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道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道难》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思想情感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认识、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1)领悟诗中想想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
幻灯机、黑板、板擦、粉笔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解题;
3、疏通文句
(1)学生阅读注解,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订正并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难段或全文
(1)、口译
(2)、笔译
(二)预习要求:
1、作者和作品的简述,整体把握文章。
2、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具体步骤: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仙李白的《蜀道难》。
2、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写作背景简介: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3)基础积累:
噫吁嚱(yīxūxī) 鱼凫(fú) 秦赛(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萦(yíng) 扪(mén)参(shēn) 抚膺(yīng)峥嵘(zhēng róng) 崔嵬(wéi) 喧豗huī) 砯(pīng)崖
转(zhuàn)石 万壑(hè) 巉(chán)岩 吮血(shǔn xuè) 咨嗟(zī jiē)
3、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认识字音,读准词语。
(2)初步酝酿朗读时的感情,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义。
4、解题:
《蜀道难》乐府旧题,李白以旧题出新意,他所说的“蜀道难”到底有多么难行呢?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难行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朗读录音(多媒体放映朗读录音,配以巴山蜀水的画面)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自由梳理诗歌内容,并在理解有难度的地方做上标记。(同学在梳理完之后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答。)
5、课文分析、归纳以及赏析:
(1)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要求认知词义,请学生疏通诗句的意思。
(2)学生对难以理解的诗句进行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有助于把握诗句内容。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蜀道难》这首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象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壮丽,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四)小结新课: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诵读李白的作品,体会李白诗风雄奇豪迈,语言自然奔放,诗里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李白的眼光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它的心胸可以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和人生。这种博大壮阔的情怀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的基调。盛唐造就了诗人们昂扬的姿态,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是当时社会氛围中的主旋律。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蜀道难》。
2、收集李白的一些短小经典作品并背诵、分析。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2、分析《蜀道难》的雄奇险峻的具体体现。
3、分析这首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以及表现出来的感情基调。
(二)复习要求:
1、温习全诗的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
2、请学生背诵全文。
(三)具体步骤:
1、导入:
本文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诗中充分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飞动的灵魂和广阔的胸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蜀道难》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
2、课文教学:
(1)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A文章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惊叹词,是蜀地的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连用了惊叹词,它包含着巨大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人们会从时间悠久的观念中,这是一种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C“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她们的双手拽倒了险恶的高山,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道路,消除了秦蜀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没有丝毫迷信色彩,而是有力的、信服的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2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与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地而作的。全诗及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几)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故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最后一段写蜀地战祸,意在告诉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讽人之义”便显的水到渠成,自然而完美。
(2)分析归纳:
《蜀道难》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叹咏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在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烈。
(3)能力提升:
A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奇峰险峻的呢?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鹂不得飞度,猿猱欲度愁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收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恐——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的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的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的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的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副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B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咏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蕴含了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能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气势纵横、气象阔大的雄壮美、倾泻而出、率直豪爽的形象美。读其诗有一种情感摇曳的感觉,有一种不的不伴诗人情感变化而怒的感觉,有一种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感觉。这就是名篇的成功之外。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自由诵读《剑阁赋》。
2、思考并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
叹高 蜀道的来历 蜀道自古难行
蜀道的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
叹险 蜀道上环境凄凉 蜀道之难 蜀道难
蜀道上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早还家
惨象环生
《蜀道难》教案2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推翻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习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蜀道难》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蜀道难》教案3
教学目标:
1、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 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教学难点:
1、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性格豪迈,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转,使滚动。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蜀道难》教案4
教学目标:
1、 了解李白的诗歌特征。
2、 赏析本诗艺术特征:a 将神话传说、想象和夸张融为一体的特征;b 章法上主旨句
重复出现,副句多变;c 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
3、 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语】
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公元20xx年七月三日22时20分,随着一声汽笛声长鸣,钢铁巨龙穿过昆仑山,翻越唐古拉,骄傲地腾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线的贯通,让对中国人持怀疑论的洋大人们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还有一位具有诗坛统治力的大人物也会大跌眼镜。谁呢?
