束,能够呼风唤雨的“水山郎”,才情盖世,傲视王侯,豪情万丈。

  3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_________。

  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⑵下片名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从此袁宏名声大振。

  结合前两联诗句简要分析“空”字的妙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首联写出秋江空寂之景,第二联正面怀古,一个“空”字把诗人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首联空寂之景交融到一起。既有怀才不遇的孤独与寂寞,又有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33、阅读戴叔伦的《题三闾大夫庙》,完成诗后练习。

  题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问:“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字或词,你认为,本诗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本诗诗眼是“怨”。从结构上看,“怨”紧承上句,使滔滔沅湘意蕴深长,既写出了江水的长流不尽,也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又领起后两句,既让眼前的秋风与枫叶景中含情,又让人联想起屈原笔下的秋风与枫叶,让人体会到屈原诗中浓重的“怨情”。从诗歌形象上看,一“怨”字让屈原不被理解、遭谗见谪的哀怨形象立于我们眼前。“怨”字还流露出作者面对屈原庙无尽的怀念和凭吊之意。)

  34、读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3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三个采分点)

  36、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是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 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37、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 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3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⑵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在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⑶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⑷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情感主旨的把握。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愁”。②“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③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④“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恨的感慨。

  39、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1)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样思想感情?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2)分析此词的艺术手法。

  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4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 本诗写景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诗中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一、二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三、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忽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写景中寄寓着身世之叹,表现了诗人抑郁沉闷,惆怅、忧思的思想感情。

  4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终 南 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①终南山:即秦岭。②太乙:在长安、武功县境,是终南山的主峰名。天都:天帝所居之处。一说是指当时的首都长安。连山:山峦连绵。海隅:海边。③回望合:回望山顶,白云聚合,笼罩在终南山上。霭:云气,雾气。入看无:走近去看又不见了。④分野:我国古代天文学把二十八宿星座与地下的州联系起来划分称为“分野”。中峰:即太乙峰。⑤人处:有人居住的地方。樵夫:砍柴人。

  (1) 这首诗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终南山?诗人笔下的终南山有何特色?

  诗人以描写性的夸张手法,多角度描绘出终南山的高峻雄伟,气势磅礴,境界壮阔。夸张的修辞手法很容易看出,难在对特色的分析,解答时应抓住几个关键词语:“近天都”、“到海隅”、“中峰变”、“众壑殊”等。

  (2) 尾联“隔水问樵夫”这一细节描写其妙无穷,请从两个方面加以简要分析。

  一是从侧面描写出终南山的辽阔,其景观非同寻常,使诗人流连忘返;二是反衬出终南山之幽寂、空旷,山远人稀。问渔夫而须“隔水”有潜台词,不作深入的探讨是找不到答案的。而要深入探讨须张开联想的翅膀,从某种意义上说鉴赏诗也就是“想诗”,即对诗句反复玩味。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此不可不知,不可不牢记之也。

  4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为什么?

  此词上片写西湖景色,下片写人,关键在“游人去,始觉春空”,游人一走,诗人才感空虚寂寞。可见西湖的好与不好,与群芳的关系并不大,而在于游人在不在。游人走后,又有燕子飞来,取代了游人的位置,一阵喜悦掠上心头,所以诗人仍然觉得西湖好。

  4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⑴、⑵题。

  横 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南浦,泛指送别之处。

  ⑴诗的第三句中“年年”一词表达了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的前两句写送客之地的景物。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横卧,朱塔屹立。以南浦借指横塘,已揭示出离别之意。石桥、朱塔都成了离别的见证者,诗人以景物依然,反衬人事之变化,物是人非,使人油然而生别离之情。第三句直接写年年送客横塘,以“年年”一词表明送客频繁,横塘路春意勃发而人却分离,寓有伤感之意。

  ⑵诗的第四句全是写景,请试析它的艺术特色。

  第四句诗人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写横塘景中的与离情别绪更直接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4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月 上 瓜 洲

  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 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意思对即可。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结合词的上阕”的要求。第一点要扣住“塞草连天”的秋景来答,第二点要扣住“何处是神州”的感喟来答,第三点要扣住“又见新秋”的“又”字来答。

  (2) 请结合词的下阕,简要分析词人内心的情感?

