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经.采薇》内蕴解读
《采薇》是该用深情和灵魂去教和学的生命之篇。悲哀的家园之思是全诗的情感主基调,诗歌以多种技巧,深刻强烈的表达了这种思归之情。
采薇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时光飞逝,戍役漫长,战事激烈,生死不虞,因而归家无望,痛苦绝望。激励自己,鼓舞士气,同仇敌忾,故而为生而战,为归而战。昔往今来,时光流逝,生命损耗,人生的一切美好消失殆尽。音信断绝,生死存亡,两不相知。归乡之途,步履维艰,种种心绪煎熬磨折。《采薇》将战争与思归对立统一在一起,在战争的背景下,凸显人性,表现生命的本真和无奈,从而碰撞激起许多人性的思索,生命的悲叹。其思想的厚重又早已超越战争和思归本身,我们的先民有着多么至情至理的灵魂啊!
每每打开《诗经・小雅・采薇》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那叠唱之音犹如从远古而来,敲击我的心灵;“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不由令我心急眼热,思潮翻涌;“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更使我久久不可平静,沉甸甸的积压于胸。我知道,这是该用深情和灵魂去教和学的生命之篇。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前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写戍卒久戍未归的思归之情;四、五两章写了行军作战的场面;第六章,写归途中的所思所感。
初读诗歌,我们就能被笼罩全诗的情感主基调,即悲哀的家园之思所深深打动。第一层,诗歌就以多种技巧,深刻强烈的表达了这种思归之情。前三章首句均以“采薇”之语起兴,除言生活之苦、戍役艰辛,更是意在强调薇菜的生长变化过程。“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形象的刻画了薇菜从破土而出,到枝叶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变化过程,喻示春去秋来,时光流逝。这一层还有多处直接描写心情的诗句,从“忧心烈烈”的归心似箭、煎熬难耐,到“忧心孔疚”的撕心裂肺、痛苦绝望。再加上重章叠唱的手法,使思归之音反复咏叹,一次又一次增强着情感的程度,“曰归曰归”,其思归之苦,读来我心岂宁?
无情流逝的时光,无情磨损的岁月,漫长的戍役怎不令戍卒悲切之极,发出“我行不来”的绝望。“久戍人将老,须臾变作白头翁”(《杂曲歌辞》于),“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战城南》李白),千古至今,试问谁又能阻挡时光的流逝啊!
仅仅是时光飞逝令戍卒产生“我行不来”的悲痛吗?其实,诗歌第一二层都做了这样的层层说明:“不遑启居”“我戍未定”“岂敢定居”,可见居无定所,辗转奔波;“王事靡�”“一月三捷”,可谓战事频繁,战斗激烈;“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这是时刻警戒,枕戈待旦的艰辛;“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那是枪林弹雨,飞箭流矢,生死不虞的险恶。因此,戍卒即使不被饿死,也时时有战死的威胁,岂能只是岁月催老之悲啊!而任何一个威胁都会轻易灭了他的归家之梦,夺去他的生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王昌龄)“边庭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杜甫),这就是战争!哪怕它起因在“猃狁”之扰,哪怕它是保家卫国的战争,它仍然是战争,其残酷和无情是不可改变的!
诗歌第二层,许多人都持自豪、责任之说,即体现了戍卒恋小家也识大局的意识,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感。我认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仅是着眼于本层的理解,而忽视了全诗浓郁的悲哀之气。还有人认为“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表现将士之间苦乐不均,含抱怨之气。这就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我认为,要探究诗歌的深层内涵,先应该看看它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再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这恐怕才符合语文的学习规律。这两章主要写了战车、战马、装备及战况:战车高大(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战马雄壮(驾彼四牡,四牡��),装备精良(象弭鱼服),胜仗连连(一月三捷)。对于一个“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的陷入归家无望极痛的戍卒,为何突然在这里如此振奋,他说这些究竟用意何在?让我们把自己视为戍卒设身处地感受,这难道不是在激励自己,奋勇杀敌,取胜回家吗?这难道不是在激励自己的战友,鼓舞着战斗的士气,同仇敌忾吗?这该是为生而战,为归而战的信念啊!不然怎会有“一月三捷”的.胜利。第四章首句的常棣之花也值得我们去探讨,《诗经・小雅》中就有名为《常棣》的诗篇,古人以常棣喻兄弟,又有“兄弟联芳,谓之常棣竞秀”以及“常棣之花,其萼相辉”等名句,常棣花被誉为和睦兴旺之花。这也应该可以作为支持我观点的一个根据吧。
最后一章,戍卒终于凯旋生还,踏上归途,这本该是多么令人激动不已,喜极而泣的大喜啊,可他却是满腹的伤悲,“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该是怎样的哀啊!这是无人能知,无人理解,无法言喻的悲哀,还有比这更深的哀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纷飞之雪,怎不是戍卒心头之雪,纷扰迷离,寒冷心酸。杨柳飞雪,又怎能不使人联想到年少与衰老,相送与归来,相聚与分离,希望与失望……这一昔一今,一往一来,饱含尽了流逝的时光,损耗的生命,以及人生的一切美好――亲情、团聚、追求、幸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岂只是寒饿难耐之态,更是种种复杂心绪的煎熬和磨折。征战多年,“靡使归聘”,音信断绝,生死存亡,两不相知,自然会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恐惧。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下沾我衣。”《十五从军征》中这位汉代戍卒面对的凄楚岂不就是《采薇》中的戍卒曾经的苦痛。
思乡恋家,是人之最朴素最本质的情感。战争,意味着死亡与毁灭,是生命最无助之所。《采薇》将战争与思归对立统一在一起,在战争的背景下,凸显人性,表现生命的本真和无奈,从而碰撞激起许多人性的思索,生命的悲叹。其思想的厚重又早已超越战争和思归本身,我们的先民有着多么至情至理的灵魂啊!难怪古人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三百”中最佳的诗句,后世的诗人纷纷追慕着它的魅力,体悟着它的哲思。在“昔往”,“今来”的对举和流逝中,《采薇》这首千古之音悲吟着生命的永恒之叹。
【《诗经.采薇》内蕴解读】相关文章:
诗经采薇赏析_诗经采薇赏析04-15
诗经 《采薇》05-29
《诗经·采薇》04-14
《采薇》解读06-27
采薇解读07-18
诗经采薇原文赏析 诗经采薇原文及翻译04-15
诗经《采薇》的翻译09-27
采薇 诗经 教案06-07
诗经采薇的主旨06-02
《诗经·采薇》翻译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