【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其歌词内容多写从长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漫游十余年,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他极为倾服。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二人诗风不同,而各臻绝诣。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梳理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1、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豪放,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但见”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要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蜀道难
叹蜀道之高(高险)
蜀道的来历
蜀道的高峻
蜀道自古难行
叹蜀道之险(惊险)
景物凄清
山水险恶
蜀道自古可畏(劝阻友人)
叹战祸之烈(凶险)
剑阁险要
惨象环生
早还家
(告诫友人)
【艺术赏析】
1、将神话传说、想象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如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的神话传说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用人行青泥岭上扪参历井的想象写出青泥岭的困危之状。用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的夸张写出人行走难上加难。用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景物来写游蜀者的羁旅愁思。
2、章法上,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现: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尤其,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
3、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个性: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杂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八言,随心所欲,穷极变化。语言或匀称对偶(上、下),或散漫舒展(第一句),或精炼凝重(但见、又闻),或通俗轻快(嗟尔)。摆脱了一般诗歌中节奏统一板滞的现象,造成了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美感和韵味。
《蜀道难》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
2、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诗歌划分节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重点赏析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品味诗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正式接触是必修三的第二单元,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学生对诗歌的文体特征、时代特点、及创作背景都比较陌生。另外学生对诗歌的赏析知之甚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影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朗读诗歌的技巧
(1)节奏
划分节奏,一般有两种依据:音节划分或语意。在朗读时停顿的一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语意。
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语速:
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表达兴奋、激动的情绪时语速应快。
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3)语调:
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气,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用降调;仅是叙述的话,用平调。
例:噫吁嚱,危乎高哉!
问君西游何时还?
2、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范读,正字音。
3、生诵读,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有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三、品读诗歌意境之奇
1、诗歌的三次咏叹在哪里?
[明确]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2、这三次咏叹重复吗?角度有何不同?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明确]:不重复
一叹:高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二叹:险
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三叹:乱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变现了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3、[讨论]这三次咏叹的感情强度一样吗?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感情越来越强烈,在最后一次咏叹达到诗歌感情的最强音、
因为:第一,语气上越来越强烈、
第二,内容上,从神话到现实,从自然环境的高险到社会环境的乱,最后诗歌的情感达到最强音,主题升华,表现了对家国社稷的忧思。
四、作业:背诵本诗
《蜀道难》教案6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2.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
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3.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yúfú)秦塞(sài)喧豗(huī)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崔嵬(cuīwéi)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三、疏通诗意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7.青泥何盘盘(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四、整体把握。
1.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2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五、重点感悟
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
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
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③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蜀道难》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诗歌意境并能熟读成诵;
2.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及重点名句的理解和翻译;
3.把握诗歌结构、主旨,学会鉴赏分析李白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形成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的掌握,背诵全文;
2.诗歌内容及艺术风格的鉴赏分析。
三、教学难点
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的鉴赏分析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的思想及其诗歌风格,搜集已学过的李白古诗句;
2.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解决字词,略晓诗意;
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诗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了解基础知识,疏通文句,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的“诗仙”李白已为大家所熟悉,上次课下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叫大家在课余时间预习新课《蜀道难》,具体要做好两件事情,你们还记得吧?不知道同学们都准备了怎么样了呢?那我们先请同学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李白。
学生们起来说出自己对李白的了解。
师:那再请同学来说说你们都记得哪些李白的有名诗句呢?