  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意思对即可。第一点应扣住下阕“英雄恨……水东流”——恢复中原、施展抱负的雄心,随着江水,东逝而去——来答,只要答到“报国无门”等即可。第二点应扣住“惟有”两字来答。)

  四、咏物类

  4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洞中蝙蝠

  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1) “远害全身”的意思是 。

  远离祸害,保全自身。

  ⑵诗人对洞中蝙蝠持怎样的态度?结合原诗简要分析。

  结句心 “—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4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 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光可摘③, 轩栅势堪呼④。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③绦:丝绳。 镟:铜环。④轩楹:堂前廊柱。

  诗人主要以哪些手法来表现出鹰的什么形象?

  首联“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颔联以“耸身”、“侧目”两个细节描写了鹰的动作神情;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尾联想象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突出了鹰的飒爽英豪之气。

  47、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两题。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株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同是写梅,两首词都运用了的 写作手法,但两位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不同的,陆词运用的是 ,范词运用的是 方法。

  (环境)烘托 ;拟人; 比喻。

  (2)、同是借物抒怀,但两首词寄托的深浅有别。结合词句分析。

  陆词抒写梅花的高洁刚强品格,范词抒写梅花的孤寂幽独品格。

  4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陂(bēi):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的什么品质?

  末句“纵被”与“绝胜”照应,“吹作雪”与“碾成尘”对比,表达诗人要保持高洁的品德,不愿“碾作尘”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身处污浊官场,始终坚持改革的政治理想。)

  4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 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 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 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5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 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晚春?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图。

  (2) 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5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通感。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5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 “ ”,;其“诗骨”是“ ”。

  孤 ;飞鸣声念群

  ⑵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①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②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③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5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 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

  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

  (2) 扼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本诗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表面句句写雁,而实际上句句写人,风婉而细腻,清丽含蓄。

  5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 1).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2).本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5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主旨: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 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得分点:空间、立体感、浩然正气;写突出正气充满天地也对。不陈述理由不给会。说"秋后"好,只要言之成理也给分。)

  5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1)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现的?

  “有情”一在“加我林壑清”,二在“为君起松声”。拟人手法把风之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2)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清简要分析此诗的 "余味"所在。

  诗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借风咏怀,寄托自己的"青云之志"。

  5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⑵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①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②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5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里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①?

  [注:①阿谁,即“谁”。]

  问: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情感?

  ①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②后两句通过柳树生长之地荒芜冷落,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5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赏识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答出一句即可)

  6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绿竹引

  宋之问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

  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

  妙年秉逃愿俗纷,归卧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

  (1)首联中的“同一色”指的是 和 ;颔联写的是 颈联写的是

  潭水和修竹;竹,诗人自己。

  ⑵作者为什么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绿竹的高洁品质与诗人自己愤世嫉俗、孤傲遗世心态是一致的,因而他将绿竹视为同类。

  6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并与下文的“ ”字前后呼应。

  比喻,雪

  (2)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南朝谢燮的《早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突出的是坚强、不甘人后,但也没引起人们重视,有怀才不遇之感。)

  6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⑵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

  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6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此诗用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6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三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 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1161年,金兵南侵,宋军曾在此地大败金兵,可是后来依然以签订屈辱和约而暂得停战。

  (1)词的首尾都描写了景物,开头的景物的特点是 ,而结尾景物的特点是

  雄奇伟丽 ,清丽幽远 。

  ⑵下阕开头的“闻塞笛””是实写还是虚写?有何用意?

  虚写,表达自己杀敌报国的意愿。

  (3) 词的结尾以景作答,试分析其言外之意。

  李白所处的盛世无处可寻,表达对国家倾颓局面无法挽回的深沉感慨。

  6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此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词语可看出?用拟人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手法,嫌、故两个词语可看出。作用是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6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此诗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托物言志。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6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问:诗歌刻画了梅花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刻画了梅花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高洁的操守。

  6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五、咏怀类

  7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 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征尘表示作者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了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2)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作者是怎样通过后两句诗来表达感情的?

  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第四句转而写景,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71、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

  咏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7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⑴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很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用“系”字既切合都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的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⑵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7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古人讲究炼字,结合诗句分析 “侵”“拂”两字的妙处。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六、边塞类

  7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着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1) 首联“旧是胡儿饮马泉”一句,隐含着怎样的历史变迁的感慨?

  此地曾经落入胡人之手,今已收复。

  (2)“何人倚剑白云天”——诗人希望能够有威镇边塞的将领,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慨叹?