学生展示搜集的诗句(节选备用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做了认真的准备。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开始学习新课——李白的《蜀道难》。
2.李白简介(播放PPT上的音频文件,一段视频与幻灯片板书相结合来介绍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又毫不矫饰,真诚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代表作如《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全集》。
提醒学生,划线部分为识记点
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利用视频与文字结合的方式介绍作者添加趣味,吸引学生。
3.解题及诵读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诵读
① 欣赏《蜀道难》录音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断句和语气;
② 同学自由朗读,然后请同学个别朗读,当该同学朗读完以后,由同学们对他的朗读做点评,指出优缺点;
③ 老师在最后做出明确,对于诗歌中的重点字音加以强调。
④ 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老师提点,然后全班齐读。
说明:李白的诗感情充沛,语句通俗,音节响亮,节奏明快。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这里以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是学生感知到诗歌的感情基调,体味了李白诗歌飘逸豪放的风格。进一步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开放问题:①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
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②谈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发挥
4.对同学们回答的点评及该课时的小结
课堂小结(即对诗的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5.布置作业
1识记本节课中学到的文学常识,学习文中重点字词,下节课提问;
2试着自己翻译诗歌。
三、第二课时
1.复习式导入
1提问:①作者的字、号是什么?
②本诗是近体诗吗?
③就文中重点字词的音、义进行提问。
2齐读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
1提问回答式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学生思考并简答
老师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如果不是,那么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给诗歌分段并概括大意(学生思考并简答
老师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2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3. 简单讲解诗歌内容,并提醒同学们适当做笔记。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仰望蜀道时情不得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情的强烈。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难于上青天”,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国开国久远,事迹难考。茫然,难考!尔来(开国以来,极言时间之漫长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人员往来。
——写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
西当(对着,向着太白有鸟道(只有飞鸟才通过的道,形容道路险峻。,可以横绝(横越峨眉巅(顶峰。地崩山摧(倒塌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第一部分,写蜀道来历,开辟蜀道的艰难。叙述蜀过长期闭塞的情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最高峰,下有冲波(激流逆折(往回倒流之回川(大漩涡。——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
黄鹤(天鹅之飞尚不得(能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山路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山路曲折萦(盘绕岩峦。扪(摸参历井仰胁息(屏住气,心情紧张的样子。,以手抚膺(胸坐(因长叹。
——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景。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虽有道,而人难行。
问君(入蜀的友人西游(入蜀何时还?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不可攀。但见(只听见悲鸟号古木(在古树丛中大声啼鸣,雄飞雌从(跟随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衰谢朱颜(使人脸色变白!
——蜀地不可行。
连峰去(距离天不盈(满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飞奔而下的激流瀑流争喧豗(hui,轰鸣声,砯(ping,水击岩石的声音,撞击崖转(翻动石万壑雷(千山万谷中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为什么来哉!
——蜀道险恶,暗含“何苦而来”之意第二部分,写跋涉攀登之难。剑阁峥嵘而崔嵬(山势高大险峻的样子,一夫当关(守关,万夫莫开。所守(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通非,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化为狼与豺。
——告诫西游人,剑阁为蜀之门户,形势险要,自然易发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猛虎长蛇比喻蜀地可能出现的不服从中央政府命令的叛乱者。;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后的残酷景象。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第三部分,写蜀地形势的险要环境的险恶,亦即居留之难。
4.探讨诗歌主旨
讨论课后练习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时有哪些典故?这段描写有什么意图?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讨论后明确: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老师讲解:据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5.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
1小结: 一个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两处用典: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
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
三种主要情感:①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②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③表达入署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2课后作业
①思考: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②试做课后练习
四、第三课时
1.诵读全文,然后回答课后思考题——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结合课文后的练习来思考和回答。
学生回答以后,老师总结:
1善用反复:由课后练习三得出,解释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 对比思考鉴赏艺术特色
问题:《蜀道难》和《将进酒》这两首诗都感情热烈奔放,风格豪放飘逸,这种浪漫主义风格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参考回答:《蜀道难》把想象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从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雄浑的艺术境界。诗人寄情于笔下的飞流急湍、奇峰险壑语言雄放,句式参差,把大自然,神化、历史和现实融为一炉,激情奔放,气势雄浑而富有变化。
《将进酒》大量运用大胆的夸张,借以表达用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的激情,造成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诗歌的开头借助想象写黄河从天而降,奔走大海,又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间事,浪漫色彩极浓。还有大量数量词“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等等,表现出豪迈的诗情。
综合:这就是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神话传说的融为一体,再加上巧妙的构思,流转自然的语言,使诗作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也有曲折,纵横捭阖,跌宕起伏。
附:《将进酒》原文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说明:这一环节旨在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通过讨论,使学生再次感受李诗夸张的手法,豪放飘逸的风格。
3.给出余下的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题
①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②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③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4.课堂总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蜀道难》这篇课文的重要方面,包括写作背景、作者简介、重点字词音义、诗歌内容主旨、篇章结构以及它的艺术特色等,其中以重点字词句、篇章结构和艺术分析为重中之重,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把这些内容加以巩固。有不懂的地方大胆提问。
5.课后要求
1背诵全诗;
2扩展性阅读选修教材上李白的其他诗歌;
3根据上课时对于《蜀道难》和《将进酒》的讨论,就其艺术特色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小短文。
《蜀道难》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本诗的行文脉络,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来感受其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解析状“难”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教学层次设计:一个课时。导入→诵读→感叹→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5分钟)
PPT显示蜀道地形。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现在我们可以坐着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那么一千多年以前要入蜀该怎么办呢?李白警告我们“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紧接着播放朗读音频)
二,多种形式诵读(15分钟)
1.课前预习,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读音:
噫吁嚱(yixuxī),鱼凫(fú),秦塞(sà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shēn),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咨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wéi)吮血(shǔn)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2.课堂模仿,再读感悟。
配蜀道画面和朗诵音频,要求学生体会音频中的感情、语气、语调节奏,感情基调等,学生诵读表演,教师点评并加以指导。
3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明确李白对蜀道的印象:难!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词语:“噫吁戏”“长叹”“嗟”“长咨嗟”。
三,围绕“叹”感知创作思路和诗歌风格(20分钟)
1.叹什么?让同学们把握文章思路
一叹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烟不通的历史、五丁开山的传说,用绝顶鸟道、回日高标、黄鹤难越、猿猱愁度极写蜀道山岭之高危。
二叹蜀道之凶险:以攀援时敛气屏息、抚膺长叹,悲鸟子规的飞绕夜啼,极写蜀道环境凄清,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战祸之烈:;以剑阁“蛇”盘“虎”踞、杀人如麻极写蜀道人事凶险。
2.如何叹?让同学们细读找出作者所用的手法。研读:李白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蜀道的感叹?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趣谈: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点面结合的方法兼夸张。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反复咏叹:诗中用顶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叹其高危不通,二叹其峻险难越,三叹其雄奇凶险。
大胆想象、联想: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的传说极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现蜀道山岭之高危。想象、联想历史久远,空间广阔,气势酣畅。
极度夸张:极写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岭)之峻,连峰之高,飞瀑之喧,剑阁之险。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是夸大。在描绘高峻险曲时,用“六龙回日”“百步九折”“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等词语,进一步具体形容,使人惊心动魄。
反复烘托:以黄鹤猿猱愁度来衬托蜀道山岭之高,以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衬托蜀道空寂悲凄;以行人的敛气屏息、惊魂不定、失色长嗟来衬托山之陡峭峻险。
变幻的句式。《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的限制,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或把散文句式和谐地运用到韵文中间,或把三、四、五、六、七、八、九乃至十一言的长短句式错综间杂地组合起来,巧妙地为抑扬顿挫的情感语气服务。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语言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显得简劲有力。诗人的这种变化多端的语言形式,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感服务的。
小结:面对蜀道,唯有李白敢将它与天比高,与蚕丛鱼凫开国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开山写通,借六龙回日写隔;唯有李白敢借扪参历井写惊,借悲鸟夜啼写凄;唯有李白敢借倒挂枯松写险,借万壑雷声写雄,借“蛇”盘“虎”踞写凶,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无法企及的“仙气”——雄奇壮丽、高危峻险的意境,雄放洒脱的诗风。
反思
高中阶段学生对唐诗的首次接触是在必修三的唐诗单元。因此本单元选取了唐诗发展四个阶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个阶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作品。让我们从不同层面的感受到唐诗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本单元所选《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探索,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蜀道难》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及一些助学材料,对诗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话传说、语言风格等,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分析。