  月夜笳声仿佛在提醒人们,战事并没有结束,失而复得的土地仍有复失的危险,因此呼唤威镇边关的将领。

  ⑶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关心国势的强大,边防的巩固,希望边塞不要再落入胡人之手。李益可能是多数考生不大熟悉的诗人,但诗的内容易于把握,考生“就诗论诗”即可读懂,不需要背景资料,不需要“注释”的帮助。三道题目,前两道题以诗句为切入点,考查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三道题让考生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发表自己的见解。三道题形成的梯度符合考生阅读这首诗时认知活动展开的规律,同时为考生表述个性化的观点和感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7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精神的反衬。

  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入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诗人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出战士戍边为国的情操。(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7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 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哓。

  [注] ①武威:即凉州。碛西:沙漠之西,这里指安西。②火山:即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③太白西:指西域一带遥远之地。

  (1) 首诗写了刘都护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由近到远的描写方式,对友人的赞赏与牵挂。

  (2)“胡天哓”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请作简要的分析。

  双关,一是实指号角的声音响彻胡天,一是表达诗人要求平定判乱的愿望。

  77、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饶黑山。

  [注]①金河:即黑河,源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流入黄河。②玉关:即今甘肃玉门关。 (1)这首七言绝句,被后代诗人高度评价,是世代流传的佳作,在诗的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句子成对,句式对偶,直起直收,音韵铿锵,形式美,烘托一个“怨”字。

  (2) 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7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① 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 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79、阅读下面唐诗和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睹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②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 ①范仲淹写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地区抗击西夏。②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勒,雕刻。

  请就两诗的内容和风格(或情感)作一简单比较,谈谈自己看法。

  两首诗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土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王诗激越雄壮,范词有些孤寂、悲凉。

  8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⑧紫骝:骏马名。

  (1)第一句中的“空”字有何作用?

  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的荒凉、冷落与艰苦。

  (2)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七、山水田园类

  8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问题: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的?

  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怨别伤离之情(或离愁别绪)。

  8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2)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

  8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

  (2)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84、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 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8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

  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主要看对表达技巧的赏析)

  8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闲"字是全篇之眼,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闲立庭中,沐雨盛开的栀子花等待如花的村姑们采摘云鬓,不料今日却花前冷落,问津无人。花"闲"正因人不闲,不写人忙人自忙。着一"闲",以虚衬实,灵趣顿生。

  8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 磨,拭

  (1) 诗中描画了一幅雨后池塘图,前二句与后二句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二句着眼于“静”,写的是雨后池上的静态美,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的是雨后池上的动态美。

  (2) 有人评说“淡磨”二字看似平常却颇可玩味,请谈谈你的理解。

  “淡磨”即轻磨拂拭的意思,诗中将经雨水洗涤过的池面比作经人轻磨拂拭的明镜,比喻中有拟人,这比一般常见的“水面如镜”比喻更显新意而更见意境,如此略带动感的“淡磨”,不仅突显了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情态,同时也让人联想到此前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给人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八、哲理诗

  8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竹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8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惋年华将逝的情思。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出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竟无力挽转的叹惋,对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九、讽喻类

  9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 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①新沙:新淤起的沙洲。②渤澥:古时对海的别称。小堤:这里指海中突起的沙洲。③紫芝:神话传说中的紫色的灵芝草。

  这首绝句是千古传唱的名篇,你认为它在构思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这样构思好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①最大的特色是想象奇特。一是能将官府横征暴敛,无孔不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出来,可谓入木三分。二是在幽默中含有冷峻,极其深刻地揭露出官府横征暴敛的罪行。②诗人说要是官府的税收人员能够到达海上仙山呢,就要向神仙们科以更重的税,这是荒唐而极不合理的想象,却令读者意念上奇妙生趣,因为愈远于理,也就愈觉得作者有独步妙想。采用假设性的联想,是这首绝句构思的最大特色,只是本诗想象较为奇特。因是批判性的诗,自然在揭露中语含讽刺,而揭露的对象可从“税”中悟出。

【诗歌鉴赏训练】相关文章:

《蜀道难》阅读训练及诗歌鉴赏06-18

诗歌的鉴赏07-18

诗歌鉴赏中的鉴赏技巧07-17

诗歌鉴赏方法09-10

王维诗歌鉴赏10-20

鉴赏诗歌要点08-21

诗歌鉴赏 天净沙08-18

陶渊明诗歌鉴赏08-26

永远诗歌鉴赏08-14

王维鹿柴诗歌鉴赏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