教师的讲授本课时要有大局观,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蜀道难》是李白的名篇同时也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经典篇目。所以,了解作者李白及创作背景极为重要,同时不能忽视本课的艺术成就。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串联起来至关重要的。在诗歌的语言方面,选择文中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不能“大而全”而应该“小而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课堂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认为科学的做法是: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对蜀道的形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这一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蜀道的“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反过头来再研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反复的诵读,然后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难》这一经典诗歌关于它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知识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教师可以把历来的研究成果全部传授给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本文有比较成熟、系统的认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去主动的探索、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做好引导把握住核心问题,你的课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蜀道难》教案9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3、通过诵读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雄奇险峻的写法;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学习重难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古乐府诗,是不同于近体诗的一种杂言诗,形式灵活,节奏多变化。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3、课前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噫(yī)吁(xū)嚱(xī)鱼凫(fú)秦塞(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
萦(yíng)岩峦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抚膺(yīng)巉(chán)岩号(háo)古木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àn)石万壑(hè)雷嗟(jiē)胡为(wèi)峥(zhēng)嵘(róng)崔嵬(wéi)吮(shǔn)血(xuè)飞湍瀑流(tuan)凋朱颜(diao)咨(zī)嗟(ji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危乎高哉(高)横绝峨眉巅(穿越)六龙回日(迂回,绕道)
猿猱欲度(翻越)悲鸟号古木(鸣叫)胡为乎来哉(为什么)
去天不盈尺(距离)(满)所守或匪亲(倘若)(通“非”,不是)
(3)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C)
A、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C、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明确:“也”在句中表停顿。正确朗读节奏: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诵读全诗,把握主旋律,感知诗歌风格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全诗风格
2、学生朗诵,自主感悟诗歌风格
3、教师指导——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
问:主旋律是哪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指导: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这“三叹”之中,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雄浑豪放、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合作探究,研读全诗
1、赏析第一节
(1)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此句在表现手法上,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3)教师小结,学生齐读第一节,再次感受蜀道之“高”以及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活动]学生再齐读第一节,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节
(1)第二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明确: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
(2)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描写了蜀道的险。
(3)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表现手法)
明确: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作者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此处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教师小结,学生齐读第二节,再次感受蜀道之“险”。
3、赏析第三节
(1)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
明确:蜀中战祸之烈。“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可见蜀地凶险。
(2)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雄奇可怖——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4、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5、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叹。
四、深度探究意蕴之奇
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诗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
明确: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①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②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小结]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
五、学习小结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六、课后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危乎高哉乎,疑问语气词,吗B、开国何茫然茫然,迷惘的样子
C、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D、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因为
(明确:A、乎,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B、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D、坐,动词,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A)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西当太白有鸟道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明确:①和②中的“回”均为“迂回”;③中的“当”为“遮挡,阻挡”之意④中的“当”为“把守”之意)
3、以下句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③黄鹤之飞尚不得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②∕①③④
(明确:①③主谓间助词,②④结构助词,的)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译:西面有太白山挡住了入蜀的道路,只有鸟儿飞行的路径,也只有鸟儿能够飞越峨眉山的顶峰。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译:青泥岭道路曲折,百步之内就有许多的弯路绕着山崖转。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译:群山高峻,行人伸手就可以摸到天上的星星,甚至要在它们中间穿过,仰头望天使人紧张得连气也不敢出,用手抚摸着胸口坐在地上长长地叹息。
全文翻译:
噫(yī)吁(xū)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译: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
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问君西游何(几)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àn)石万壑(hè)雷。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èi)乎来哉?
译:“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阁峥(zhēng)嵘(róng)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xuè),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译: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蜀道难》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②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2、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
噫吁嚱(ixūxi) 鱼凫(fú) 秦塞(sai) 萦绕(íng)
石栈(zhàn) 猿猱(ná) 参(shēn) 峥嵘(zhēngróng)
抚膺(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an) 咨嗟(zīiē)
喧豗(huī) 砯崖(p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2、在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基础,有学生齐声朗读本诗,教师检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读音和句读,在学生有失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在学生朗读的基础,教师对本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予以解释,疏通文意。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3、①在教师串讲重要字词,学生已经能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把握结构。
开篇: 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②在总体把握的过程中,以把握结构为线索,鉴赏本诗。
(1)、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4、在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全诗结构和对有一定赏析的基础上,探讨的艺术风格。
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5、在学生已经深入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次诵读全诗。
六、作业:
背诵全诗
《蜀道难》教案1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范读全诗
二、诵读提示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读诗
二、鉴赏要点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三、亮点综述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
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附:练习答案要点:
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
三、l.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示意图: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教案12
【学习目标】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蜀道难》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至背诵整首诗;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2.能力目标:能掌握一定的诵读方法;通过范读、诵读、说读,能感知李白雄浑、豪放的诗风;通过品读、精读等品评赏鉴,把握诗歌意境和掌握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通过不同的&ldqu;读&rdqu;,知人论&ldqu;诗&rdqu;,准确把握诗人风格、情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旷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诵读,品味太白诗风;重鉴赏,探究&ldqu;蜀道&rdqu;文韵。
【难点】诗歌内容鉴赏的深度和诗歌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说读、品读、精读法、点拨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3.多媒体影音
【教学设想】
&ldqu;读&rdqu;为主,贯穿全文;&ldqu;奇&rdqu;字破,探究文本;&ldqu;法&rdqu;提升,归结课文。
读:用&ldqu;听读、范读、诵读&rdqu;指导学生朗读,待学生初步掌握诗歌内容后,展开&ldqu;说读、精读、品读&rdqu;,深入品评赏鉴典型诗句,进而感受诗歌意蕴。
奇:探究诗歌如何体现&ldqu;奇&rdqu;字的,抓住&ldqu;奇景、奇语、奇调、奇情&rdqu;分四个方面探究&ldqu;奇&rdqu;。
法:即重要知识点清单。用微型讲座给文本中的诗歌鉴赏技巧进行知识归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重温最&ldqu;美&rdqu;古诗词‐‐唤醒心中诗意(温故)
悠悠古风韵,浓浓一世情。
听歌曲《读唐诗》或《诗仙李白》(二选一),从歌词中寻找、温故化用的诗句。回忆背诵熟知的诗句。
《诗仙李白》歌词:
直挂云帆,长风破浪,笑吟两岸青山,早发白帝城,暮登黄鹤楼。
春风得意把酒尽欢,持一卷诗书漫步云端。仰天长叹轻吟蜀道难,行遍江南春又踏塞北雪。举杯邀明月,诗章万古传。
导入:李白,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ldqu;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rdqu;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ldqu;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rdqu;;他眼里的长江,是&ldqu;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rdqu;;他眼里的庐山瀑布,是&ldqu;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rdqu;;他眼里的天姥山,是&ldqu;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rdqu;。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仙,当朋友要离开时,也动情的送出一句:&ldqu;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rdqu;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诗仙,再一次浸润我们渴求美的心灵,一起神游乐府诗《蜀道难》。
二.沐浴最&ldqu;古&rdqu;太白风‐‐追随诗仙神游(读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1.读文勾其要,风格在我心,旋律了于胸。
【明确】李白诗风:雄浑、豪放 本诗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教师朗读指导。以主旋律和第一段为例。(分组、分角色、抽人读。)
3.炼读蜀道难中的&ldqu;难&rdqu;字。问绕文本解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明确】一字三词
蜀道难就难在&ldqu;险&rdqu;字:高险(蜀道来历)、惊险(景物凄清)、凶险(剑阁险要)。
三.走进最&ldqu;奇&rdqu;蜀山水‐‐探究蜀道文韵(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围绕&ldqu;奇&rdqu;字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文本。探诗歌主旨、景情关系、鉴赏技巧。
(一)让学生说出并简要鉴赏喜欢的句子。精读意蕴深厚句。
(二)可从四个方面探究:
1.主旋律之&ldqu;奇&rdqu; (奇调)
2.诗风之&ldqu;奇&rdqu; (奇语)
3.写景之&ldqu;奇&rdqu; (奇景)
4.情感之&ldqu;奇&rdqu; (奇情)
(三)水到渠成:
1.&ldqu;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rdqu;
2.诗歌鉴赏:抓&ldqu;景情&rdqu;关系,懂一些技巧。
四.点睛最&ldqu;实&rdqu;微讲座‐‐聚合文本精髓(归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聚合提升,知识清单。此环节开设微型讲座,对诗歌鉴赏技巧进行知识归类。
微型讲座1:警句‐‐让诗文生辉(主旨句、哲理句等)
微型讲座2:修辞‐‐令描写耀眼(反问、反复、夸张等)
微型讲座3:用典‐‐以传情达意(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子规哀啼等传说、神话)
微型讲座4:意象‐‐载诗人情思(子规、猿猱等)
五.悟出最&ldqu;深&rdqu;小智慧‐‐激起心灵共鸣(思得)
诗文千古事,观感在我心。
小组展示:
1.一句话点评学此诗所得。 2.在草稿纸上写出熟知的两句诗(除主旋律外)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品鉴李白其他诗文或观看《唐之韵》。
六.结束语
于齐声朗读中结束全文。
伴奏音乐:歌曲《诗仙李白》或歌曲《蜀道难》
结束语:&ldqu;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rdqu;李白以浪漫的笔触、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上的重重艰险,讲述了蜀道开凿的历史故事。这诗让历史险奇秦蜀道闻名天下,这诗让李白赢得谪仙人的美誉。
感谢山水激发了灵感,感谢盛唐孕育了李白,感谢李白笔墨晕染情丝,激活了我们的赏美之心,感谢同学们激活了今天的课堂。
《蜀道难》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蜀道难》教案15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教案:蜀道难学案
蜀道难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讨法。
学习时数:2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据说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
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梳理探究:
一、 朗读
1、听录音,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感受语调、语势。
噫吁嚱( ) 鱼凫( ) 秦塞( ) 萦绕( ) 石栈( )
猿猱( ) 扪参( ) 峥嵘( ) 抚膺( ) 巉岩( )
飞湍( ) 咨嗟( ) 喧豗(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2、跟读,反复诵读。
3、在朗读的基础,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词语
噫吁 :
危乎高哉,蜀道之南,难于上青天:危, 。于, 。
开国何茫然:何, 。 茫然, 。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 。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 。通人烟, 。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 。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 。巅,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 。高标,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 。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 。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 。历, 。参、井, 。胁息, 。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 。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 。朱颜, 。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盈, 。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 。这里作动词, 。
所守或匪亲:或, 。匪,同“ ”。狼与豺,比喻 。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 。
(2)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诗句的意思。
第一部分,“噫吁嚱……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第二部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人听此凋朱颜”
第三部分,“连峰去天不盈尺……侧身西望长咨嗟”
4、作业:背诵诗歌
第二学时
诗歌赏析
一、总体把握结构
1、主旨句出现了三次,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有三“叹”,分别叹的是什么?
一叹:
二叹:
三叹:
二、诗歌鉴赏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答:
2、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问:
第二问:
3、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答:
4、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
5、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答:
【《蜀道难》教案】相关文章:
《蜀道难》 教案09-15
蜀道难的教案09-15
蜀道难教案08-25
蜀道难 教案08-25
《蜀道难》教案11-25
蜀道难教案06-16
《蜀道难》教案11-05
蜀道难精选教案11-09
蜀道难高中教案10-25
李白《蜀道难》教案09-19